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哲学家王阳明
王阳明哲学

王阳明哲学
王阳明(1472年 - 1529年),明代文学家、哲学家,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思
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被称为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重要的观点包括诚意、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概念。
诚意观
王阳明的诚意观是其心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他认为,人的本心是善良而完善的,心存诚意,便能追求道德完善。
诚意即真诚的意愿,只要内心真诚,便能体悟到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从而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格物致知
王阳明强调通过研究周围的事物来增进自己的知识,这就是格物致知的概念。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才能得到对人性和道德的更高层次的理解。
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实践,人可以逐渐领悟到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识与实践要结合起来,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
己的知识,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行为中,才能真正体验到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实践是对知识的检验,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让知识转化为智慧,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
总结
王阳明的心学理念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诚意观、格物致知和知
行合一等观点,为后世思想家所推崇。
通过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在当代社会,王阳明的心学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传承。
王阳明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王阳明为什么被称为圣人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是明代中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被称为"阳明先生"或"阳明子",并且在后世被尊称为"圣人",主要是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被认为具有崇高的道德和智慧。
王阳明提出了心学,强调人的本性本善,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知,可以通过反思和内省来认识自己,并实现心性的升华。
他主张将道德行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强调实践和实践的重要性。
王阳明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道德观念和思想体系被视为儒家传统的重要发展,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追随者们将他视为道德典范和伦理道德的楷模,因此称他为"圣人"。
然而,"圣人"这一称号并不仅仅代表对王阳明个人的崇敬,更是对他思想和精神遗产的一种赞誉。
它凸显了他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和人类价值观的重要影响,以及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追求。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被认为是他思想觉醒和道路转变的关键时刻。
●龙场悟道据传记记载,龙场悟道发生在王阳明年轻时,他正在参军期间。
有一天,他与一位老农在田间交谈,老农告诉他龙场有一口井,井底有一颗明珠,而那颗明珠象征着真理和智慧。
听到这个故事后,王阳明立刻对这颗珠宝产生了极大的渴望,他决心亲自下井找到它。
王阳明来到龙场,找到了那口井,并开始爬下去。
当他到达井底时,他发现井底并没有明珠,但他意识到,那颗明珠其实就在自己的心中。
他明白到,真理和智慧并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的体验和领悟。
这次经历对王阳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启发了他对心性的理解,认识到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内在的良知和智慧,可以通过内省和反思来实现心性的升华。
这也奠定了他后来心学思想的基础。
龙场悟道成为王阳明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以后,他开始致力于推崇心性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道德行为和个人修养的核心。
明朝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分析

明朝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分析明朝时期,王阳明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将领和哲学家。
他的思想理论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实践经历、哲学体系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学术思想王阳明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的学问涉及多方面,尤其在心学(或称为理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最早接受张载心学,后又受到朱子学派影响,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
他认为“万物本于心而发”,即所有的事物都源于人的内心,这一思想成为心学派的核心理论。
同时,他还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即追求内心的最高道德标准,同时将其视为人类追求幸福和正义的依据。
二、实践经历王阳明并非纯粹的学者,他的实践经历对于其哲学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曾担任过将军和巡抚等职务,积极参与政治和军事活动,这使他对于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入。
他曾主张“良汉之助天下”,即只有有道德和能力的人才适合担当领导职务,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明朝政治思想的发展。
三、哲学体系王阳明的哲学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其主要特点包括:强调人的自觉性和自我实现;注重道德的教化和修养,强调践行和实践;强调“以心为体”,即以人类心灵为中心,强调精神自由和人类尊严。
四、影响王阳明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他的思想强调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促进了新儒家的兴起。
其次,他强调道德实践和践行,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他对于明朝思想的发展,以及后世哲学、文化的影响都具有重大意义,影响深远。
总之,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其学术思想、实践经验和哲学体系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其思想的分析和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也可以为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哲学史中关于王阳明的知识点

王阳明(1472-1529)是我国明代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出身于山东省济南市,是明朝末年思想家的代表。
他的思想深受道家、佛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强调“良知”是人的本性,通过“发挥良知”,可以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和实现。
他的思想对我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哲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于王阳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介绍:一、王阳明的生平王阳明诞辰在山东省济南市,他自幼聪慧过人,精通儒学、道教和佛教等各种思想。
后来,他考入国子监学习,成为一名儒生。
在官场上,他曾担任过许多要职,颇得皇帝信任。
但他并不以权势为念,而是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了思想的探讨中。
他的一生饱受内心痛苦的折磨,在精神层面上历经了一场苦难的探索之旅。
1529年,王阳明去世,享年57岁。
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阳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心学”中。
他提出了"致良知"的观念,认为良知即理,是人的本性所具有的智慧。
人人都有良知,只是有的人找到了良知,有的人迷失了良知。
他主张通过“反省”、“悟道”和“行”三个步骤,可以顿悟“良知”,实现内心的清净和伦理的完善。
他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所知即所行,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体验到人生的真谛。
三、王阳明与其他哲学家的关系王阳明的学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产物。
在他的思想中,可以看到佛家的禅宗思想,尤其是禅宗对于“悟道”、“觉悟”和“本性”的强调,他还受到了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反省内观”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方面,他对“理”、“道”、“仁”、“义”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有所贡献的。
他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如朱熹、王夫之等后来的儒家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四、王阳明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我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打破了传统儒家“格物致知”观念,强调了内在的自我开发和精神的追求。
他的“致良知”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启发作用,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心光明,何复此言的意思

此心光明,何复此言的意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出自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
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
他一生致力于追求良知和光明,并创立了阳明心学,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临终之际,弟子们围在他的床前,问他有何遗言。
王阳明微微一笑,说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我的内心已经光明磊落,没有什么需要再说的了。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一生追求光明和良知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展现了他面对死亡时的坦然和无畏。
他的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更是对后人的启示和鼓舞,激励着人们追求内心的光明和正义。
这句话也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那些内心光明磊落、无愧于心的人物。
举例来说,比如有一个人,他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正义,他努力保持自己的心灵纯洁,不做任何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
当他年老或者身受重病,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可能会回顾自己的一生,发现自己已经尽力做到了最好,没有留下任何遗憾。
这时,他就可以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他的内心是光明的,没有愧疚和遗憾,因此不需要再多说什么。
这句话也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光辉形象的人物,比如古代的忠臣、烈士,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行为和精神,就是“此心光明”的最好诠释。
在他们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刻,他们可能会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来表达自己的无畏和坦然。
王阳明的心学哲学

王阳明的心学哲学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一代奇才、一代才子、一代豪杰、一代国士”,他在哲学界的影响至今仍然广泛,被誉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巨擘。
尤其是他开创的“心学”哲学,被誉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瑰宝。
本文将从王阳明的生平、心学的基本概念、心学哲学的核心思想以及现代意义等方面,为您介绍王阳明的心学哲学。
一、王阳明的生平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履吾,号阳明,一字松年,山东济南人,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官宦家庭。
他年少时聪明好学,曾经师从许多名师,学习经书和文学,逐渐成为兵法专家和文化巨匠。
他曾经担任过许多重要的官职,如建阳守、揭阳知府、南宁知府、兵部右侍郎等。
他还曾经率兵参加过对倭寇的镇压,取得了显著的战绩。
但是,最终他因为坚持自己的理论而被贬谪到云南地区,不幸逝世。
二、心学的基本概念心学是王阳明晚年创立的哲学体系,其核心概念是“致良知”。
所谓“良知”,指的是人们内在的本性、本能和悟性,人们应该依据自己的良知来认识、判断和行动。
而“致”则是指使良知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和功能,即通过不断地修身养性、探究世界和发挥个人能力,最终达到个人境界的升华和人类价值的实现。
所以,心学强调道德、智慧和人性三者的统一,是一种综合性的哲学体系。
三、心学哲学的核心思想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即人的心灵中含有全部的真理,人们应该依靠自己的内在天赋和悟性,去认识事物、判断是非、把握人生。
他提出:“神道合一,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曲直中道”等观点。
良知为本: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是内在的准则和指引,是人们认识和实践道德的根本,良知不受外在因素和主宰的影响,人们应该以之为道德行为的标准和动力。
他强调不断“自知、自爱、自觉、自省、自强”,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解放。
心物一体:王阳明认为心与物不分离,心是物,物也是心,心物是统一的整体。
人们的良知、情感,通过心物的互动和反应,达到相互协调和发展的状态,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和谐共生。
王守仁(王阳明)

致良知: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 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 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 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 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 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 的一部分。 士农工商: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 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
童年生活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农历九月三十 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十岁时, 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十一、二岁在京 师念书,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 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
贵州龙场悟道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 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这使他对《大学 》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 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 理),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 事物者误也。
完,谢谢!
陆广晓发 初日曈曈似晓霞, 雨痕新霁渡头沙。 溪深几曲云藏峡, 树老千年雪作花。 白鸟去边回驿路, 青崖缺处见人家。 遍行奇胜才经此, 江上无劳羡九华。
历史评价
对后来者的影响 阳明先生是蒋介石先生最推崇的人,由此可 见阳明先生之过人。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 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 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 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 可见其巨大之人格魅力。
罗旧驿 客行日日万峰头, 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 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杨瘴, 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 五云天北是神州。
传奇人物王阳明介绍

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纵览山川
这一个月里,他纵览山川地形,学习骑马射箭。还与同伴一 起,探询鞑靼消息,策划和寻访对付“胡人”入侵的计策, 在边关的考察活动,更激起了他尚武的爱国之心。
讨平鞑靼
不久之后的一天,王阳明一反常态,庄重地走到王华面前, 严肃地对他爹说: “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 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
胡子长到肚脐时,你 就圣果圆满了。”道 士的话进一步坚定了 他做圣贤的志向。王 阳明从小与佛家、道 家结缘,所以后来他 在追求圣贤的道路上 向佛道寻求灵感就顺 理成章了。
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梦 想 , 去 考 察 边 关 要 塞 了 。
京 城 。 原 来 , 他 为 了 实 现
他 才 一 身 侠 客 打 扮 地 返 回
传 奇 人 生
,
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文来人也和还仅“这
章的通许探有是阳就
,吧过圣索着一明是 随!“贤。一个格中
传
俗 就 世 罢 了 。
我 还 是 去 写 诗 、 做
格 物 ” 都 可 以 做 得
各 有 定 分 , 不 是 人
格 竹 的 打 击 使 他 想 :
个 人 对 未 知 的 执 著
故 事 , 在 故 事 背 后 ,
圣 人 所 说 的 那 些 对 他 似 乎 并
是 对 的 吗 ? 他 逐 渐 感 到 , 朱
次 产 生 了 疑 问 : 朱 圣 人 的 话
得 了 感 冒 。 在 病 中 , 他 第 一
七 夜 , 没 有 得 到 “ 理 ” , 却
王 阳 明 在 竹 子 面 前 守 了 七 天
怀 着 成 为 圣 贤 的 热 诚 和 疑 惑
这就是:当时被奉为正统的程朱理学已经日渐失去了生命力,造 成思想上的僵化和学术上的空疏。一些封建社会的上层人物沉迷 于朱熹所谓格物穷理、问学致知的为学方法,以此来掩盖道德上 的虚伪,全然不与个人的身心修养发生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人物生平
•
•
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1岁前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后随父 亲王华到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研习兵法。18岁时在回余姚的 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 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 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弄权,王守仁因抗疏 救援戴铣等人,称刘等为权奸,被刘瑾廷杖,后系狱,不久贬谪为贵州 龙场驿丞。正德三年时他发生重要的思想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 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于是突破朱熹格物穷理的格物致知说,认 为所谓理就是人的心理,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 其主讲贵阳文明书院,他在此首次演讲知行合一说。刘瑾伏诛后,他历 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 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与弟子徐爱等人 讲述他的大学格物新说与知行合一说。后经徐爱记录整理,成为《传习 录》,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马政,讲学规模渐大,一度强调静坐,要求就 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正德十一年,升任南赣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 农民起义。
3.哲学思想
• • • • •
3.1许多观点与朱熹对立 3.2 思想与陆九渊接近 3.3 良知说 3.4良知无善无恶 3.5知行合一学说
• 朱熹将《大学》一书分为经传,并补写格物致知传;王守 仁则认为原无经传可分,更无经传可补。 • 朱熹重视“格物致知”,把它置于“诚意”之先;王守仁 则认为格致本于诚意,以诚意为主。 • 朱熹将心与理析而为二,把知与行分离开来;王守仁则主 张心与理一,知与行合。 • 朱熹以格物为穷理,注重外界一事一物之理,要求对经典 的一字一句细心理会;王守仁则认为朱熹这种方法是务外 遗内、博而寡要,他以格物为正心,要求发挥良知的作用, 以良知为评判事理的标准和解释经典的根据。 • 他们虽然都反对佛老的虚玄和管商的功利,但王守仁认为 朱熹的思想琐屑支离,不足以驳倒佛老管商。
• •
• •
• • • •
(一)静处体悟 这是王守仁早年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 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因而,道德修养 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他在《与辰中诸生书》中写道: “前在寺中所云静坐者;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孥,未知为 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虽然王守仁在这里表白他所说的静 坐与佛教的“坐禅入定”并不是一回事,然而,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 就是叫人静坐澄心,摈去一切私虑杂念,体认本心。这是对陆九渊“自存本 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佛教禅宗的面壁静坐、“明心见性”的修养功夫, 也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二)事上磨炼 这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 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 寂”的“痴呆汉”。因此,他改而提倡道德修养必须在“事上磨炼”。很显 然,王守仁晚年重视“在事上磨炼”,是他“知行合一”思想在道德修养方 法上的反映。 (三)省察克治 王守仁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很清楚,这 是对儒家传统的“内省”、“克己”修养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其中所包含的 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因素,是可以批判地吸取的。 (四)贵于改过 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 错,即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因此,在道德修养中,不贵无过,而贵改过。 这种“贵于改过”的主张,体现了王守仁在道德教育中的求实精神和向前看 的态度,是可取的。
•
在军事镇压取得成功后,强调思想统治,重视教化,提出“破山 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使赣南的统治秩序得到恢复。这期间他 在赣县修建濂溪书院,刻印古本《大学》,印发《朱子晚年定论》、 其弟子薛侃出版了《传习录》。正德十四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仅用35日即生 擒宸濠。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了经验,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 旨,认为这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若信得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 • 明世宗继位后,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此时王 守仁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排挤,疏乞归省,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 年(1527)过着退隐生活。其间他续刻增订《传习录》,修建稽山书院, 其弟子创建阳明书院。他的“拔本塞源论”和一系列重要书信及《传 习录》下册,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弟子还为他刻印《阳明先生文录》 及《居夷集》等。 •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起用王守仁,镇压广西少数民族起义,造反首 领得知王守仁带兵来讨,也很干脆,乖乖投降,得胜后,为加强思想 统治,王守仁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推行儒学。在他出征广 西之前,录下了全面阐述他哲学思想的《大学问》。 • 嘉靖七年王守仁病重,桂萼又在世宗面前进谗。王守仁听说后便 上书请求致仕,不等朝廷的回复就束装上路。翌年初卒于回归途中的 江西南安。
•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 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 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 • 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 3、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 王阳明故居 • 4、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 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力、身体、 智力等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即所谓“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 开”。因此,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 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同样,如果不顾及儿童的实际能力, 把大量的高深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就像用一桶水倾注在幼芽上把它浸 坏一样,对儿童毫无益处。
• 王守仁的思想与陆九渊接近。他们都在根本观点上强调心与理一,在 方法上要求简易直截,但王守仁的思想并非直接继承于陆九渊。他的 格物致知说、知行合一说和致良知说,不但与朱熹的思想相对立,也 与陆九渊的学说不同。王守仁接受了陆九渊的心即理说,完成了一个 心学体系。他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身之主宰便 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外无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 物,心外无物。王守仁认为,心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 如果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 低?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它吉凶?万事万物皆是如此。因此, 没有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离开天地万物,也就没有我的灵明。 • 王守仁认为物就是事,譬如意在事亲,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事君,事 君便是一物。因此,物不在心外。他强调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却混淆 了主体同客体、意识和存在的界限,取消了二者的对立,进而颠倒了 二者的关系。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
主讲人:余光辉 制作人:姚琴 四川理工学院 2013级 社工
1 人物简介 [1]王守仁(1472~1529),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 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 (1472年10月31日),卒于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 日)。中国明代哲学家,心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
• 王守仁心学的特点是他的“良知说”。他认为,人心之灵明就是良知, 良知即是天理,故不可在良知之外求天理。良知是造化的“精录”, “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生,真是与物无对”。天地万物皆从 良知中产生。没有我的良知,便没有天地万物,但良知为人心之所固 有。他又说,良知是“天渊”,是天地万物发育流行的根源,因此, 良知又称为“太虚”。天地万物在太虚中发育流行,就是在良知中发 育流行,而不在良知之外。 • 王守仁所谓良知,实际上是主观的道德意识,它既是是非标准,又是 善恶标准,即真理和道德标准。他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 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这种是 非善恶之心人人皆有,圣愚皆同,本来圆满,原无欠缺,不须假借。 圣人不会多一些,常人不会少一些,因此,人人都可成为圣人。既然 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可用自己的良知作为衡量是非善恶的唯一标准, 故不必求之于圣人,亦不必求之于典籍,“良知便是你自家的准则, 便是你的明师”。一切是非善恶,良知自会知道。它就在你的心中, 如果求之于心而非,“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如果求 之于心而是,“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王守仁的良知 说,虽是一种先验论,但它打破了圣人同凡人的界限,在客观上具有 动摇儒家权威的作用。
5文学成就
• 5.1诗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 (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武宗的“皇威神武”“亲 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 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 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 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3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 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 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了好几首诗,来抒发自己 内心的烦忧。 • 又重游开先寺题壁 •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 龙潭夜坐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 先行后。 • 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 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 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 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 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 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 表里一致。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 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