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防治共19页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创伤性颅脑损伤发生率最近几年来慢慢上升,死残率居高不下。
是神经外科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术后并发症[1]的发生,对疾病的诊治带来必然的困难。
假设能及时防治,采取针对有效的预防及护理,可降低病死率,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有助于早日康复。
1 肺部感染颅脑损伤病人肺部感染是最多见的并发症之一,除给予抗生素来预防应侧卧位或平卧位,头侧向一侧或维持在头颈部稍后仰的位置。
维持呼吸道通畅,把握吸痰指征,及时有效的吸痰。
每2h翻身叩背,改善肺泡通气量。
舌后坠严峻患者应使颈部举高,必要时置口咽通气。
每日口腔护理2次,雾化吸入,增进痰液稀释,假设有频繁呕吐者,应行胃肠减压,避免误吸及胃液的反流。
若是痰多不易吸出,应初期气管切开,病人应单人房间,严格消毒隔离。
病室维持必然温度和湿度。
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杜绝一管多用,并观看痰液性质、颜色、量、有无臭味等,按期做痰培育。
气道内持续滴入湿化药液[2],增加雾化次数。
维持切口周围清洁干燥,及时改换局部敷料,避免交叉感染。
2 颅内感染颅脑损伤病人术后显现高热时[3],要分析缘故。
一样急性期可达到38℃~42℃,通过5~7天慢慢下降。
如体温持续不退,或下降后又上升,可考虑伤口及颅内感染。
护理中应周密观看热型及持续时刻,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物理降温,头部枕冰袋或冰帽,腋下夹冰块,温水擦浴,同时可利用退热药物,必要时用冰毯降温。
协助医生进行腰椎穿刺,标本及时送检。
3 体液平稳失调及高血糖症颅脑损伤及其处置进程中,由于脑损伤的阻碍,使机体的正常生理平稳和代谢发生障碍,病人常发生水电解质平稳紊乱。
在护理中,周密监测尿量,合理调整输液速度,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观看有无尿崩症现象,每日监测尿钠、尿密度及电解质。
依照监测结果及时补充输液量及鼻饲量,以保证出入量及电解质的平稳。
另外,由于创伤的冲击,体液和营养的失衡,麻醉对代谢的阻碍,使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代谢加速,致使血糖增高[4]。
颅脑创伤后加重继发性脑损伤危险因素防治专家共识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颅内高压、脑疝等紧急情 况,采取手术治疗以解除压迫、降低 颅内压。
心理支持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帮助他们应对创伤后应激反应和情 绪问题。
05
颅脑创伤后加重继发性脑损伤 的预后评估与康复
预后评估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评估颅脑创伤后患者的意识状态,分数越高,预后越好。
缺乏长期随访和大规模临床试 验的数据支持,未来需要加强 这方面的研究。
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和患者特异 性,制定更加精准的防治方案 。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探索新的生 物标志物、影像学技术和治疗 方法,以提高颅脑创伤后加重 继发性脑损伤的防治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创伤严重程度
颅脑创伤的严重程度是影响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
重度颅脑创伤患者更容易发生颅内出血、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症状,需要紧急治疗和密切监测。
04
颅脑创伤后加重继发性脑损伤 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策略
早期诊断
对颅脑创伤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继发
性脑损伤危险因素。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因 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加重脑损 伤。
详细描述
脑灌注压是指脑血管内的压力与颅内压力之差,是维持脑组织正常灌注的必要条件。颅 脑创伤后,颅内出血、血肿形成、脑挫裂伤等病变可导致颅内高压,颅内高压又会引起 脑灌注压下降。脑灌注压下降会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元死亡和脑组织坏死。
此外,长时间低血压和休克也会引起脑灌注压下降,进而加重继发性脑损伤。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评估患者康复后的生活质量,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颅脑创伤后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防治专家共识

低氧血症
• 3.治疗原则
• (1)预计意识障碍短期内无法改善或进行性加重的患者一般也应该建立人工气道; (2)在插管准备期间,可使用呼吸气囊手动辅助通气、口咽通气管或者鼻咽通气 管来改善呼吸;(3)对于意识清醒患者,插管应迅速、安全完成;(4)早期气 管切开;(5)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时,应遵循机械通气的基本原则; (6)提高心输出量、血红蛋白浓度或者氧饱和度;(7)保护性辅助通气;(8) 病因治疗:下呼吸道梗阻,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对于并存的感染应及早 行病原学及药敏试验检查;及时解除大量胸水导致的肺扩张受限等;(9)对于急 性严重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可考虑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给予治疗。
麻醉类药物治疗。③通气治疗。④脑脊液引流。⑥去骨瓣减压术。
低血压
• 1.病因 • ①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②血管自身调节机制受损;③心脏泵功能
受损。 • 2.监测 • 监测方式:①有创动脉插管连续血压监测;②无创袖带式定时血压监测;③中心静
脉压(CVP)监测血容量。 • 3.治疗原则 • 患者一旦出现低血压,应尽快纠正。应针对不同病因选择治疗方式,包括尽快终止
颅脑创伤后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防治 专家共识
概念与定义
• 颅脑创伤后,依据外力作用于头部时是否立即发生脑损伤,分为原发性脑损伤与继 发性脑损伤。后者是指在原发性脑损伤基础上经过一定时间后出现的脑组织病理性 损害,主要包括颅内血肿和脑水肿。
• 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SBIF)是指在原发性脑损伤后,诸如颅内压 (ICP)、脑灌注压(CPP)、体温、血压等指标若发生异常改变,可引起脑组织 再次损伤,从而加重继发性脑损伤;这些异常改变的指标也可称之为二次脑损伤因 素。
体温升高
颅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伤

(29.4±7.8)d,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MEDICALLABORA TORY SCIENCES 医学检验
CHINA HEALTH INDUSTRY
颅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伤
尤雷明 芜湖第一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利用醒 脑静注射液治疗继发性脑损伤的效 果和安全 性。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该院收治 的43例继发性脑损伤病患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全 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取常 规治疗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醒脑静注射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病患的治疗效 果和预后情况、觉醒时间等。 结 果 治疗组的良好率和重残率均高于对照组,其比较差异具 有显著性(P < 0.05),但是两组的中残率和植物生存率比较差异不 显著(P >0.05);两组患者觉醒时间比较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观察组颅脑外伤后的继发性脑损伤患者采 用 醒 脑 静 滴注 治 疗,能 够 有 效 消除 水 肿,改善 病患的意 识状 况,总体 效 果 优于对照 组,值得 临床 推 广使 用。 [关键词] 醒脑静;中药;继发性脑损伤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2)12(b)-0121-01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该院收治的43例继发性脑损伤病患 作为临床观察对象。男18例,女25例;年龄25~71岁,平均(38.41±11.6) 岁;全部病患的GCS均小于10分;疾病的类型有:颅脑外伤14例;脑出 血22例;脑梗死7例。病患按入院时间的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 组,即是单号编入治疗 组,双号编入 对照 组。治疗 组21例,对照 组2 2 例。经比较,两组 病患在年龄、性 别、基 本病 情、G C S 评 分、手术 状 况 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防治_ppt课件

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 影检查由于能直接观察到闭塞的血管,对早期脑 梗死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
脑疝
颅脑损伤后继发脑疝患者的伤后反应包括生 理、病理生理及病理等的 最初反应,而且在不同类别的严重颅脑外伤患者所产生的反应性变化 各有不同。心血管的功能变化早于其他生理变化,最初表现为心搏缓 慢和低血压,接着平均动脉压轻度增高,然后有呼吸不规律和呼吸短 暂停止期,最后丧失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较严重的外伤患者意识 改变早于心肺功能的改变,而脑干损伤者表现为昏 迷及瞳孔反应丧失, 其中丧失平面较高者有动脉压的增高,丧失平面较低者表现为低血压。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病死率高、预后差。
治疗
保守治疗适应证:神志清楚,GCS 13~15分,CT 示脑挫裂伤轻,血肿体积<10 mL,环池、基底池 显示清楚,脑干无变形,中线无移位或移位<2 mm。
手术适应证:意识呈嗜睡至昏迷状态,双瞳孔等 大或不等大,GCS<12分,CT示脑挫裂伤灶位于 侧裂区或位于其他部位但合并脑内血肿,着力部 位有硬膜外血肿,血肿体积>10 mL,环池显示清 /不清,基底池显示不清,中线移位>3 mm。
手术时机
双侧瞳孔散大时间少于30 min者行手术治疗, 大部分可挽救生命。双侧瞳孔散大时间超 过3 h均死亡。脑挫伤致颅内高压及双侧瞳 孔散大持续1.5 h,则接近意识恢复不可逆 时间的极限。因此,在1.5 h内行开颅减压 手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防治

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防治施小燕 脑外伤(TBI)的患者中很大比例死于伤后数天至数周,约有40% TBI患者住院后继续恶化[1]。
伤害事件发生后的数分钟至数天可发生继发性脑损伤。
继发性脑损伤是颅脑损伤后对神经系统的又一次严重打击,这些二次打击可以显著恶化原发性损伤造成的损害[2],并且在医院内死亡的脑外伤患者数中占最多比例,病死率极高[3~4]。
幸存者的不良预后状态也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对颅脑损伤患者的管理,就是要密切监测颅脑病情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减少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10. 3760/cma. j. issn. 1671 -0282. 2011. 12. 001 作者单位:310009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重症医学科选择将以@@[ 1 ] Sauaia A, Moore FA, Moore EE, et al. Epidemiology of trauma deaths: A reassessment [J]. The Journal of Trauma, 1995, 38 (2) : 185-193.@@[2 ] Morley E J, Zehtabchi S . Mannitol fo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earching for the evidence [J]. Ann Emerg Med, 2009, 52 (3) : 298 -300.@@[ 3 ] Zink BJ . Traumatic brain injury outcome: Concepts for emergency care [J]. Ann Emerg Med, 2001, 37 (3) : 318-332.@@[4] Lok J, Leung W, Murphy S, et 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mechanisms of secondary brain injury [ J ]. Acta Neurochir, 2011, 111 (Suppl) : 63-69.@@[5] Valadka AB . Injury to the cranium [ M] //Moore EJ, Feliciano DV, Mattox KL. Trauma. New York: McGraw-Hill, Medical Pub, 2004 : 385-406.@@[6] Tasker, RC. Head and spinal cord trauma [ M] //Nichols DG. Roger' s Textbook of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 4th ed. ). PA :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8 : 887-911.@@[7] Marshall LF. Head injury: recen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J]. Neurosurgery , 2000, 47 (3) : 546-561.@@[ 8 ] Williams WL.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multisystem disorders [ M ]. Hagerstwon,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5: 370.@@[9 ] Panikashvili D, Simeonidou C, Ben-Shabat S, et al. An endogenous cannabioid (2-AG) is neuroprotective after brain injury [J] Nature, 2001, 413 (6855): 527-531.@@[ 10 ] Mokudai T, Ayoub LA, Sakakibara Y, et al. Delayed treatment、 with nicotinamide (Vit B ( 3 ) improves neurological outcome and reduced infarct volume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Wistar rats [J]. Stroke, 2000, 31 (7): 1679-1685.@@[11 ] Van den Berghe G, Wouters P, Weekers F, et al. Im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critically Ⅲ patients [ J ] . N Engl J Med, 2001, 345 (19) : 1359-1367.@@[ 12] Yadav YR, Pandey S, Agrawal A. Hemispheric cerebral ischemia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report of four cases [ J ]. Indian J Neurotrauma, 2005, 2 (2) : 135-138.2011-10-29。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作者:陈艳培樊晓平李娟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目的:总结分析4年来我院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总结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364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例资料。
结果:颅脑损伤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颅内出血、感染、中枢性高热、癫痫发作、褥疮、应激性溃疡、顽固性呃逆、尿崩症等。
结论:对此类患者应加强重视,及早采取防治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颅脑损伤;并发症;防治;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241-01颅脑损伤,是因碰撞或暴力所致脑挫裂伤、脑干损伤、颅底骨折、颅内血肿,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多变,应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以挽救生命。
颅脑损伤手术复杂,创伤大,风险高,故并发症也多,而这些并发症不但会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还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颅脑损伤术后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十分重要,而且具有较强的专科护理特点,早期监测,有效的防治及护理是降低病人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现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364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要点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64例颅脑损伤患者中,男261例,女102例,其中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24岁,硬膜外血肿106例;硬膜下血肿168例;蛛网膜下出血90例;364例均一期手术,手术死亡3例,术后6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术后颅内出血85例,占20%;感染7例,占16%;中枢性高热13例,占14%;癫痫发作9例,占11%;褥疮5例,占14%;应激性溃疡4例,占8.6%;其他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占3%。
2 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2.1 颅内出血是颅脑损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
如果未及早发现或处理不及时,可导致脑疝发生。
因此,消除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是降低颅脑损伤病死率的关键。
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症的防治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1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分析有效的防治措施。
结果全部患121例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结论治疗颅脑外伤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的演变,积极防治并发症,使并发症得到控制,防治病情的恶性循环,颅脑损伤才能顺利恢复,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
颅脑损伤是预后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其致死与致残均与并发症密切先关,在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其并发症的发生,给疾病的诊治带来一定得困难,这也是神经外科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院2008~2012年共收治121例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治,我们发现若能及时防治,采取有效的預防与护理,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减少致残率,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总结其并发症,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脑疝脑疝是颅脑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须高度重视脑疝的预防及紧急处理。
颅脑损伤中最常见的为天幕裂孔疝,常发生在起病数小时至1w以内,多见于基底节区出血,与血肿量大小及脑水肿占位效应相关。
其次为枕骨大孔疝,常见于脑干及丘脑下部损伤出血,与局部占位效应及脑脊液梗阻有关,预后较差。
2肺部感染颅脑损伤患者的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尤其是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或老年患者,很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并且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老年患者而言,因为其机体免疫功能减弱以及呼吸道分泌型IgA下降,导致肺部容易遭受感染。
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特点是通畅为两肺感染,右肺更多见,痰培养提示病原菌以G-杆菌、球菌多见。
其原因主要包括误吸、舌后坠、长期卧床等。
当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后,身体上的多种器官功能就会受影响,继而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临床防治上,除了常规应用抗生素外,术中与术后转运期间的保暖也是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能有效保障患者对自身温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