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合集下载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1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知行合一读后感1500 [《知行合一》读后感

知行合一读后感1500 [《知行合一》读后感

知行合一读后感1500 [《知行合一》读后感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知行合一》读后感1一、“龙场悟道”拿起《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我看到了王阳明那坚毅、严峻、从容、仿佛能化解一切困难的脸。

但现实中谁也不能做到“化解一切困难”,哪怕是创办心学、弟子满天下、文武双全的一代圣贤——王阳明,也会在回想到自己悲惨过去的时候无奈地摇摇头,既而欣慰地笑笑。

因为那艰难的处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又加深了自己的思想。

王阳明幼时即表现出自己的特别: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研究四书五经,去考取功名,赢来荣华富贵。

他潜心研究自己的爱好,道家、佛家的思想和如何布置战场等非正经的爱好。

他立志成为圣贤,却迫于身边人的要求,开始学习去考取功名。

他凡事讲求随良知,未受冤大臣申清白,却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龙场乃荒凉之地。

这里居住的多为不开化的土著,这里有的也只是一大片原始丛林,连房屋也没有。

王阳明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打倒,他开垦荒地,修建房屋,每天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计。

房屋后的丛林中带有虎熊等野兽出没,王阳明险些丧命。

当地的土著十分排斥外来之人,他们动不动就向王阳明示威,可王阳明只是对他们友好地笑一笑。

有一天晚上,王阳明独自躺在床上,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前半生那不幸的遭遇及落魄的处境,他又看看窗外那艰苦的环境,想到自己受到的对待,不禁叹了一口气,心里有些悲怆、沧桑之感。

他闭上眼——在青少年时期他曾有那么多爱好,可每样都不够深入,不够精致,现在也没有什么成就,可为什么,自己不后悔呢?他心中有个答案惊人地蹦了出来:要随良知!他恍然大悟,一下子坐了起来,这种信念塞满他的胸膛,他的心莫名地坚定了,慢慢思考良知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那一夜,他突然开悟了,把自己所想的边边角角整合为一门新的学说——心学。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我们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学习,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一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

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

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

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

知行合一王阳明前五章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前五章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前五章读后感读完这前五章啊,我感觉就像跟着王阳明来了一场超级刺激的心灵大冒险。

一、初遇阳明先生。

一开始了解到王阳明小时候那股子机灵劲儿,我就想,这孩子长大后肯定不得了。

他从小就对着竹子格物,想探寻真理,虽然最后把自己格病了,但是这种执着和探索精神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埋在他的思想土壤里。

这让我想到自己小时候,对着数学题死磕,虽然没像他这么伟大的目的,但那种非要弄明白的劲儿是有点相似的。

从他的少年经历,我就明白了,伟大的思想家也不是一开始就顺风顺水的,也是在不断试错、探索中慢慢找到方向。

二、仕途坎坷与悟道之旅。

王阳明的仕途那叫一个坎坷啊,被刘瑾打压,简直是倒霉到家了。

但是呢,这反而成了他思想升华的契机。

就像我们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他在龙场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居然能悟道,这就很神奇。

我想啊,要是我在那种环境,估计每天就愁眉苦脸只想着怎么逃出去了。

他却能在艰苦的环境里思考人生、思考天地,然后悟出“心即理”这个厉害的观点。

这就好比在黑暗的山洞里找到了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了他的思想世界,也让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心即理”的震撼。

“心即理”这个概念刚读到的时候,我脑子有点懵。

啥叫“心即理”呢?慢慢地,我好像有点理解了。

就是说很多道理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不需要向外去求太多。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找东西,翻箱倒柜找半天,结果发现就在自己手里。

比如说道德标准,不是别人规定了我们才去遵守,而是内心本来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王阳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得出这个结论,那可真是在思想的大海里捞到了一颗巨大的珍珠。

我就想,我们平时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忽略自己内心的声音,老是去听外界的各种声音呢?这可有点本末倒置了。

四、知行合一的感悟。

五、对自己的启发。

这前五章读完,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王阳明敲了敲脑袋,变得清醒了不少。

他的经历和思想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

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能只抱怨,要像他一样从困境中寻找转机。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在读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后,我深受启发。

王阳明的思想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根弦,让我对人生的追求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这一思想引发了我对自身修养的思考。

过去,我常常将知识与行动割裂开来,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行动的力量。

然而,王阳明的观点告诉我,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智慧。

王阳明还提到了心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根本。

一个人的心性如果不纯正,那么他的行为也会偏离正道。

这让我深思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心性是否纯正,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在读书过程中,我发现王阳明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这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性。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修身齐家,才能够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此外,王阳明还提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点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启示。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

而现在,我会更加注重观察和思考,力求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去寻找更深入的知识。

通过阅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我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同时,我也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才能够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我将努力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给予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他的思想让我明白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心性对于行为的影响,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及观察事物本质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我将努力实践知行合一的理念,追求内心的纯正和外在的行为一致,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篇一:一开始被作者对王阳明的描述抓住了眼球。

洞房花烛夜与和尚彻夜长谈忘归。

看过虚云法师的故事,对此也不足为奇。

另我称道的是:短短几天时间书法炉火纯青,一代大儒竟然布兵排阵叛乱剿匪。

学习能力如此彪悍,莫非真的有一种普适的方法让人能迅速格物,对天下事了然于胸?什么是知行合一,何以有这么大的魔力?带着这种好奇,继续往下翻,捕获珍珠点点。

王阳明年轻时坚信自己能成为伟人,成王成圣。

尽管为他状元父亲和老师所不屑。

看了本书觉得:志向的远大与否是造成人和人之间差距最根本的因素。

志向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生命观。

和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伟略的王阳明比起来,这个时代的我们,视野、精力局限于自身的享受,物质财富的积累,着实渺小卑微。

王阳明逆圣意忠谏直言被下令流放贵州夷荒恐怖之地,途中又奸宦刘瑾追杀,有幸逃脱后,得和尚指点:勇敢面对,继续前行,否则将引祸家门。

他回家向父告平安,毅然决然踏上贵州的路途,在海上遭遇了风暴。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何等的气度!何等的光风霁月!什么艰难险阻,不过浮云转瞬即逝,何以惧?胸中无事,磊落光明,何以碍?作为王阳明的拥趸,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度也源于此吧!在王阳明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有一个办法,如果是圣人碰到的同样的情况,圣人会做什么样的打算?稍微思忖一下,我就发现这个方法能解决我平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例如,如何与领导相处、如何正确的消费?想到平时那些自找的忧,忍不住笑了笑。

这一刻,我觉得和几百年前的王阳明得到了一丝连接,电光火石般真切的连接,那是一种透过文字跨越几百年的精神上的相通。

想到了佛陀和迦叶的拈花微笑。

物质的欲望,情感的欲望,情感的欲望似乎更高级,也更难以摆脱,所以真正出家的人实在少。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心学为基础,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和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知行合一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味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通过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自己的学问得到真正的发展。

在《知行合一》中,王阳明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只有通过反省,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不断改进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此外,王阳明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共同进步。

他提倡人们要以诚相待,以善待人,以爱心和关怀对待他人。

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在读完《知行合一》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我也会积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共同进步。

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我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和有价值的人。

总结起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本很有启发性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理解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我相信,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我将继续努力,实践知行合一的理念,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和有价值的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导读:读书笔记《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二读这本书,原因是:想起一位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伟人:王阳明,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但是一个传奇的人生,在我第一次读的时候,我把书当成是故事书、史书来读,虽然每每被其中的精彩故事情节所吸引,但是回忆起来,一位伟人是如何将自己的一生活成传奇,还有很多他独特的能力以及气质,我肯定还有没发现的。

所以二读本书,读的速度很忙,每一场战役,我都很认真地去看他用什么兵法什么战术,试图将他读透,似乎我这样能将他的能力赋能于自己一般。

又一次读完,应该是说以下的这几个内容,是让我获益匪浅的部分:在自我建设上:“内驱的动力才是一个人追寻理想的最大能源”:自小立志做圣贤,可以回忆一下,他的两次赶考,两次落榜,第一次他觉得无所谓,他还可以通过求道,立言成圣贤。

第二次落榜,他痛哭,因为他发现这个世界,只有通过仕途才能赋予他改变这个迂腐朝廷的能力。

可以说他一生都在围绕这个目标,无论是求道、考功名、或是后期设立心学。

在仕途上:“所谓政治力,无非是一个人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主要就是人际关系”:其实可以发现,王阳明在整个政治历程中,几乎没有接近过政治中心,他就像一个棋子,需要的时候就被召唤。

与其说他没能力接近,更愿意说是他不在乎。

但是不可否认在运用心学,采用“攻心”的时候,王阳明可谓战无不胜。

假设他用到追求权力上,也相信会是完胜的,但那终究不是他一生所求。

在军事战略上,“胜败由心,兵贵善用”:在整本书里面,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在王阳明的排兵布阵,战无不胜的传奇故事。

以区区几封信,就能劝降一批十恶不赦的盗匪。

在安庆之战,分十三路攻打南昌,又设想好后续的南康、九江的布局,最后活抓朱宸濠。

着实是精彩一战。

在军事上的成功,总结了一番,一方面,“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王阳明对于功名利禄视如浮云,所以在打战的时候不曾思考过军功,心里牵系的是水深火热的老百姓,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剿匪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二读这本书,原因是:想起一位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伟人:王阳明,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但是一个传奇的人生,在我第一次读的时候,我把书当成是故事书、史书来读,虽然每每被其中的精彩故事情节所吸引,但是回忆起来,一位伟人是如何将自己的一生活成传奇,还有很多他独特的能力以及气质,我肯定还有没发现的。

所以二读本书,读的速度很忙,每一场战役,我都很认真地去看他用什么兵法什么战术,试图将他读透,似乎我这样能将他的能力赋能于自己一般。

又一次读完,应该是说以下的这几个内容,是让我获益匪浅的部分:
在自我建设上:“内驱的动力才是一个人追寻理想的最大能源”:自小立志做圣贤,可以回忆一下,他的两次赶考,两次落榜,第一次他觉得无所谓,他还可以通过求道,立言成圣贤。

第二次落榜,他痛哭,因为他发现这个世界,只有通过仕途才能赋予他改变这个迂腐朝廷的能力。

可以说他一生都在围绕这个目标,无论是求道、考功名、或是后期设立心学。

在仕途上:“所谓政治力,无非是一个人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主要就是人际关系”:其实可以发现,王阳明在整个政治历程中,几乎没有接近过政治中心,他就像一个棋子,需要的时候就被召唤。

与其说他没能力接近,更愿意说是他不在乎。

但是不可否认在运用心学,采用“攻心”的时候,王阳明可谓战无不胜。

假设他用到追求权力上,也相信会是完胜的,但那终究不是他一生所求。

在军事战略上,“胜败由心,兵贵善用”:在整本书里面,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在王阳明的排兵布阵,战无不胜的传奇故事。

以区区几封信,就能劝降一批十恶不赦的盗匪。

在安庆之战,分十三路攻打南昌,又设想好后续的南康、九江的布局,最后活抓朱宸濠。

着实是精彩一战。

在军事上的成功,总结了一番,一方面,“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王阳明对于功名利禄视如浮云,所以在打战的时候不曾思考过军功,心里牵系的是水深火热的老百姓,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剿匪目标。

另一方面,心学中的“攻心”在战术排布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次的战争他都收集了详细的信息,对盗匪进行全方面分析,再采取劝降或者强攻的不同策略。

善于思辨、在事上练,造就了一名出色的军事家王阳明。

在心学的造诣上,“无善无恶心之本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很好的概括了心学的宗旨。

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依靠自己的良知,做到定、静、安、虑、得。

两个细节至今影响深刻:一是当多年后,王阳明回到老家探望自己的老父亲王华,读后感王华对他说了句“我之所以担心你,是因为
你在名利场中,不过现在我不必为你担心,当我见到你的第一眼就发现功名利禄在你眼中都已是浮云”。

当时读到这个情节,回想起王华从小操心着耐不住性子的王阳明,到如今见到一个成熟稳重的儿子,心里那份倍感安慰的心情,真情流露。

第二个细节是,当王阳明每次剿匪过程中,布置好军事安排后,又拿起了书本开始讲授他的心学。

无论战况多么不好,都不忘教授宣扬心学,因为他知道,人心的改变,才是根本。

他一直不曾忘记这一点,追随着他的良知。

书翻到最后的时候,看到那句“王阳明用他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向弟子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追忆起了他年轻时候的年少轻狂,那个在道、佛、理学上面的反复求知过程,那个在军事上屡获军功而多次被弹劾,多次在军事上的精神与体力的折磨,以致最终在严重的肺病中病逝。

一幕幕一点点浇筑成一位在我心目中的伟人的形象。

二读本书,也解答了心中很多的疑惑,这是一本“入世”的书,在生活工作中帮助很大。

相信这本书,终会有第三次阅读的时候。

作者:Joan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