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良永《厓门吊古记》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专题07文言文比较阅读-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浙江专用)

专题07文言文比较阅读-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浙江专用)

专题07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2022春·浙江台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有宦闽者,携双鹦鹉归江右,两禽晨夕相依如昆季①。

宦者以一赠陈子右骅②,韩子人谷亦得其一。

陈、韩固.亲串③,过从无间,鹦鹉时互相问“哥哥好”。

未几,陈子斋中有异物搏鹦鹉死,陈子痛之甚,既除地▲瘗④之,又语人谷赋诗吊之。

诗成,人谷持告。

其家羽⑤辄腾踯架上,曰:“哥哥死!哥哥死!”伤惋不胜遂不食越日亦蜕去。

二子广乞名词,为之志述。

江右、三吴诸词人皆有作,因汇为一集,颜曰《羽声合刻》。

邓子左之为之序,序亦凄恻肆动。

物固多情如此!【乙】又吾梁山货店市肆,养鹦鹉甚惠.,东关口市肆,有“料哥”亦能言。

两店携二鸟相较。

鹦鹉歌一诗,“料哥”随和,音清越不相下。

“料哥”再挑与言,不答一字。

人问其故,曰:“彼音劣⑥我而黠胜我,开口便为所窃矣。

”臬司有爱子病笃⑦,购以娱之。

贾人⑧笼.之以献,鹦鹉悲愁不食,自歌曰:“我本山货店中鸟,不识台司衙内尊。

最是伤心怀旧主,难将巧语博新恩。

”五日,苦口求归.,乃返之山货店,垂颈气尽。

万历年间事也。

(选自《虞初新志》)【注释】①昆季:兄弟。

②陈子右骅:人名,即陈右骅。

子,尊称。

③亲串:亲戚。

④瘗(yì):埋葬。

⑤家羽:此指鹦鹉。

⑥劣:比……差,不如。

⑦病笃:病重。

⑧贾人:商人。

1.词语解释。

(1)运用表格中提供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归】①五日,苦口求归._____________②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2.填入文中“▲”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于B.其C.以D.与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2处)伤惋不胜遂不食越日亦蜕去。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彼音劣我而黠胜我,开口便为所窃矣。

5.【甲】【乙】两文中的鹦鹉形象有何共同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周)每周一测(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周)每周一测(含解析)

每周一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伶传侯方域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

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

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华台者,趾相错也。

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

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

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

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

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

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

”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

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

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称为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①也。

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

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选自清·张潮辑《虞初新志》,有删改)【注】①分宜:指严嵩。

严嵩为江西分宜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伶技艺精湛。

马伶是金陵梨园的艺人,当时金陵梨园有名的艺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兴化部的李伶、华林部的马伶。

厓门吊古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

厓门吊古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

厓门吊古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厓门①吊古记[明]方良永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

县官属谒既,予进知县罗侨,语之曰:厓之事,千古痛愤。

办香敬吊,行与子偕。

乃具牲帛,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夜二鼓,乘汐出港口,静波平。

天未明抵岸。

启篷窗,东视厓门甚迩,色曚曚未辨。

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

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

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公,两庑皆祀同时死节诸臣。

其额与祭,则皆上请于朝,得旨俞允者也。

观礼毕,易便服,穿丛薄间,从西上直至山巅。

转顾后山苍翠,亭耸如扆②;环视左右山,逶迤盘踞,如虎伏龙行,水绕其势如弯弓。

隔岸诸峰层叠,秀丽如画。

较以形胜,此亦足恃,而顾不能救国之亡,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悄然而退。

予回舟次,伫立岸上,见水鸟飞鸣而下上,渔歌互答于两涯。

追思往事,黯然伤怀。

徘徊间,典祠者曰:前有奇石可往观。

予遂乘小舟径诣石处,蹑磴仰视,巨石如屏。

屏石有刻,已磨灭不可读。

顾问典祠者,云旧有大刻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近巡按广平徐公瑁易刻曰: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

今石长字没矣。

予窃论弘范宜不足责。

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

非得二公振起其间,天理民彝③,或几乎息。

彼弘范犹元臣也,何足深咎。

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当与日月争光;区区摩崖④,胡能轻重,而必与之较争哉!因与罗尹论厓山事:谓当宋室播迁之时,三公非顾命大臣,皆无与国休戚存亡之义,即使不死,亦无敢非之者。

今其孤忠大节,乃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但已也。

祠有田三顷余,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

又山故无虎豹,居民素不为盗,巡司虽设,频年无捕获功。

天既薄暮,予独坐舟中,感今念昔,屡就枕而不成寐。

既竣事,咸曰:自有厓山之行,天日无此晴霁,风波无此平妥也。

(选自《方简肃文集》卷五,有删节)[注]①厓门:即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

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

文言文助读下篇题目答案.

文言文助读下篇题目答案.

下篇7、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人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1)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2),反为其患。

天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3)害之。

解释:1、益:增加2、爽:败坏(口味)3、反:同“返”,相反4、昔:从前译文:从前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端出食物来,他嫌淡而无味。

主人听罢,便为他添了点盐进去。

愚人尝到了盐的美味,便想:味道所以这么好,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少少一撮,尚且如此,满满一把,岂不更妙?这愚人不懂其中的道理,便单单吃那盐。

吃罢,口颤舌抖,反而得了苦楚。

“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

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去。

又“适江南”,意为到江南去;“同适故乡”,意为一同到故乡去。

启示: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凡事均有度,过犹不及。

8、关羽刮骨疗毒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译文: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贯穿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经常疼痛。

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

”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

当时关羽正在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漫出盛血的盘子,但是关羽却割肉端起酒杯喝酒,谈笑如常。

启示:写出了关羽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9、隋侯救蛇得珠昔隋侯因使入齐,路行深水沙边,见一小蛇,于热沙中宛转,头上出血。

隋侯哀之,下马以鞭拨入水中。

一夕,梦见一山儿持珠来,见隋侯,且拜且曰:“曩蒙大恩,救护得生,今以珠酬,请勿却。

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生版

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生版

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Ⅰ怎样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五种句式一、判断句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B.C.D.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且相如素贱人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译文:答案(1)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

精要点拨判断句,。

在判断判断句时,首先看其标志:二、被动句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A.B.C.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译文:精要点拨所谓被动,是指。

辨识被动句,三、倒装句汉语句子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介词在介词宾语前,定语和修饰成分在中心词前。

古今汉语,基本如此。

但在文言文中,有一些句子成分却是倒装的,这样的倒装句主要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四种。

我们在阅读和翻译的时候应该首先了解它们的结构,然后把语序调整过来,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

1.谓语前置句(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渺渺兮予怀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C.谁可使者D.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孙将军(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译文:②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

桓公闻之,扶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

”命后车载之。

精要点拨2.宾语前置句(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B.C.D.(2)翻译下面的句子。

浙江地区八年级语文期末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浙江地区八年级语文期末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浙江地区八年级语文期末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浙江地区八年级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课外阅读(2022春·浙江绍兴·八年级统考期末)叶嘉传苏轼叶嘉,闽人也。

其先处上谷。

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至嘉,少植节操。

或劝之业武。

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①,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曰:“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

”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②卿名,但未知其实耳。

”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

”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③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书曰:‘启乃心,沃朕心。

’嘉之谓也。

”于是封嘉为钜合侯,位尚书。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

既而曰:“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上以不见嘉月余,神苶④思困,颇思嘉。

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

”遂得爵其子。

(选自《东坡全集·叶嘉传》,有删改)【注】①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

②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

③山薮:深山密林。

④苶(nǐ):疲困的样子。

任务一:疏文意1.根据提示,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文言词汇方法借鉴字词释义有济世之才【成语联想】扶危济困(1)济:______给传遣诣京师【语境推断】前文:皇帝下令建安太守征召叶嘉(2)诣:______或劝之业武【课内迁移】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3)业:______2.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4处)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任务二:明新意_________ _3.结合“助读材料”,完成思维导图。

2024届湖南省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湖南省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曾敏行《独醒杂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阿游京师宝梵寺。

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堪称赏之。

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

’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

’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感觉到当时人对于“雅”“俗”的敏感。

不过,总体上看,在宋代趋于平民化的大环境之下,“雅俗兼备”、精致与俚俗互通,成为时代的突出特点。

②文化方面兼通雅俗的风格,应该是受到中唐以来禅宗潜移默化的影响。

禅宗强调持平常心,注重“当下”,强调佛法在世间,具有渗透性、普适性,所谓砍柴、担水无非是道。

宋代新儒学的产生,实际上和禅宗的影响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正是在和佛教学说、道教学说相互碰撞、相互冲突,一方面相互排斥,另一方面又相互吸纳这样一个过程里面,新儒学才真正成长起来。

我们看到像《景德传灯录》这样的佛学著述会说:“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北宋的理学家二程则说:“物物皆有理。

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

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③当时这些人物从理念上觉得天地之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纵横自在都是道,万事万物皆有理。

这也像《宋史·道学传》里说的,天地之间、“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

这个“道”是渗透在民间日常生活里面、“日用而不知”的。

也就是说,新儒学的影响渗透到方方面面,宋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日常的游从方式和他们心目中的理念是交互融通的。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片段练习(内容概括分析+翻译句子)(共11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片段练习(内容概括分析+翻译句子)(共11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片段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选项]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2019·全国Ⅰ卷)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选项]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

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20·全国Ⅱ卷)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

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

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

[选项]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

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2020·全国Ⅲ卷)永和末,多疾疫。

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良永《厓门吊古记》附译文阅读练
习及答案
方良永《厓门吊古记》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厓门①吊古记
[明]方良永
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

县官属谒既,予进知县罗侨,语之曰:“厓山之事,千古痛愤。

办香敬吊,行与子偕。

”乃具牲帛,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夜二鼓,乘汐出港口,风静波平。

天未明抵岸。

启篷窗,东视厓门甚迩,景色曚曚未辨。

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

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

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公,两庑皆祀同时死节诸臣。

其额与祭,则皆上请于朝,得旨俞允者也。

观礼毕,易便服,穿丛薄间,从西上直至山巅。

转顾后山苍翠,亭耸如扆②;环视左右山,逶迤盘踞,如虎伏龙行,水绕其势如弯弓。

隔岸诸峰层叠,秀丽如画。

较以形胜,此亦足恃,而顾不能救国之亡,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悄然而退。

予回舟次,伫立岸上,见水鸟飞鸣而下上,渔歌互答于两涯。

追思往事,黯然伤怀。

徘徊间,典祠者曰:“前有奇石可往观。

”予遂乘小舟径诣石处,蹑磴仰视,巨石如屏。

屏石有刻,已磨灭不可读。

顾问典祠者,云旧有大刻“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近巡按广平徐公瑁易刻曰:“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

”今石长字没矣。

予窃论弘范宜不足责。

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

非得二公振起其间,天理民彝③,或几乎息。

彼弘范犹元臣也,何足深咎。

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当与日月争光;区区摩崖④,胡能轻重,而必与之较争哉!
因与罗尹论厓山事:谓当宋室播迁
之时,三公非顾命大臣,皆无与国休戚存亡之义,即使不死,亦无敢非之者。

今其孤忠大节,乃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但已也。

祠有田三顷余,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

又山故无虎豹,居民素不为盗,巡司虽设,频年无捕获功。

天既薄暮,予独坐舟中,感今念昔,屡就枕而不成寐。

既竣事,咸曰:“自有厓山之行,天日无此晴霁,风波无此平妥也。


(选自《方简肃文集》卷五,有删节)
[注]①厓门:即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

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

②扆(yǐ):屏风。

③民彝:人伦。

④摩崖:在山崖上书刻文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僦:租用
B.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典:掌管
C.谓当宋室播迁之时迁:贬谪
D.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割:划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出京巡察,途经新会,因感南宋厓山之事而痛心悲愤,所以请新会知县陪同,置备祭品,渡海前往敬吊忠烈。

B.作者登厓山之巅,见群山蜿蜒,高耸如屏,流水环绕,势如弯弓,因此认为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

C.祭祀后,作者伫立岸边,回想当年战事,不禁内心怆然。

写眼前水鸟飞鸣,渔歌互答,意在以乐景衬哀情。

D.作者认为,三公未被先帝托以辅国重任,并无和国家共存亡的责任,但却能忠贞自持,这使他们尤为后人怀念景仰。

7.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摩崖石刻不必与之较争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解说。

(3分)
答:▲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

(3分)
译文:▲
(2)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3分)
译文:▲
(3)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

(4分)
译文:▲
答案:
5. C(3分。

迁:迁徙。

播迁:迁徙,流离)
6.B(3分。

文中并无“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之意,作者意在说地利不足恃)
7.(1)宋无道故国灭不足惜;(2)张弘范为元臣无须咎;(3)无损三公风节名垂青史。

(3分)
8.(1)不一会到了祠堂前,遍览殿
堂碑亭,察考它建造的始末。

(3分。

每句1分)(2)难道是地势无助于人为;还是天命已经失去,(国运)不是这个所能承担的呢?(3分。

每句1分。

“胜”如译为“支撑”“胜任”亦可)(3)南宋掌权的高官,把国家送给别人,如同丢弃多余的东西,安然处之不知顾惜。

(4分。

每句1分。

“恤”如译为“顾恤”“忧虑”亦可)
译文:
弘治甲子年春天二月的丙午日,我出京巡察海北。

路经新会县。

新会县的官员们拜见之后,予召见知县罗侨,对他说:“厓山之事让人千古痛心悲愤。

我要置备香烛去祭拜凭吊,请你陪我一同前往。

”于是就准备了祭品,租用了熟悉航海的民船前往。

晚上二更天,乘着潮汐驶出港口,风平浪静。

天不亮时抵达厓门岸边。

打开舷窗,向东望去,厓门近在眼前,但天色曚昽,辨不清景色。

登岸后,掌管祠堂的人在路边迎接。

不一会到了祠堂
前,遍览殿堂碑亭,察考它建造的始末。

殿正中祭祀的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两厢祭祀是都是和他们同时为国殉节的大臣。

祠堂的匾额与祭文,都是向朝廷奏请,得到圣旨准奏设立的。

在祠堂祭祀之后,我换上便服,穿过茂密的草丛,从西边一直登上山顶。

回看后山,一片苍翠,高耸如屏风;环视左右的山峰,蜿蜒曲折,如虎踞龙腾,水流如弯弓般环绕其间。

隔水相望的许多山峰,层峦叠嶂,秀丽如画。

凭此险要的地势与元军较量,这也足以依仗,可是却不能挽救国家的灭亡,难道是险要的地势也无助于人为;还是天命已经失去,国运不是这个所能胜任的吗?我默默地离开了。

我回到泊船处,久久地站在岸边,看着水鸟上下翻飞鸣叫,两岸间渔人渔歌对唱。

回想当年厓门战事,不禁内心怆然。

正徘徊时,主管祠堂的人对我说:“前面有奇石,可以去看看。

”我就乘小船一直驶到奇石处,沿着台阶,登岸仰
望,巨石就如屏风。

大石的平面处有刻字,但已经磨灭了,无法辨识。

向掌管祠堂的人询问,他说是过去石上刻有大字:“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近世的广平巡按监察御史徐瑁将字改刻为:“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

”现在巨石仍在,字迹已经不可辨识了。

我以为对元将张弘范应是不值得指责。

南宋掌握国家大权的高官,把国家送给别人,就如同丢弃多余的东西一样,安然处之不知顾恤;如果不是陆秀夫、张世杰二位在其中有所作为,天理人伦,可能都几乎要泯灭了。

那个张弘范是元朝的臣子,哪里值得去过分指责呢?何况这几位贤臣的名望和事迹,永垂青史,会与日月争辉;这几个字的摩崖石刻,哪里值得看重,一定要去和它计较呢?
于是就和罗知县谈论厓山的史事:认为在南宋王朝流离迁徙的时候,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并不是先帝临终前托以辅国重任的大臣,都没有和国家休戚与共、共存共亡的责任,即使他
们不为国牺牲,也没有敢指责他们的人。

现在他们忠贞自持的高尚节操,的确是人以平常心无法料想的,这就是他们尤其被后世人怀念景仰,不能遗忘的原因。

祠堂拥有三顷多田产,是知县从已废弃寺庙遗留下的田产中划拨的。

厓山中向来没有虎豹等猛兽为害,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向来不做盗贼,虽然这里设置了主管巡检的官员,但多年以来并没有捕获盗贼的功绩。

天已至傍晚了,我独自坐在船舱里,感慨古今,多次躺下但却无法入睡。

祭祀归来之后,大家都说:“自从去厓山之后,天气没有这样睛朗,风浪也没有这样平静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