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生平事功与心学简介
无心自有光明月

无心自有光明月作者:雷红霞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2期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中叶伟大的思想家。
他不仅在哲学、政治、军事方面有很大建树,在文学方面亦有不凡的成就。
尤其是他的诗词独抒胸臆,秀逸自然,不仅体现了他立志做圣人的理想抱负,而且体现了他光明磊落、忠国爱民、追求真理的人生境界,同时还体现了他与弟子之间真挚深厚的师生情谊。
关键词:王阳明诗词人生境界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星空中,有一颗耀眼的巨星,这就是明代中叶被世人尊为阳明先生的王守仁。
他是一位思想巨匠,提出“致良知”说,独倡“知行合一”,发展“心学”;他是一位军事天才,力挽狂澜,屡建战功;他是一位诗文英杰,文思似天风浩荡,文心如川流奔腾;他是一位文化巨擘,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而成为“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
王阳明不仅在哲学、军事、政治方面有巨大的建树,在文学方面也有不凡的成就。
王阳明的文学创作,大多数是在为官和军旅之余,在偷闲外出游览,和门人交谈,以及途程中所作。
“如果从他11岁初露头角算起,46个春秋,有案可稽的就写了包括散文、诗歌、赋513篇(首),数量可观”。
[1]1988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王阳明的诗、赋有这样的评述:“他自成一体,独抒胸臆,形成秀逸自然的诗风。
”诗以言志,言为心声。
王阳明的诗词体现了他立志做圣人的理想抱负,体现了他坦荡磊落的胸怀,体现了他置个人荣辱得失于度外,忠国爱民、利济苍生、追求真理的人生情怀,同时还体现了他与弟子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一、立志做圣贤的理想人格追求王阳明从小就立下了“读书做圣人”的崇高志向。
他认为读书的目的不是追求功名利禄、光耀门庭,而是要成为圣贤。
为此理想信念,他一生都在孜孜探求,甚至冒死以求。
这样的胸襟,在王阳明的诗词里有突出的表现。
王阳明11岁时,随祖父竹轩翁从家乡去北京,过金山寺,趁祖父与客人一起饮酒、吟诗的机会,也吟了一首诗: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王阳明心学概述

悟道
34岁始收门人 与湛若水共倡圣学 35岁上疏获罪谪贵州龙场
37岁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阳明先生
实修
38岁主贵阳书院,始论知行合一 39岁-44岁从政讲学始录《传习录》
45-47岁 巡抚、剿匪、地方治理 48岁平宁王之变
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 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 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者, 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 孔门之学矣。
终成
50-55岁揭“致良知”之教,系统讲学 56岁复起总督两广、江西、湖广军务
57岁逝 “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
何
为
心即理
阳 明
知行合一
心
致良知
学
叁
龙场悟道
阳明先生最重要的人生阶段 经历了什么?
吾圣 性人 自之 足道
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承继往圣之德 首倡“心学” 孔孟朱王四圣之一。 坚持讲学、教化百姓
立功
著名的军事家: 终明之世,文人用兵未有如守仁者也。 ----明史·王阳明传
立言
心学集大成者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入《明史》、《明儒学案》
阳明心学的影响
阳明心学的影响
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 典型代表:日本明治维新 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阳明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
贰
阳
明先Βιβλιοθήκη 立志 勤学生 悟道 实修终成
的 一
生
立志
5岁始言诵诗
11岁随行做诗 12岁立志读书做圣贤
何为天下第一等事? 当读书做圣人耳。
古代王阳明简介

古代王阳明简介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化名人,生于1472年,逝世于1529年。
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阳明心学”,以“致良知”为核心,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早年经历王阳明,字仲荣,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一个书香世家。
少年时期便显露出天赋异禀、聪明机智的才华,父亲对他的教育也格外重视。
十七岁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务。
二、思想成长1.学习心学王阳明出生于一个儒家家庭,年少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
后来他开始研究心学,受到了朱熹、陈宏治等先贤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有一种自然的道德感,这个道德感被称为“良知”。
2.“致良知”王阳明在研究心学的过程中,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可以引导人们正确思考,指引人们走向真理和正义。
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提升,人们就能够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并且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三、政治生涯1.地方政治和军事活动王阳明曾在江西和福建等地担任地方官员,他的政绩备受称赞。
同时,他还担任过抗击倭寇的军事指挥官,参加过多次战斗。
2.官场沉浮然而,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与当时的政治官僚体制不太相符,几度被贬谪。
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对于社会的贡献,继续努力在学术上取得成就。
四、思想遗产1.弘扬“致良知”的思想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上发扬光大,成为了知识分子们追求真理和秉持正义的旗帜。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王阳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文化名人。
他撰写过大量的散文、诗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受到了当时的文化名流和后来人的各种赞誉。
王阳明在思想、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致良知”思想,对于后来的人们依然有着启迪和指引的作用。
他的一生不仅是儒家思想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闪耀的一页。
王阳明心中有梦才能追求自由

王阳明心中有梦才能追求自由王阳明心中有梦才能追求自由王阳明,明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一生追求自由的精神和实践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深信,只有追寻内心的梦想,并不断为之努力奋斗,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自由。
本文将从王阳明的生平经历、心性教育、治国方略等角度来探讨他对自由的追求。
一、王阳明的生平经历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阳明,江西南昌人。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家庭的关爱和教育。
年幼时的他就展现出了对自由的追求与渴望,他渴望人们不受束缚,能够自由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王阳明年少时游学于名师门下,广泛涉猎儒、释、道三家思想,加之他自身的独立思考和反思,形成了独特的心性观。
他主张自我反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认为只有通过对内心的深入思考和反思,才能找到追求自由的路径。
二、王阳明心性教育的重要性王阳明强调心性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心性即人的本质,所有的恶行都源自于人对内心道德规范的忽视。
他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固有的良知,只有通过发掘和启发这种良知,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在王阳明看来,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修正自身的错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并将这种修炼贯彻到行为中去。
只有通过培养自己的心性,人们才能真正追求自己内心的梦想,实现自由的价值。
三、王阳明对社会自由的追求除了关注个人自由外,王阳明还极为关注社会自由的实现。
他认为,社会的自由必须建立在人们自觉尊重他人的基础之上,任何形式的剥削和压迫都是对自由的侵犯。
因此,王阳明主张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秩序,实现人民的自由和幸福。
在治国方面,他提倡以德治国,强调以道德约束政治行为,指导统治者关注民众的利益,尊重并满足人民的需求。
只有建立一个公正、廉洁的政府,加强社会公正与法治建设,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社会自由的果实。
四、王阳明的自由思想对当代的启示王阳明心中有梦才能追求自由的思想给当代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王守仁的生平活动及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王守仁的生平活动及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王守仁(1472- 1529年)字伯安,浙江馀姚人。
因筑室阳明洞,学者称阳明先生。
有《王文成公全书》(一称《阳明全书》,以下简称《全书》)三十八卷传世。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任刑、兵部主事。
因在反对宦官刘瑾的斗争中失势,廷杖四十、由赐二甲进士出身,兵部主事而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不久,刘瑾伏诛,王守仁得以复出。
后以原官改升南京鸿胪卿,以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过农民起义,所谓破山中贼,后平定宸濠之乱,升南京兵部尚书。
嘉靖六年(1527年)兼左都御史,出征思田少数民族起义,第二年死于归途。
前面说过,王守仁生活的时代是政治、经济空前动荡的时代。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种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的局面,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①王守仁认为,政治、经济的动荡是由于道德沦丧,而道德沦丧是由于学术不明,学术不明是由于朱学的流弊所造成的。
于是,他以正人心,息邪说而后天下可得而治为己任,从攻讦朱学入手,企图另辟蹊径,从思想谋略上解救明王朝的统治危机,为当时的社会探寻一条新的再生之路。
在这种目的的引导下,王守仁潜心探索心学理论,最后完成了心学思想体系的建构。
《明儒学案》作者黄宗羲根据王畿的记载,叙述了王守仁学术的创立过程: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②按照这个意见,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是经过三次转变后形成的。
这种转变,一方面与他的政治命运相伴随,另一方面也与对朱熹思想的认识有关。
我们着重看后一方面。
王阳明早年就开始接受朱熹思想,他曾向吴与弼的弟子娄谅问学。
开始他遍读了朱熹的著作,后来发现朱熹思想的矛盾,即所谓物理、吾心终判为二,由此产发了在事事物物上穷理,如何能明吾心之明德的疑问。
《年谱?阳明集要》上说:过广信,谒娄一斋谅,语格物之学,先生甚喜。
从“吾心光明”到“此心光明”有多远?

从“吾⼼光明”到“此⼼光明”有多远?明代“⼼学”集⼤成者王阳明是“⽴德、⽴功、⽴⾔,皆居绝顶”的“明第⼀流⼈物”。
其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正堂中间⾼悬着⼀块“吾⼼光明"匾额。
据《王阳明故居》解说词说:此“吾⼼光明”四个字的来源于王阳明⼋字遗⾔,即“吾⼼光明,亦复何⾔”。
可是翻开《王阳明年谱》,⾥⾯明确记载着王阳明⼋字临终遗⾔应该为“此⼼光明,亦复何⾔”。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中《⽂成王阳明先⽣守仁》⼀章中也写道“⾄南安,门⼈周积侍疾,问遗⾔,先⽣⽈:‘此⼼光明,亦复何⾔?’顷之⽽逝,七年戊⼦⼗⼀⽉⼆⼗九⽇也,年五⼗七”。
可见,《王阳明故居》解说词有误,“吾⼼光明”并⾮出⾃王阳明⼋字遗⾔。
王阳明⼋字临终遗⾔中的“此⼼光明”与“吾⼼光明"是有区别的,乃王阳明 “⼼学”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
“吾⼼光明”的真正出典在什么地⽅呢?遍查《王阳明年谱》,乃知“吾⼼光明”典出王阳明先⽣在明正德⾟巳年(公元1521年)曾写过的⼀⾸题为《中秋》的诗。
诗中写道:“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发相侵寻。
吾⼼⾃有光明⽉,千古团圆永⽆缺。
⼭河⼤地拥情辉,赏⼼何必中秋节”。
这⾥的“吾⼼” 是指忠⼼耿耿的“⼼”、没有任何私⼼私欲的“⼼”,⼀此中“⼼”指“本⼼”。
⼼为国家、为百姓的“⼼”。
此中正德元年(1506),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替戴铣洗冤⽽批评时政,得罪明武宗、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县)驿丞。
在龙场⼏年间,王阳明“居夷处困,动⼼忍性之余,恍若有悟”,始知圣⼈之道,“吾性⾃⾜”,即不是舍⼼求事物之理,⽽是求事物之理于⼼中,这就是⼼即理之说。
正德四年(1509)末,王阳明从贵阳回归途中在湖南⾠州教⼈静坐功夫。
正德五年(1510)三⽉,他升江西庐陵县知县,主张为政不事威刑,惟以开导⼈⼼为本,注重功夫,试图以静坐⾃悟性体。
同年⼗⼆⽉,王阳明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论实践之功。
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哲学史中关于王阳明的知识点

王阳明(1472-1529)是我国明代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出身于山东省济南市,是明朝末年思想家的代表。
他的思想深受道家、佛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强调“良知”是人的本性,通过“发挥良知”,可以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和实现。
他的思想对我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哲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于王阳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介绍:一、王阳明的生平王阳明诞辰在山东省济南市,他自幼聪慧过人,精通儒学、道教和佛教等各种思想。
后来,他考入国子监学习,成为一名儒生。
在官场上,他曾担任过许多要职,颇得皇帝信任。
但他并不以权势为念,而是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了思想的探讨中。
他的一生饱受内心痛苦的折磨,在精神层面上历经了一场苦难的探索之旅。
1529年,王阳明去世,享年57岁。
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阳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心学”中。
他提出了"致良知"的观念,认为良知即理,是人的本性所具有的智慧。
人人都有良知,只是有的人找到了良知,有的人迷失了良知。
他主张通过“反省”、“悟道”和“行”三个步骤,可以顿悟“良知”,实现内心的清净和伦理的完善。
他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所知即所行,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体验到人生的真谛。
三、王阳明与其他哲学家的关系王阳明的学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产物。
在他的思想中,可以看到佛家的禅宗思想,尤其是禅宗对于“悟道”、“觉悟”和“本性”的强调,他还受到了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反省内观”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方面,他对“理”、“道”、“仁”、“义”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有所贡献的。
他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如朱熹、王夫之等后来的儒家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四、王阳明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我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打破了传统儒家“格物致知”观念,强调了内在的自我开发和精神的追求。
他的“致良知”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启发作用,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阳明及心学简介

王阳明其人
41岁,正德七年,与徐爱舟中论学,载今《传习录》, 诸生从游渐众。 45岁,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举 荐王守仁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时,江西南部 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變。谢志山据 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据浰头,皆称王,与大庾陈 曰能、乐昌高快马、郴州龚福全等进攻府县。而福建大 帽山詹师富等又发生暴乱。前任巡抚文森托病离任。谢 志山联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 主簿战死。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 耳目,于是抓捕了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 敢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 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 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
王阳明其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 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 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 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 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 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 讨伐浰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 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47岁,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 (池大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三月,守 仁抵达江西蒞任。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 的民變。七月,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 准招安。明廷遂賜以節度地方军政,准其便宜行事。十月, 王守仁率兵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 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王守仁并亲自前往劝降。十一月, 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的生平事功与心学简介吴光王阳明的思想学说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而对儒学的理论贡献尤其卓著。
其学远承孟子,近继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
下文谨对阳明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以及阳明学的当代意义作一概述。
(一)阳明学的理论结构什么是阳明学?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阳明学,就是形成于明代中叶,由王阳明所奠定、其弟子后学所传承发展,而兴盛于明代末叶、转型于明清之际、开新于近现代的良知之学。
这个良知之学,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
它和陆九渊心学乃至孟子心性之学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良知学。
我们可以把阳明心学定义为阳明良知学。
阳明良知学的理论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良知本体论。
孟子心学可以说是“仁心”本体论,但他是从孔子那里继承而来的,叫仁学。
孟子引用孔子之言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又说:“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尽心上》)到了陆九渊心学是理学之“心即理”派,是“心”本体论。
阳明心学则是“良知”本体论。
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良知”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主体。
如他所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第二,“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
如他所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同上。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以从兄便是弟……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
”这里所谓“是非”、“好恶”、“真诚”、“恻怛”也即孟子的“四端”之心,在根本上是一个“仁心”(道德心),这“仁心”便是“良知”,这“良知”便是“天理”。
二是致良知的方法论。
他对《大学》的“致知在格物”一语,作了与朱熹很不相同的解释。
他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又如王阳明送给门人的几首《咏良知》诗所表达的:“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诸如此类,生动地概括了王阳明哲学的本体论和致良知的方法论思想。
如果我们将其中“万化根源总在心”一句改为“万化根源在良知”,也许更能揭示阳明心学的本质特色吧!三是知行合一的工夫论。
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
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
此是我立言宗旨。
概括地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有三个要点: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
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
第二,知行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只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
就本质而言,王阳明所说的“知”只是“吾心之良知”,或曰“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只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
最后一个是关于阳明“四句教”的问题。
这引起了弟子后学的许多纷争。
刘宗周和黄宗羲对四句教提出了一些批评。
也有不少人认为,四句教反映了王阳明思想的成熟。
我觉得四句教应该说是王阳明的精神所在,是王阳明对致知与格物、本体与工夫关系的疏解。
(二)阳明学的根本精神阳明学的根本精神到底在哪里?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我认为,明代理学的精神在阳明,而阳明的根本精神在“良知”。
这个“良知”精神表现在如下四点:第一是道德理想主义。
前述王阳明诗中所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些都是概括王阳明道德理想主义根本精神的话语。
所以“良知”是心之本体,是进入圣门的秘诀,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
这正是阳明学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
第二是人文精神。
阳明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哪里?我觉得主要表现在王阳明对《大学古本》的修订。
因为朱熹《四书集注》中的《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王阳明就根据《大学古本》把“在新民”改为“在亲民”。
这个“亲民”就像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亲之即仁之,就是孔子所说的“安百姓”。
这么一种重民生的精神,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人文精神。
这种精神也贯彻在他的儒学实践中。
古往今来,王阳明确实是一个“真三不朽”的大儒。
孔子主要是讲学,他的学说统治者不接受,他也无从发挥。
朱熹也是以讲学为主,一旦实践人家把他当作伪学。
王阳明文治武功,社会实践显著。
比如说,平定宁王朱宸濠之叛,平定少数民族之乱。
王阳明平乱之后,他向朝廷申请,在江西、福建设几个县。
贵州龙场是蛮荒之地,王阳明去那里办教育,所以当今贵州学人一直在大力弘扬王阳明的丰功伟绩。
第三是和而不同的精神。
王阳明虽然与朱陆有差异,他也想折衷朱陆,会通佛老。
他吸收了道教和佛教不少东西。
我曾经在陈鼓应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上发表一篇文章,探讨王阳明与道家文化的关系。
也有学者研究王畿,说其“四无”说很大程度上受了道家的影响。
我觉得很有道理。
尽管王阳明折衷朱陆、会通佛老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但我觉得这种折衷会通的精神却是应当发扬的。
它实质上是一种“和而不同”、“多元和谐”的精神。
第四是力行实践的精神。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可把“致良知”概括为“行良知”,因为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
黄宗羲对这种力行实践的精神解说得更明确,说“致良知”的“致字即是行字”。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写了一封关于黄宗羲思想的信,信中写道:“我喜欢读黄宗羲的著作,因为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具有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
而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
我应谨记这些道理并身体力行。
”这是一种亲民的精神,力行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发扬。
(三)阳明学的当代意义我们可以从阳明学的根本精神体会其当代意义:第一,阳明学确立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非人性化弊端无疑是一剂对症良药。
现在很多人都开始认识到王阳明致良知的现代意义,重新加以解说。
有人批评中国是重商主义,我看多少有点道理。
比如,某些地方政府无限量发放汽车和发展房地产业,作为他们的政绩,而不顾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的后果。
政府官员们却视而不见或麻木不仁,一味地追求高速发展。
这就是重商主义的表现。
还有就是以GDP作为衡量我们发展的唯一标准,而不顾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的弊端丛生,这也是重商主义的表现。
如果说,在80年代中国落后的情况下“发展是硬道理”是正确口号,那么在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情况下,就应该强调“适度的可持续性发展才是硬道理”了。
其实当前社会发展的更重要问题是要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
我们现在要多提倡一点“含文量”,而不是含金量,因为一提含金量就是GDP多高。
GDP不是不要,但更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
重商主义冲击自然经济,是进步的。
可是在现代社会而言,可能就会产生很多弊病。
因此我们对重商主义要辩证全面地看,在一定条件下要抵制重商主义。
我们要提倡有节制地适度发展,提倡“多元和谐”发展观,提倡“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与发展观。
尤其是当今人欲横流、良知被障蔽的社会现状下,作为弘道之士,更有责任去彰显人人自具的良知,启发人们的道德自觉,以求澄清吏治,净化风俗。
第二,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在当下尤其显得重要。
我曾经接受香港《亚洲周刊》一位记者关于温家宝总理论黄宗羲思想的一封信的访问,我请他把标题定为“中国现代民主的建设——从民本走向民主”。
后来我策划了“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研讨会”,我主编的论文集题目也是《从民本走向民主》。
我们应当承认,民主是普世价值。
儒学的传统历来强调以民为本,从民本走向民主是很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王阳明“心外无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论高扬主体性,启发了明清之际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潮。
黄宗羲的“君为民害”论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命题既批判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性,同时确立了“民为主宰(主体),君为客卿(客体)”的民主启蒙思想。
我们这个时代实际上还处在后启蒙时代,需要强调人性解放与思想解放,需要高扬人民的主体作用,中国特色的民主道路就是从民本走向民主的道路。
毫无疑问,王阳明、黄宗羲的“亲民”、“民主”思想对于现代中国走向仁政爱民、发展民主的政治改革也是有借鉴作用的。
我在当代儒学创新问题上提出了新体新用的“民主仁学”论,主张建立“以民主仁爱为体,礼法科技为用”的新体用论,其思想的源头之一就是从孔孟的仁学仁政、王阳明的“致良知”、黄宗羲的“行良知”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继承而来的。
第三,阳明学折衷朱陆、会通佛老的和而不同精神,体现了一种多元和谐的文化取向,为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交流、沟通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现在我们学术界比较活跃,有主张全盘西化,引进自由主义的学说;也有主张全盘东化的,认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
我是既反对“全盘西化”论的自由主义主张,也反对“中国世纪”论的民粹主义主张的。
我们不要人家压倒我们,为什么我们要压倒人家呢?我们求得一个多元和谐就可以了。
西方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东方文化和它交流,沟通互补,共存并进,不是很好吗?我提出“多元和谐”文化观,也是从孔子的“和而不同”、王阳明的“折衷朱陆、会通佛老”的思想方法受到启示的。
第四,阳明学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既定国策,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
现在我们有些官员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知”与“行”完全脱节,其结果是失去民众信任,怨声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