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培青版中国教育史课件(一)

合集下载

孙培青版中国教育史课件(一)

孙培青版中国教育史课件(一)
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特点
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经验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 (一)夏代的学校教育 夏 • 夏朝“为政尚武”与“以射造士”。 朝 • 中央:序,“序者,射也”。序起初是射击的 的 场所,后成为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 学 地方:校,“校者,教也”;“乡里有教,夏 校 曰校”。
学在官府——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二)学校体系
(三)教育内容: 六艺
•★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六艺”有“大艺”、“小艺”之分。 • 礼、乐、射、御为大艺,是大学课程; • 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籀篇》
“六艺”教育的特点
• (1)即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 (2)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 • (3)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事 • (4)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四)教育管理
• 教官:(以官为师) 入学资格:8~15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
• 修业年限:小学为7年,大学为9年。 考核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教育
(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一、 官学的衰落
原因: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二、私学的兴起
• (一)原因:1、学术下移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的教育
教学内容与要求 1.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及春秋战国时
期的教育变革; • 2.理解私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稷下学宫”的特点及
意义; • 3.掌握西周官学的教育内容。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古代学校的萌芽
• 一、教育的起源
• 1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代表人物:杨贤江(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我国教育史孙培青版笔记答案解析

我国教育史孙培青版笔记答案解析

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与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

“成均”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①夏代的教育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实行教育职能的场所:序、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教育内容另一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②商代的教育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为教育手段;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商代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二、西周的教育①西周的社会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②西周的学校制度: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 版)要点总结第 1 章原始期间的教育原始期间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行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获取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明显,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实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异,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以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益同样。

氏族公社是成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育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拥有同样受教育的权益。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知识固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单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行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限制于以身作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沟通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教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育,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联合实质动作的示范和模拟。

当时还没有比以身作则更加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差异,本源在于分工。

因为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一样,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差异。

男的劳动重视于打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重视于收集、栽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类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特意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因为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半的教育活动是分别进行的,随时随处睁开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辈,长辈为师,对年轻人进行知识经验的教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主讲人:刘静伦 北京师范大学
卷头语
感觉历史,就好像感觉那遥远的星空,神秘而 令人神往,
人类宝藏就在其中蕴藏, 研究历史,不是在故纸堆中翻翻捡捡, 就像是推开一扇尘封的大门, 人类的文明就在其中荧荧闪光。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数学使人周密,哲理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
“六k-w”学习法:
know-what know-why know-who
Know-how
know-when know-where
“六结合”学习法:
1、古今结合(历史与现实联系)
2、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考证与思辨)
3、中外结合(中外异同比较)
4、史实结合(历史与实践联系)
按不同标准,教育科学可分为不同类别。 这里介绍两种:
一、教育科学的分类
1、教育空间: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 家庭教育学
2、教育层次:幼儿教育学、初等教育学、 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继续 教育学
3、教育与社会子系统的关系:教育经济学、 教育政治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伦理学、教育 法学、教育生态学、教育人类学
1、生产力的较大发展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明显分工 3、科学文化的较大进步(文字的产生) 4、阶级的形成(教育的分化)
关于学校的萌芽,在古籍中记载颇多, 而且众说纷纭。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1、成均
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 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成均,均为 五帝之学。”
八、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
学习教育史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制度和 教育思想发展的源流,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 育发展观,扩大知识视野。尤其是我国作为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文 化,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作为教育工作 者只有通过教育史的学习,才能更深刻地认 识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Biblioteka 九、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方法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

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

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讨论教育起源问题,对认识教育发展有什么启示?答: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颇受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既是教育史研究的范畴,也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1)就现行的研究成果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教育是否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二是动物和人在可受教性上是否有本质区别;三是人是否必需教育。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在教育理论的发展史上人们的看法并不很一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2)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除以上所述各种观点外,还有教育起源于以劳动为核心的人生发展说、教育起源于军事训练说、教育的知识授受起源说等等,同时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教育逻辑起点的探讨,至今未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但其理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3)教育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是整个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点,涉及教育理论研究的各个层面,需要有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学科为依托,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所有课题中,教育起源是最具“历史感”,最负重的课题。

讨论教育起源问题,历史地考察教育现象,有助于了解教育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加深对今日教育的认识。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儿个重要方面:(1)生产劳动的教育氏族公社时期劳动经验己较为丰富,使用的劳动工具己有显著的改进,这些生产工具的使用以及生产经验,需要在氏族成员之间进行推广,更需要年长经验丰富者传授给年青一代。

(2)生活习俗的教育未成年的男女也可旁听氏族长主持的公共事务民主集会讨论,接受民主精神的教育,年长者对未成年人进行尊敬长辈、听从指导、照顾孤老、爱护幼小、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的教导,举行成年礼仪式,对其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进行考验和教育。

(3)原始宗教教育原始宗教活动在氏族公社时期极为普遍,这类活动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等多种形式,其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教育因素。

中国教育史专题课程介绍-PPT课件

中国教育史专题课程介绍-PPT课件


1、教育史是教育的发展历程,即关于教育发生、 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2、教育史是一门研究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 交叉学科:教育学、历史学 记载教育发展的历程 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 发现和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 为教育理论发展提供历史素材 为教育实践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对未来教育发展做出某种预测 3、教育史是一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每一门科学都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
和完善的过程,同样整个教育科学也是在
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它不
是个别人的发明创造,而是古今中外教育
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众多教育家教育理论的
结晶。
教育历史: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国
别教育史、断代教育史、专题教育史、地方
教育史

▲教育史的性质



序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内 容 总课时 3 3 3 3 3 2
理论课 时
3 3 3 3 3 2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其教育人格 科举制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 中学和西学的碰撞与会通 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以及大学办 学理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期末考查
Hale Waihona Puke 序号1 2 3 4 5 6
中国教育名著
孔子 荀子 思孟学派 颜之推 朱熹 杨贤江 论语 荀子 学记 颜氏家训 四书集注 新教育大纲
▲ 历史分段 按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中国古代教育 史、近代教育史、现代教育史和当代教育史。
古代部分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到清朝中叶为止; 近代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 运动前夕;现代部分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 立前为止。新中国成立后为当代教育史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士阶层的崛起
(二)私学产生的意义
• 私学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 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促进了各学派 的形成,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
• 第一、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 动中分离出来。
• 第二、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 扩大到广大平民。
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特点
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经验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 (一)夏代的学校教育 夏 • 夏朝“为政尚武”与“以射造士”。 朝 • 中央:序,“序者,射也”。序起初是射击的 的 场所,后成为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 学 地方:校,“校者,教也”;“乡里有教,夏 校 曰校”。
• 第三、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新的发展。在 教育内容上,突破了西周的“六艺”范围,各家各派 可以自由传授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和新的知识、技 能。在教育方式上,私学可以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 而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求学为动力基础,办学 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 第四、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 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私学不仅造就了一大批 卓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孟子、 荀子、老子、庄子等,而且还出现了如《论语》 《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记载了大 量教育思想的典籍以及《大学》、《中庸》《学 记》 等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奠定了中国 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
• (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3、教育是心理学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前苏联教育史学家米定斯基。 (教育起源于劳动)
二、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三)私学的典范——稷下学宫★
•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高等学府,因 齐国君主在都城的稷门附近设立学宫而得名。稷下学宫 历史悠久,它创办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历时150年。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养士之风走 向制度化的产物,也是各学派展开思想论战的园地。它 由官方主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自由讲学、著书立说 、培养人才、咨政议政的高等学府。
• 原始社会教育的三个阶段:
原始人群时期 氏族公社形成至原始社会解体之前的教育 氏族公社末期的教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 仿)
•2.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生产劳动的教育 生活习俗的教育 原始宗教的教育 原始艺术的教育 体格和军事训练
3.氏族公社末期的教育及学校的萌芽
(四)教育管理
• 教官:(以官为师) 入学资格:8~15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
• 修业年限:小学为7年,大学为9年。 考核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教育
(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一、 官学的衰落
原因: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二、私学的兴起
• (一)原因:1、学术下移
自学内容: 法家、道家的思想主张
作业
• 1、六艺、稷下学宫 • 2、私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
学在官府——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二)学校体系
(三)教育内容: 六艺
•★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六艺”有“大艺”、“小艺”之分。 • 礼、乐、射、御为大艺,是大学课程; • 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籀篇》
“六艺”教育的特点
• (1)即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 (2)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 • (3)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事 • (4)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稷下学宫的特点:
• 第一、学术自由:“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 常师。 • 第二、待遇优厚: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 • 第三、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 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稷下学宫的意义:
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稷下学宫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的教育
教学内容与要求 1.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及春秋战国时
期的教育变革; • 2.理解私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稷下学宫”的特点及
意义; • 3.掌握西周官学的教育内容。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古代学校的萌芽
• 一、教育的起源
• 1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代表人物:杨贤江(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 教育的分化 • 新的教育需要 • 学校萌芽的传说
-8-
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教育内容
变化
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 “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强度礼乐之教
新的-9教- 育需要·知识的积累与文字的出现
推动因素
文字的产生 文字教学的需要
-10-
学校萌芽的传说
传说
成均之学 虞痒之学
-11-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 教育内Leabharlann :军事、宗教、伦理道德等。(二)商代的学校教育--中国官学的雏形
• 商朝“以乐造士” 商代已经有基本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商代的学校:庠、序、大学、瞽宗(商代特有的
学校)。 ·商代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军事、礼乐、书数
三、西周的教育
• (一)教育制度的特征:学在官府 唯官有书,唯官有器,唯官有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