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8短文两篇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目标】A、知识和能力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B、过程和方法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重点难点】1.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
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朗读法、自读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蝉》一、预习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3.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二、导入1.作者介绍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
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2.导语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
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
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三、正课1、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探究质疑: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哪里?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
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

第十八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体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
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要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十七年吗?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第一篇《蝉》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这个词语。
(1)收敛.(liǎn):本课指收拢。
(2)聒聒..(guō):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
(3)宽恕.(shù):宽容饶恕。
(4)短暂.(zhàn):(时间)短。
2.作者简介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
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
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
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第二篇《贝壳》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这个词语。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
苟,随便。
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2.作者链接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
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
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 18《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 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2. 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蝉一、导入自然界中有太多的生物让我们感动不已,它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令我们惊讶佩服,就拿蝉来说吧,大家知道蝉吗?(生活在夏天,歌声嘹亮,响彻一个夏天……)这篇小短文数百字,大家认为就单单是写蝉吗?那是写什么呢?大声朗读文本思考。
二、学生朗读课文三、理解课文内容1、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呢?(写蝉的生命。
蝉生命的短暂。
写蝉聒聒,但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2、自由朗读,并考虑:一个的蝉。
(提示:一个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的蝉。
一个等了17年才活一个夏天的蝉。
一个酝酿了17年才一朝花费的蝉。
一个知知不休却响彻一个夏天的蝉。
……)3、用一个词来填写试试,可。
(提示:可怜,因为它的生命只有一个短暂的夏天,还可怜在被人厌烦被人聒聒。
还可敬,因为它懂得利用短暂的时光好好珍惜鸣叫,因为它坚持走自己的路,知知个不停,不在乎别人的说法。
)4、从文中看,人们对蝉前后感情变化怎么样?烦——知知不休(板书)宽恕——生命意义(板书)5、生命意义的内涵是什么,可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句子来解读。
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手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6、能从文中找几个能体现蝉生命的短暂词语吗?•(才,就只有,就等)7、那蝉的生命意义的最核心的一句就是:(哪管手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8、“好好”,在这里应怎么解释?(珍惜生命,善待每一天。
)9、是啊,短短一个夏天的生命就能如此珍惜,那我们人有几十年的生命历程,大家认为长吗?(不长),那大家觉得怎么做?10、这里有一段话,你们听听这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生命的?师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短文两篇 蝉 贝壳》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材分析:《蝉》: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
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
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
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
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贝壳》: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
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
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和方法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情感与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重点难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1、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
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贝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讨论后明确:
1、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2、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
明确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沦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清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让同学们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和方法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情感与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重点难点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导入: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本文,同样也是对“生命”这一命题的赞颂。
让我们一起走进《短文两篇》,去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
二、文本解读提示:(一)知识积累: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标出各语段的序号,勾画并疏理生字词。
收敛、宽恕、聒聒、卑微、一丝不苟、短暂2、作家简介。
(1)小思简介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
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摘自《承教小记》,华汉文化事业公司2006年增订第廿二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8《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短文两篇
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
方法指导:⑴分别从文章的文体、内容、主旨、写作手法上进行分析。
⑵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展示成果。
最后宽恕蝉的聒聒
《蝉》运用了先抑后扬、首尾照应的手法,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也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
四、自学指导(二)(
变化。
段:“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段:“那么小,却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
、自学指导(三)品味句子,感悟生命意义。
(
;生
六、课堂小结。
先抑后扬。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短文两篇 贝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
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请大家把书翻到 12 页,贝壳。齐读课文,注意
文中的词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三、 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发现自己最 喜爱的句子
刚才大家齐读了课文,那么想一想,这是一个怎
么样的贝壳呢?我们可以结合图片来看一下,可以用 品读 1、2 两节结合课 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用文中的词句。(PPT 展示贝壳, 文描述自己所看过的
慕蓉却展开了联想,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联想吗?)(很
好,那对于一枚小小的贝壳,同学们能联想到什么?)
作者席慕容她又想到了什么呢?
生命如此短暂卑微的贝壳,给我们留下了精致美
丽的贝壳,那作为有着更长时间和更多空间的我们,
能做什么,又该怎么做,才不辜负上苍赋予我们时空
呢?(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那同学们认为怎样的东西可以令人珍惜、令人惊
作特色
“固执”、“简单”的呢?(执着、单纯,自谦的说法)
五、 学习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很短,但是却有很多写作特色,有同学
发现了吗?(有一个是大家在前段时间的学习中学过
的——以小见大,对了,作者通过对贝壳这个小小事
物)
联想(想贝壳、想自己、想未来)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学完这篇《贝壳》,
你领悟到了什么?
希望同学在以后的日子里,用心做好自己力所能
会有所收获。
2. 作者简介:
席慕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祖
从小酷爱绘画,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她
“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 过的小小世界”。
三、 整体感 知:
四、语言品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了一个夏天!”一句中“竟”字表达出什么?
答案要点:有出乎意料之意,表现出作者对蝉这小东西虽然躯壳缩小,但声音响亮,生命力持久的惊讶。对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3、如何理解《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一句。
学法指导:文眼:指文中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诗眼:一首诗中点睛传神之笔。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或关键性的诗句。
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答案要点:
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二、预学导航(学情检测)
(一)作者简介
(二)自主学习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收敛()颤动()聒聒()宽恕()短暂()
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2.阅读《昆虫记》中有关写蝉的段落。
3.学生疑问(归纳整理学生的主要问题):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答案要点: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第4单元18短文两篇1
章、节
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短文两篇
第1课时
课型
自读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1.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
一、导入新课:夏天聒噪的蝉,海扁小小的贝壳,从这些细小的事物,都能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四、品读与赏析
再读《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
1、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词,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何发生了变化?
答案要点:由很烦——宽恕,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表达了对蝉乃至人生命意义的认识。
学法指导: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教后小记
上课时间:年月日
答案要点:
①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
秋天本应是个万物丰收的季节,然而蝉却要在秋天来临之际完成生命的使命,走向凋零,然而它也曾热烈地活过,想到这个,作者不禁宽恕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