第七讲 王守仁 颜元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马睿(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摘要】摘要: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及教育家。
他在“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致良知”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其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简要分析了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即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反对体罚;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提倡独立思考等,在此基础上得出其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8【总页数】2【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启示王守仁,号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时常在阳明洞读书,所以别号阳明,学者都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孟子、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通过对“心”“天理”“良知”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形成了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体系,对中国明代中叶后期及近代的教育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探析(一)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王守仁特别关注儿童教育,这是因为他认为儿童阶段人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更应搞好儿童教育。
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曾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体上,儿童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如同草木刚开始萌芽,舒朗畅适枝条就会发达,毁坏阻挠,草木就会衰败萎缩。
现在教育儿童,一定要使他们向精神振作的方向发展,如此内心喜悦,其进步自然不能停止,这就像应时的雨水和春风,浸润吹拂草木,草木没有不发芽抽枝、茁壮成长的,自然就会日日月月成长、变化。
可见,王阳明提倡教育应从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出发,顺应儿童的性情,采用引导、鼓舞的方式,使儿童“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乐于接受,那儿童就会不断进步。
明清教育思想

• 一、王守仁教育思想 • 王守仁(1472—1528》,浙江余姚人,世称阳 明先生。出仕后每到一处都要讲学授徒,对 明代书院、社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著有《王文成公文集》。 • 王守仁发挥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认为教育 的作用就是“致良知”,以“求理于吾 心”(《传习录》中)。 • 其法是格物,以正事正心,去掉物欲的“昏 蔽”,复归良知,达到遵守纲常伦理的目的。
• 戴震曾对其友人与弟子言,准备建立一个完 整的理论体系。即以《诗》、《书》、 《易》、《礼》、《春秋》、《论语》、 《孟子》为七经,并分七经为数大端,以 “各究洞原委”。 • 其中,“训诂篇”讲语言文字学;“原象篇” 讲天文数学;“学礼篇”讲社会政治学; “水地篇”讲水利工程学;最后是“原善”, 亦即道德哲学。并认为“圣人之学如是而 已”(《七经小记》)。
• 於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 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 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 之权与之争胜。 • 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 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 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 至於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 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 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 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 见盗贼奸邪慑心於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 可保也。乃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 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陈、欧,正坐破坏 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 生)依据其“日生日成”的人性论,认为“习成 而性与成” 。他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认 为“有欲斯有理”(《周易外传》),“终不离 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读四书 大全说》卷八)。赞成满足人们正当的“人欲”, 以激发其“自爱之心”。 • 他还反对理学家虚静主敬的主张,提倡主动的 教育观。“不动则不生”,“与其专言静也, 毋宁言动”。“天下之能静者,未有不自动得 者也。”(《诗广传》卷一)
明清实学——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

实学教育途径
实学教育内容
实学教育方法
(1)实学教育目的——实才实德之士
“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 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 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
培养人才安天下,使民众安居乐业,使天下富强
人才的类型
通儒
“全体之圣贤” “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
专才
“偏胜之圣贤” “终身精一艺”
实用技术教育
★ “今世之儒,非兼农圃,则必风鉴、医卜,
否则无以为生。盖由汉、宋儒误人于章句,复苦于 帖括取士,而吾儒之道、之业、之术尽亡矣
艺能斋、钱谷与水学
(3)实学教育方法
★ 习行教学法 ★ 因材施教 ★ 兼顾全面又注重专长的教育方法
习行教学法 ——亲自去接触事物,亲自做事
★“见理于事,因行得知”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 ★“觉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 ★ 学生旺盛的、主动的实践精神
近代功利主义倾向
(2)实学教育途径 ——兴学校
缘由 八股和理学对于人们的摧残
培养 目标
“经济之臣”与“庸碌之臣”
(3)实学教育内容——三事、六府、三物
三事: 正德、利用、厚生 六府: 水、火、金、木、土、谷 三物: 六德、六行、六艺
(3)实学教育内容——三事、六府、三物
六艺
体育教育
劳动教育
实用技术教育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进可以获禄,退还可以食力 ★ 习六艺与行六艺 ★ 小学要学六艺,大学更要学六艺 ★ 托古改制,以复古求解放
体育教育
★ 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
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
★ 军事体育——人皆兵,官皆将 ★ 休闲运动体育,取法古代
颜元的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颜元的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启示颜元针对当时虚浮空疏的理学教育,提出了“实学”、“真学”的主张;针对呆读死记的教学,而提出了“习行”、“习动”的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联系实际,坚持躬行和练习,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进而提出了劳动教育思想。
其劳动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标签:颜元;劳动教育思想;基础教育;启示一.颜元的劳动教育思想颜元(1635-1704年),直隶博野县北杨村人,他是我国17世纪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农民出身的教育家,他继承了颜之推的讲求实用的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论,融会了胡瑗的实学、陈亮的事功之学、荆公新学中的事功思想以及张载的政治伦理思想,建立了自己的经世致用之学的思想体系。
其劳动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农业知识的传授,注重劳动在育人中的作用,是其教育思想的又一特点。
其劳动教育思想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重视农业知识的传授在他的教育活动中,始终把向学生传授农业知识置于重要地位。
他曾说:“以礼、乐、兵、农,心意身世,一致加功,是为正学”。
在亲自制定的“习斋教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农学、谷粮、水利等知识,“凡为吾徒者,当立志学礼、乐、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工、虞”。
他不仅注重传授这些知识,更注重劳动对于育人的作用,他认为劳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强盛,而且对人也有益于身体、思想、智力的发展。
(二)注重劳动的价值1.劳动具有的德育意义他认为,劳动能“治心”、“修身”,因为参加劳动,生活充实,可以去除各种邪念。
他说:“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
此外,劳动还使人勤劳,克服怠惰、疲沓。
他曾经说过:“人不作事则暇,暇则逆,逆则惰、则疲;暇、逆、惰、疲,私欲乘之起矣”。
一个人如果无所事事,有可能内心空虚,一些邪恶的想法很有可能产生,这说法有一定道理。
2.劳动具有体育意义他认为劳动可以增强体魄,是重要的养身之道。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教育文档资料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就王守仁的整个教育思想而言,是在唯心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的,但他的童蒙教育思想却强调注意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
这在四百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所在。
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主要是在其著作《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中提出的,简述如下:( 一)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弊端,提倡顺应儿童性情的教育。
王守仁对当时的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当时的训蒙稚者,违背了儿童教育规律,“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囚。
”他认为这种儿童教育教育的结果,与施数目的相反。
儿童“视学舍如图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游”,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游的目的。
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因而,他深刻地揭露到:“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 ”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王守仁的揭露和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切中时弊。
王守仁从他“致良知”说出发,认为“乐嬉游”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从积极方面人手,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
接着他提出要“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
( 二) 正是在这种顺应儿童性情从而对其进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王守仁提出了儿童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诱致诗歌”,“导之习礼”,“讽之读书”。
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他的自然教育思想是一种完整的教育理论,成功影
响了中国教育历史。
他反对对孩子们进行太多空泛普通的填鸭式教育,认为贴近自然作为
孩子们学习的基础,以去憧憬出孩子们大自然生物本性的天分、本能和生命力,努力培养
出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起孩子们健康经世的观念信念。
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深刻批判了当时传统的教育理念,他提倡以“自然”为中心,
重视孩子们自然内在的发展,强调孩子们自发、发掘和创造的自然能力。
王守仁坚持认为
孩子们应该在丰富和完整的自然环境中学习,以“贴近自然”为特点,注重培养孩子们学
习节奏感及观察力,使他们能把自然万物作为实际学习教材,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获得更
全面的知识,开拓他们的思维宽度和深度。
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提倡以“自然”为核心精神,深明大白,贴近自然,使孩子们
可以以最优秀的健康方式去认识和接受自然的风光,在此过程中,也能锻炼和培养孩子们
的心智和道德素养,帮助孩子们发现自然规律,内化自然精神,保护和爱护大自然,坚持
孩子们受自然条件,并最终达到自然环境深层体验的结果,从而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他们自身和自然的关系,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
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应当把探究自然现象作为一种知识及全面发展的重
要方式,以熟悉自然的知识来熏陶启发孩子们的心智;应识别孩子们的能力、兴趣和潜力,尊重和理解孩子们的自然本性,使孩子们更贴近自然,强化自然精神,使之内化于学生心中。
而这恰恰是孩子们“健康”成长及终身发展的基础,甚至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思想体系,对于现代个体自身发展及社会革新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别号阳明,后世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守仁出身在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父亲王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他自幼就抱有“读书学圣贤”[1]的志向。
弘治五年中浙江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武选清史司主事、正德元年(1506年)他因得罪太监刘瑾,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任驿丞。
刘瑾死后,被提升任江西庐陵县知县,后又升任都察院左金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曾多次主持镇压农民运动和少数民族起义。
利用宣传教育手段到处发布告谕,制订乡约,开办社学、书院等,从思想上控制和麻醉人民。
他概括他一生干了两件事:“破山中贼”、”破心中贼”,并深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2]。
他曾任南京兵部尚书,封为“新建伯”,死后溢号“文成公”从祀孔庙。
他在做官从政的同时,从未放弃教育活动。
这虽然是他“破心中贼”的手段,然而由于他多年从事教育活动,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理论。
对于我国封建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早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守仁就开始讲学、授徒,倡言“身心之学”,叫人“先立必为圣人之志”。
他与翰林庶吉士湛若水(1466~1560)结交,“共以倡明圣学之事”。
在他贬谪龙场后,开创“龙同书院”,后又在贵阳的书院任主讲。
在北京、江西和南京做官期间,曾兴办社学,修建斌溪书院、阳明书院,又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还在浙江设立稽山书院,从事兴学、讲学共23年。
尤其在他50岁后,从嘉靖元年到六年期间(1522~1527)他曾专门在稽山书院、龙泉寺中天阁聚众讲学,从事著作。
当时四方游学之士多集合于余姚一地,听讲者不断增多,“环坐而听者三百余人”,可谓盛极一时。
王守仁的学术和教育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很大,而且远播海外;弟子门人遍布各地。
他的著作中,反映教育思想的主要有《传习录》、《大学问》等。
一、“心即理”、“致良知”学说和教育作用、目的的主张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为基础的。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教育活动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21 岁中浙江乡试,28岁举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等。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
王守仁从34岁起,开始从事讲学活动,直至去世,前后历时23年。 王守仁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主要教育著作有《答顾 东桥书》、《稽山书院尊经阁记》、《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等。
发展道路极不平坦,经历了明初沉寂、中叶以后勃兴、又遭受四次禁毁的曲折过程。
三、 论道德教育
(四) 贵于改过
Hale Waihona Puke 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即 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他说:“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 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要能改过,首先必须对过错要有认识,表示悔悟,但 悔悟并不就是改过。所以,他又说:“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这种“贵于改 过”的主张,体现了求实精神和向前看的态度,是可取的。
“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本心所具有的“良知”。 尽管王守仁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心学”基础上的,但其中包含 着某些积极的内容。
三、 论道德教育
(一) 静处体悟
这是王守仁早年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 因而,道德修养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他在《与辰中诸生书》中写 道:“前在寺中所云静坐者,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拏,未知为己,欲 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就是叫人静坐澄心,摈去 一切私虑杂念,体认本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 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 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 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三、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道德教育的方法:
– 静处体悟 – 事上磨炼 – 省察克制 – 贵于改过
“然自科举之业盛,士皆驰鹜于记诵辞章, 而功利得丧分惑其心,于是师之所教,弟 子之所学者,遂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矣。”
静处体悟
即静坐澄心,反观内省,摈去一切私虑杂 念,体认本心。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 “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发明 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因而,道德修养 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
省察克制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 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 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索出来,定要拔去病 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 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 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 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 方能扫除廓清”。
阳明四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全集》
王守仁在做官的同时,从未放弃教 育活动。他从34岁(1505年)开始 收徒讲学,倡言“身心之学”。
白鹿洞书院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朱熹、陆九渊、王守仁 都曾在此讲学。
贵州的龙冈书院 江西的濂溪书院 浙江的稽山书院
— —《陆九渊集》
主要内容
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三、论道德教育 四、儿童教育思想
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王守仁(1472—1528)字伯 安,浙江余姚人,明朝中叶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 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陆王心学 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 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 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全能大儒。
贵于改过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四、儿童教育思想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 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 其顽鄙”,“以遂其嬉游”,放肆地从事 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游的目的。久而久 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阳明墓(位于浙江绍兴的鲜虾山麓)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
教育的作用:学以去其昏蔽 心即理 良知即是天理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 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良知
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不待 虑而知,不待学而能”。 人人所具有,不分圣愚;“良知之在人心, 不间于圣愚。” 不会泯灭,“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 泯灭。” “良知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 昏蔽。”
——《大学》
“格物致知”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本是从 属于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 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程颐开始,理学家把“格物致 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对待。
陆九渊(1139—1193),江西金溪人,因曾在江西 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讲学,人称象山先生。
陆九渊言论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 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生平和教育活动
王守仁出身在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就抱有 “读书学圣贤”的志向。 21岁举浙江乡试,28岁举进士。他先后 担任过从江西卢陵县知事到南京兵部尚书 等职。
守仁格竹
王阳明
龙场悟道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王阳明言论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 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尤其在他50岁后曾专门在稽山书院、龙 泉寺中天阁聚众讲学。当时四方游学之 士多集合于余姚一地听他讲学,可谓 “环先生而居者比屋”,甚至“夜无卧 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王文 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
他的语录、文录、杂文,由其弟子汇编 成《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其中弟 子记录他的言论和选摘他论学书札的 《传习录》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 料。
“凡诱之以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 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 滞于音节也”;“导之以习礼者,非但肃 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 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 以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 潜反复以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第七讲 王守仁 颜元的 教育思想
导入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以后儒学复兴的重要背景。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 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 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事上磨炼
如果一味追求静坐澄心,容易使人“喜静厌动, 流入“枯槁之病”,或者使人变成“沉空守寂” 的“痴呆汉”,“才通些子事来,即便牵滞纷扰, 不复能经纶宰制”。因此,他又提出“事上磨炼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 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 而实放溺也“。
指通过“声色货利”这些日常事务,去体认“良 知”。他反对离开事物去谈“致良知”,认为在 口头上谈“致良知”是无意义的,“离了事物为 学却是着空”。
儿童“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 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 。
讨论
道德修养的途径:知先行后 VS 知行合一 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