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孙培青版)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2)“六艺”教育的特征
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④既要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4)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
5、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6、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7、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8、《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判断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8章 明朝的教育

第8章明朝的教育1.述评明朝的文教政策及其具体表现。
答:(1)文教政策明太祖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因此,早在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2)具体表现①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个朝代。
②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明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原来主要有两种:荐举和科举。
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士人都以科举登进为荣,而荐举则名存实亡。
科举日益成为明朝最主要的选士制度。
明朝科举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科举必由学校这样,科举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以科举考试为目的,两者紧密结合,共同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
③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a推崇程朱,删节《孟子》;b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c屡兴文字狱。
2.明朝官学制度具有哪些主要特点?答: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官学体制较为完备。
明朝官学制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①放松学生入学资格的限制,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分为举监、贡监、扇监和例监等;②创立监生历事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素质;③实行积分法,使起源于宋,发展于元的这一方法,更为完善。
(2)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官学不仅按地方行政区域设学,而且也按军队编制设学,“教武臣子弟”,还在全国谷物财货集散地和土著民族聚居地设学。
因此,明朝地方学校的普及,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3)社学制度更趋完善社学产生于元朝,明朝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社学制度,大加提倡,在全国城镇和乡村地区广泛设立,并在招生择师、学习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步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概述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有何历史意义?答:洋务运动开始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以及近代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思想界涌动着一股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即人们常说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以及后来应用西方思想进行维新运动,并把这种思想指导实践改革活动的维新派,他们在对社会的改良过程中也触及到教育领域。
(1)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早期改良派阶段、维新教育实践阶段以及维新变法时期,在每个阶段都独立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
其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改良派维新教育总的特点是渐次推进的,以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在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实现整体改革方案,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等。
○2维新教育实践维新派普遍认为改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是实现变法维新的基础,因此,维新教育实践活动便成为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
主要措施包括:兴办学堂,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另一类学堂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主要有《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等。
○3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针对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京师大学堂,对大学堂的性质、办学宗旨、课程、入学条件、学成出身、教习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及使用都作了详细规定;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讲求学习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设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奖励开设报馆,开放言论,书籍、报纸免税等。
(2)维新教育的历史意义○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思想启蒙,导致甲午战争后维新教育思潮的一触即发,并迅速转化为维新教育运动。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精彩摘录
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 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身教与言传 历史特征就是“学在官府 “庠”、“序”、“校” 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庠” 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乡学设立于闾的称为“塾”,设立于党的称为“庠”,设立于州的称为“序”,设立于乡的称为“校”。 其目的是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能按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要求,家庭教育的过程有较明显的计划性。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孙培青所著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的考生,也 可供各大院校学习中国教育史的师生参考。教育类国内外经典教材习题详解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 院校教育类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 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 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许多读者在学 习专业教材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 套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并对课(章)后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 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教育史权威教材。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为主,并结合国内 其他著名的中国教育史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主要对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的 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难点习题。 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全国统考和部分院校近年的中国教育史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 了详细的答案。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本书 的笔记整理了部分高校老师讲授中国教育史的讲义和上课笔记,而习题解答则参考了国内外教材的配套资料和相 关参考书,如有不妥,敬请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代教育的什么特点?()A.严格的等级性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C.教育目标明确D.鲜明的阶级性【答案】B【解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出自《孟子》,意思是: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
这句话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起来,体现了受教育者和生产实践者的对立,也就是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答案选B。
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答案】D【解析】《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产生于战国晚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荀子C.孟子D.墨子【答案】C【解析】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4.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答案】D【解析】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发觉儒者“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遂“弃周道而用夏政”,自立学派。
由此可见,墨家一开始是以孔子和儒家的反对派的姿态出现的,儒墨两家相互驳难,揭开了先秦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序幕。
5.“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A.荀子B.孔子C.孟子D.庄子【答案】C【解析】孟子根据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确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评述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答:(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产生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提出《教育方针及实施原则案》,认为应当确立全国统一的教育方针和实施原则,并指出“中华民国今后之教育,应为三民主义之国民教育”。
经大会议决的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于4月26日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以《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通令颁行,其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同时配套公布的还有《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如何落实“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作出了具体规定。
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最终形成。
(2)“三民主义”教育的实施原则为了落实和强化“三民主义”教育,1931年6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国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
同年9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5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分别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蒙藏教育、华侨教育、派遣留学生等八个方面,规定了具体的实施“目标”和“纲要”(包括课程、训育、设备三个细目)。
1931年11月,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1929年与教育宗旨配套公布的实施方针进行修订,并再次公布“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其实施原则与方针至此完备。
2.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和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由于注意教育问题,并能根据政治和经济需要来发展教育,其统治时期和统治区域的学校教育事业较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所发展。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废止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在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以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教育部和省级教育厅。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1.试述魏晋时期教育制度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答:魏晋时期的教育事业,总体上呈衰落景况,但仍有许多值得后世承继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就,在教育制度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科教育得到发展。
设了律学、书学、算学、文学、医学等实用学科的学校,丰富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内容,也拓展了教育的职能,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地方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不仅普遍设置州郡学,而且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这是我国正式实行地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3)私学得到发展,并成为教育的台柱。
私学多为名师大儒开办,不仅质量与规模超过官学,而且分布面更广,类型多样化。
(4)家庭教育得到重视。
士族十分重视家族教育,并以家学为专业,出现了许多儒学世家,家训、家诫等有关家教的著述也大量出现。
(5)落后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起步与发展。
当时随着人口大迁移,文化教育也南迁西移,这样促进了文教事业在落后区域的传播与发展。
(6)少数民族教育的兴盛。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重视儒学教育,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这些措施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准,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思想。
2.比较南北朝学校教育之异同。
答:南北朝时期处于长期的分裂和朝代更替的过程中,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包括北魏、北齐、北周。
南北朝之间的教育既具有共同点,又具有不同点,具体分析如下:(1)南北朝教育的相同点①南北朝的各个朝代中,都注重对教育的发展和兴盛,推进教育体制的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来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体制,保障教育的质量和进步。
同时由于朝代的更替,战乱的发生,学校教育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在乱世中也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正常作用。
②南北朝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都崇尚学校教育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基本上是以经学为主要教授内容。
③不论南朝还是北朝,都盛行博涉的学风,以至罕有纯粹的儒门学者,官学学官也大多为博学洽闻之士,这是与汉代学风不同之处。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讨论教育起源问题,对认识教育发展有什么启示?答: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颇受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既是教育史研究的范畴,也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1)就现行的研究成果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教育是否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二是动物和人在可受教性上是否有本质区别;三是人是否必需教育。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在教育理论的发展史上人们的看法并不很一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2)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除以上所述各种观点外,还有教育起源于以劳动为核心的人生发展说、教育起源于军事训练说、教育的知识授受起源说等等,同时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教育逻辑起点的探讨,至今未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但其理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3)教育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是整个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点,涉及教育理论研究的各个层面,需要有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学科为依托,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所有课题中,教育起源是最具“历史感”,最负重的课题。
讨论教育起源问题,历史地考察教育现象,有助于了解教育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加深对今日教育的认识。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儿个重要方面:(1)生产劳动的教育氏族公社时期劳动经验己较为丰富,使用的劳动工具己有显著的改进,这些生产工具的使用以及生产经验,需要在氏族成员之间进行推广,更需要年长经验丰富者传授给年青一代。
(2)生活习俗的教育未成年的男女也可旁听氏族长主持的公共事务民主集会讨论,接受民主精神的教育,年长者对未成年人进行尊敬长辈、听从指导、照顾孤老、爱护幼小、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的教导,举行成年礼仪式,对其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进行考验和教育。
(3)原始宗教教育原始宗教活动在氏族公社时期极为普遍,这类活动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等多种形式,其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教育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庠和成均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X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 诗__》、《__书_》、《_礼_》、《乐》、《_ 易_》、《_春秋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C)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B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C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D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B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X )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X )2、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大小入不同类型学校的情况。
(J )3、孔丘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
( X ) 4、孔丘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中,“性”是指先天素质,“习”是指行为习惯。
( X ) 5、私学是出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对贡献之一。
(X )6、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
(X )7、孔子的“六艺”教育中,“书”是指教学生识字、写字,以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
四、名词解释题1、学在官府:2、六艺:3、"有教无类":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学校的产生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2、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六、论述题1、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3、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3、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子。
4、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5、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6、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9、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二、单项选择题(D )1、“学在官府”不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D )2、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C )3、“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A、荀子B、孔子C、孟子D、庄子(A )4、“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A、荀子B、老子C、庄子D、孔子(B )5、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C )6、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A )7、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A、“不言之教”B、“以法为教”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三、判断题( J ) 1、孟子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扩充人固有的“善性”的过程。
(X )2、墨家教育中所谓的“博乎道术”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文史知识的教育。
(X )3、稷下学宫是战国初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X )4、荀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
孟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
四、名词解释题1、稷下学宫:2、明人伦:3、虚壹而静:4、三纲领八条目:5、豫时孙摩:6、教学相长:四、简答题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五、论述题1.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2、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在秦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狱吏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为,这种字形和我们今天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2、“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的正式设立。
4、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
5、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的形式。
6、汉灵帝时设立的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7、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
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 ”。
8、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
9、王充的主要著作是《》,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
二、单项选择题()1、“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D、唐太宗()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3、“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4、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三、判断题()1、秦朝实施“以吏为师”的教育制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加强了民众的法制意识,因此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进步。
()2、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文教政策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3、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为汉高祖采纳,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文教政策使儒学成为封建教育的主流。
四、名词解释题1、三大文教政策:2、三纲五常:3、次相授受:4、文翁兴学:5、“设科射策”:五、简答题1、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2、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六、论述题1、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魏文帝时制定“ ”,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下令立,以后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开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
3、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年) 开儒学馆,翌年又设立、、,改变了汉代官学中儒家独尊的格局,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4.《》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
二、单项选择题()1、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A、国子学B、宫邸学C、四门学D、鸿都门学()2、《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A、颜之推B、颜渊C、颜元D、颜真卿三、判断题()1、东晋时期创办国子学的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
四、名词解释题1、九品中正制:五、简答题1、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六、论述题1、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唐太宗诏令、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颁布行天下。
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 ”。
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和。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
6、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7、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和五种考试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2、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A、人才思想B、教学思想C、师道思想D、“性三品”思想()3、“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三、判断题()1、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
四、名词解释题1、六学二馆五、论述题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四书》包括《》、《》、《》、《》。
它是由编定的。
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主持发起,史称“ ”;第二次是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 ”;第三次由主持发动,史称“ ” 。
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等。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等。
6.朱熹将人性分成“ ”与“ ”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
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与两个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5、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6、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韩愈B、朱熹C、王安石D、王守仁三、判断题( ) 1、“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