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解读王阳明的心学

合集下载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心学方面。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即世界的本原和真理都存在于人心之中。

这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理存在于外部的天地之间,而王阳明则强调理在内心之中。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理就是人的本性。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反省内心,发现真理,而不是一味地向外寻求。

2.知行合一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结合,而不是分离的。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学习到的,而且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和价值。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该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3.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实现心即理的关键。

良知是指人心中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是人性的本质。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反省内心,去掉心中的杂念和欲望,发现良知并遵循良知的指引去行事。

这样就可以实现心即理的目标,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4.无善无恶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人的本性。

他主张人们不要被外界的评判和道德标准所束缚,而是要遵循内心的本性去行事。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的本质,但是外界的评判和道德标准往往会干扰人们内心的本性。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该摆脱这些束缚,发现内心的本性并遵循它去行事。

5.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是实现心即理的途径之一。

格物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致知则是指通过格物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格物致知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综上所述,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无善无恶以及格物致知等方面。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王阳明(1472-1529),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将领,被誉为“心学”创始人。

他的“心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等重要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及其解释。

一、“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是他心学理论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本质上是清明自知的,所以人的心就是理。

他说:“心即理,理即心,两者本是一体。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与宇宙万物相通的,心灵的运动就是宇宙的运动,所以人可以通过心灵来认识宇宙。

“心即理”的核心思想是要把握住人的心灵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通过外在的知识和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在的自觉和体验获得的。

这种智慧是一种超越常识和经验的智慧,是一种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智慧。

二、“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道德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良知。

良知是人的内在本性,是清明自知的本质表现。

他说:“良知即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即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只有在不断发掘和培养自己的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他说:“人心有恶,人能自知之;人心有善,人亦能自知之。

”他认为,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发掘和培养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境界。

他说:“知行相通,无有间隔。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他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自行之者。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四、“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重要概念。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知识。

他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灵可以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阳明心学核心内容

阳明心学核心内容

阳明心学核心内容
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所创立,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即理:阳明心学认为,“心即理”,也就是说,人的内心即为真理所在。

只要人们能够用心去感知事物的本质,就能够了解真理。

2. 致良知:阳明心学提倡“致良知”,也就是说,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个高尚、纯净的境界。

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3. 思想统一:阳明心学认为,心与物是相互作用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因此,阳明心学提倡“思想统一”,即要让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一致,不受外界诱惑的干扰。

4.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将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心性平等:阳明心学强调“心性平等”,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样的,不分高低贵贱。

因此,人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内心,不要因为外在的差异而歧视或排斥他人。

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不仅对于个人修养和精神追求有着重要的
指导意义,也对于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 1 -。

王阳明心学的学习方法与知识获取

王阳明心学的学习方法与知识获取

王阳明心学的学习方法与知识获取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阳明,号仲宗,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获取的途径,对于后世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王阳明心学的学习方法以及他是如何获取知识的。

一、王阳明心学的学习方法1. 内观:王阳明认为,学习的重点在于内观自己的内心。

他强调通过内心的观照和体悟来认识外界事物,并通过内省、反思和修炼来提升自己的心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内观,才能真正领悟到真理和道义。

这种学习方法注重通过个人的体验和感悟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体验:王阳明主张通过实践和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

他认为书本知识只是一种外在的工具,真正的知识来源于亲身实践和体验。

他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深化自己的学习。

3. 反思:王阳明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和总结。

他认为学习不仅需要积累知识,还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通过反思,人们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 实践:王阳明认为学习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他提倡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实际工作,通过实际操作来检验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学习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二、王阳明的知识获取途径1. 读书:王阳明非常重视读书。

他认为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可以积累知识、开拓思路、扩大视野。

他提倡在读书的同时进行深入思考,并将书中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 探究:王阳明主张通过探索和研究来获取知识。

他通过亲自实践和研究,探索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规律。

他提倡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并通过实践和研究来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

3. 借鉴他人:王阳明认为,他人的经验和知识对于个人的学习非常重要。

他鼓励人们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成果,吸收他人的智慧和知识。

他提倡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取新的知识和见解。

(2篇)2024年读《毛泽东选集》《王阳明传》心得体会感悟

(2篇)2024年读《毛泽东选集》《王阳明传》心得体会感悟

读《毛泽东选集》心得体会读《毛泽东选集》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途径,其著作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对于当代发展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选集的精髓在于实事求是,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对中国革命斗争的正确分析和总结。

正是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才使得我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通读选集,其中的反对本本主义篇章对我影响最大,对当前工作也最有借鉴意义。

一、做好调查研究,解决问题。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只有全面了解问题的缘由,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这就是调查研究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是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种问题多发、频发。

总有一些人将所有的理由都归结于“没有钱,干不成事J,是否有钱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否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革命初期,我党面临的环境可能比现在更加复杂,处境更加艰难,资金也极其匮乏,为什么我党能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够最终取得胜利?正是因为,我党能够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正确的认识问题,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这也告诉我们要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认清问题来源,弄明白现状,立足实际,考虑有什么样的条件,解决目前的问题。

二、提高决策能力,与时俱进。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矛盾日益走向尖锐的形势下,更考验着我们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

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就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绝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都产生的,他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

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

”这告诉我们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学习正确的理论知识,学习成功经验,更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经常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做到与时俱进,作出正确的决策。

三、反对本本主义,注重实际。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篇一:王阳明心学四句教言:1. “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道理。

2. “致良知”:良知是人的本心,是每个人的内在标准,只有通过反思和领悟,才能找到自我。

3. “格物致知”:通过探究自然世界,领悟人生道理,只有深入了解事物,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4. “万物皆空”: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空无的,人生也是如此,只有领悟到这个真相,才能超越表面的困惑,找到真正的人生意义。

这四句教言是王阳明总结自己一生思考和经验所得,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也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

它们启示我们,只有通过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理解人生和世界,从而走出困境,迎接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篇二:王阳明心学四句教言是王阳明所提出的关于如何掌握和运用自己的心学的教导,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知行合一”、“知行并进”、“致良知”。

如果能够用心悟透这四句教言,则可以开启心学的大门,掌握心学的核心思想,进而获得好运相随的效果。

1.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句话指出了在致良知的基础上,通过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进而诚意正心,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这句话强调了心学的第一步,即需要通过外在的事物来认识自己的内心,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和思考,来引发内心的反思和自我反省,从而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2. 知行合一这句话指出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知行并进这句话指出了知行合一的另一种方式,即不仅要知行合一,还要将知行合一相互促进,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

知行并进强调了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实践方案,以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

4. 致良知这句话指出了心学的核心思想,即通过认识自己的内心,达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南怀瑾

南怀瑾

南怀瑾:明代大儒罗近溪“不动心”的案例由于孟子和公孙丑的对话提到“不动心”的问题,秦汉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体系中,谈修养,讲事功,或多或少都受到孟子所谓“不动心”这句话的影响。

尤其是宋明以来,以儒家正统自居的理学家们大多数更是如此。

其实,自汉魏以后的道家和佛家,也受到这句话很大的影响。

因为佛道两家的修养方法,所谓讲究修持、注重修为工夫的内涵,基本上和孟子讲的“不动心”异曲同工。

道家学说宗主老子的“为无为”,乃至于一变而成为道教的以“清静无为”为宗旨,原则上当然都要建立在“不动心”的基础上,那是毫无问题的。

等而下之,例如后世道家的神仙丹道派谈修为、修养,所谓“攒聚五行”、“还丹九转”的方法,都是先锻炼好精气神,做好筑基的工夫。

而筑基工夫的大原则,还是以“不动心”为主。

丹道家所谓“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便是描述动心的作用。

现在再来看看理学家们“不动心”的学问与修养,由宋代兴起理学开始,经过百年,其间学者大儒很多,讲心性修养的微言妙论也太多了,我们只是“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换言之,也只找一个“不动心”最明显的例子来说,所以便采用《明儒学案》中罗近溪的一段。

罗先生是王学的后起之秀,也可以说是王阳明门下杰出的大儒。

所谓王阳明的姚江心学,有两位特别突出的人物,一位王龙溪,一位便是罗近溪。

不过,到了罗近溪的时代,王学已近末流,同时明朝的政权历史也将近尾声。

一般认为,王学到了末流已近于禅,好像不能算是正规的儒家理学。

其实,这是门户之争、派系之见的论调,亦是以真儒自我标榜的攻讦之说,也就是说正学与伪学、真儒与伪儒在思想意见上争斗的丑陋相,事出题外,就不多作讨论了。

在这里,我们只说罗近溪一生中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都在做“不动心”的工夫。

《明儒学案》摘录他经历的一段话说:【又尝过临清,剧病恍惚,见老人语之曰:“君自有生以来,触而气每不动,倦而目辄不瞑,扰攘而意自不分,梦寐而境悉不忘,此皆心之痼疾也。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军事家。

他的心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一、心即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心即理”,即认为心和理是同一的,心就是理,理就是心。

他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是世界的本体,理是世界的规律和法则。

因此,心和理的关系就是本体和规律的关系,理在心中,心就是理。

二、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将知和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

他主张以行为本,以知为辅,认为行为是实现知的前提和基础,而知是指导行为的方向和目标。

因此,只有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三、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即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他认为良知是天赋的,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

他主张通过内省、体悟、实践等方式来发掘和实现良知,以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和人格上的升华。

四、无善无恶王阳明认为,人心中的善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他认为,只有当心中存在某种欲望或情感时,才会产生相应的善恶观念。

因此,他主张通过消除心中的欲望或情感来消除善恶观念,以达到无善无恶的境界。

五、万物一体王阳明认为,万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认为万物之间的联系是有规律的,只有通过观察和体验万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的本质和意义。

因此,他主张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探索万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

综上所述,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无善无恶”和“万物一体”等方面。

这些观点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了王阳明心学的完整体系。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同时,这些观点也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和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怀瑾解读王阳明的心学提到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必须提到一位明朝大儒,王阳明,他的本名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

这位很有学问的大儒是浙江馀姚人,他的思想就是有名的“阳明学说”,影响非常深远。

他在明朝的历史上,功业很大,也很了不起。

他的学说影响到后来日本的文化革命——明治维新,建立了这一百多年来的新日本,明治维新一开始采用的完全是阳明哲学,这在日本史及国际史上都很有名。

明治维新采用了阳明哲学的什么观点呢?“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即行即知。

人的知识跟行为常常配合不起来,知是知道,行却做不到,即知即行是很难的。

讲到知行的问题,在一百年前推动革命的孙中山,也有他的哲学理论,你们没有看过,叫“孙文学说”,里面提出“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两个方面。

譬如现在科学昌明,到今天我们都晓得电灯一按开关就行了,很容易,这是行易,但是电的来历、电的原理你不知道,“知难行易”,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他提出“知易行难”,理论很容易知道,像大家坐在这里讨论人性问题,人性怎么来的?人怎么会投胎变成人?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天堂或地狱?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未来有没有一个生命?每个人心里都有感觉,但是“行难”,永远不知道。

这是“知难行易,知易行难”。

回转来讲阳明哲学,他在人生的教育作用上,提倡即知即行、知行合一,大大影响了中国明朝后期和后来日本的明治维新。

我为什么提到他呢?因为诸位问的问题,就是他所说的教育问题。

王阳明的着作颇丰,最有名的一本书是《传习录》,讲作人做事的学问,过去六七十年前在中国很流行,蒋介石先生在黄埔军校也是讲阳明学说,黄埔的同学每人身上都有一本《传习录》。

我经常笑说,你们每人都有一本,但是大概没有人好好翻过。

王阳明当时讲学也同现在人一样,提出了人性的问题。

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

第一句,“无善无恶性之体”,他认为人性这个“性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文化,他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

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是思想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情绪有善的也有恶的,比如我们要吃一个东西,该吃不该吃,吃了以后有没有好处?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恶的问题了。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人生下来天生有个知性的作用,这个知性是本性第二重、第三重的作用。

“良知良能”这个名词是什么人提出的呢?是孟子提出来的。

孟子提出两个东西,一个叫良知,一个叫良能,同本性没有关系,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这个时候不管坏人也好,恶人也好,任何人都很着急,都想去救他,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

我现在岔过来,引用《孟子》来解释王阳明的话,知善知恶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们现在普通人讲的天地良心,自然都知道要助人、要救人,不用考虑的。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们在行为上一定要向好的方面去作人做事,“为善”的为是行为的为。

“去恶”,坏的事情绝对不干。

“格物”是引用孔子的学生曾子作的《大学》里的辞。

这个问题就大了,《大学》里讲“致知在格物”,人能够不受物质世界的影响,自心不跟外物转,甚至转变了外物的功能,这个叫格物。

我对七十岁的人说“你好年轻”,大家就笑,其实我讲的是真话,你们只有七十岁,太可贵了,我想回到七十是做不到了,所以我看你们都是年轻人。

我们小的时候受的教育,这些书都要会背的。

那个时候把自然科学翻译叫“格致之学”,就是根据《大学》这个格物来的。

格致之学就是自然科学,换句话说我们要利用科学,不要被科学麻醉了;我们要利用物质文明,不要被物质文明所蒙蔽。

王阳明四句教中提到格物,在这个名辞上先做一个解说。

我们回过来看王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性之体”,你们这个题目要讲人性,人性本来无善无恶吗?这个影响很大,尤其当年干革命的时候,黄埔军校或者各个大学,统统在讲这个问题,我就讲讲自己本身的故事,也等于宣传自己。

当年国家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先生,也是黄埔军校校长,他对王学的研究很深。

我正好担任政治教官,讲政治课就碰到这个问题了。

那个时候我年纪很轻,二十几岁,胆子很大,一上台我就说王阳明这四句教错了。

先解释这个,“无善无恶性之体”,譬如这一张白纸,上头没有红色,也没有黑色,本体嘛!就是这一张纸。

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这个思想意识哪里来的?当然是由本体、本性的功能发起来的,就是“意之动”,一起来以后“有善有恶”,就分善恶了。

这个本体功能无善无恶,一起来就分善恶;本体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恶,可见本体功能上本来具有善恶的种子。

你王阳明讲“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说已经不对了。

第三句话更不对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里头能够知道哪个应该做、哪个不可以做的,叫做“知”。

我们人都有理性的,譬如我生气要骂人,一边想骂,一边又想算了,不要骂了,不忍住的话会出事情的,就憋住,那一知,很难哦!“知善知恶是良知”,请问这一知和那个本体有没有关系?当然有。

这个知性是由本体功能来的,本来有个知,有个感觉,有个知觉嘛!知性就是知觉,这个知觉和“意”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本体来的?也从本体来,好!在哲学上,王阳明的说法犯了三元论,本体不只一个了。

有一个无善无恶的本体,然后有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志,两个了,再有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三个了,在哲学上叫三元论,不是一元论的本体了,那就成了问题。

第四句话不批评了,“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句是对的,不管西方的文化、中国传统的文化、所有的宗教和哲学,都是要人为善去恶,这个没有错。

关于这四句教,我就这样公开讲了几十年。

明朝中期,历史上写王阳明归越国。

我们江苏这里是吴国,隔一条马路过去,那一边就是浙江越国了。

王阳明回到浙江,全国很多学者都跟着过来。

他晚年讨论四句教,有个学生批评老师,另一个学生赞成,两个人分成两派辩论。

王阳明听到了就说,你们两个都对,我讲的也对,我这四句偈对很有智慧的人,一悟便知;若要教育智慧程度比较低的人,就必须走为善去恶这一条路线。

这个辩论我们暂时不讲。

王阳明的四句教是根据什么来的呢?我再给大家介绍。

中国古代几千年来一直在讨论人性是善是恶,现在在座诸位又提出这个问题。

所以我常常讲,东西方文化都说人为万物之灵,我说那是人类自己吹牛的,人类一点都不灵,这些人性的问题、生命意义的问题,不管东西方所有宗教、哲学,到现在还没有解答出来,拿不出一个结论。

人怎么会生来的?一男一女在一起,精虫卵脏相结合,一下就变出人来,而且变出来的人个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人性到现在也没有结论啊!人类现在可以上天了,可是最基本的生命与人生的道理还没有得到结论,还没有脚踏实地呢!讲的王阳明这个问题,用唐宋来做一个界限,其实唐宋以前一直都在追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刚才我们提到春秋战国时,中国文化的中心是儒墨道三家,到唐宋以后演变成儒佛道三家,这三家的文化都在追寻这个东西。

什么是这三家文化主要的中心?佛家提出以“明心见性”为宗旨。

学佛的人为什么要剃光头出家?不是去玩的,是要潜心追究这个生命以及人的本性的问题。

这个学问走的路线,就是怎么样明心见性。

什么叫明心呢?就是找出我们人的感觉、知觉、情绪、思想是怎么来的。

现在西方文化从生理、医学来看,认为是脑的问题,可是这个科学理论也快要走到尽头,走不下去了。

现在研究脑的科学,正尝试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接轨,但还没有接上,所以这个问题很大。

佛家提出了明心见性。

道家提的是什么呢?修心炼性。

儒家提的呢?存心养性。

这都是心跟性的问题。

那么中国文化讲明心见性,心跟性怎么去知道呢?刚才提到王阳明四句教里的这个知,“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有这么一个知觉,而这个知觉又从哪里来?现在西方的科学、医学说是脑的问题,不过最近新的资料出来了,并不是脑。

那么这个知性究竟是什么东西?人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前生后世?回到王阳明这四句教,这个在中国哲学,是属于明心见性的问题。

所以你不要看到庙子就拜拜烧香,那是宗教形式,在宗教背后,释迦牟尼佛、孔子、老子的学问,追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

心怎么去明,性怎么去见?中国禅宗文化里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你们大概都听过。

唐朝的时候,禅宗刚开始兴盛发展,不谈庙子里和尚念经吃素这些形式,我们谈它的内容中心。

禅宗的文化在中国叫“教外别传”四个字,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学理以外,另辟了一条路子,直接明心见性,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换句话说,是印度文化跟中国文化的接轨,产生了新的东方文明,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

禅宗都讲传承,传到了第五代弘忍禅师,在湖北黄梅。

后来禅宗又分南北两派。

北宗讲渐悟,慢慢做功夫、做学问,一步一步达到明心见性,见到人性的本来。

南宗讲顿悟,立刻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可以是圣人、都可以得道,众生平等的。

当时广东出了一个人,就是有名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

五祖年纪大了,想把这个心要传下去,于是吩咐弟子们,每人写个偈子报告。

五祖有位大弟子神秀,学问很好,修持、工夫也很高,他就写了一个偈子,题在回廊墙壁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为什么引用这个呢?你们诸位问到怎么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绪、思想,尤其做老板的,动不动发脾气骂部下,动不动认为自己资本家高高在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这个心理要赶快改掉,看看神秀师父这个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是智慧,此心要平静,没有杂念妄想,没有情绪。

但是人的思想、情绪、感觉随时会发生,忧闷、痛苦、烦恼、自卑、傲慢各种情绪,多得不得了,所以要随时拿掉自己心里的情绪、思想、感觉,这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修养,无论做一个普通人,或者做一个领导人,都需要这个修养。

“时时勤拂拭”,心境像玻璃镜子,镜子上的渣子要时时擦干净,“勿使惹尘埃”,永远保持清明,像每天早晨刚睡醒一样;每天早晨将醒未醒,那个有知性没有情绪的刹那,保持那个心境,就是最高的修养,像镜子一样干净,不可以使情绪、心理感觉落到上面。

你们诸位问修养问题,这个偈子是很好的答案。

这位大师兄写了这个偈子以后,传到正在做劳动春米的六祖那里,六祖说我也有一偈,可是我不识字。

旁边有位江州别驾,就替他在墙上题下这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与万物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东西都没有,很空灵自在的,“何处惹尘埃”!。

我们提到六祖的偈子,回到刚才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性之体”,就是根据六祖这首偈子来的。

六祖的故事很有趣,后来他被称为禅门南宗六祖。

现在到广东南华寺,他当时的肉身还保存到现在。

讲到这个心性的本体,提到王阳明,再讲到中国文化禅宗所标榜的明心见性。

刚才提过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修心炼性,都是人性的问题,可见人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可是现在中国文化却把这个东西丢掉了,这样能和现在科学接轨吗?中国要恢复这个文化,才可以跟西方新的科学文化接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