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论“知行合一”

论“知行合一”摘要: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但是人们对“知”的理解出现了差异。
有人认为“知”是一种知识,但又陷入了“知”在“行”前还是“行”在“知”前的两难境地,甚至有人提出“知行合一”是一种矛盾论。
我认为“知”是欲望,“良知”就是指好的欲望。
在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不会伤害到别人的欲望,那就叫好的欲望。
人类组成社会的共同目的是生存,所以好坏的标准是根据生存这个社会目的来判断的。
有利于生存的就是好,有害于生存的就是坏。
“良知”特指道德规范。
所以,“知行合一”的思想要被分为两个部分:在社会中,人为了实现心中的欲望而行动时要不折手段,但是不能违反“良知”。
除了“良知”,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
在社会外,人为了实现心中的欲望而行动时要不折手段。
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
标签:心学;知行合一;良知;欲望;目的理学提倡学以致用,朱熹认为知识和行动是有先后次序的,先有知后有行。
但这种观点把“知”和“行”割裂开了,所以王阳明反对。
他认为“知”是人在“知”,“行”也是人在“行”,“知”和“行”是一体的,怎么能分开呢?所以他提出了“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思想被称为心学,核心就是“知行合一”,那“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呢?同时他还有个“致良知”的观点,这又是什么?一部分人认为“知”就是指知识,知识就是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人的认识有很多,哪一种才算是知识呢?柏拉图认为如果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要成为一种知识,必须符合三个条件:这种认识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
“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用知识来指导行动就能获得成功。
我反驳:你认为知识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然而根据休谟的观点,我们无法判断因果律是否存在。
因果律就是客观规律,既然连客观规律是否存在都不知道,那么你这个知识就有可能是错误的。
一个错误的知识怎么可能让人获得成功呢?而“知行合一”讲的是只要按照“知行合一”的思想指导行为就能获得成功,并不会出现因为用错误的知识来指导行为而导致失败的情况。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阅读王阳明的著作后,我对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味。
首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了知识与行动的统一。
他认为,惟独通过实践,才干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惟独通过实践,才干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干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这一思想对我个人而言,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要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不仅要有理论的理解,更要有实践的能力。
其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了内外一体的观念。
他认为,人的内心和外界环境是相互关联的,内心的变化会影响外界的行为,而外界的变化也会影响内心的状态。
因此,要想改变自己的行为,就要从内心开始。
惟独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提升,才干实现真正的改变。
这一观念对我而言,也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在面对难点和挑战时,我要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才干更好地应对问题并解决它们。
再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惟独通过实际行动,才干真正体验和感受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理。
惟独通过实践,才干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一观点对我而言,也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要注重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惟独亲身经历过,才干真正体味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惟独通过修身养性,才干真正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他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对我而言,也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综上所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给我带来了不少启示和思量。
他的思想强调了知识与行动的统一、内外一体的观念、实践的重要性以及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引言概述: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一种思想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通过读王阳明的相关著作,我深受其影响,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味。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自我反省、道德修养和实践指导,详细阐述王阳明心得读后的感悟。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1.1 知行合一的概念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惟独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干真正体现其价值。
知行合一是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理论,同时通过理论指导实践。
1.2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行合一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惟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才干真正解决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3 实现知行合一的方法为了实现知行合一,个人需要不断学习和思量,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二、自我反省2.1 自我反省的意义王阳明认为,个人应该时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个人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与他人的交流来进行自我反省。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同时,与他人的交流也能够匡助个人发现自己的盲点和问题。
2.3 自我反省的效果通过自我反省,个人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三、道德修养3.1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道德修养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实践的前提。
惟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干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做出正确的决策。
3.2 道德修养的内容道德修养包括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个人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3 道德修养的实践方法个人可以通过读书、思量和实践来进行道德修养。
通过读书可以获取更多的道德知识和经验,思量可以匡助个人深入理解和应用道德理论,实践可以让个人将道德理论融入到实际行动中。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效力与实践能力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效力与实践能力陆永胜(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96)摘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仅仅是一种工夫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工夫哲学,具有自身的理论效力和实践能力。
阳明心学的知与行具有特定的德性内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知行观发展到宋明时期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
修养论、价值论、理性主义、道德实践规定了“知行合一”的理论效力范围。
作为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家哲学命题,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时代问题意识性建构的结果,并在政治哲学领域延展,是解决时代问题的实学。
其实践能力突出表现在批判与建构、教化天下和价值落实三个方面。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效力与实践能力分别关涉意义的有效性和价值的有效性,为我们于当代文化语境中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提供了诠释边界,同时也意味着践行“知行合一”的局限性。
关键词: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效力;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志码:A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宋明理学中最耐人 寻味的一种工夫方法,与陆九渊的“先立其大”和湛甘泉的“随处体认天理”比较,具有相对的 明晰性,但与朱熹的“格物致知”等工夫比较起 来,又具有相对的非具体性。
这可能就是王阳明 批评象山“粗些”、批评湛甘泉“体认于外”,但又 被后世批评为“空疏”的直接原因。
从学理层面 看,上述学案史应和王阳明“知行合一”本身的 多维诠释向度有关。
作为“教法”,王阳明的“知 行合一”常常仅被认为是一种工夫方法。
其实,作为贯穿阳明心学的内在维度,“知行合一”本 身构成一种工夫哲学体系,既是有时代特色的 儒家哲学命题,也是解决时代问题的实学,具有 自身的理论效力和实践能力。
从哲学、思想史背 景看,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然发明者少。
故对 于“知行合一”,我们不仅要在工夫的层面分析其义理内涵,还要从更广阔的视野了解其理论 视域和思想史意义。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AZX006)作者简介:陆永胜(1978—),河南南阳人,哲学博士,东南大号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在读完王阳明的著作《知行合一》后,我深受启示并对其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王阳明的思想核心、知行合一的内涵、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以及对我个人的启示。
一、王阳明的思想核心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思想核心可以概括为“知行合一”。
他认为,知识与实践应该相辅相成,不能脱离实际而空谈理论。
他主张通过实践来增加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践来提升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二、知行合一的内涵知行合一是指理论知识和实际行动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惟独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干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知识惟独在实践中才干得到验证和应用,惟独通过实践才干将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1. 实践中的思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思量和总结,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 实践中的反思:在实践结束后,我们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自己的行动是否符合理论,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从中获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行动方式。
3. 实践中的调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灵便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四、对我个人的启示《知行合一》给了我不少启示和反思。
首先,我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将其付诸实践。
惟独在实践中,我才干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我明白了实践中的思量和反思的重要性。
通过思量和反思,我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行动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我深刻体味到实践中的调整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我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灵便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总结起来,《知行合一》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它教会了我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何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实践,不断思量和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以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字阳明,号仁学先生,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
他的学说心学,强调了人的内在本性和人与世界的关系,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进行探讨。
一、内在良知的觉醒王阳明的心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良知,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良知是指人内心的本能,可以认识、判断和指导人的思考与行动。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对良知的觉醒和开发,才能真正实现人性的完善。
这种觉醒不仅仅是理性的认识,更是情感的体验。
只有当人们的良知觉醒,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时,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二、知行合一的实践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了知与行的统一和互动。
很多人常常陷入知识与行动脱节的情况,即明知该做什么,但却不能付诸实践。
王阳明认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知行合一需要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行为相统一,实现内外的和谐。
三、心性善恶的觉察心性善恶是王阳明心学中的重要观点。
他认为,人的内心本质是善良的,但受到外界环境、欲望的干扰,会产生恶的行为。
人们需要通过内省和觉察,意识到自己内心中的善恶之别,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才能更好地实践知行合一的理念。
四、实践中的人生智慧王阳明强调人生的实践,他认为只有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获得智慧和成长。
人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而提升自己的心性和境界。
实践中的人生智慧是知行合一理念的重要体现,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修炼,人们可以逐渐达到内外和谐的境界。
五、实现人性的完善王阳明心学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性的完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本性,这种本性是追求善良、正义和道德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觉醒和修炼,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性,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和谐。
浅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 - 4729. 2017. ( z1) . 040
浅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李向上
( 上海电力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0)
摘 要:“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的一个重要思想,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理论界对这一思想的探讨也存在诸多分歧。从“知 行合一”说的提出背景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方法,通过追溯“知行”问题的起源,阐述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基本 内容,并通过对王阳明与朱熹在知行问题上所持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揭示了“知行合一”说的积极意义。
Abstract: The doctrine of“uniting know ledge w ith action”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oughts of Wang Yangming,w hich has great research value,w ith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theoretical cirle on this doctrine.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background of this doctrine,using the basic methods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investigating the origins of “know ledge”,expounding the basic contents of the doctrin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Wang Yangming and Zhu Xi on the issue,the w riter reveal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uniting know ledge w ith action”. Key words: WANG Yangming; unity of know ledge and action; know ledge after action; extension of innate know ledge
《论马克思主义与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论马克思主义与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绝顶文章,不谦虚。
这是两把出入世间的屠龙宝刀,人类最高智慧!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写。
)(一)先说不同点:可以说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巅峰对决。
什么是唯物?提倡人是环境产物。
把身体当成一堵墙,身体之外一切的环境变化,只进入大脑储存、分析、得出对应办法。
无心,无情绪。
什么是唯心?只关注内心感应,掌控心的情况,外部环境不存在,管它风吹雨打。
(宗教瑜伽多数唯心)马克思主义标准的唯物论,且不是教条主义,不是空洞的书本知识。
马克思参与了革命的实际行动,才得出伟大的理论创造。
他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写出《资本论》,他付出了巨大的精力。
从普通的存在中找出了科学的理论,并完整地总结出了理论。
而且是用于社会活动,真实实践中得到完善证明。
他大量读书,研究了自然,研究了历史,研究了无产阶级,研究了完整的人类社会体系,并且创造出了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他从一件小商品——螺丝!延伸到,生产,买卖,工人,资本家,阶级,剥削,剩余价值,压榨,资本的贪婪,社会结构,战争,制度,政治……马克思就是一个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最完全的知识分子。
马克思理论就是,从客观实际活动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活动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
不是空洞的一二三,是真实社会实践得出的实事求是的一二三!!是人类社会真实的规律!研究环境,对付环境。
研究环境变化规律,对付环境变化规律。
王阳明的心学的《致良知》:顾名思义注重心,心情,就是心的情况,情绪的研究!是闭上眼,搜寻人性中善恶属性的方法,起心动念处做文章,恶念随起随消失。
善念保持住,在内心小心守护浇水,生根发芽茁长成长成参天大树。
让内心时时刻刻彻底光明善良,让肢体做出的行为跟随善心来行动!(二)那么相同点是什么呢?“实践出真知”与“知行合一”的知是相同的。
都以为这个“知”是知识,完全错误。
是知觉。
都是通过实践,注重亲手实践,来得出知觉,也可以理解为“潜意识功能”,比如(骑自行车):学会了终身都会,怎么骑车都不会倒,想倒知觉都不让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马克思主义观浅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作者:————————————————————————————————日期:
2
用马克思哲学观浅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班级:历史一班学号:20100510290 姓名:拓万荣【摘要】:“知行合一”是宋明理学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观点是他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程朱的先知后行和王夫之的行先知后的观点而提出的。
其中“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马克思哲学观看既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反复而“知行统一”则是实践与认识到统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在很多方面都用马克思的哲学观来解释,除了上面的实践与认识观,还有联系发展的观点也能用来解释“知行合一”的发展及现实意义。
【关键字】:马克思哲学观王阳明知行合一
在当今社会,我总是能听到“知行合一”的呼声。
这种呼声在各个高校尤为最盛,成为了各个老师的口号和同学们追求的目标。
众所周知,“知行合一”观是王阳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观点是他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程朱的“知先行后”和王夫之的“行先之后”而提出的。
“知行合一”观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仍有现实的意义。
“知行合一”也为一种哲学观,它所体现的很多方面都能用马克思哲学观来解释。
一、从物质与意识的观点看“知行合一”的提出
“知行合一”是阳明学的基本命题之一,也是其哲学重要理论贡献之一。
据《年谱》记载,该命题是阳明于“龙场悟道”次年即1509年,在贵州的贵阳书院
讲学是明确提出的。
[1]其实,知行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只不过在程朱理学时
有了集中的讨论。
当时以朱熹为代表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行相须”,而以王夫之为代表却主张“行先知后”,王阳明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能准确地把握知与行的关系,因而他从格物致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
马克思的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能动地反映物质,王阳明根据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两种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是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而“知行合一”做为一种意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批文人士大夫提倡知行统一,纠正“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现象的客观现状。
二、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看知与行的关系
(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爱曰:“古人说知行个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
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2]马克思实践与认识观告诉我们人的
认识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存环反复,换个角度,也即是说,
从行到知,从知到行是不断循环反复的。
由行到知是说人们对一个问题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检验。
由知到行,是人们根据自己已有的认识,进行新的实践,产生新的认识,然后回到实践中检验使认识进一步深化。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认识问题要不断的进行反思、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理性的认识、更好地进行实践,也即,既要知又要行。
(二)知行并进相互促进
王阳明对他的学生徐爱说:
“《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
只见那好色时已经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
只闻那恶臭时已经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又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圣人教人,必是要如此,方谓之知。
”(《传习录》
上)[2]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对实践的反应,实践会促进认识的发展,正确的
认识也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就如人闻到难闻的气味一样,你闻了,你才知道难闻,如果你把鼻子塞住不去闻它,就不会感到难闻。
同样,说一个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也是因为他去做过了、实践了,我们才知道他是个孝悌的人。
如果我们只是听说他孝悌而没有亲眼见过,这只能是我们的认识,对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能产生怀疑,因为我们毕竟没有亲眼见他实践过,也许我们会信,也许我们不会信,如果我们亲眼见到了,那就可以得出肯定的答案了。
就如一个人知道孝顺自己的父母应该的,但是却没有付诸实践,整天对自己的父母还是吹胡子瞪眼的,一点都不尊敬。
这就是有知而无行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知道孝顺父母是应该的而且他也的的确确去做了,等他长大后成为了一个孝顺父母、品德高尚的人,着就是知与行相互促进的表现。
(三)知行相互统一
“门人问:知行如何得合一?切如《中庸》言‘博学之’,又说个‘笃行之’,分明知行是两件。
先生曰: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又问:《易》‘学以聚之’,又言‘仁以行之’,此是如何?先生曰:‘也是如此’。
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心更无效失时,古反曰学以聚之,然常常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
此即是此心不息之处,故且学以行之。
又问:孔子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知行却是两个了。
先生曰:说及之已是行了,但
不能常行,己为私欲间断,便是仁不能守。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2]
实践与认识相互统一,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目的就是要达到知行合一的实践,也可以说实践是有意识的实践,是以良知为主体的实践。
知即认识,行即实践,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即知与行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知与行的统一应该是存天理、灭人欲,就此点来说,我是不同意的。
王阳明是夸大了认识的能动性,而没有真正做做知与行的统一。
三、从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知行合一”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贺麟提出了“知行合一新论。
”“在王阳明那里,本然之知与明然之知的区分在逻辑上构成了统一的前提:从本然之知到明然之知的转化,是通过行而实现的,它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知(本然之知)—行—明(明觉之知)的统一过程。
贺麟肯定了知与行的统一:‘知有高下,行亦有高下,最高级之知与最高级之行合一,最低级之知与最高级之行合一,这是自然的知行合一论大旨。
质言之,一定等级的知,总是与一定等级的行相结合,知与行的统一展开于不同等级。
”
[3]很显然,贺麟的知行合一新论中的知构成了知与行统一的决定因素看法大致
沿袭了王阳明以知为知行出发点的知行合一论,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低级之知与高级之知分别和低级之行与高级之行合一,又多少含有知行统一表现为一
个从低级到高级上升的过程之意。
”[3]此观点与王阳明的看法有明显的区别,
在一定程度上贺麟扬弃和发站了王阳明的观点。
可见,贺麟的“知行合一新论”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继承与发展。
当然,“知行合一”发展到今天仍然有其积极地现实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说得多做得少,总是在做一个“语言的巨人,知识的矮子。
”就拿当代的高校生来说,很多人总是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无经验或者经验少,虽然很多同学在学校读了不少书,但是真正应用的却很少,都只是“知”而未“行”。
用马克思的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来看,当今,我们积极提倡“知行合一”就是坚持了发展的观点,只注重“知”而未注重“行”最终导致不好的后果就是联系观点的体现。
“知行合一”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提倡的。
运用马克思哲学观对“知行合一”进行分析,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论的观点,做到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以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即知推动行的发展,而行则会进一步促进知的认识,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震,《传习录》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90页
【2】韩强,重读王阳明【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9,159页,36-42页
【3】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9,244-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