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国教育史王阳明的教育思想.ppt

合集下载

历史名人王阳明 ppt课件

历史名人王阳明 ppt课件

8、总督两广
•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
王受造反。王阳明再度出山。
• 招抚王受和卢苏 • 思想教育 • 剿灭断藤峡和八寨盗贼
9、病逝归途
•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
乡。
•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
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 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 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 宁王造反是经过严密计划且有重兵扶持的,而王阳明却只
能在事发突然的情况下四处征集有限的兵马来加以应对, 实力悬殊由此可见。但这并没有妨碍王阳明在短短四十三 天之内平定叛乱并活捉朱宸濠。
• 总结起来,他成功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 第一,知己知彼,善用心计。王阳明知道朱宸濠并没有什
么实战经验,遇到紧急情况一定会自乱阵脚。于是他屡出 险棋,让举棋不定的朱宸濠只能意气用事,作出错误决策。
3、步入仕途
• 二十岁时,王守仁在浙江乡试中金榜题名。然而,在随后
的京城 会试中却落榜了,而且落榜的悲剧一再重演。
•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
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 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 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 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 1504年,他和好友湛若水在京城倡导身心之学并开班讲
学,这算是他创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必不可少的前奏。
4、龙场悟道
•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被杖四十,谪贬至
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 驿丞。

阳明心学课程展示ppt课件

阳明心学课程展示ppt课件
三、致良知归于知行合一:良性循环的方法论
知→行↑ ↓一←合
知→行:理论联系实际行→合: 沉浸式体验(事上炼)合→一:在知行中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致良知)一→知:带上新领悟,再出发。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王阳明)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时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传习录》第一八六则---圣人只是一个符号,最重要的是人心中的良知,找到自己的良知,让它成为人生价值的统帅。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庄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庄子“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尽心下》“百战百胜者,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其他学派哲学学派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被视为一种绝对的标准。②圣人境界往往不可能达到。③圣人境界的定义含糊,常道可意会不可言传。④圣人的说法都是被独家垄断的。⑤没有一套成圣的方法论(很显然,因为没有一个学说的掌门人成为他们口中的圣人)
阳明心学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是只一种标志,最重要的是心中的良知。②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③可以通过知行合一找到良知,良知可以回归知行合一。④良知是人的价值统帅。

王阳明ppt

王阳明ppt
《传习录》上第107条“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 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 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 如何做得?”
知行关系详解❖ 何谓王阳明“行”?致良知——道德实践,将固有良知发动,发用。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做两件,固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 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 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下226条》狠斗私字一 闪念。依着良知去察识监督。
❖ 注:后人批评阳明“销行于知”,王门后学之流弊,此处阳明已经有所 担心。
❖ “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 ,”此盖先其本心者也:外吾心而求物理,无 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既理也。 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 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 之所以为学者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 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 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 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 而不达之处,……求理于吾心 ,此 圣门知 、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意,心之所发,“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 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 旨”。(同上)
结论一、王阳明的行,包括意识活动。
知行关系详解
❖ 何谓王阳明的“行”? “凡所谓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 “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 “致吾心之良知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既是行”。
(3)朱熹的知行观,“知先行后说”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 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五》“事事须理会知道了,方做得行得”。强 调道德认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概要课件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概要课件

1. 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
• 王阳明多次强调要"随人分限所及",所谓分限,是指儿 童的认识水平和限度。他以走路为喻,婴儿只能扶着墙 壁学习站立、移步,幼童可以在庭院中走、跑、跳、登, 成人则可以出远门旅行千百里。儿童处于"精气日足, 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身心发展时期,学习必须是循 序渐进。负担一定不要过重。他主张:"量其资禀,能 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 厌恶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要使儿童经常保持精力有 余的状态,这是十分有价值的观点。看起来教学进度是 放慢了。而每个人的情况又不相同。他说:"人资质不 同,施教不可躐等。"教学就像治病一样,"初无一定之 方",根据病人体质、病情,"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 要在去病而已" 。王阳明的因材施教不仅要避短,而且 要扬长。他说:"圣人教人,不是束缚他通做一般,只 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有尊 重和扶持个性发展的倾向,态度更为积极。
• 王阳明年轻时信奉程朱理学,但在修行中对朱熹的 为学之道产生了怀疑。他最终领悟到,"理"就在我 心中。于是与程朱理学分道扬镳,转向承袭陆九渊 的"心学",后人将他们的思想合称陆王心学,成为 理学中的重要派别,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王 阳明死后,他的弟子后学继续传播和发展阳明学, 虽然在政治地位上取代不了程朱理学,但在思想界 的影响巨大,而且远播海外。
• 王阳明的语录、文录、杂文,由其弟子汇编成《王 文成公全书》(也称《阳明全书》)。其中反映其 教育思想的主要是《传习录》。
二、"致良知"的教育目的
•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 "心学"为基础的。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 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 在心中。所以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 认为"心即理",这就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 心,万事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以至人类社会 的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心所固有的,是由心 派生出来的。

王阳明ppt课件

王阳明ppt课件

书法传承
王阳明的书法作品传世较少,但他的 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被 视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王阳明与儒释道的关系
儒家思想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心性本无间,通过内心的修 炼达到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佛教影响
王阳明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尤其是禅宗思想,主张通过静坐冥想、 参禅悟道等方式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升华。
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诗词价值
王阳明的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 ,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 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王阳明的书法艺术
书法特点
书法价值
王阳明的书法以行草为主,风格独特 ,笔法流畅自然,气韵生动,展现出 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王阳明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和收藏价值,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 产和艺术瑰宝。
详细描述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也,世界上所有的道理、真理都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不需要 向外去寻找。人们只需要通过内省和反思,就可以发现心中的理,从而掌握世界 的真理。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体内在的智慧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
总结词
王阳明主张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 认知。
详细描述
王阳明认为,真正的认知不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要付诸实 践。知与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将所知付诸实践 ,才能真正达到认知的境界。这一思想强调了实践对于认知 的重要性,反对空谈理论。
主张因材施教
个性化教育
王阳明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天赋,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 他主张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培养方案。
因材施教
王阳明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 他主张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

王阳明与心学教育宣传课件PPT模板

王阳明与心学教育宣传课件PPT模板
② 王阳明曾问他的私塾老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 耳。”王阳明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王阳明十五 岁在北京,他三登居庸关,有经略四方之志。在余姚读书时,王阳明的几个 兄弟和妹夫,与他在一起学习。其他人都自叹不如他,说:“彼已游心举业 外矣,吾何及也!”
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 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
王 阳
你在所做每件事之 前还要存正的念头,

去除恶的念头。
致良知
反 思
反观当下,从历史到现实的今天,人们已忘记了“良知”,只是争名夺利,信誉 不重要了,底线也不讲了,于是,三鹿奶粉的事件出来了,地沟油的事件爆发了, 至此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这个时代最缺的正是“良知”,我们开始呼唤“良知” 的回归,我们开始努力要做一个“致良知”的良好公民。
却怕一条内裤,说明有廉耻之心啊,我是可以跟你讲道德
廉耻的!”大盗折服,乖乖认罪伏法。
(八)讨匪平乱
当时的明朝各地频频爆发匪乱,王阳明在正德十一年升任都 察院左佥都御史,负责镇压赣南、闽西山区的匪乱。在这个过
程中,王阳明也充分利用了人心,在他到任后,得知官府中
有不少人被盗贼收买,成为盗贼的耳目。于是他开始暗中调查, 并抓到了“内贼”。在内忧解决之后,接着让内贼戴罪立功, 去盗贼之中打探情报,逐个击破这些自立山头的匪帮。同时王 阳明认为,匪之所以为匪,是心中的良知未被发掘,他没有将 这些所谓的匪赶尽杀绝,而是在收复一些营寨后奏请朝廷招安 叛匪。到正德十三年底,赣南一带带匪乱基本平定,解决了大 明王朝数十年的心腹之患。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他意识到人 的欲望是与生俱来 的,是不可能泯灭 的。不能忽视人的 内心和思想,而光 探究事理。
他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

王阳明ppt

王阳明ppt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本心,
善与恶本来是一对道德范畴,
不要丧失自己的信念,因为 无论你身处的环境如何,只
在 没 有 认 识 之 前 , 是 无 法 界 定 善 要有决心总是可以变成你想
恶 的 , 心 作 为 一 客 观 存 在 的 主 体 , 成为的那种人。
王 阳 明
明 朝 一 哥
.
事家的守名 家、思仁守
哲想。仁 学家明, 家、代亦 和文著称 军学名王
请输入你的标题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fficitur
诸葛亮
毛泽东
文人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最
孔子
孟子
朱熹
史上四圣
四 句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良知是评判善恶的标准。知 是“知是知非”、“知善知恶”是我 们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力,只有
知,就是要有判断力,能分 出有善有恶,知善知恶,何 善何恶,良知是一个判断的 标准,从而“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良知,才能以“善”为善,以“恶”
为恶。清孰善孰恶,这就是良知。
谢谢聆听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fficitur ipsum vitae tortor accumsan, a pulvinar lorem lacinia. Donec eu arcu justo. Fusce eget consequat risus.

历史名人王阳明 ppt课件

历史名人王阳明 ppt课件

致良知
• “存天理,去人欲” • “致良知” • “致良知”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
世。按王阳明的话说则是,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 所以它就是天理,致我心的良知于万事万物上,万事 万物就得到了天理,于是皆大欢喜。
致良知难在知行不一
• 致良知是王阳明领悟的做圣贤的方法。一件事摆在眼
前,做还是不做?做,为何做?如何做?不做,为何 不做?如何不做?都要听从良知的召唤。这个道理说 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处就在于很多人知行不一,总 是违背良知的教导。在王阳明看来,只要按照良知的 指引去做事,就可以获得不动如山的心境和排忧解难 的智慧,只要心里想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的京城 会试中却落榜了,而且落榜的悲剧一再重演。
•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
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 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 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 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 1504年,他和好友湛若水在京城倡导身心之学并开班讲
• 王阳明的故事5.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
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 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 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 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 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
2、年少有为
• 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人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何
• 王阳明的故事2.你来看此花时
•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
(二)论道德教育
• 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 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 要地位。他把“明人伦”作为道德教育的 目的。在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方法上,王守 仁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提出了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省察克 治”“贵于改过”四个主张。
;.;
13
(三)论儿童教育
;.;
9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作用 ■论道德作用 ■论儿童教育
;.;
10
(一)论教育的作用
•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
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
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为二,认
为“理”并不在“心”外,而是在“心”
中,“心即理”。他还认为“良知即天
理”,即是“心之本体”。“学以去其昏蔽”
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本心所具有的“良知”。
所以在他看来,教育的作用是“明其心”,
还有来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
务。
;.;
11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 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 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传习录》 下)
;.;
4
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
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
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
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
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
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
;.;
5
王守仁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他随父赴京,路过金 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作诗 咏金山寺。他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 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 就是他的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
6
成长之路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
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进了道教 的铁柱宫,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 士给他讲了一通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 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此后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讨论 养生的问题。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11级学前教育一班甘明月
;.;
1
远 承
Who
近 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王守仁
;.;
2
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守仁
别名:王云,王阳明 生卒年:1472——1529 出生地:明代浙江绍兴府余 姚县
职业:思想家、文学家、哲 学家、军事家 主要成就:发展陆九渊心学, 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 想,平定朱宸濠之乱。
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当时相当于宰相的内阁首辅
李东阳笑着说:“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
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
妒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
二十五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 又未考中。
7
二十八岁礼部会试时,他考试出色,名列前 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王阳明早期尊 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 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 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 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
8
1517年,他平定江西,后又平定南昌的宁 王朱宸濠之乱 。两年后,升任南京兵部尚书, 受封“新建伯”。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守仁总督 两广军务,击溃瑶族和僮族等少数民族的地方 武装。两广役后,阳明肺病加疾,上疏乞归。
1529年元月9日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 日),王守仁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
代表作品:《王阳明全
集》、《传习录》、《大
;.;学问》
3
时代背景
• 明朝自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历经276年。 而王阳明所处的时代位于明朝中期最为腐败,最 为黑暗的时期。正德皇帝昏庸无度,整天沉浸于 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把江山大权整个交到 了太监刘瑾手中。刘瑾利用手中的大权,专横跋 扈,设立了历史上令人胆寒的东厂、西厂,专事 迫害忠良,镇压百姓。于是,各地的农民起义不 断发生,社会动荡不堪,贤良志士遭受压制,奸 臣贪官小人得志。王阳明生活在这种时代,自然 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也正因为如此,心学在乱 世中产生了。
• 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 点。
• 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 3.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
“读书”。 • 4.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
14
王守仁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国内: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
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 之人,创立了与程朱理学异趣的心学体系,在明中后期产 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他的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 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
16
;.;
17
国外:“王学”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
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过积极影响。
;.;
15
王守仁的名言
•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 3、“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 物,心外无事。”
•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 正者即人心。”
•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