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重大环境污染与治理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重大环境污染与治理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重大环境污染与治理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重大环境污染与治理

今日的中东部地区多日的雾霾应个景。看来污染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根

治污染也不是任何一个政府可以一蹴而就的行为。这也许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所必须经

历的困难和一代人甚至两代人注定要付出的代价。也许今天我们看到欧美日的富二代

们享受着碧水蓝天煞是羡慕,那让我们也关注下当年他们的父辈与祖辈所经过的日子,这也许是我们所要或者正在经历的。

环境污染由来已久。早在14世纪初,英国就注意到了煤烟污染;17世纪伦

敦煤烟污染加重时,有人着文提出过改善大气品质的方案①。不过直到这时,污染只

在少数地方存在,污染物也较少,依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尚不至于造成重大危害。

环境污染发生质的变化并演变成一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危机,则始于18

世纪末叶兴起的工业革命。现代经济史和社会史学家普遍把工业革命视为人类或“南

一北”差距的分水岭②,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把这场革命视为人类环境污染史的分水岭;又由于“从影响全球和区域的环境问题看,主要责任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工业发达

国家”③,因此,地考察西方主要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环境的污染与治理,审视西方

人对待自然的认识或态度,明确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的重要性,就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一、18世纪末--20世纪初环境污染的发生①

从18世纪下半叶起,经过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首先是英国,而后是欧洲其他国家、美国和日本相继经历和实现了工业革命,最终建立以煤炭、冶金、化工

等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这是一场技术与经济的革命,它以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应

用为基本动力。而蒸汽机的使用需要以煤炭作为燃料,因此,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

地下蕴藏的煤炭资源便有了空前的价值,煤成为工业化初期的主要能源。新的煤矿到

处开办,煤炭产量大幅度上升,到1900年时,世界先进国家英、美、德、法、日五

国煤炭产量总和已达6.641亿吨。煤的大规模开采并燃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

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转,并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也必然会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

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质。

与此同时,在一些工业先进国家,矿冶工业的发展既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

又释放许多重金属,如铅、锌、镉、铜、砷等,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域。而这一时

期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构成了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另外,水泥工业的粉尘与

造纸工业的废液.也会对大气和水体造成污染。

结果,在这些国家,伴随煤炭、冶金、化学等重工业的建立、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烟雾腾腾的城镇,发生了烟雾中毒事件,河流等水体也严重受害。

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其煤烟污染最为严重;水体污染亦十分

普遍。除英国外,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中心城市,如芝加哥、

匹兹堡、圣.路易斯和辛辛那提等,煤烟污染也相当严重。至于后来居上的德意志帝国,其环境污染也不落人后。19、20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时人抱怨说,严重的煤烟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

需要人工照明。并且,就在空气中弥漫着有害烟雾的时候,德国工业区的河流也变成

了污水沟。如德累斯顿附近穆格利兹河,因玻璃制造厂所排放污水的污染而变成了

“红河”;哈茨(Harz)地区的另一条河流则因铅氧化物的污染毒死了所有的鱼类,饮

用该河水的陆上动物亦中毒死亡。到20世纪初,那些对污水特别敏感的鱼类在一些

河流中几乎绝迹了。譬如,在19世纪,人们曾在莱茵河下游大量捕捞鲟鱼,用鲟鱼

卵制造鱼子酱,而到该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数量的减少,明显地受到限制,

到1920年就完全禁止了捕鲟鱼。鲑鱼的捕捞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于1955年完全终

止了。”1892年,汉堡还因水污染而致霍乱流行,使七千五百余人丧生。在明治时期的日本,因开采铜矿所排出的毒屑、毒水,危害了农田、森林,并酿成田园荒芜、几

十万人流离失所的足尾事件。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环境污染尚处于初发阶段,污染源相对较少,污染范

围不广,污染事件只是局部性的,或某些国家的事情。

二、20世纪20年代--40年代环境污染的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西方国家煤的产量和消耗量逐年上升。据估算,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和家庭燃烧所释放的二氧化硫

每年高达几千万吨,其中2/3是由燃煤产生的,因而煤烟和二氧化硫的污染程度和

范围较之前一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此酿成多起严重的燃煤大气污染公害事件。

如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和美国的多诺拉事件。

1930年12月4--5日,在比利时的重工业区马斯河(Meuse River)谷,由于

气候反常,工厂排出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凝聚在靠近地表的浓雾中,经久不散而酿

成大祸,致使大批家禽死亡,几千人中毒,60人丧命。当时,西方世界正陷于30年

代经济大崩溃的恐慌之中,人们也就无暇顾及比利时的灾难。

1948年10月27日晨,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部山区工业小镇多诺拉的上空,烟雾凝聚,犹如一条肮脏的被单。其实,多诺拉的居民对大气污染并不陌生,因为这

里的钢铁厂、硫酸厂和炼锌厂等大厂一个挨着一个,日夜不停地排放二氧化硫等有害

气体。但是,像这一次的情景他们却从未见过。因逆温层的封锁,污染物久久无法扩散,整个城镇被烟雾所笼罩。直到第6天,一场降雨才将烟雾驱散。这次事件造成20人死亡,6000人患病,患病者差不多占全镇居民(14000人)的43%。该

到这时,内燃机经过不断的改进,发展成为比较完善的动力机械,在工业生

产中广泛替代了蒸汽机。因而,在30年代前后,以内燃机为动力机的汽车、拖拉机

和机车等在世界先进国家普遍地发展起来。1929年,美国汽车的年产量为500万辆,英、法、德等国的年产量也都接近20万--30万辆。由于内燃机的燃料已由煤气过渡

到石油制成品一一汽油和柴油,石油便在人类所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开

采和加工石油不仅刺激了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而且导致石油化工的兴起。然而,石

油的应用却给环境带来了新的污染。

这一阶段,“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美国后来居上,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工业

强国,其原油产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1930年时就多达12311万吨;汽车拥有量在1938年时达到2944.3万辆。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以及铅尘、烟尘等颗粒物和二氧化硫、醛类、3,4一苯并芘等有毒气体;一定数量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在静风、逆温等特定条件下,经强烈的阳光照射会产

生二次污染物一一光化学氧化剂,形成具有很强氧化能力的浅蓝色光化学烟雾,对人、畜、植物和某些人造材料都有危害;遇有二氧化硫时,还将生成硫酸雾,腐蚀物体,

危害更大。这是一种新型的大气污染现象,因最早发生在洛杉矶,又称洛杉矶型烟雾。1943年,洛杉矶首次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人眼痛、头疼、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家畜犯病,植物枯萎坏死,橡胶制品老化龟裂以及建筑物被腐蚀损坏等。这一事件第

一次显示了汽车内燃机所排放气体造成的污染与危害的严重性。

此外,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的有机化学

工业的发展,西方国家不仅合成了橡胶、塑料和纤维三大高分子合成材料,还生产了

多种多样的有机化学制品,如合成洗涤剂、合成油脂、有机农药、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等。就在有机化学工业为人类带来琳琅满目和方便耐用的产品时,它对环境的破坏也

渐渐地发生,久而久之便构成对环境的有机毒害和污染。

显然,到这一阶段,在旧有污染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的情况下,随着汽

车工业和石油与有机化工的发展,污染源增加,新的更为复杂的污染形式出现,因而

公害事故增多,公害病患者和死亡人数扩大,人们称之为“公害发展期”。这体现出

西方国家环境污染危机愈加明显和深重。

三、20世纪50年代一-70年代环境污染的大爆发

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经济由战后恢复转入发展时期。西方大国竟相发展

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在这种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

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巨大危机。因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一方面带来了资源和原料

的大量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使得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的大量废弃物排向土壤、河流

和大气之中,最终造成环境污染的大爆发,使世界环境污染危机进一步加重。

首先,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层出不穷,按其发生缘由,可分为几类:(1)因工业生产将大量化学物质排入水体而造成的水体污染事件,最典型的是1953—1965年日本水俣病事件。1953年,水俣湾附近渔村流行一种原因不明的中枢神经系

统疾病,称为“水俣病”。1965年,日本新泻县阿贺野川流域也发生水俣病。日本政府于1968年9月确认,水俣病是人们长期食用受富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毒害的水产

品造成的。(2)因煤和石油燃烧排放的污染物而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如1952年12

月5--8日的伦敦烟雾事件,即着名的“烟雾杀手”,导致4000多人死亡。1952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也造成近400名老人死亡。此外,1961年日本东海岸的四日市也发生了严重的气污染事件。(3)因工业废水、废渣排人土壤而造成的土壤污染事件,如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痛痛病事件。1972年,名古屋高等法院做

出判决,确认痛痛病的病源是神冈矿山的含镉废水。原来,这里的锌、铅冶炼工厂等

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镉附集于稻米上。

人食用含镉稻米以及饮用含镉水后,逐渐引起镉中毒,患上“痛痛病”。(4)因有毒

化学物质和致病生物等进入食品而造成的食品污染公害事件,如1968年日本的米糠

油事件。日本北九州的一家食用油加工厂用有毒的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

因管理不善,毒物渗入米糠油中。这年3月,成千上万只鸡因吃了米糠油中的黑油而

突然死亡。不久,人也因食用米糠油而受害。至7--8月份,患病者超过5000人,共

有16人死亡。一时间,恐慌混乱笼罩着日本西部。

其次,在沿岸海域发生的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被破坏,成为海洋环境面临的

最重大问题。靠近工业发达地区的海域,尤其是波罗的海、地中海北部、美国东北部

沿岸海域和日本的濑户内海等受污染最为严重。

海洋污染源复杂,有通过远洋运输和海底石油开采等途径进入海洋的石油和

石油产品及其废弃物;有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城市和工矿企业排放的、直接流人或通过

河流间接进入海洋的污染物;有通过气流运行到海洋上空随雨水降人海洋的大气污染物;还有因人类活动产生而进人海洋的放射性物质。海洋污染引起浅海或半封闭海域

中氮、磷等营养物聚集,促使浮游生物过量繁殖,以至发生赤潮。如日本濑户内海,

赤潮频繁,在1955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发生过5次,1965年一年中就发生44次,1970年发生79次,而1976年一年中竟发生326次。赤潮的频繁发生,是海洋污染加重、

海洋环境质量退化的一个突出标志。

再次,两种新污染源一一放射性污染和有机氯化物污染的出现,不仅加重了

已有的环境污染危机的程度,而且使环境污染危机向着更加复杂而多样化的方向转化。

放射性污染因利用原子能和发展核电厂而产生。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

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爆炸之后的幸存者中出现了所谓的“原子病”,主要表现为白血球异常增多的血癌。战后,和平利用核能的发电厂则广泛发展。1956年,英国克得霍尔反应堆(Calder Hall reactor)开始发电;翌年,美国宾州船运港(Shipping-port)核电厂开始运转,由此揭开西方国家核能发电的序幕。1960--70年代,核电工程迅速成长。核能在为人类提供巨大的动力和能量时,也产生了核废料以

及由这种放射性物质带来的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的是,核电厂在运转中发生事故所造

成的放射物质泄漏和放射性污染,会对人类造成严重而持久的威胁,美国的“三英里

岛(Three-Mile Island)事件”就是典型例证。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州哈里斯堡东南16公里处三英里岛核电厂2号反应堆发生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导致电厂周围

80公里范围内生态环境受到污染。这是人类发展核电以来第一次引起世人瞩目的核电厂事故,对社会生活、舆论和世界核能利用的发展都曾带来重大影响。

有机氯化物污染主要指因大量生产和使用滴滴涕、六六六等农药以及虽非农

药但却用途广泛的多氯联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滴滴涕和六六六在40年代被发明出

来之后即投人生产,到50年代被大量施用。它通过各种渠道在环境中广泛传播和沉

积下来,对植物、动物和人类造成毒害。在60年代,多氯联苯也得到广泛应用。它

一般多用作变压器、电容器、蓄电池的绝缘油和热载体以及油漆和墨水等的添加剂。

因其用途广泛,需求量极大,损耗量也大。多氯联苯不易被细菌吸收,从而在环境中

大量积存起来。它一旦在人体中累积,即可引起皮肤和肝脏障碍;进入孕妇体内则会

使胎儿畸变甚至造成死胎。上述日本的“米糠油事件”就是因多氯联苯泄漏致使食物

污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总之,到这时,环境污染已成为西方国家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公害事故频

繁发生,公害病患者和死亡人数大幅度上升,被称为“公害泛滥期”。此外,海洋污

染越来越严重,况且又增添了放射性和有机氯化物两类新污染源。这一切足以表明,

在20世纪60--70年代,当西方国家经济和物质文化空前繁荣之时,对大自然的污染

和破坏却不断加深,人们实则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危机四伏的环境之中。

四、西方国家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西方国家在环境污染发生初期,采取过一些限制性措施,颁布了一些环境保

护法规。如英国1863年颁布的《碱业法》、1876年的颁布的《河流防污法》;日本

大阪府1877年颁布的《工厂管理条例》等。此后美国、法国等国也陆续颁布了防治

大气、水、放射性物质、食品、农药等污染的法规。但是,由于人们尚未搞清污染以

及公害的原因和机理,仅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或颁布某些保护性法规未能阻止环境污

染蔓延的势头。到20世纪50--70年代初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时,西方国家相继成

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以图解决这一问题。因当时的环境问题还只是被看作工业污染

问题,所以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治理污染源、减少排污量;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给工

厂企业补助资金,帮助它们建立净化设施,并通过征收排污费或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解决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问题。此外,又颁布和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的

法规和标准,以加强法治。但这类被人们归结为“尾部治理”的措施,从根本上说是

被动的,因而收效不甚显着。这时,西方国家频繁发生的污染公害事件,不仅影响了

经济的发展,而且污染了人群的居住环境,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许多死亡、残疾、患病的惨剧,终于使公众从公害的痛苦中普遍觉醒。

20世纪50年代末,当美国环境问题开始突出时,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achel Carson)花费了4年时间,阅遍美国官方和民间关于使用杀虫剂造成危害情

况的报告,在此基础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滥用滴滴涕等长效有机杀虫剂

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本书在1962

年的出版,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到1968年,来自10个国家的30位专家在罗马成立“罗马俱乐部”,研究人类的环境问题。1970年3月9一12日,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公害问题国际座

谈会”,发表《东京宣言》,提出“环境权”要求。同年4月22日,由美国一些环

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更是令人瞩目。这

是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在学者们和广大公众的强烈要求下,在各国

舆论的压力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试图通过国际合作为从事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帮助,消除环境污

染造成的损害。会议发布的《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

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

国政府的责任。”《宣言》第一次呼吁全人类要对自身的生存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

因为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同时,它还要求人们与自然进行有效合作,把

保护环境同和平与发展统一起来,作为人类的共同目标去实现。这次会议无疑是世界

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加深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扩大了环境问题

的范围,冲破了以环境论环境的狭隘观点,把环境与人口、资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

力图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具体到环境污染的治理,则开始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

评价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单项治理发展到综合防治。

会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对环境的认真治理,工作重点是制定经济增长、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长期政策。70--80年代,这些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上不断增加投资,如美国、日本的环境保护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它们十分重视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定各种严格的法律条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

和预防污染,努力净化、绿化和美化环境。此外,还大力开展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开

发低污染和无污染的工艺技术。“在环境科学的研究过程中,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摸

清了主要污染物质的污染规律。例如,伦敦毒雾是低空煤气污染,有毒物质是CO、

C02、SO:;洛杉矶是高空光化学污染,有毒物质是NO、N02、0,;同时,还摸清了

光化学污染主要发生在北纬42度上下的范围之内,并具有静风环境条件下的城市。”

这样,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其中,英国的情况具有代表性。1981年,英国城市上空烟尘的年平均浓度只有20年前的1/8,1980年,全英河流总长的90.8%已无重大污染,:1982年8月

人们在离伦敦24公里的一个堰附近,捕捉到20尾绝迹100多年的大马哈鱼,“大马

哈鱼的洄游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的反污染工作的一个里程碑。”

1992年6月。全世界183个国家的首脑、各界人士和环境工作者聚集里约热

内卢,举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

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

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标志着包括西方国家在

内的世界环境保护工作又迈上了新的征途一一队治理污染扩展到更为广阔的人类发展

与社会进步的范围,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环境与发展”则成为世界环保工作的主题。

西方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表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

个由否定自然(即无视自然)到肯定自然(即重视自然)的过程,这是人类环境价值观由

不科学到科学的转变。在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今天,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依然重蹈发达国家覆辙的情况下,从道德的高度看待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呼吁全人

类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感,就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

欧洲工业革命

欧洲工业革命学习 2012年8月6日 一、工业革命定义。 通常指欧洲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亦称产业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二、工业革命的历史。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标志是蒸汽机被广泛使用。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关系发生改变,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是19世纪四十年代。 标志是电气的广泛应用。新能源、内燃机、电话、化工业这四种发明,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促进理论知识与科技技术运用。A、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如电力和煤炭,使大型工厂能方便价低价的获得动力。B、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动力问题,促进了发动机的出现,解决了交通工具的问题,推动汽车、轮船、飞机的迅速发展,让各个地区的文化、贸易交流更加顺畅。C、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通讯工具的出现,使人们远距离交流信息成为可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垄断资本主义和后来的帝国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矛盾也在不断的激化,在1929年金融危机中展现出来。D、化工业的迅猛发展,炸药被用于军事,促进了军工业的进步,并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的起源是20世纪40年代。 标志是原子能、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对生产力的影响。 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手工工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工厂,这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也说明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工业革命材料题

两次工业革命主题综合材料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70-1861年英国煤产量变化图 1870-l900年世界石油产量变化图 材料二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贷物的运输,几乎只需要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三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了音乐……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粱的开幕式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四 l931年,爱迪生逝世,全美各地同时熄灯1分钟以示哀悼;1999年l2月26日,爱因斯坦被20世纪的最后一期《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不同时期的煤炭、石油产量呈现怎样相同的变化?(1分)分别简析带来这种变化的原因。 上升幅度大;煤炭用量的上升,主要是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石油产量的上升,主要是因为内燃机的发明和大量使用。 (2)根据材料二,列举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具体影响。(4分) 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于人之间的交流。(3)材料三、四表达了人们对科学和科学家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热爱、崇敬等感情(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机器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材料二 爱迪生和他发明的灯泡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 材料三自从全球涌现出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后,烟囱、厂房、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人们恬静的田园生活。……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利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之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请回答: (l)材料一中“生产的革命”指什么?(1分)为什么说“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1分)工业革命(或第一次工业革命);因为这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2)材料二中的发明创造分别是哪种新能源和新动力的应用?(2分) 电力能源和内燃机动力; (3)材料三说明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什么问题?(1分) 环境污染;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1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科技的时候,要注意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科技。三、19世纪中后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下图所示交通工具是什么?其发明者是谁?飞机;(2分)莱特兄弟; (2)列举两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电器方面的重大发明。(4分)电灯、电话、电报等 (3)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其广泛使用有哪些影响?(4分) ①推动了交通行业的发展,间接导致了飞机,汽车的出现,改变了船舶动力来源,使船舶的航速大大提高,使全球的工业化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②导致大量开采石油,让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枯竭危险,广泛使用使空气质量恶化,污染环境等。(两个方面回答) 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们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两百多年前,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革命。这场革命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通过和平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各种新发明、新创造层出不穷。 材料三:苏联的加加林是世界上第一个飞入太空的人,美国人随后又登上了月球,中国也在2004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①材料一中所说的革命是指哪一次革命?这次革命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①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轮船、火车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材料二中所说的以电为能源的新发明有哪些? _②电灯、电话等。 ③材料三中所提到的技术属于哪一次科技革命?③第三次科技革命。 ④三则材料说明什么道理?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曾说:“第一次工业革命让人类摆脱劳力与使用牛马等动物帮忙的生活,但成本却带来让人类暴露在二氧化碳的污染下。下次工业革命将会使人类在享受便利能源之余,对于环境的污染也会相对减少。” 材料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

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

第6讲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 ——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 人类政治发展的趋势 1.资产阶级民主化趋势 (1)英国:经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君主立宪制趋向成熟。

(2)美国:美国内战后,形成了两党对峙、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新局面,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4)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2.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的趋势 (1)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民族主义不断发展的趋势 工业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工业革命 (1)兴起:18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业出现了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到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2)成就: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成果是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从而使工业动力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影响: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原料,促使列强进行殖民扩张。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兴起: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 (2)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内燃机、通讯、化学和钢铁工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尤其在电力方面,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3)影响:垄断组织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进化论

三次工业革命对比

1、背景条件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2)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3)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 (4)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5)国外市场扩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2)全球扩张,美、德、意、日等国的统一,使国内市场扩大; (3)近代自然科学突破性的发展,并迅速转为生产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科学理论的突破; (2)“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的迫切需要。 2、、特点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发生于英国,后发展到法、美、德、意等国; (3)发明者多数为劳动者,发明成果多为生产实践的总结;(4)出现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机 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 (4)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5)出现新兴的工业部门:电力、钢铁、化学、电讯、汽车、石油等工业。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第三次科技革命涌现出大量的科技成果,其规模、深度和影响,远超过前二次科技革命; (2)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额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3)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4)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相比最大的不同点: 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3、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的比较: 相同点: (1)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①第一次: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第二次: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③第三次: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 ①第一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 阶级的出现;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②第二次: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 义阶段。 ③第三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人们的衣食住 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 ①第一次: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②第二次: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 的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东西方联系更加密切,但差距进一步 拉大; ③第三次: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不同点: (1)从社会环境看:前两次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第三次开始于二战期间,延续至今; (2)从发明者看:第一次主要是劳动者凭借经验,后两次多是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取得的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1、工业革命背景简介 工业革命最早始于英国,在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19世纪,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不少国家也都开始了工业革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工业革命使得欧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 2、德国、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社会环境也不一样,因此各国进行工业革命发展过程、特点也各不相同。 2.1 英国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2.2 法国工业革命 法国直至19世纪中叶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很早,还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就已从英国引进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在全欧洲都占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为全欧最大采煤企业之一的昂赞矿业公司,都配备有蒸汽机、汽锤、马拉铁路等先进设备。个别的纺织厂使用了珍妮纺纱机。但是,随着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1792年起又进行了反对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随后又有连年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再加上内部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宁,这种战连祸结的情景,使得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不得不停下步来。虽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时有所动作,但毕竟是极为滞缓,难成气候。拿破仑帝国垮台之后,工业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国政府于1825年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国工业界有机会较多地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迈出了工业革命复兴的步伐。然而,当时是复辟王朝统治时期,投资环境颇为不利。1824年即位的国王查理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2.7课文注释:关于欧美诸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课文注释:关于欧美诸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以后,很快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那么,各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到底怎样呢?这个问题,历来在史学界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出现的标志是在一个主要工业部门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如棉纺织业,而不是所有工业部门,如前民主德国的著名经济史家库辛斯基。根据这样的标准,他在《论工业革命问题》一书中提出英国的工业革命起止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到1830年左右;法国是从1789年到1849年;美国是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德国是整整一个19世纪;俄国则是直到1917年工业革命还没有结束。另一些人认为,工业革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相继不断的出现,并在许多工业领域引起了连锁反应时,才能算工业革命开始了,如珍妮机发明以后,英国纺织业出现了一连串的机器发明和使用,并很快波及到了动力、冶金、采矿、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紧随英国之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是比利时,但是,由于比利时的影响较小,所以教材中没有介绍。根据这样的原则,有人把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和俄国的工业革命时间大体定为:英国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法国是19世纪初至60年代;美国是19世纪初至80年代;德国19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俄国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到19世纪90年代才算初步完成。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如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法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个别企业已经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19世纪20年代起工业革命发展迅速,60年代末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美国的工业革命几乎与法国同时开始,19世纪5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在美国主要工业部门已经占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大体完成,但发展不平衡,工业主要集中在北部;德国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真正踏上工业革命的道路,70年代末,最终完成;俄国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到19世纪80年代末才基本完成。本教材编者认为,对高中学生来说,起止年代宜粗不宜细,因此教材中采取了相对粗线条的说法。

最新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相同点:(1)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出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3)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不同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和发明都源于实践,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并取得巨大成果;(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其他国家进程相对滞后和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新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规模更大,范围更广,迅速发展;(3)有些国家(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便于吸收新技术、新成果,加快发展速度;(4)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轻工业部门,以纺织、煤炭、交通运输业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重工业部门,以钢铁、电力、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业为主。(5)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时代为主要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气时代为主要特征。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何新的特点? 新特点:(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并直接转化为生产力;(2)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展开: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以美、德为主;(3)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开始,推广到重工业、轻工业的各个部门。(4)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加快了经济的发展。 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直接影响? 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强了海外殖民扩张(以商品输出为主),为开辟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争与探索: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级。帝国主义加紧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先后发动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争与探索: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 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中秋节对客户的寄语【四篇】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公司的支持,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服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新常态下,需要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观,基于现状的反思及正确的行动指南。【关键词】对立与统一共识到共生现状与出路方法与措施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发展动力从要素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背景下,各类风险在不同国家和市场快速传递,交叉蔓延。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对立与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从哲学高度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而且在不同形势下对立与统一的结构是变化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两者矛盾稍小一些,因为在早期阶段经济规模小、环境容量大,在后期阶段经济实力强、治理力度大,这两种情况下,环境与经济都容易相处,统一性大于对立性。而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的中间阶段,环境压力大而经济实力没有达到足够强,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最为突出,两者处在相持或双双受阻的困境之中,对立性大于统一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这种困境向后期过渡的阶段。中国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稀缺性认识严重不足。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定范围,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经济发展,轻资源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等思想依然顽固地存在于部分国人头脑中。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以GDP 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无疑加速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发严重,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后果出现。 二、共识到共生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上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我国,近年来,包括中东部地区以及华南地区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 并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趋势。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引发的灾难。 全球化的发展诱使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方面日益趋同,实施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每一个国家在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领土安全方面必须以其它国家的安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具有内在紧密关联、彼此具有相互构成性因素的理念——即相互依存的“共生”。共生是不同生物和人类的共生单元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彼此互惠、相互依赖的关系;共生双方或多方通过这种关系获得发展,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重大环境污染与治理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重大环境污染与治理 今日的中东部地区多日的雾霾应个景。看来污染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根 治污染也不是任何一个政府可以一蹴而就的行为。这也许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所必须经 历的困难和一代人甚至两代人注定要付出的代价。也许今天我们看到欧美日的富二代 们享受着碧水蓝天煞是羡慕,那让我们也关注下当年他们的父辈与祖辈所经过的日子,这也许是我们所要或者正在经历的。 环境污染由来已久。早在14世纪初,英国就注意到了煤烟污染;17世纪伦 敦煤烟污染加重时,有人着文提出过改善大气品质的方案①。不过直到这时,污染只 在少数地方存在,污染物也较少,依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尚不至于造成重大危害。 环境污染发生质的变化并演变成一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危机,则始于18 世纪末叶兴起的工业革命。现代经济史和社会史学家普遍把工业革命视为人类或“南 一北”差距的分水岭②,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把这场革命视为人类环境污染史的分水岭;又由于“从影响全球和区域的环境问题看,主要责任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工业发达 国家”③,因此,地考察西方主要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环境的污染与治理,审视西方 人对待自然的认识或态度,明确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的重要性,就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一、18世纪末--20世纪初环境污染的发生① 从18世纪下半叶起,经过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首先是英国,而后是欧洲其他国家、美国和日本相继经历和实现了工业革命,最终建立以煤炭、冶金、化工 等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这是一场技术与经济的革命,它以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应 用为基本动力。而蒸汽机的使用需要以煤炭作为燃料,因此,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 地下蕴藏的煤炭资源便有了空前的价值,煤成为工业化初期的主要能源。新的煤矿到 处开办,煤炭产量大幅度上升,到1900年时,世界先进国家英、美、德、法、日五 国煤炭产量总和已达6.641亿吨。煤的大规模开采并燃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 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转,并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也必然会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 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质。 与此同时,在一些工业先进国家,矿冶工业的发展既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 又释放许多重金属,如铅、锌、镉、铜、砷等,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域。而这一时 期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构成了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另外,水泥工业的粉尘与 造纸工业的废液.也会对大气和水体造成污染。 结果,在这些国家,伴随煤炭、冶金、化学等重工业的建立、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烟雾腾腾的城镇,发生了烟雾中毒事件,河流等水体也严重受害。 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其煤烟污染最为严重;水体污染亦十分 普遍。除英国外,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中心城市,如芝加哥、

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探讨 中国一直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争议。中国环境保护法规的不足,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等等因素阻碍了中国政府有效地寻求一个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适当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之后评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中形成的污染原因。最后,本文结合所学的财政学专业知识研究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几点对策,以求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一、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1、能源污染。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重工业发展为核心进行的,而重工业企业为追求生产数量与规模,多数采取低能源成本的生产方式,对能源的使用不彻底,也没有配套的除污设施,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象是在进行一次次的能源浪费,使得能源资源本不富饶的中国面临更多资源保护与环境控制方面的问题。 2、大气污染。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然是煤,中国是世界煤消费最大国,同时还是世界原油消费第二大国。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破坏性影响。 3、水污染。中国城镇供水面临很多的问题,据统计,在660个大中型城市中,约有400个已存的各种各样的水问题;有1/4已达到警界标准。地下水资源已被渐渐污染,还有20%的水资源已无法再生为清洁水。而这所有的水问题都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劳动力污染。企业大规模的生产必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种对劳动力的需要似乎与环境保护没有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重工业生产的产品多为非技术型产品,其生产岗位对劳动力没有技术上的要求,因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浪费较大。但是由于这些劳动力密集的工业还可以减少国家的就业压力,因而其环境污染问题更易被忽视,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自然退居经济发展之后,使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面临更多来自经济发展需求的压力。此外,在改革进程中。由于政府已经逐步

工业革命带给人们的利与弊

- 1 - 工业革命带给人们的利与弊 作者:王一山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开始于十八世纪中期,结束于十九世纪中期,持续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它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一个过渡阶段。十七世纪以来,随着欧洲毛纺织业的发展、英国圈地运动的发生以及英国海外市场的空前扩大,原来的手工生产方式很难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为提高生产能力,一些人开始发明和使用机器,尽可能把手从直接操作生产工具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一场工业革命就开始了。机器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所以它也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 )。 1733年,John Kay 发明了Flying Shuttle ,大大的提高了织布的速度,使织布用的棉纱发生紧缺。于是人们又开始研究如何提高纺纱速度。1765年,James Hargreaves 发明了“Spinning Jenny”,这是一种能够同时纺出多跟棉纱的纺车,他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纺纱的效率。虽然有些人的发明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这些工作机的动力都是由人或者马匹(后来出现了水力和风力)提供的,但这些动力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稳定。1783年James Watt 将原本并不完善的蒸汽机进行了改良,使蒸汽机能提供强大、持续而稳定的动力,并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这样James Watt 发明的蒸汽机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蒸汽时代”。 蒸汽机发明后首先就被应用于需求量极大的棉纺织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许多生产领域和行业用蒸汽机代替了人,建立了许多以蒸汽机提供动力的大工厂,使棉纺织业从手工作坊式的生产进入了大机器生产的新阶段,也使其产物由供不

英国史论文 浅谈英国崛起与工业革命

浅谈英国崛起与工业革命 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简称,位于欧洲西部,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北部及附近许多小岛组成,国土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英国由于受季风天气的影响,所以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全年气候温和。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并不算很丰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国,是第一个全球金融资本的中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超级大国。“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这两个称谓可以概括为英国最伟大的成就。那是什么将英国从一个岛国变成欧洲强国,最终成为世界霸主的呢? 答案只有一个——工业革命。 那么,这一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政治上,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思想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的最著名的观点就是:看不见的手,也就是今天经济学家常常讲的市场供求规律。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个体间的自然交易会创造出高效的资源分配模式,并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收入。根据这个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对外贸易战略。所以,经济上,随着君主立宪制的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英国加速了圈地运动,殖民地掠夺与奴隶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货币资本,从而为工业革命累积了财力上的准备。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继续了近三个世纪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同时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自然科学上,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大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它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真正告别愚昧,迎来了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新时代 其次,它与英国如火如荼的农业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土地制度为中世纪的时候形成的一种敞田制,就是地的肥瘦、远近、干湿都不同,为了公平分配,给你一小块肥的、一小块瘦的、一小块远的、一小块近的,人们为了更好地种植作物,互相协商或买卖使自己的土地更加集中,从此时起圈地运动就时有发生,但是规模较小。一直到17世纪的农业革命开始,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离开乡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论赛重点

辩论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何者优先? 正方:环境保护应优先于经济发展 反方:经济发展应优先于环境保护 反方一辩陈述本方观点: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看, 我们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 必须要标本兼治。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 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正方一辩陈述本方观点: 经济发展是指社会能够提供丰裕的商品来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 , 环境保护则是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来保护生态平衡。经济要发展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的厂房与原材料来保障商品的供应——那便存在一个问题:自然分给人类的土地与原材料是有限 , 经济优先发展就一定会侵占原本不属于人类的自然资源。 二辩手盘问 :请问对方一辩,经济是一时之事,环境是万代之事,哪个重要? 经济发展慢了,人们还可以吃到饭,环境没了,还能生存吗? 反方一辩:不好意思对方辩友, 恐怕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优先权。并不是说 经济优先就不搞环保了, 只是环保处于较次的位置, 跟中国现状一样, 政策虽然说要重视环保, 但一般县区还是经济发展优先的, 也就有资本的大城市才比较重视搞环保,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正方二辩:请问正方三辩, 如果发展经济优先的话, 很可能造成环境成本大于经 济效益的情况,这样的经济是发展还是倒退? 反方三辩:这种情况确实有存在, 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各个行业情况不同,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按你的意思,这种情况下经济效益是负的, 那我们改行环境保护优先,就能转亏为盈?我不这么觉得。 反方四辩补充发言 :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我国的经济发展确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生产,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近年来我国的资源消耗告急,而且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这也警示我们保护环境成为我们当前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环境现状 我国当前的环境现状是比较恶劣的,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工业化基本上是相伴而行的。突出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地、草原、森林的退化,同时,我国的乡镇小企业是污染的主要排放源。我国的大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最严重时期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气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大气污染与我国的汽车尾气排放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的水资源紧缺,许多城市的地下水和城市下游水段不适合饮用,城市中80%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但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也使得地下水遭到过度提取,造成地面沉降。中国的耕地面积严重缺乏,而另一面又围田造路,一面退耕还林,一面又大量的砍伐树木,开垦草原。华北沙尘暴,西北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等问题非常严重。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 矛盾的体现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表现在: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时代惯性阶段,经济产值的增长主要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资源基础削弱,同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也造成一些地区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影响 世纪末--20世纪初环境污染的发生 环境污染由来已久。早在14世纪初,英国就注意到了煤烟污染;17世纪伦敦煤烟污染加重时,有人著文提出过改善大气品质的方案①。不过直到这时,污染只在少数地方存在,污染物也较少,依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尚不至于造成重大危害。环境污染发生质的变化并演变成一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危机,则始于18世纪末叶兴起的工业革命。现代经济史和社会史学家普遍把工业革命视为人类历史或“南一北”差距的分水岭②,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把这场革命视为人类环境污染史的分水岭;又由于“从影响全球和区域的环境问题看,主要责任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工业发达国家”③,因此,历史地考察西方主要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环境的污染与治理,审视西方人对待自然的认识或态度,明确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的重要性,就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一、18世纪末--20世纪初环境污染的发生① 从18世纪下半叶起,经过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首先是英国,而后是欧洲其他国家、美国和日本相继经历和实现了工业革命,最终建立以煤炭、冶金、化工等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这是一场技术与经济的革命,它以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应用为基本动力。而蒸汽机的使用需要以煤炭作为燃料,因此,随着工 业革命的推进,地下蕴藏的煤炭资源便有了空前的价值,煤成为工业化初期的主要能源。新的煤矿到处开办,煤炭产量大幅度上升,到1900年时,世界先进国家英、美、德、法、日五国煤炭产量总和已达6.641亿吨②。煤的大规模开采并燃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转,并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也必然会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质。 与此同时,在一些工业先进国家,矿冶工业的发展既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又释放许多重金属,如铅、锌、镉、铜、砷等,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域。而这一时期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构成了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另外,水泥工业的粉尘与造纸工业的废液.也会对大气和水体造成污染①。 结果,在这些国家,伴随煤炭、冶金、化学等重工业的建立、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烟雾腾腾的城镇,发生了烟雾中毒事件,河流等水体也严重受害。 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其煤烟污染最为严重;水体污染亦十分普遍。除英国外,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中心城市,如芝加哥、匹兹堡、圣.路易斯和辛辛那提等,煤烟污染也相当严重②。至于后来居上的德意志帝国,其环境污染也不落人后。19、20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时人抱怨说,严重的煤烟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需要人工照明。并且,就在空气中弥漫着有害烟雾的时候,德国工业区的河流也变成了污水沟。如德累斯顿附近穆格利兹(Muglitz)河,因玻璃制造厂所排放污水的污染而变成了“红河”;哈茨(Harz)地区的另一条河流则因铅氧化物的污染毒死了所有的鱼类,饮用该河水的陆上动物亦中毒死亡③。到20世纪初,那些对污水特别敏感的鱼类在一些河流中几乎绝迹了。 譬如,在19世纪,人们曾在莱茵河下游大量捕捞鲟鱼,用鲟鱼卵制造鱼子酱,而到该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数量的减少,明显地受到限制,到1920年就完全禁止了捕鲟鱼。鲑鱼的捕捞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于1955年完全终止了。”①1892年,汉堡还因水污染而致霍乱流行,使七千五百余人丧生②。在明治时期的日本,因开采铜矿所排出的毒屑、毒水,危害了农田、森林,并酿成田园荒芜、几十万人流离失所的足尾事件③。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环境污染尚处于初发阶段,污染源相对较少,污染范围不广,污染事件只是局部性的,或某些国家的事情。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的建设、环境的治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经济运行与宏观控制中重视人口因素特别是其质量与素质因素,重视资源生态环境因素,对于不顾外部性问题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制横、抑制。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简单分析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和环境的合法用途”。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分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环境作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一种资源,其具有资源的特性——稀缺性、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其收益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或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判断环境对经济发展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的标准是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比较。 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和环境的合法用途”。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据1991年环境报介绍,我国每年因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377亿元,固体废弃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79亿元,农药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17亿元,自然资源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212 亿元,这五笔帐共计是800多亿元。可见,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容忽视。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

工业革命以来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人类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等一系列人与自然的矛盾。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保持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目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大环境下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正成为理论界和实践家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绿色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001-02 1 引言 长期以来,企业竞争力大都以耗费资源为支撑,或者以消耗资源为前提,而无论是资源的消费还是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污染和破环,都是有限度的,过度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不仅会使企业生产无法持续进行,而且还将破坏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必须从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出发,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从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研究企业竞争力问题,引导企业从资源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变,从而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开始认识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绿色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尚不系统。最近,在循环经济下,我国企业竞争力培育和提升迫切需要新的、有效的理论指导。已有的研究主要偏重于技术、设备、资金、人员配备等“传统”的直接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而忽视了资源、环境变化对其产生的间接影响。现有相关理论已经难以适应其变化的要求,也无法为企业形成长期竞争优势提供服务。探索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通过循环经济产生新的竞争优势,使企业产生持续的竞争力,这些问题成为企业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新课题。 2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1966年提出,其意义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型经济增长。在其随后的发展中,由于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不同,对于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通过三个层次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是在企业的层面,即小循环,是在企业内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的物料和能量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即中循环,是按照产业生态学原理,通过区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区域间的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三是在社会层面上,即大循环,是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和消费过程后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正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是因为企业目前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现实压力促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迫切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