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大全-褚氏遗书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复习题

中医妇科复习题

中医妇科1、中医妇科第一张方剂是什么?药味组成是什么?相当于现代的什么药?出自哪一本医学著作?治疗什么病证?答:“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乌贼骨,茜草。

《内经·素问·腹中论》,血枯经闭。

2、什么是“五不女”,分别指什么?出自哪位医家的哪本著作?答:某些妇女因先天性生理缺陷而造成不孕症的情况有五种,即所谓螺、纹、鼓、角、脉,称为“五不女”。

明代,万全的《广嗣纪要》3、临产六字真言是什么?出自哪代哪位医家的哪一本著作?答:“睡,忍痛,慢临盆”,清代·亟斋居士的《达生篇》4、对中医妇科外治法记载最早的是何人何著?有哪些方法?答: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提出了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

5、中医妇科学研究的范围,概括起来是什么?答: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6、清代影响最大的妇科著作首推何书?列举书中创制的至今仍为临床常用的方剂。

(至少5个)答:《傅青主女科》。

完带汤、易黄汤、清经散、两地汤、固本止崩汤、傅氏生化汤、养精种玉汤、开郁种玉汤、安奠二天汤、定经汤、温胞饮。

7、“子宫”之名最早见于何书?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如何描述子宫形态?答: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紫石英》条下,“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

朱丹溪描述:“阴阳交媾,胎孕乃凝。

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

8、何人率先提出妇女不同年龄阶段分别重视不同脏腑论治的理论?如何记录?答:刘完素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

9、我国古代反对早婚早育,南齐《褚氏遗书·求嗣门》中提到的男女婚嫁年龄是多少岁?答:“合男女必当其年。

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

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

10、迄今有记载的最早的剖腹产手术在何时如何记载?答:《史记·楚世家》“陆终(妻女嫔)生子六人,圻(qi)剖而产焉”。

《褚氏遗书》校注

《褚氏遗书》校注

《褚氏遗书》校注褚氏遗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部古典文学精品,也是许多古代文学家和历史散文家研究的重要参照,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文字的模糊无明显路径,原始文本等原因,其读者越来越少。

因此,为了更好地使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褚氏遗书,推动其文化传播,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校注,以期欣赏到它的优秀思想和表达,增强对古典文学的理解,促使褚氏遗书的文化传播。

褚氏遗书是褚云的著作,他生活于公元前304-240年间,是个文学家。

褚氏遗书主要包含《韩非子》、《估价》、《箴言》等三部分,讲述了褚云对社会、政治、哲学等各个方面的观点。

它也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的精品”。

褚氏遗书的校注,首先应当充分考虑其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按照该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明表达,对褚氏遗书中的文字及表达方式进行明确划分和解释,以便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思想和审美情趣,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审美表达。

其次,褚氏遗书的校注应当考虑褚氏遗书原文的来源及异文本之间的差异,并加以明确和比较。

有时,因为一些原因只能遗憾地放弃个别文本,此时应当进行文字的细致把握,以便恢复出其本来的意思。

此外,褚氏遗书的校注需要充分利用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详尽的研究和分析。

例如,应当仔细考查古文的语法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手法,了解作者当时的语言习惯,以及对褚氏遗书中涉及的社会经济、政治与哲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褚氏遗书。

最后,褚氏遗书的校注需要充分利用当代社会语言,充分展示古代文字的真实性,把握文字的原汁原味,让读者更好地感受褚氏遗书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总结,褚氏遗书的校注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古代文化背景,考虑褚氏遗书原文的来源及异文本之间的差异,还要运用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体会,并利用当代社会语言,充分展示文字的真实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褚氏遗书。

褚氏遗书的校注不仅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究有很大帮助,而且能够在很好的程度上推动其文化传播,从而增强人们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

中国古代医书 褚氏遗书

中国古代医书 褚氏遗书
医术以勤,谨见知没于永明元年,观是书立论精诣,所谓邃于医而慎于术者非耶,褚氏子孙以其
地未分,元气浑沌也。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故尺上之关为脾,脾土生金,故
关上之寸为肺,肺金生水,故自右手之寸,越左手之尺为肾,肾水生木,故左手尺上之关为
肝,肝木生火,故关上之寸为心。女子阴逆自上生下,故极上之地,左手之寸为受命之根
本,既受命矣,万物土上而出,惟脾为先,故左手寸下之关为脾,脾土生金,故关下之尺为
右臂、右肩、横过左肩、左臂、左胁、左足外肾、右足、右胁,则又午中矣,阳气所历,充满周
流,阴气上不过脑,下遗指趾,二气之行,昼夜不息,中外必偏,一为痰积壅塞,则痰疾生焉,
疾证医候,统纪浩繁,详其本源。痰积虚耳,或痰聚上,或积恶中,遏气之流,艰于流转,则
上气逆上,下气郁下,脏腑失常,形骸受害。暨乎!气本衰弱,运转艰迟,或有不周,血亦
<篇名>津润
属性:天地定位,而水位乎中,天地通气,而水气蒸达,土润膏滋,云兴雨降,而百物生化。
人肖天地,亦有水焉,在上为痰,伏皮为血,左下为精,从毛窍出为汗,从腹肠出为泻,从
疮口出为水,痰尽死,精竟死,汗枯死,泻极死。水从疮口出不止,干即死,至于血充目则
见明,充耳则听聪,充四肢则举动强,充肌肤则身色白,渍则黑,去则黄,外热则赤,内热则
上蒸喉,或下蒸大肠,为小窍,喉有窍,则咳血,杀人,肠有窍则便血,杀人,便血犹可止,
咳血不易医,喉不停物,毫发必咳,血渗入喉,愈渗愈咳,愈咳愈渗,饮溲溺则百不一死,服
寒凉则百不一生,血虽阴类,运之者,其和阳乎。
<目录>
<篇名>分体
属性:耳目鼻口阴尻窍也,臂股指趾肢也,双乳卧肾关也,齿发爪甲余也,枝脂旁趾附也,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05子部15医家类存目(94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05子部15医家类存目(94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05子部15医家类存目(94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子部一五·医家类存目医家类存目(94部)附录(6部)卷一百五·子部十五○医家类存目(94部)△《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熊宗立撰。

宗立字道轩,建阳人,刘剡之门人也。

(剡永乐中人,有《四书通义》,已著录。

)好讲阴阳医卜之术,是书以《素问》五运六气之说编为歌辞。

又有天符岁会之说,以人生年之甲子,观其得病之日气运盛衰,决其生死。

医家未有用其法者。

盖本五运六气,以生克制化推其王相休囚而已,初无所徵验也。

△《素问钞补正》·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丁瓒编。

瓒字点白,镇江人。

嘉靖丁丑进士,官至温州府知府。

初,滑寿著《素问钞》,岁久传写多讹。

瓒因其旧本,重为补正,复兼采王冰原注以明之。

凡十二门,悉依寿书旧例,又以五运六气主客图并诊家枢要附於后。

△《续素问钞》·九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汪机撰。

机有《针灸问对》,已著录。

是编因滑寿《素问钞》采王冰原注太略,因重为补录。

凡所增入,以续字别之。

九卷之中分上、中、下三部。

上四卷,中一卷,下四卷,其标目悉依滑氏之旧。

△《素问注证发微》·九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马莳撰。

莳字仲化,会稽人。

其说据《汉志·内经》十八篇之文,以《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当之。

复引离合真邪论中九针九篇因而九之之文,定为九九八十一篇。

以唐王冰分二十四卷为误,殊非大旨所关。

其注亦无所发明,而於前人著述多所訾议,过矣。

△《素问悬解》·十三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朝国朝黄元御撰。

元御有《周易悬象》,已著录。

是书谓《素问》八十一篇秦汉以后始著竹帛,传写屡更,不无错乱,因为参互校正。

如本病论、刺志论、刺法论旧本皆谓已亡,元御则谓本病论在玉机真藏论中,刺志论则误入诊要经中论,刺法论则误入通评虚实论,未尝亡也。

又谓经络论乃皮部论之后半篇,皮部论乃十二正经经络论之正文。

余瀛鳌

余瀛鳌
回顾我国医药学发展史,曾有过几次医学图书的整理、编纂运动,其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有两次。一次是宋仁宗执政期间,成立了校正医书局,钦命掌禹锡、林亿、高保衡等主持此项工作,重点是将公元10世纪以前的名著(包括《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多种医籍)进行整理、校正、刊行,使这些典籍的整理
近20年来,先后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不余遗力。先后培养中医文献硕士生、博士生共19名,并在所内主办的历届中医文献及医史高级进修班和院研究生部,院培训中心等处主讲若干专题,为弘扬中医学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余氏著述丰富。早期有《(重订)内经类证》、《金匮要略语译》等书,后又参与主编《常见病验方选编》、《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等书。领衔主编《新安医籍丛刊》、《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医学卷》(以上两种均为1000万字以上的宏编)、《中国传统医学大系》、《中国古籍珍本提要》、《现代名中医类案选》(日文版名《名医临床例选集》)、《中医文献辞典》、《中医各科通治方研究》、《历代中医名著精华丛书》等。另有审订、点校之医籍多种。他所编撰的多种医书,其中《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新安医籍丛书》获华东科技图书一等奖,《中医大辞典》(合订本)、《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分别获中国中医研究院一等奖和二等奖,《现代名中医类案选》获全国医史文献及医学工具书金奖。发表学术论文约200篇,在中医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敬录先大父奉仙公诗联
余瀛鳌生于1933年,祖籍江苏阜宁。1938~1950年就读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本科,同年7月分配在中央直属机关第二医院内科任住院医师。1955年12月参加卫生部主办的首届全国西学中研究班,1958年5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长期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先供职于中医研究院编审室(后改名为文献研究室),1982年与医史研究室合为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

从《四库全书》看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四库全书》看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四库全书》看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李良松【摘要】中医典籍文化是指中医文献在编纂、刊刻、流传和收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传统.本文通过对《四库全书》医药文献的研究,以期探寻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特点及其规律.第一,四库医药文献概述,着重介绍97部著录文献和94部存目文献.第二,四库医药文献的源流特点,重点介绍《四库全书》医学文献中的来源途径及其特色.第三,四库医药文献之作者考析,全面分析四库医著中的134位作者的时代分布及其著书数量.第四,《四库全书》对中医典籍文化之影响,分别从编纂、刊刻、传播和收藏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四库医药文献的历史局限性,从四库禁毁图书、四库馆员的知识结构、四库版本的缺陷及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四库全书》的编纂,使中医典籍文化更加成熟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3(026)001【总页数】6页(P52-57)【关键词】《四库全书》;中医药文献;文化;传承【作者】李良松【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中医典籍文化是指中医文献在编纂、刊刻、流传和收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传统。

要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医典籍文化,必须研究历代中医典籍的版本聚散和传播的历史及特征。

为此,笔者选择了古代收录比较全面、校勘比较精细的《四库全书》作为蓝本,以期探寻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特点及其规律。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由清代乾隆皇帝颁旨编修,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

该书于1772年开始编修,至1782年才编纂初成。

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

全书所收入的医学书籍达191部,共计2529卷。

其中著录书97部,计1816卷;存目书94部,计714卷;另有附录存目医书6部,计25卷。

著录医书共计1312册、81963页。

中医古籍

中医古籍

中医古籍1、医经2、本草3、方论4、伤寒、金匮5、医案6、医话7、妇儿儿科要略妇科秘方 妇科问答 妇科玉尺 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规 傅青主女科 广嗣要语 活幼心书 济生集济阴纲目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颅囟经 麻疹备要方论麻疹阐注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宁坤秘笈女科撮要 女科经纶 女科精要女科秘旨 女科要旨 女科旨要 女科指要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胎产秘书 胎产心法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小儿痘疹方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宜麟策 婴童百问 婴童类萃 幼科发挥 幼科切要幼科释谜 幼科折衷 幼幼集成 幼幼新书 育婴家秘张氏妇科 证治准绳·女科 证治准绳·幼科竹林女科证治 竹泉生女科集要8、诊断9、养生10、杂著蔑乎!虽然窃有说焉,宋人怀燕石而自以为宝也,一旦出示于人,乃悟其非宝矣;朱奉议作《伤寒百问》,早刊行世,得某友指摘之,遂改着《活人书》而传矣。

学海深羡宋人之善悟,而将勉为奉议之能改也。

然则是刻也,非自炫也,亦非非自炫也。

光绪戊戌暮春皖南建德周学海澄之甫书于邵伯埭舟中---读医随笔自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包氏喉证家宝辨证录经巢氏病源补养宣导褚氏遗书此事难知刺灸心法要诀丹台玉案法丹溪手镜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跌打秘方跌损妙方读医随笔冯氏锦囊秘录傅青主男科格致余论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医彻古今医鉴古今医统大全顾松园医镜韩氏医通喉科秘诀喉舌备要秘旨回春录急救广生集集验背疽方焦氏喉科枕秘金疮秘传禁方金针秘传经络考经络全书经验麻科景岳全书救伤秘旨肯堂医论口齿类要类经图翼类证治裁厘正按摩要术理虚元鉴立斋外科发挥刘河间伤寒医刘涓子鬼遗方秘传眼科龙木论疠疡机要临证实验录鉴明医杂著明医指掌目经大成内外伤辨脾胃论普济方·针灸奇症汇青囊秘诀全生指迷方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儒门事亲痧胀玉衡痧疹辑要伤科补要伤科大成神应经审视瑶函慎疾刍言慎柔五书石室秘录市隐庐医学杂时病论寿世保元寿世传真寿世青编著松峰说疫孙真人海上方痰火点雪痰疠法门推拿抉微推求师意外经微言外科大成外科理例外科启玄外科十法外科心法要诀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书万病回春卫生宝鉴温病条辨温病正宗温病指南温热经纬温热论温疫论吴医汇讲洗冤集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校注医醇賸义形色外诊简摩性命要旨虚损启微轩岐救正论血证论研经言眼科秘诀眼科心法要诀疡科心得集疡医大全养生导引秘籍叶选医衡一草亭目科全书医碥医法圆通医贯医林改错医门法律医述医学传灯医学传心录医学读书记医学纲目医学入门医学实在易医学心悟医学源流论医学摘粹医学真传医学衷中参西医学正传医医病书医医小草医医医录医原医旨绪余医宗己任编医宗金鉴异授眼科疫疹一得银海指南饮膳正要尤氏喉科秘书尤氏喉症指南杂病广要杂病治例增订十药神书张氏医通针灸甲乙经针灸易学针灸资生经正骨心法要旨正体类要证治汇补当我被上帝造出来时,上帝问我想在人间当一个怎样的人,我不假思索的说,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世人皆知的人。

中医典籍目录

中医典籍目录

神农本草经 生命本能系统论-郭生白[1] 实用秘验方集萃 实用偏方验方大全.5000种滋养身体的生活 实用中药炮制学 手到病自除·杨奕 水蛭在男科病中应用经验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素问-王冰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 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液本草-王海藏 铜人针灸经 头痛辨治10法──颜德馨教授经验介绍 图像诊脉法 外台秘要-王焘 万病单方大全(王唯一.史定文.林晶.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 汪石山医案 王济民老中医防治癌症的学术观点和 望舌识病图谱 卫济宝书 温热经纬 温热论 瘟疫论 五运六气诊法大观 先醒斋广笔记-缪希雍 现代本草纲目(上下卷) 小柴胡汤证研究-林伯良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续名医类案(1) 续名医类案 宣明方论-刘完素 薛氏湿热论歌诀 薛氏医案 颜德馨教授从气血失调辨治失眠的经 颜德馨教授运用毒性药物的经验举隅 颜德馨教授治疗前列腺肥大经验 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 颜德馨治疗脑梗塞的经验 颜德馨治疗中风的经验 一句话背单词词根版 一味中药祛顽疾(李世文) 医方囊秘(颜德馨.方春阳.云南科学 医贯 医行天下-萧宏慈 著 医经秘旨 医经溯洄集 医经原旨-薛雪 医垒元戎-王海藏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验方分册近十年来日本中医临床经验选19711981经方实验录经方使用标准老年人便秘验方类经林如高骨伤验方歌诀方解临床辩证施治备要临证用药经验龚士澄临证指南医案灵枢经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旅舍备要方麻瑞亭治病验方王堆医书脉经慢性胃炎的中医特色疗法郭海英秘传奇方清着者佚名民间偏方验方汇篇民间中医治疗癌症的三大秘方偏方民族医药报验方汇编19891991名老中医之路名医类案正续封面名医类案名医奇方秘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褚氏遗书书名:褚氏遗书作者:褚澄朝代:南齐年份:公元420年—589年<目录><篇名>序属性:黄巢造变,从乱群盗,发人冢墓,掘取金宝。

遇大穴焉,方丈余,中环石,十有八片,形制如椁,其盖六石,题曰∶“有齐褚澄所归。

”启盖棺,骨已蛇蚁,所穴环石内向,文本晓然。

盗疑兵书,移置穴外,视之弃去。

先人遇见,读彻。

嘱邻慎护。

明年具舟载归,欲送官以广其传,遭时兵革不息,先人亦不幸。

遗命异物终当化去,神书理难久藏,其以褚石为吾棺椁之实隐,则骸骨全,褚石或兴吾名,亦显渊。

募能者调墨,治刻百本散之。

余遵遗戒。

先人讳广,字叔常。

清泰二年五月十九日古扬萧渊序<目录><篇名>序属性:靖康初,金人犯顺,群盗乘间,在处有之。

去扬城北三十五里陈源桥,有萧家世居其间,盖贫不能自振矣,守一冢甚勤,曰∶“吾十二世祖葬父于此,吾家冢凡数百世,世惟守此耳。

”盗疑其起家者,富而浓葬。

日夕窥之二家,因语人曰∶“吾十二世祖葬其父明经广叔常,用石刻秘经为椁,从治遗命也,已而不忍其柩有将发之兆,遂敕子孙世守之耳。

”窥者仍故二家,因会乡人启视之,漆棺如新刻,石十有九片。

其一盖萧渊序也,乃移柩葬居侧,而举石于门外。

有告萧得埋宝者,遂纳石于今。

予持钵将为南狱之游,过萧门结葬缘,适见其事,谩录诸策,以埃能者。

二年结制前五日,卫国释义堪书。

<目录><篇名>序属性:齐褚澄彦通遗书一秩,才二千六百二十言,发挥人身中造化之秘,明白要约,殆无余蕴。

盖沉酣于《内经》、《素问》、《灵枢》之旨者也,其司马季主、扁鹊、仓公之流乎。

彦通在当时,连姻宗室,贵富鲜俪,而能造诣如此,则超出尘表之姿,又可想见之也。

方虚谷选诗,谓孙思邈《千金方》三十六卷。

每卷藏一仟方,在人自求之耳。

予观此书,亦寓思邈之意渊乎微哉,叙其出处,显晦甚详,奚俟予之置啄邪,但若临席啖脔,使人自不忍下咽,遂僭参量语于篇首,亦珍爱之癖云。

正德丙寅清明日舒城秦民悦邦约书。

<目录><篇名>受形属性:男女之合,二情交畅,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开裹精,精人为骨,而男形成矣;阳精先人,阴血后参,精开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

阳气聚面,故男子面重,溺死者必伏;阴气聚背,故女子背重,溺死者必仰。

走兽溺死者,伏仰皆然,阴阳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骈胎、品胎之兆,父少母老,产女必羸;母壮父衰,生男必弱。

古之良工,首察乎此,补羸女先养血壮脾;补弱男则壮脾节色;羸女宜及时而嫁,弱男宜待壮而婚,此疾外所务之本,不可不察也。

<目录><篇名>本气属性:天地之气,周于一年,人身之气,周于一日。

人身阳气以子中自左足而上,循左股、左手指、左肩、左脑、横过右脑、右肩、右臂手指、胁、足,则又子中矣;阴气以午中自右手心通右臂、右肩、横过左肩、左臂、左胁、左足外肾、右足、右胁,则又午中矣,阳气所历,充满周流,阴气上不过脑,下遗指趾,二气之行,昼夜不息,中外必偏,一为痰积壅塞,则痰疾生焉,疾证医候,统纪浩繁,详其本源。

痰积虚耳,或痰聚上,或积恶中,遏气之流,艰于流转,则上气逆上,下气郁下,脏腑失常,形骸受害。

暨乎!气本衰弱,运转艰迟,或有不周,血亦偏滞,风湿寒暑乘间袭之,所生痰疾,与痰积同。

凡人之主,热而汗,产而易,二便顺利,则气之通也。

阳虚不能运阴气,无阴气以清其阳,则易独治,而为热;阴虚不能运阳气,无阳气以和其阴,则阴独治,而为厥。

脾以养气。

肺以通气,肾以泄气,心以役气,凡脏有五,肝独不与,在时为春,在常为仁,不养不通,不泄不役,而气常生,心虚则气入而为荡,肺虚则气入而为喘,肝虚则气人而目昏,肾虚则气人而腰疼,四虚气人,脾独不与,受食不化,气将日微,安能有余以入其虚,乌乎?兹谓气之名理与。

<目录><篇名>平脉属性:脉分两手,手分三部,隔寸尺者,命之曰关,去肘度尺曰尺,关前一寸为寸,左手之寸极上,右手之尺极下,男子阳顺,自下生上,故极下之地,右手之尺为受,命之根本。

如天地未分,元气浑沌也。

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故尺上之关为脾,脾土生金,故关上之寸为肺,肺金生水,故自右手之寸,越左手之尺为肾,肾水生木,故左手尺上之关为肝,肝木生火,故关上之寸为心。

女子阴逆自上生下,故极上之地,左手之寸为受命之根本,既受命矣,万物土上而出,惟脾为先,故左手寸下之关为脾,脾土生金,故关下之尺为肺,肺金生水,故左手之尺越右手之寸为肾,肾水生木,故右手寸下之关为肝,肝木生火,故关下之尺为心。

男子右手尺脉常弱,初生微眇之气也;女子尺脉常强,心大之位也,非男非女之身,感以妇人,则男脉应胗,动以男子则女脉顺指,不察乎此,难与言医。

同化五谷,故胃为脾府,而脉从脾;同气通泄,故大肠为肺府,而脉从肺;同主精血,故膀胱为肾府,而脉从肾;同感交合,故小肠为心府,而脉从心∶同以脉为窍,故胆为肝府。

而脉从肝澄生后世传其言而已,尔初决其秘,发悟后人矣,非至神乎。

体修长者脉疏,形侏儒者脉密,肥人如沉,而正沉者愈沉,瘦人如浮,而正浮者愈浮,未烛斯理,遏愈众疾,表里多名,呼吸定至,抑皆未也。

世俗并传,兹得略云尔。

<目录><篇名>津润属性:天地定位,而水位乎中,天地通气,而水气蒸达,土润膏滋,云兴雨降,而百物生化。

人肖天地,亦有水焉,在上为痰,伏皮为血,左下为精,从毛窍出为汗,从腹肠出为泻,从疮口出为水,痰尽死,精竟死,汗枯死,泻极死。

水从疮口出不止,干即死,至于血充目则见明,充耳则听聪,充四肢则举动强,充肌肤则身色白,渍则黑,去则黄,外热则赤,内热则上蒸喉,或下蒸大肠,为小窍,喉有窍,则咳血,杀人,肠有窍则便血,杀人,便血犹可止,咳血不易医,喉不停物,毫发必咳,血渗入喉,愈渗愈咳,愈咳愈渗,饮溲溺则百不一死,服寒凉则百不一生,血虽阴类,运之者,其和阳乎。

<目录><篇名>分体属性:耳目鼻口阴尻窍也,臂股指趾肢也,双乳卧肾关也,齿发爪甲余也,枝脂旁趾附也,养耳力者常饱,养目力者常瞑,养臂指者常屈伸,养股趾者常步履。

夏脏宜冷,冬脏宜温,阴肢末虽夏宜温,胸包心火虽冬难热,热肿而窍塞,血不行而肢废,余有消长无疾,附有疾,痛无生死者疣瘤而已。

<目录><篇名>精血属性:余食五味养髓骨肉血肌肤毛发。

男子为阳中必有阴,阳之中数八,故一八而阳精升,二八而阳精溢。

女子为阴,阴中必有阳,阳之中数七,故一七而阴血升,二七而阴血溢。

阳精阴血皆饮食五味之实秀也。

方其升也,智虑开明,齿牙更始,发黄者黑,筋弱者强,即其溢也。

凡充身肢体手足耳目之余,虽针芥之沥无有不下,凡子形肖父母者,以其精血尝于父母之身无所不历也。

是以父一肢废则子一肢不肖其父母,一目亏则一目不肖其母,然雌鸟牝兽无天癸而成胎者何也?鸟兽精血往来尾间也,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内败小便道涩,而为淋精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道牵疼,愈疼则愈欲大小便,愈便则愈疼。

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无男子合则不调,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调,不调则旧血不出,新血误行,或渍而入骨,或变而之肿,或虽合而难子。

合男子多则涩枯虚人,产乳众则血枯杀人,观其精血思过半矣。

<目录><篇名>除疾属性:除疾之道,极其候证,询其嗜好,察致疾之由来,观时人之所患,则穷其病之始终矣。

穷其病矣,外病疗内,上病救下,辨病藏之虚实,通病藏之母子,相其老壮,酌其浅深,以制其剂,而十全上功至焉。

制剂独味,为上二味次之,多品为下。

酸通骨,甘解毒,苦去热,咸导下,辛发滞当验之,药未验切戒,亟投大势,既去余势。

不宜再药,修而肥者,饮剂丰羸而弱者受药减。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善用兵者,徒有车之功;善用药者,姜有桂之效,知其才智,以军付之,用将之道也。

知其方,伎以生付之用,医之道也。

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民中绝命,断可识矣。

<目录><篇名>审微属性:疾有误凉而得冷,证有似是而实非,差之毫厘,损其寿命,《浮栗经·二气篇》曰∶“诸泻皆为热,诸冷皆为节,热则先凉藏,冷则先温血。

”《腹疾篇》曰∶“干痛有时当为虫,产余刺痛皆变肿。

”《伤寒篇》曰∶“伤风时疫湿暑宿痰,作疟作疹,俱类伤寒,时人多疟,宜防为疟。

时人多疹,宜防作疹。

春瘟夏疫,内证先出中湿、中暑,诚以苓木投之。

发散剂吐汗下俱至此证,号宿痰失导,必肢废嗟乎。

病有微而杀人势有重而易治精微,区别天下之良工哉。

<目录><篇名>辩书属性:尹彦成问曰∶“五运六气是邪非邪?”曰∶“大挠作甲子隶首,作数志岁月日时远近耳,故以当年为甲子岁,冬至为甲子月,朔为甲子日,夜半为甲子时,使岁月日时积一十百千万亦有条而不紊也。

配以五行,位以五方,皆人所为也。

岁月日时,甲子乙丑,次第而及天地五行,寒暑风雨,仓猝而变,人婴所气,疾作于身。

气难预期,故疾难预定;气非人为,故疾难人测。

推验多舛,拯救易误,俞扁弗议,淳华未稽,吾未见其是也。

”曰∶《素问》之书,成于黄岐,运气之宗,起于《素问》。

将古圣哲妄邪曰∶“尼父删经,三坟犹废,扁鹊卢出,虚医遂多,尚有黄岐之医籍乎,后书之托,名于圣哲也”。

曰∶“然则诸书不足信邪。

”曰∶“由汉而上有说无方,由汉而下有方无说,说不乖理,方不违义,虽出后学,亦是良师。

固知君子之言不求贫朽,然于武成之策,亦取二三。

”曰∶“居今之世,为古之工,亦有道乎。

”曰∶“师友良医,因言而识变,观省旧典,假筌以求鱼博,涉知病多,诊识胍屡用达药,则何愧于古人。

”<目录><篇名>问子属性:建平王妃姬等皆丽而无子,择良家未笄女人御又无子。

问曰∶“求男有道乎?”澄对之曰∶“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气完实而后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

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

此王之所以无子也。

然妇人有所产皆女者,有所产皆男者,大王诚能访求多男妇人谋置宫府,有男之道也。

”王曰∶“善”。

未再期生六男,夫老阳遇少阴,老阴遇少阳,亦有子之道也。

<目录><篇名>跋属性:上褚澄遗书一卷,初得萧氏父子护其石而其书始全,继得僧义堪笔之纸而其书始存,今得则继先锓之木而其书始传,亦可谓多幸矣。

澄字彦道,河南阳翟人,宋武帝之甥,尚书左仆射湛之之子,庐江公主之夫,齐太宰侍中录尚书公渊之弟,仁宋自驸马都尉,遍历清显,仕齐至侍中顾右军将军,永明元年卒(《南史》云永元元年卒,误也。

)东昏侯立其女为皇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实永元元年,去其卒时已七十年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