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有效治理举措阐述

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有效治理举措阐述化肥是现代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农业生产资料,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增产。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严重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和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
对化肥对土壤的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显得非常重要。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酸化:氮肥和硫肥的大量使用会增加土壤的酸度,影响土壤的生态环境,降低土壤的肥力。
酸性土壤中重金属的活动度增加,从而增加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构成风险。
2. 土壤盐碱化:长期使用含氯、钠的化肥会导致土壤中盐分积累过多,导致土壤盐碱化现象。
土壤盐碱化不仅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还对土壤中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破坏。
3.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过高:某些化肥中含有重金属元素,长期施用会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过高,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和作物品质构成威胁。
上述表现说明了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因此需要有效的治理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从合理施肥、选择合适的化肥、土壤修复等方面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止化肥对土壤污染的关键环节。
合理施肥就是按照作物生长需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科学施用化肥。
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化肥品种和数量,避免过量施肥造成化肥残留。
可以结合土壤测试结果,掌握土壤养分的真实状况,有针对性地施用肥料,避免过度施肥。
2. 选择合适的化肥合理选择化肥种类和品牌也是预防土壤污染的重要手段。
可以选择含有有机质成分较高的氮肥、磷肥、钾肥等化肥,并且尽量选择没有重金属、氯元素等有害物质的产品。
农民还应该注意尽量减少使用速效肥、易淋溶的化肥,以减少肥料对土壤的损害。
3. 土壤修复对于已经受到化肥污染的土壤,可以采取土壤修复的措施,恢复土壤的健康状态。
土壤修复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改良土壤,调整土壤pH值,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等。
可以采用添加有机质或酶制剂来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固碳能力。
化肥对土壤的影响

化肥对土壤的影响化肥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农药,它的使用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业效益。
然而,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也会对土壤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养分失衡、土壤酸碱度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探讨化肥对土壤的影响。
首先,化肥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
化肥中所含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一旦过量施用,会导致土壤中一些养分的过剩,而其他养分的缺乏。
例如,氮过量施用会降低土壤中磷和钾的有效性,导致作物吸收不足,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此外,化肥中所含的微量元素也需要适量施用,过量使用会使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超标,造成土壤污染。
其次,化肥的使用会改变土壤的酸碱度。
化肥中的氮肥和磷肥一般都是酸性的,而钾肥通常是碱性的。
长期过量施用酸性肥料会使土壤的酸度升高,而过量施用碱性肥料则会使土壤的碱度上升。
土壤的酸碱度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过高或过低的酸碱度都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进而影响土壤的肥力。
再次,化肥的使用还会导致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减少。
化肥对细菌、真菌和土壤动物等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比较显著。
研究表明,化肥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土壤中一些微生物的数量减少,这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从而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
此外,化肥残留也可能对土壤中的土壤动物造成毒害,进一步降低土壤的生物多样性。
除了以上提到的影响,化肥的过度使用还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土壤团聚力下降、水质污染等问题。
因此,为了减少化肥对土壤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合理使用化肥,按照农作物的需求量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避免养分过量和缺乏的问题,减少对土壤的伤害。
其次,选择有机肥料进行施肥。
有机肥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生物,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的肥力,对土壤的负面影响较小。
另外,采取轮作和间作等农业措施,可以帮助改善土壤的养分平衡,减少对化肥的依赖程度。
此外,加强土壤保护和管理,定期进行土壤测试和监测,及时发现土壤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保护和改善土壤的质量。
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有效治理举措阐述

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有效治理举措阐述化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是现代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化肥过量使用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
化肥对土壤污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土壤酸化施用化肥后,土壤中的酸性离子会增加,使得土壤变得更加酸性,这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动植物和无机物质的分解和吸附起到不利作用。
过多的酸性物质还会影响土壤的结构,造成土壤团聚体的硬化、耐水性和透气性变差,最终导致土壤贫瘠,无法提供足够的养分和水分支持植物的生长。
二、化学污染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在土壤中无法完全被吸收利用,随着雨水和灌溉水的流动会渗入地下水中,超过一定的浓度后,会污染地下水资源,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
此外,大量的化肥使用会导致土壤持续的氮素输入,使得养分的平衡受到破坏,从而引发土壤的富营养化,增加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使得土壤变得软、酸性增强,从而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化肥对土壤的污染问题。
一、合理使用化肥农民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情况、作物需求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并严格按照施肥剂量使用化肥。
选择科学合理的配方、肥料,优先考虑有机肥、绿色肥、有机无机混合肥等环保肥料。
减少使用过量的化肥,减少化肥的流失、挥发和渗透,降低化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二、加强土壤调理通过土壤调理,调整土壤酸碱度,增加土壤有机物、活性物质、微生物含量,提升土壤质量。
农村改厕获施、堆肥、绿肥增加有机质和养分的供应,以低浓度、大量施肥谷坪,降低酸化程度。
三、推行精准配方肥制度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借助先进的精准配方肥技术,按照植物生长不同时期的需求,对肥料进行精准组合配比,使养分的供应更加准确,最终达到化肥利用效率的最优化和减少污染的目的。
四、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对有机肥生产与贮存技术、化肥、生物提取液等废弃物的处理利用技术、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技术等相关技术的深入研发,提高养分的利用率,抑制氮磷的渗流,防止其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有效治理举措阐述

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有效治理举措阐述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是当前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化肥的长期施用会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动物和植物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土壤的生态环境和农作物的生长质量。
针对化肥对土壤的污染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来减轻化肥对土壤造成的影响,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一、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影响1. 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元素的过量施用会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着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循环,是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化肥的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中养分过剩,从而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活动,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化肥的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中养分的紊乱和不平衡,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一方面,过量的氮磷钾会使农作物的养分吸收出现失衡,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化肥中常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过量使用会导致这些有毒物质在农作物中的积累,从而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
二、有效治理化肥对土壤的污染的举措1. 合理施肥,科学施肥合理施肥是有效治理化肥对土壤的污染的关键举措。
农民在施肥时应该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农作物的需肥量和气候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机,避免化肥的过量使用。
应该根据土壤养分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化肥种类和比例,避免造成养分的浪费和土壤的污染。
2. 推广有机肥的利用有机肥是一种天然的肥料,它不含有害的化学成分,对土壤生态环境和农作物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推广有机肥的利用是有效治理化肥对土壤污染的重要举措。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指导、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减少对化肥的依赖,从而降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3. 加强土壤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强土壤保护与修复工作也是治理化肥对土壤污染的重要举措。
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土壤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力度,及时发现土壤污染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和治理。
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有效治理举措阐述

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有效治理举措阐述1. 引言1.1 化肥对土壤污染的危害化肥对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化肥的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积累,使得土壤变得过于肥沃,失去平衡,从而影响作物的健康生长。
其次,化肥中的有机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等成分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累积下来会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繁殖,破坏土壤的自然生态平衡。
此外,过量使用化肥还会导致土壤酸化、土壤结构破坏等问题,使得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因此,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危害严重,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来减轻其影响。
1.2 化肥对土壤污染的原因第一,过量施用化肥。
为了追求高产量和高质量,许多农民存在着过度依赖化肥的情况,导致了化肥的过量施用。
这种过度施用会导致土壤中残留化肥大量积累,影响土壤的生态平衡和微生物群落的健康。
第二,缺乏科学管理。
许多农民对于化肥的使用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盲目跟风或者固守传统施肥模式,导致了化肥在土壤中的积累和残留,加剧了土壤污染的程度。
存在使用劣质化肥。
市场上存在着一些劣质或假冒伪劣的化肥产品,这些化肥中可能含有重金属、有害添加剂等物质,施用后会对土壤产生污染。
第四,缺乏科学的施肥技术。
部分农民对于施肥技术了解不足,施肥的时间、量和方式不当,导致化肥不能有效地为农作物吸收利用,在土壤中滞留时间过长,造成了土壤污染。
2. 正文2.1 化肥对土壤的长期累积效应化肥的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中某些元素的过量积累。
比如氮肥的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积累,使土壤酸化加剧,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磷肥的过量施用则会导致土壤中磷的积累,影响土壤的磷素平衡,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化肥对土壤的长期累积还会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
过量的化肥使用会使土壤结构变得致密,降低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加剧土壤侵蚀和贫瘠化的风险。
化肥的长期累积还可能导致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积累,影响土壤的肥力和健康。
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有效治理举措阐述

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有效治理举措阐述化肥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肥料之一,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长期大量使用化肥也会对土壤产生一定的污染影响。
本文将对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情况进行阐述,并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化肥使用不当会导致土壤环境的污染。
一方面,过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中养分的堆积,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含量,影响土壤的化学性质;化肥的使用还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破坏土壤生态平衡,降低土壤的生物多样性。
化肥使用过程中的无效损失也是导致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
化肥施用后,其中的养分往往不能完全被作物吸收利用,一部分养分会随水分流失、土壤淋洗、挥发等方式从土壤中流失,形成养分的无效损失。
这些养分流失到地下水和水体中,会导致水体中的养分富集,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面对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治理措施:1. 合理施肥:科学合理地确定作物的养分需求,合理调整化肥的种类和施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的过量使用。
通过合理施肥,能够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减少无效损失,降低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2. 秸秆还田:将农作物的剩余物资如秸秆进行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有机质的增加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抗逆性,减少对化肥的依赖,降低化肥的使用量。
3. 科学轮作:通过合理安排农作物的轮作顺序和间隔时间,可以有效减少同一农田对某一养分的连续需求,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
轮作还可以破坏病虫害的生长环境,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4.生物肥料的推广应用:生物肥料是一种以生物质为原料制成的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促进土壤肥力的提升。
在化肥使用中逐渐替代部分化肥,可以减少对化肥的依赖性,减少化肥带来的污染。
5. 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在农业灌溉中,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减少养分的流失。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化肥过量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污染: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积累过多,会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导致土壤酸化、碱化和盐渍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 地下水污染:化肥中的化学物质容易溶解在地下水中,一旦过量使用会导致地下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等物质超标,严重影响饮用水安全。
3. 水体污染:化肥流失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会导致水体中营养盐含量过高,出现水华、藻类大量繁殖等问题,给水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4. 大气污染:化肥在施用和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氨气和氧化物,造成空气污染问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1. 加强宣传教育:农民是化肥使用的主体,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施肥水平。
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培训课程等方式,向农民普及合理施肥的知识和技术,引导他们科学施肥,减少化肥过量使用。
2. 推广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肥料,它不仅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还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和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助于土壤的生态恢复和保护。
可以通过政策支持、经济补贴等方式,推广有机肥料的使用,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3. 强化政府监管: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化肥市场的监管,规范化肥生产和销售行为,严格把关化肥产品的质量,杜绝假劣产品的流入市场。
加大对化肥施用量的监督和检测力度,对于违规使用化肥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
4.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传统的大规模、高投入的化肥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转变为生态、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可以通过推广节水灌溉、种植轮作、秸秆还田、植被覆盖等方式,减少对化肥的依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5. 加强科研技术支持:加大对化肥减排、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化肥减排技术、生物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施用量,降低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
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有效治理举措阐述

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有效治理举措阐述【摘要】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其危害主要表现在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增加土壤酸化等方面。
化肥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损害,也对周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土壤酸化、地下水污染等。
为了有效治理化肥对土壤的污染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加强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有机肥具有较高的养分含量,对土壤、作物和环境的影响更为友好。
加强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化肥对土壤的污染程度。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土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化肥、土壤污染、环境影响、有效治理、有机肥、土壤修复、重视。
1. 引言1.1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问题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是当前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广泛,虽然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中养分失衡,土壤酸碱度失调,从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元素会在土壤中积累过量,导致土壤出现过度肥沃,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部分化肥中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污染,影响土壤质量,危害农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平衡,降低土壤的肥力和抗性,使土壤逐渐丧失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来减轻其对土壤的危害,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化肥对土壤的危害1. 降低土壤肥力:长期过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有机质和微生物数量减少,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肥力。
这会导致土壤无法有效保存水分和养分,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2. 土壤酸化:氮肥和硫肥等化肥在土壤中分解释放出的氨氮和硫酸会导致土壤PH值过高或过低,引起土壤酸碱度失衡,从而影响土壤的生物活性和养分的有效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污染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
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
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
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污水灌溉大气污染农药固体废物化肥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引起土壤污染。
长期大量使用氮肥,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学性质恶化,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过量地使用硝态氮肥,会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的导致死亡。
各式各样的肥料化肥对土壤的污染1.化肥的概念化学肥料的简称,用化学工业制造、能够直接或间接为作物提供养分,一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或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一类物质。
2、化肥的种类只含有一种可标明含量的营养元素的化肥称为单元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以及次要常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
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且可标明其含量的化肥,称为复合肥料或混合肥料。
3、常用化肥硫酸铵(硫铵)、碳酸氢铵(碳铵)、尿素、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重钙)、氯化钾、硫酸钾4、化肥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施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
化肥是农业生产最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物质投入。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化肥在对农作物增产的总份额中约占40%~60%。
中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可以说化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中国农业年鉴1990年资料,我国猪存栏数约3.4亿头,牛近1亿头,马骡驴2700万匹,这些家畜排泄物数量大,养分丰富,是我国农村最大的有机肥资源。
其中猪每年可为农业生产提供氮素130多万吨,磷素85万吨,钾素180万吨;大牲畜可提供氮160多万吨,磷83万吨,钾110多万吨。
加上每年有30多亿只家禽和10多亿只兔,其提供的养分量占农村有机肥料总量的63%~72%。
农作物秸秆也是很重要的有机肥源。
其养分丰富,来源广,数量多,可直接还田。
也是堆、沤肥和家畜挚□的重要原料。
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每年总生成量平均为4亿多吨,按稻草还田率30%,麦秸还田率45%,玉米秸还田率20%计算,每年可用作有机肥料的秸秆就有1.3亿多吨,约可提供氮素66万吨,磷素40万吨,钾10.6万吨。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人们认为长期使用化学肥料,会使土壤板结,物理、化学性质变劣,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及品质。
土壤酸化危害土壤酸化会导致土壤中交换态铝、锰离子数量增加,这不仅会造成磷等植物营养离子有效性降低,使养分离子供应失去平衡还可能对作物产生生理危害,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引起酸化的因素施用化肥是否引起土壤酸化及酸化程度主要取决于使用肥料的品种、数量、降水、或灌溉水量等因素。
此外施用化肥引起土壤酸化的程度还与土壤本身的缓冲能力有关。
肥料中的阳离子作为有效成分被植物吸收以后,其阴离子硫酸根和氯根被留在了土壤中而导致土壤酸化。
目前,施用的氮肥以土壤中能够很快转化为铵态氮的酰胺类肥料和氨态氮肥料为主;施用后土壤中铵离子浓度高,而容易将土壤胶体上吸附态盐基离子置换下来,此时如果遇有过量的降水或灌溉就会将这些被置换下来的盐基离子的淋失而导致土壤酸化。
化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1.化学污染。
肥料的化学污染主要是化学肥料污染,而化学肥料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磷肥污染,因为磷肥的原料磷矿石往往含有一些有毒物质如砷、镉、铬、氟、钯等,其中以可致癌的镉毒性最强。
美国、摩洛哥、澳大利亚等国磷矿石中的镉含量比我国和俄罗斯的要高几十甚至上百倍,所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应优先选用国产或俄罗斯产的磷肥及含磷复合肥。
2.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主要是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引起的。
垃圾、粪便、植物残体中微生物种类很多,其中不少含有对人体和植物有害的病源体,它们最终以肥料的形式进入土壤。
有的与作物接触使其感染病害,有的附着于作物,尤其是附着在蔬菜上,进入厨房,危害人体健康。
3.物理污染。
未经处理的有机肥料,常混有塑料袋、煤渣、碎玻璃、建筑垃圾、旧金属等,大量施入土壤后将降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影响土壤水分运动,妨碍植物根系生长。
4.水体污染施肥对水体的污染主要由肥料中的营养元素和有害物质随降水和土壤水分运动进入水体造成的。
大量施用化学肥料,是导致农作物种植区域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生植物如某些藻类过量增长,其死亡以后腐烂分解,耗去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脱氧,引起鱼、虾、贝大量窒息死亡,使水质变差,并进一步发出恶臭,失去饮用价值,甚至不能用于农田灌溉。
•5、引起土壤酸度变化。
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等都属生物酸性肥料,即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氢离子增多,易造成土壤酸化。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尤其在连续施用单一品种化肥时,在短期内即可出现这种情况。
土壤酸化后会导致有毒物质的释放,或使有毒物质毒性增强,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
土壤酸化还能溶解土壤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在降雨和灌溉的作用下,向下渗透补给地下水,使得营养成分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化,影响作物的生长。
•6、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化肥使用过多,大量的NH4+、K+和土壤胶体吸附的Ca2+、Mg2+等阳离子发生交换,使土壤结构被破坏,导致土壤板结。
大量施用化肥,用地不养地,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化肥无法补偿有机质的缺乏,进一步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不仅破坏了土壤肥力结构,而且还降低了肥效。
•7、有害物质对土壤产生污染。
制造化肥的矿物原料及化工原料中,含有多种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过量施磷肥危害大•在缺磷的土壤中适量施用磷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好的作用,有的农民朋友便误认为磷肥施用越多越好,其实过量施用磷肥不仅无益,而且害处很多。
•一是施用磷肥过量,会使作物从土壤中吸收过多的磷素营养。
过多的磷素营养会促使作物呼吸作用过于旺盛,消耗的干物质大于积累的干物质,造成繁殖器官提前发育,引起作物过早成熟,籽粒小,产量低。
••二是诱发土壤缺锌。
过量施用磷酸钙后,会使土壤里的锌与过量的磷作用,产生磷酸锌沉淀,作物无法吸收,使作物出现明显缺锌症状;过量施用钙镁磷肥等碱性磷肥后,会使土壤碱化,使锌的有效性降低,影响作物对锌的吸收。
•三是过量施磷会使作物得磷失硅,特别是对喜硅的禾本科作物的影响更大。
如喜硅作物水稻,若不能从土壤中吸收到较多的硅元素就会发生茎秆纤细、倒伏及抗病能力差等缺硅症状。
•四是过量施磷会使作物得磷缺钼。
适量施用磷肥,会促成作物对钼的吸收,但过量施用磷肥,却会使磷和钼失去营养平衡,影响作物对钼的吸收,表现出“缺钼症”。
•五是造成土壤中有害元素积累。
磷肥主要来源于磷矿石,磷矿石中含有许多杂质,其中包括镉、铅、氟等有害元素。
而且施用磷肥会引起土壤中镉的增加,且这种镉有效性高,易被作物吸收,给人畜造成危害。
•六是过量施磷肥会造成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过磷酸钙含有大量的游离酸,连续大量施用,会造成土壤酸化。
钙镁磷肥含有25%~30%的石灰,大量施用会使土壤碱性加重和理化性质恶化。
•所谓粮食安全就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
中国未来粮食产量需要持续不断的增长才能保证粮食安全。
然而就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能力而言,要达到5.4亿吨、5.8亿吨的产量尚需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
而继续增加粮食产量不仅困难大,而且人物艰巨。
据中国农业年鉴统计,1998年为我国历史上粮食产量最高的年份,也只有5.12亿吨。
虽然今后20年增加2000万吨粮食已经列入国家农业及粮食科技发展规划(2009-2020),但是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要达到人均400kg或5.4~5.8亿吨的总产量,压力非常巨大。
而且必须在保障节能(节约资源)、减排(环境友好、肥料质量安全)、高效(肥料利用效率高)、优质(食品安全)、持续生产(土地生产力持续不衰)的前提下发展与粮食增产相关的技术和农业生产资料(化肥)。
•科学施肥是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施肥就是要用尽可能低的肥料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并能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土壤资源不受破坏,同时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和消费国。
化肥的大量施用,一方面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科学施肥体系还不健全,化肥生产、销售、施用各环节都存在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化肥品种结构不合理、肥料市场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施肥技术落后、化肥管理缺乏法律依据等。
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今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目前我国施肥状况存在严重不平衡。
•一是不同地区间肥料用量不平衡。
从目前主要粮食作物施肥量来看,沿海和城市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化肥施用量很高,而其他欠发达地区却很低。
养分资源区域配置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作物间肥料用量不平衡。
不少农民不清楚不同农作物所需要的施肥量,没有掌握正确的施肥方法,很多人还抱着“肥越多越好”的错误观念,结果造成多用了化肥反而减产的后果。
•三是养分施用的比例也不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施肥一直以施用单质肥料为主,氮肥、磷肥、钾肥三种主要肥料配比不当,或只重视某一两种肥料,使有些作物需求的养分元素施用不足或得不到施用,而有些养分元素又施用过度。
由于肥料使用中存在结构不合理、养分不平衡、施肥超量等问题,导致肥料利用率徘徊不前。
目前,我国肥料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世界先进国家则在55%以上。
•盲目过量施肥,不但不能发挥出肥料的最佳效益,反而带来了诸多问题•土壤养分失衡。
•农产品品质下降。
•污染生态环境。
•加剧资源短缺和能源紧张。
★化肥污染的控制措施与防治对策. 1.调整化学肥料结构肥料结构不平衡,是影响肥效当季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普及平衡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用量平衡施肥需在测土的基础上按作物需要配方,再按作物吸收的特点施肥,并不是仅靠化肥的配置结构所能奏效的。
因此,它需要社会有良好的技术服务,并与使用者的良好科技素质相结合才行。
3.有机无机肥混合施用施有机肥,不仅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同时还能补充土壤的钾、磷和优质氮源,如植物可直接利用的氨基酸。
4.科学施肥,减少化肥的损失施肥技术不当,表现在轻视底肥,重视追肥,撒施和追肥期不当,是形成化肥损失、肥效降低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