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工业革命比较

合集下载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电灯、汽、飞机
电脑、互联网、克隆技术、航天等
特点
1首先从英国开始,然后逐渐向法美等先进国家发展。
2以蒸汽机的发明广泛使用为标志,将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
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轻工业开始,而后进入了煤炭业,交通运输业等工业领域。
4重大发明大都来自一线的技术工人,科技含量较低,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1几乎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规模更大,发展更迅速。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1政治背景战时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
2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理论迅速发展并在重要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
3经济原因:科学技术的社会化
4坚强后盾:国家是科技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主要国家
英国
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标志性成就
以蒸汽机的发明广泛使用为标志,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以电力,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
它以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带入“信息时代”
(核心:电子计算机广泛使用)
代表性成果
珍妮机、蒸汽机、火车、汽船
1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3推动高科技的发展。
4国际格局: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对中国的影响
英国为了掠夺原料和市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①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清政府内部分化为洋务派和顽固派。②经济上,一方面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使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市场。③思想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图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图
1、生产力迅猛发展;
2、社会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
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原子能
航天技术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特点
1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
2开始于轻工业(棉纺织)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1科学与与技术结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再许多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1、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一些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侧重于重工业部门。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部门
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造船业等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对中国
的影响
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近代工业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比较和日俄改革比较

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比较和日俄改革比较
作用
维护了沙皇统治
摆脱了民族危机,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时间
19世纪60年代
原因
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性质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
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注:中国同时期的是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同性质的是19世纪90年代戊戌变法。
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给人类带来光明,大大延长了工作、娱乐时间。家用电器以及新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进一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类的联系更加紧密。
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发送电子邮件、收看网络电视、实行远程教育等。
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共同影响
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都改变了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启示
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不断发展生产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俄日资产阶级改革的比较
俄国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原因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网络信息时代
交通工具
轮船(美,富尔顿)、火车(施蒂芬孙)
汽车(卡尔本茨)、飞机(莱特兄弟)
能源
改良的蒸汽机
(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
核能
实质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

工业革命比较

工业革命比较

1、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主要成就棉纺织: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1765年);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的)交通运输:1、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2、史蒂芬孙-蒸汽机车(1814年)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电讯事业的发展: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特点1、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2、开始于轻工业(棉纺织)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3、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1、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与技术结合。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规模广泛,发展迅速;3、有许多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影响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2、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3、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4、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1、生产力迅猛发展;2、社会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 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开始19世纪70年代开始背景条件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2、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3、劳动力-圈地运动;4、技术-国外市场不断扩大;5、市场-先后打败西、荷、法,国外市场不断扩大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2、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3、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4、市场-德、意、日等国的统一开辟了国内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2、两次工业革命有何联系与区别?联系:前一次为后一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区别: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人、技工劳动经验总结,发明工具完全以科技为基础源于英国,各国多引进英国设备各国都有发明创造,美、德居多以轻工业为主棉纺织等以重工业、电力、通讯等领域为主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不同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原因封建专制统治英国的殖民统治封建专制统治革命特点曲折性、反复性和不彻底性资产阶级革命和独立战争的双重性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资产阶级政体君主立宪制联邦制国家共和国政体意义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结束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也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改良蒸汽机电力的广泛使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动力机改良的蒸汽机电动机内燃机理论基础牛顿的力学法拉第的电磁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能源煤炭电力石油核能领先国家英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网络信息时代发明家瓦特斯蒂芬森科尔特本茨戴姆勒爱迪生莱特兄弟产业部门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工业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产业等交通工具汽船轮船火车蒸汽机车电车汽车飞机宇宙飞船特点首先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主体
圈地运动
俄国废除农奴制,美国废除黑奴制
科教的迅猛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技术
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自然科学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技术基础
市场
殖民扩张(国外)
圈地运动(国内)
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对商品的需求
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①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时期;②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③新中国建立之初,党的工作重心是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④50年代后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估计错误,导致“左”倾错误在六七十年代进一步发展。

一工二工比较

一工二工比较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初步形成
推动,电气时代 垄断公司(生产、资本高度集中) 农业↓重工业、三产↑(二战后超一二) 垄断资产阶级开始控制国家政权 城市化进程更快(社会福利体系开始出
现) 资产阶级:凯恩斯主义产生(国家干预)
现代主义文学、印象派 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资本主义制度完善成熟
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德意统一,稳定 一工后商品输出 一工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科学理论的突破(科学家)(科学技术紧
密结合)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削弱封建人身依附关

充足 英国 开始标志:1765珍妮机 ↓ 棉纺织领域大量使用机器 ↓ 机器集中,工厂制(蒸汽时代到来) ↓ 城市化进程加快 ↓ 交通:火车 英 史蒂芬孙 汽船 美 富尔顿 ↓ 1840 机器制造业(一工完成) ↓拓展(19C40--60) 美国 机床工业 零部件标准化生产(推动机器普及)
国内充足,国外掠夺 多国同时
①理论:1835 法拉第 电磁感应理论 发明:1866 西门子 发电机 利用:爱迪生 ②电信业:有线电报 美 莫尔斯 电话:美 贝尔 无线电报:意大利 马可尼 ③理论:能量转化守恒定律 发明:内燃机 德 卡尔本茨(汽油机)
戴姆勒(柴油机) 利用:交通工具 汽车
远洋轮船 飞机 1903 ④化工:瑞典 诺贝尔 炸药 ↓体现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两前 技术
劳动力
原料 国家
成就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一工(1765-1840)英国 1688"光荣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统一,稳定 早期殖民掠夺 国外殖民地(一工直接原因)国内圈地运动 手工工场技术的积累(工人)(科学技术分离)
圈地运动,奴隶(运往美洲)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帝国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战争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

具体原因:两大对立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扩军备战。

﹡战争的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①三国同盟:德国(核心)、意大利、奥匈帝国;②三国协约:英国(核心)、法国、俄国。

5、形成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二、大战的爆发﹡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概况:①1914年8月,日本加入协约国作战;②1915年3月,意大利宣布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③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④1917年8月,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⑤1917年11月,俄国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空前的灾难(坦克是一战中英国使用的新式武器)(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伤亡人数更多。

﹡战争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史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性质: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特点:首次世界大战,规模大,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十分残酷。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A、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极大损失和破坏。

B、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衰落,美日崛起。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D、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E、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整体化进程。

五、一战期间,在中国发生的与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答:①日本怂恿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出兵山东,抢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并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②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③新文化运动兴起,并最终导致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要点阐释:
1、分析、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出基本理论认识。

相同点:
①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了垄断和垄断组织的出现。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不同点:
①从发明者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劳动者凭借经验和技能,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之上取得的。

②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开展,第二次工业
革命则是多源的。

③从突破口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认识:
科技(工业)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2、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请举出一些事例加以说明?
答: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的财富大大增加。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的确立,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等。

还有人类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如火车、汽船、城市化等。

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英法美德俄各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组员:吕心怡、刘殊利、朱恒宇、欧阳乐心、张瑞晗、叶禹岑、张新月、殷乐、马婧、
罗睿骁、孙健伟)
一、英国工业革命特点
(1)从棉纺织轻工业开始,没有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销路广、获利大,并且受封建行会和习惯势力的束缚较少,容易使用新技术和新机器。

同时英国当时的棉纺织品质量不如印度和中国,为了竞争也迫切需要进行技术革新。

(2)以解决动力问题作为关键和重要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既是英国工业革命和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突破轻工业部门向纵深发展的关键。

(3)以机器的发明、使用和制造为中心。

手工劳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对象,机器生产是这次革命的结果,机械化是这次革命的中心。

英国最早在18世纪60年代以发明纺纱机和蒸汽机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前后经历了各种各样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如棉纺织工业部门发明了上十种的机器;蒸汽机也不止一种,从单动式蒸汽机到联动式蒸汽机,再到高压蒸汽机等;在冶金工业和采矿工业上有鼓风机、辗压机、抽水机、凿井机、曳运机等;在交通运输业上有蒸汽机车和汽船等;在机器制造工业上有“移动刀架”,各种蒸汽锤和金属加工车床;最后到19世纪30—40年代完全能用机器制造机器,并且大量向国外输出机器,作为工业革命完成的界标。

(4)以本国的发明创造为主,同时也尽量吸收了前人和别国的先进技术。

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引进和利用的外国先进技术不多,只能靠本国的发明创造为主,所以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机器都是英国人自己发明制造的。

(5)在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上,工业革命初期的许多技术发明主要还是工匠们的经验结果,科学只是起了辅助作用。

二、法国工业革命特点
(1)资本原始积累主要依靠剥削农民。

法国对农民土地的剥夺主要不是通过大规模圈地的暴力形式,而是通过租税盘剥方式进行的,对外殖民掠夺虽是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之一,但由于法国在18世纪前期在与英国的争霸战争中连遭失败,丧失了大片殖民地,因此,殖民掠夺对于原始资本积累的意义不像英国那样突出;
(2)小企业的长期和大量存在及大企业的发展迟缓。

这与法国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工业结构有关系,法国的服饰业、高级化妆品和奢侈品制造业历来十分发达,在工业体系中占有相当比重。

这类企业多采用手工劳动,分散经营,因而阻抑了大型企业的发展;另外法国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影响了工业劳动力的供应,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3)高利贷资本特别活跃。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高利贷资本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主要从事利息优厚的国债和证券交易以及对外贷款等信贷投机活动,很少直接投资于工业企
业。

三、美国工业革命特点
(1)工业革命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南部地区盛行种植园奴隶制,工业十分落后;
(2)外国移民是美国工业革命的重要动力。

大量涌入的移民,不但给美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而且还带来欧洲先进的技术。

美国人民创造性地加以改进,从而迅速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机器;
(3)与西进运动密切联系、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60年代后,工业革命的浪潮进一步向西部发展,工业中心逐渐西移。

西部一方面为美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丰富的农业、畜牧业产品和矿产资源,另一方面也成为了美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广阔市场。

正是由于西进运动的促进作用,使得美国先于法国、德国迅速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强国。

四、德国工业革命特点
(1)从工业革命的原始积累的方式看,由于长期的政治分裂,使德国无力开拓海外殖民地,其工业革命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解放农奴时的赎金。

在农奴制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向农奴收取高额的土地赎金,地主贵族攫取了大量资本和土地;同时赎免了封建义务的农民,除少数成为富农外,、绝大多数走向破产,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德国也成立了投资银行和股份公司,集中社会游资,投入工业领域;德国工业落后及工业利润丰厚,也吸引了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向德国投资;
(2)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处于领先地位,并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

工业革命期间,德国修建了大量的铁路,超过了英、法,并且大力修筑公路一、开凿运河、建设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为了尽快摆脱落后局面,促使德国经济的起飞,德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推动工业革命的进行,国家政权积极干预是德国工业革命的又一特点;
(3)较早实现了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转移。

受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德国的采矿、冶金、煤炭和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

同时,普鲁士为了武力统一全国,实行“铁血政策”,大量订购军事物资,鼓励军火生产,刺激了重工业的发展。

由于较早实现了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的重心转移,德国迅速建立起雄厚的工业基础,保证了其他行业改造所需要的物资及装备的供应,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全面发展;
(4)国家政权积极干预。

为摆脱落后局面,德国各邦政府都充分发挥了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力推进工业革命:实行高关税政策,保护民族工业;兴办国有企业,资助私营企业;派遣官员出国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招聘外国工程技术人员,组织成立科学研究团体,及时介绍国外新技术和科研新成果等。

在国家干预方面,尤以普鲁士最为突出。

五、俄国工业革命特点
(1)俄国技术落后,资本积累不足,所以外国资本和技术在俄国工业革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俄国的许多大型企业一开始便为外国银行家所操纵,重工业基本为外国资本所控制,不少企业是外国资本家直接投资开办的。

外资的大量引进虽然加快了俄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但也造成工业利润大批流向国外,这对本国的资本积累是不利的;
(2)发展极不平衡。

在地理上,工业分布不均,绝大多数工业集中在欧俄地区,在东部和东南边远地区,特别是在“边区殖民地”仍保持着原来的农业社会形态;在时间上,起伏波动较大,高涨与低落交替出现,缺乏持续、稳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上,各行业不够协调,轻工业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发展迅速,重工业和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缓慢,交通运输业较为落后;在工业内部,一方面兴起了一批采用机器生产的大工厂,另一方面靠手工劳动的旧企业和农村手工业仍大量存在;
(3)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和技术落。

由于俄国没有建立发达的机器制造业,因而企业设备供应不足,更新缓慢;特别是政府长期实行保护关税,使本国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上享有垄断地位,削弱了革新生产技术的内在动力,因此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俄国居多数,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

加之俄国文化教育落后,国民文化水平和工人的劳动素质比较差,所以俄国的工业生产效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