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1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引言概述: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一种思想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通过读王阳明的相关著作,我深受其影响,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味。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自我反省、道德修养和实践指导,详细阐述王阳明心得读后的感悟。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1.1 知行合一的概念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惟独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干真正体现其价值。

知行合一是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理论,同时通过理论指导实践。

1.2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行合一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惟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才干真正解决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3 实现知行合一的方法为了实现知行合一,个人需要不断学习和思量,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二、自我反省2.1 自我反省的意义王阳明认为,个人应该时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个人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与他人的交流来进行自我反省。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同时,与他人的交流也能够匡助个人发现自己的盲点和问题。

2.3 自我反省的效果通过自我反省,个人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三、道德修养3.1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道德修养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实践的前提。

惟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干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做出正确的决策。

3.2 道德修养的内容道德修养包括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个人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3 道德修养的实践方法个人可以通过读书、思量和实践来进行道德修养。

通过读书可以获取更多的道德知识和经验,思量可以匡助个人深入理解和应用道德理论,实践可以让个人将道德理论融入到实际行动中。

知行合一读后感1500 [《知行合一》读后感

知行合一读后感1500 [《知行合一》读后感

知行合一读后感1500 [《知行合一》读后感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知行合一》读后感1一、“龙场悟道”拿起《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我看到了王阳明那坚毅、严峻、从容、仿佛能化解一切困难的脸。

但现实中谁也不能做到“化解一切困难”,哪怕是创办心学、弟子满天下、文武双全的一代圣贤——王阳明,也会在回想到自己悲惨过去的时候无奈地摇摇头,既而欣慰地笑笑。

因为那艰难的处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又加深了自己的思想。

王阳明幼时即表现出自己的特别: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研究四书五经,去考取功名,赢来荣华富贵。

他潜心研究自己的爱好,道家、佛家的思想和如何布置战场等非正经的爱好。

他立志成为圣贤,却迫于身边人的要求,开始学习去考取功名。

他凡事讲求随良知,未受冤大臣申清白,却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龙场乃荒凉之地。

这里居住的多为不开化的土著,这里有的也只是一大片原始丛林,连房屋也没有。

王阳明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打倒,他开垦荒地,修建房屋,每天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计。

房屋后的丛林中带有虎熊等野兽出没,王阳明险些丧命。

当地的土著十分排斥外来之人,他们动不动就向王阳明示威,可王阳明只是对他们友好地笑一笑。

有一天晚上,王阳明独自躺在床上,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前半生那不幸的遭遇及落魄的处境,他又看看窗外那艰苦的环境,想到自己受到的对待,不禁叹了一口气,心里有些悲怆、沧桑之感。

他闭上眼——在青少年时期他曾有那么多爱好,可每样都不够深入,不够精致,现在也没有什么成就,可为什么,自己不后悔呢?他心中有个答案惊人地蹦了出来:要随良知!他恍然大悟,一下子坐了起来,这种信念塞满他的胸膛,他的心莫名地坚定了,慢慢思考良知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那一夜,他突然开悟了,把自己所想的边边角角整合为一门新的学说——心学。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我们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学习,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一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

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

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

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在读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一书后,我深受启发和感悟。

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读后心得。

首先,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这种境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认知,更是在实际行动中的体验和领悟。

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意义,进而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其次,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良知,它是我们判断善恶、真伪的准则。

只有通过不断的修养和实践,我们才能激发和发展自己的良知,使其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导。

这种致良知的修养,不仅仅是个人的修炼,也是社会的需要。

只有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良知,才能构建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再次,王阳明倡导了“格物致知”的观念。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观念对于个人的修养和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思考,我们才能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和更高的智慧。

最后,王阳明强调了人与天地的关系。

他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我们和自然界、社会环境都是相互依存的。

只有通过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这种关系的理解对于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和进步。

综上所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一书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他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行合一的境界;通过发展自己的良知,我们才能成为行为的指导;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通过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和进步。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王阳明的思想,实现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在读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后,我深受启发。

王阳明的思想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根弦,让我对人生的追求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这一思想引发了我对自身修养的思考。

过去,我常常将知识与行动割裂开来,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行动的力量。

然而,王阳明的观点告诉我,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智慧。

王阳明还提到了心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根本。

一个人的心性如果不纯正,那么他的行为也会偏离正道。

这让我深思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心性是否纯正,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在读书过程中,我发现王阳明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这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性。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修身齐家,才能够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此外,王阳明还提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点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启示。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

而现在,我会更加注重观察和思考,力求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去寻找更深入的知识。

通过阅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我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同时,我也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才能够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我将努力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给予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他的思想让我明白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心性对于行为的影响,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及观察事物本质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我将努力实践知行合一的理念,追求内心的纯正和外在的行为一致,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知行合一心得体会8篇

知行合一心得体会8篇

知行合一心得体会8篇心得体会直白的说就是我们记录自己内心感受时所写的文字,体会想要写得具有感染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知行合一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篇1任何事只要开始去做,永远不晚,今天终于动笔开始写书评,我没有写过书评,也没看过好的书评,怕看了,我就不敢写了。

在豆瓣写书评,只是满足了自我的表达,写的好与不好,还望看见的人,路过就好。

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我看了两遍,我想我会继续看下去,无论多少遍,每次都会有新的理解。

这次最想聊的是知行合一、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这本书主要宣扬的就是,知行合一、它的意思是当你的良知和你的行动一致合一了,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能成为像王阳明一样的立言,立行,立功的三不朽的圣人。

普通人都在追求更多智慧和能力,从而能更好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选择,进而拥有更多的名和利!但是王阳明说,追求良知和行动的一致,比拥有更多的物质和名利更加重要!那么普通人如何得到和做到知行合一呢,我困惑我们如何确认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难道一出生我们就有良知,难道任何事良知都会告诉我们该怎么面对和去做吗?那是不是说,只要听从心里的声音,任何事都能很好的面对和解决吗?我以为我们也是通过学习才认识什么是良知,难道人本身具有,无需外在去求索吗。

那么学习的价值何在,过多的阅读和学习会不会让人更加迷茫,过多的工具和本事会让我们迷失自己真正的良知吗。

知行合一告诉我们,通过后天的学习认识到我们内外本具有的良知,然后将良知和身体外在的需求做区分,通过自己生活的磨练,发扬内在的良知,做自己生活的。

主人。

我想,大致的逻辑就是这样,当然,作为普通人的典型代表,我觉得普通人没有必要一定要追求成为圣人,毕竟圣人少而普通人多,王阳明只有一个,孔子都只有一个,一个圣人的出现势必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作为普通人,如何做好一个普通人,一个身心健全,生活快乐的人都已经非常了不起!况且生活本身有其残酷和任性的考验,我们都无法掌控生活对我们的考验,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是用一颗怎样的心去面对可能会一地鸡毛的生活。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篇一:一开始被作者对王阳明的描述抓住了眼球。

洞房花烛夜与和尚彻夜长谈忘归。

看过虚云法师的故事,对此也不足为奇。

另我称道的是:短短几天时间书法炉火纯青,一代大儒竟然布兵排阵叛乱剿匪。

学习能力如此彪悍,莫非真的有一种普适的方法让人能迅速格物,对天下事了然于胸?什么是知行合一,何以有这么大的魔力?带着这种好奇,继续往下翻,捕获珍珠点点。

王阳明年轻时坚信自己能成为伟人,成王成圣。

尽管为他状元父亲和老师所不屑。

看了本书觉得:志向的远大与否是造成人和人之间差距最根本的因素。

志向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生命观。

和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伟略的王阳明比起来,这个时代的我们,视野、精力局限于自身的享受,物质财富的积累,着实渺小卑微。

王阳明逆圣意忠谏直言被下令流放贵州夷荒恐怖之地,途中又奸宦刘瑾追杀,有幸逃脱后,得和尚指点:勇敢面对,继续前行,否则将引祸家门。

他回家向父告平安,毅然决然踏上贵州的路途,在海上遭遇了风暴。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何等的气度!何等的光风霁月!什么艰难险阻,不过浮云转瞬即逝,何以惧?胸中无事,磊落光明,何以碍?作为王阳明的拥趸,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度也源于此吧!在王阳明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有一个办法,如果是圣人碰到的同样的情况,圣人会做什么样的打算?稍微思忖一下,我就发现这个方法能解决我平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例如,如何与领导相处、如何正确的消费?想到平时那些自找的忧,忍不住笑了笑。

这一刻,我觉得和几百年前的王阳明得到了一丝连接,电光火石般真切的连接,那是一种透过文字跨越几百年的精神上的相通。

想到了佛陀和迦叶的拈花微笑。

物质的欲望,情感的欲望,情感的欲望似乎更高级,也更难以摆脱,所以真正出家的人实在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体会
县广播电视台刘晓兵
近日,阅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感触很深,这本书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也在这过程中把王阳明的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

王阳明是诞生在大明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王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程度。

生活在大明时期的王阳明,曾受理学的影响,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当他对着一堆竹子去格的时候,却什么都格不出,于是他对理学的权威提出了质疑。

他曾研究过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门,但都没有成功实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才有了其心学的横空出世。

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弟子大增,为其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在仕途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

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

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

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当代社会比明朝当然有了巨大的进步,但环境对于人的诱惑或者挑战却也更多更严重。

竞争的压力,转型期社会中各种扭曲现象,都可能让人心中不平、不静、不忿、不服。

能否坚持良知,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保持住它,消灭一些坏的念头和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努力做事,所谓”事上练“,变
得也更加重要。

我们真的很难知行合一,很难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扪心自问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说用良知来引导自己的心和行为了。

心学简单明快,但王阳明的一些观点让人看了振聋发聩,即便当代人如我,看得时候也不禁冒出冷汗。

自己的良知是否被蒙蔽?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否在逐渐被消磨?自己是否在知和行上保持一致?夜深人静,当这些问题冒出来时,我知道自己必须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了。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

人的心可以分为性与情,但朱熹理学却硬要将“情”从心中分割,而要去寻找外物来填补心中的空洞。

王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

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阳明先生并不是反对格物致知,而是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认识,不像朱熹教导的那样对着物体思考推导物体的规律和本质,而是从自我的内心出发来思考问题。

而后阳明先生提出并贯彻实行“知行合一”的领导思想方针。

其大意是知和行并不是分开的,正所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大概的意思是学习便是知,做事便是行。

但从宽泛的范围来思考的话会发现:学习的时候思考也可称为行,而做事的时候思考也可称为知。

由此我认为所谓格物的物并非是桌椅板凳,而是一种过程,一种为人处事过程中的思考应该也可谓之格物(我瞎掰的)。

通俗的讲:行即为思考,行即为实践。

怎么思考怎么实为践成了一个难解的题目,阳明先生认为每个人的本体都是无善无恶的;而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为人处事容易受到欲望和私心所左右而偏离了本体,从而做出事情有善有恶;而每个人都是拥有良知的,无论是圣贤
还是盗匪都拥有良知,在做事的时候良知会站出来评价此事是善抑或是恶;只有在做事的时候取善去恶,才是真正的格物。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

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

比如当我们渴了,我们就会去喝水,当我们饿了,我们就会去吃饭等等。

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