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

合集下载

略论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略论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略论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面对程朱理学“知先行后”思想带给明王朝统治的不利影响,王阳明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知行合一”,以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

“知行本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及“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可视为“知行合一”思想的主要内容。

标签:王阳明知行合一知行观一、“知行合一”思想背景王阳明(1472-1529)是明代理学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心学”运动的代表人物。

王阳明所处时代为明朝中叶。

此时明朝,政治腐败,宦官专权,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败坏,农民起义连绵不断,中央统治受到严重威胁。

从社会阶层角度来看,当朝权贵及士大夫之流表面上宣称“仁义道德”,暗地里却是“男盗女娼”,讲的是“忠孝之道”,行的却是不忠不孝。

由于统治黑暗,老百姓被迫为恶,甚至搞起了农民起义。

作为封建王朝维护者的王阳明,看到这样的情况痛心疾首。

因此,他倡导统治阶层要把知和行统一起来,从而正人心、安百姓,以维护封建统治,同时积极教化民众,使其认识到“一念而恶,即恶人”的道理,避免由于冲动而酿成农民起义的大患。

从社会思想角度来看,程朱理学是明朝当时的官方统治思想,科举考试便是以朱熹学说为主要内容。

然而,到了社会动荡的明朝中期,程朱理学的种种弊端也就暴露了出来,那种知行不一思想为统治阶层的言行不一提供了依据。

程朱所主张“以吾心而求物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朱子语类》卷九)等论断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知先行后”主张,把“知”与“行”的关系人为割裂开来,导致了当时空谈义理却终身无用的风气。

为了破解这种状况,王阳明批评当时学者“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察,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传习录》上)。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将知行这“两事”并作“一事”,主张“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答顾东桥书》),积极倡导力行,并特别强调要在“事上磨练”。

王阳明希望以这种方式来消除程朱理学教人先知而后行所带来的后果,这就是他的“立言宗旨”。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三大核心观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其中,“知行合一”的理念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公元1509年,龙场悟道的后一年,阳明先生应当时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邀,在贵阳书院讲学。

在这一年,阳明先生首倡“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为何提出“知行合一”?为什么“知难行易”?(这一点有悖于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的“一”是什么?关于“知行合一”,我们有三个要点与大家分享:知行本一阳明先生原文:“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这一个功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阳明先生说,知行原是一个功夫,即知行本一。

有怎样的知,就有怎样的行。

有错知,就有错行。

有浅知,就有浅行。

有深知,就有深行。

有真知,就有真行。

没有真行,则说明也没有真知。

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反过来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认知水平。

能够行出来的知才是真知,行不出来的都不是真知。

比如,我们普通人都“知道”不应该说谎,知道孝养父母,知道忠诚担当,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些。

事实上,这个“知道”只是停留在头脑里的知识,并非自己内心的真知。

先以说谎为例。

为什么明明知道不能说谎但仍然会说谎呢?因为,我们觉得与人交流要顾及自己的面子,也要顾及他人的感受,说实话会伤害他人,说假话则你好我好大家好。

因此,我们内心深处的认知并非“不说谎”,而是“说谎挺好,对自己好对他人也好”。

既然心里认为“说谎挺好”,外在的行为表现就是撒谎,这即是“知行本一”——有什么样的内心认知,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再如,大家都知道忠诚于家庭,但是有些人仍然会婚内出轨,这是因为他们心底的深层认知是“人生苦短,及早行乐”。

很多人都说这样一句话:“我听过很多大道理,但我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你之所以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你没有真正践行这些大道理。

王阳明道德哲学体系:知行合一

王阳明道德哲学体系:知行合一

王阳明道德哲学体系:知行合一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四句教”和“知行合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成为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

以下是对王阳明“四句教”的深刻理解及其“知行合一”思想的归纳提炼。

王阳明的四句教王阳明的“四句教”,亦称“王门四句教”,是其晚年对一生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原文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不仅体现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也构成了其学术体系的核心。

1.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心之体”揭示了心的本体状态。

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是晶莹纯洁、无善无恶的,这是指心在未受外界干扰和个人私欲影响时的原始状态,是一种超越善恶判断的纯净状态。

这一观点体现了王阳明受佛家思想影响的痕迹,强调心的本真和清净。

这一状态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原始、最真实的存在,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

2.有善有恶意之动“有善有恶意之动”则阐述了意念产生后善恶的出现。

王阳明认为,意念(意)一旦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

这里的“意”指的是人的意念或想法,它源于心的活动。

善恶并非心体本身所具有,而是由于人的意念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保持心的纯净和平静,是避免产生恶念的关键。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在道德修养中需要时刻警觉自己的意念,以免被恶念所驱使。

3.知善知恶是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揭示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良知”是核心概念,是道德判断的依据和行为指南。

良知是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分辨善恶的能力,它不受外界干扰,直接指向内心的真实和善良。

人人都有良知,只是有时被私欲所蒙蔽。

通过致良知,人可以恢复内心的光明和纯净,从而正确地分辨善恶并做出选择。

这一观点强调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唤醒和恢复良知来指导人的行为。

4.为善去恶是格物“为善去恶是格物”则指出了道德修养的实践途径。

格物在王阳明这里指的是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及知与行的关系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及知与行的关系

知行合一,是我国文化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思想,而王阳明更是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

本文将从知行合一的含义、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以及知与行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知行合一的含义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为统一一致。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知与行一直被看作是人生哲学的关键。

知识的获取和行为的实践一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体会知识的价值所在,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二、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1. 精神内观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学说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

在王阳明看来,人们的心灵本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能力,称之为“良知”,只要人们用心去修炼,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判断善恶,形成正确行为准则,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2. 内外合一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必须保持一致,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他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认为在实践中应该自觉贯彻这种道德原则,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3. 具体实践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地去锻炼和提高。

他强调思想和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在实际行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内涵。

三、知与行的关系1. 理论与实践知和行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

没有理论,实践就会盲目;没有实践,理论就会空洞。

理论是行动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检验。

只有让知识贯穿于行动中,才能真正发掘知识的潜在价值。

2. 深度和广度知识和行为之间是相互支撑的关系。

深度的知识能够支撑高质量的行为,而广度的知识能够支撑丰富多样的行为。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行为的品质和多样性。

3. 修身与治国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知与行的关系也扩展到了治国理政领域。

治国理政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并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行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更是深入人心。

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

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

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在讲学时,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知行关系在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直都备受争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背景王阳明所处的明朝中叶,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王室、贵族和宦官利用政治权力大规模地侵占土地,大地主进行大范围的兼并土地,据《明史》记载:“郡多士大夫,士大夫又多田产,民有产者无几耳。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农民的地租、赋税也日益加重。

也就标志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凸现。

进而伴随着农民、矿工的接连起义明朝中叶的社会危机不仅来自外部起义军的冲击,而且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倾轧同样威胁其政权稳固。

据史料记载,地方藩王相继叛乱,如燕王朱棣、汉王朱高煦、宁王朱宸濠以各种理由先后向中央权发难,这些彼此倾轧的统治阶层,大多数是程朱理学的信徒或者受程朱理学的教育。

可见,满口仁义礼的臣子,也做了不仁不义的叛逆之事,冲破了程朱理学的天理约束和禁锢。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的思想对立。

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二·知行合一思想的涵义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认为,知并不是“可以说”是行,行也不是“可以说”是知,知与行就其本来真正的意义就是互相包含的。

无论就范畴还是范畴指称的对象说,知中就有行的因素,行中也有知的因素。

所以知行是合一的,这两个范畴的规定是互相包含的。

但是,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否可以被理解为“同一”呢至少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个命题来说,知与行不能是完全同一的。

如果知行范畴是完全同一的,意味着其中任何一个可以是不必要的,也就无所谓知是行之“始”,或行是知之“成”,“始”和“成”正是表示这两个范畴和它们所对应的对象并不是完全同一的。

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正是王阳明先生心学的哲学命题之一,其涵义深邃自不必说。

《传习录》此段中阳明先生为解学生徐爱之疑惑,举出两例:“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

人之五官对外界之事物有好、恶之辨,乃人之属性,是知的载体,无可指责,然而,辨知后即有行,如贪恋“好色”,厌弃“恶臭”的杂念、邪念乃至行为都是人之恶习、劣行的根源。

这里说明了“知”唯其一,“行”有善恶之别,君子欲修其德,必须“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意思是说,知是行的开端,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因此行一件事之前,必先有知,行者必以知为前提。

再浅显些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各种食物的味道,除非以自己的舌头去品尝,以自己的心体去体会,否则无法知道它的真味。

事同此理,没有亲身的经历,也无法体悟其中顺、逆的切实情境。

[原文]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

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却不能弟。

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

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

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

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

亦只是不曾知臭。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

方可称他知孝知弟。

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

知寒,必已自寒了。

知饥,必已自饥了。

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

关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考

关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考

关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考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了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和行为的一致性。

他认为,人们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本能的善良和道德意识,只要能够认识到这种本性,就能够自觉地去实践和追求道德行为。

知行合一的核心观点是人的知识和行动要相互统一,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道德的真谛。

知识只有通过行动的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和完善,而行动也需要有正确的知识指导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王阳明强调了自觉的实践和主动的改造,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修炼,逐渐改造自己的心灵和行为,使之与道德理念相一致。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心灵驱动的,只有通过改变自己的心灵状态,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个人通过实践和修炼,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品质;而社会则能够建立在人们共同追求道德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总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了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和行为的一致性,提倡通过实践行动来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王阳明对知行关系的看法

王阳明对知行关系的看法

王阳明对知行关系的看法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心学”创始人。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王阳明看来,知行合一是一种哲学思想,它不仅是人生的指导原则,也是实践的具体方法。

一、知行合一的内涵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的内涵非常丰富。

首先,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行为之间的统一。

在王阳明看来,人的知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其次,知行合一也是指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统一。

在王阳明看来,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知行合一还是指思想和行动之间的统一。

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思想和行动也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思想和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知行合一的意义知行合一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在王阳明看来,人的知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

其次,知行合一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在王阳明看来,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世界。

最后,知行合一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思想和行动也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思想和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如何实现知行合一实现知行合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

首先,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地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最后,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找到不足之处,不断地改进自己。

四、结语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的内涵非常丰富,意义也非常重大。

实现知行合一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但只有通过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姓名:陈泓君学号:312030505003【摘要】: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把对封建伦常道德的外在式追求转向到内在于人心,人心的良知就是一切价值的标准。

他的知行合一学说,更有强调行动的一面,这样,道德自觉就不仅仅体现在主体的心的主观层面上,而是要求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要实现知行合一,良知是基础,良知与行动紧密配合才能达到成圣成德的理想。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良知王阳明生活在明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时代。

明初长期稳定,天下承平,统治者渐次骄奢淫逸,政务荒疏,朝臣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宦官乘机窃权专政,扰乱朝政,加之边患频繁,藩王反叛,下层人民的武装暴动,使明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礼教失去了对人心的控制,人们普遍心怀不满,士大夫及其知识分子只知道趋炎附势,追官逐禄,醉生梦死,“方今之俗,廉耻未兴,……奔竞未抑”。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阳明的心学出现了。

其心学突破了程朱理学禁锢天下的局面 ,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强调立德践行、知行合一,给沉寂积年的思想界注人了活力。

一、知行关系的理论探讨“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针对程朱“知先行后”提出的,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知行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 如车之双轮, 鸟之两翼, 不可以截然分开。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 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以自有知在。

”任何现实活动, 都应该是理性与行为的合一。

现实活动中理性指导的方面就是知, 而实地行动的方面就是行。

知表现为对于行为的意向、推理、决断, 行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对理性指令的现实作为。

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一个现实活动,一般来说,总是创意于知,实行于行,知与行是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的,“君子之学”不能“离去事为而废论说”。

具体来讲,在“知行关系”之前还有一个“知”域本身的“内还原”阶段。

“知行合一”的细意即指由“知2向行1的还原”。

这个所谓的“还原”就是“合一”。

直观表述的阳明此一指令句的重要的心学认识论贡献,就表现在他将孔孟心学进一步细腻化: 先把心域过程(认知和感受) 分为两段(知1和知2),再把行为过程分为两段(行1和行2)。

但后者分属心的内外两域。

这样,阳明学等于暗示存在着一个“心、行”(内外) 兼融的“中介区”: “心行区”,即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在至真至善的状态下,心将认识到条件的需要,并因此认识到条件的性质。

心会自然回应它所认识到的条件需要,这便是“发”。

此回应的结果即是所谓的“德”。

但作为善与德,它们不仅是知,更是行:它们关系到做实事,是在知善应德的同时行善行德。

由此可知,知是有目的的指向与价值判断介入的。

对形势的认识带来需要的判断,以及完成此需要所必须或应当做什么的判断,于是出现行为目标的认识,与实现目标方法的认识。

所有这些都是紧密相关的,都是本心的自然功能,并趋使每个人按照心之判断采取行动。

其结果的行动与所达到的成就无所不善,无所不德。

在更复杂的形势下,一个人必须正确认识形势,在该形势下需要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去做。

而践行这些,知是前提。

但根据王阳明的思想,求知并非将心对目的判断之认识与对善恶的评价割离开来。

相反,它们服务于心的目的判断和善恶评价,且必须被认为是心的创造性意图的结果。

在此意义上,心之评价与价值判断既给予统一和创造的动机去探索知识,促进行动的完成,又使统一与创造达到实质形式,即善。

所以,当其弟子问一个人是否应该讲求不同的礼节或知识时,王阳明的回答很有感染力:“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去求个凉的道理。

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却是需要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此处可见,王阳明并没有否定寻求某种特定的知识,在他看来,只有“知”才是“心之本体”。

但任何这样的探求必须根植于或受限于意愿或意志,正所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便在实践中实现特定价值。

他的重点可以归纳为三方面:一是对知识的任何探求都必须受到心之反应的意志——意愿所趋动,它在整体上受内在之善的调节;二是此种探求被进一步引向心在此活动中所感知和决定的结果;三是任何知识在此框架下被集中起来,并植根于此,才是有意义的。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王阳明谈到诚心与孝敬就像树根与枝叶,探求冷热之理仅是枝叶。

王阳明相信任何对知识的探求必须是有目的的,并要被心中的价值所趋动。

在这个意义上,心之“意”和实现目标的行动是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

因此,知行合一不是别的,而是心作为最终、也最彻底的真实在其潜在道德(个体的善)完成上的统一。

由此容易看出,“知行合一”的命题不可避免地要引出“致良知”的命题。

二、知行合一的实践程序王阳明认为, 首先必须诚意格物, 要求人们正念头,并且提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要人们防私欲于未萌发之前,灭私欲于方萌之时,也就是要格心、正人心。

人们只有首先从一念发动处起符合道德原则, 将一念不善就予以去除,从无一毫人欲之私。

这种约束对学生精神自由有很强的制约性, 但在教育上, 就私欲防范于未然而言, 对于陶冶人格也不失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知行合一”作为教学方法,不仅要求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以之克除知而不行的弊病, 也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加以贯彻知行合一,学生要把“知行合一”贯彻于道德完善的过程中。

王阳明认为, 只有真正的知行合一,才是道德的完善。

这种真正的知行合一也就是良知与致良知的统一。

良知是知,而致良知是行, 人必须致其良知于事事物物,即一切行为都出于良知的安排, 才符合知行合一的要求。

王阳明要求教师以知行合一教育学生克去一念发动之不善。

人在实际行动之前, 就有心之发动,这就是意,而意之所用, 必有其物,物即事也。

人在某一行为之前, 即存在关于这一行为的意念和设想, 行为正是由意念设想转化而来的。

因此要诚意格物, 即人们在行事前要端正自己的念头, 这个念头也就是行。

端正了念头也就端正了行为, 也就达到知行合一了。

心之本体在没有被私欲所蒙蔽时, 知和行只是一件事,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如有人乍见孺子将入井中, 必有怵惕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的自然流露, 必然奔走往救。

如果此时有转念, 或畏难不往, 就是知而无行, 这并不是知行本体如此,只是心被私欲蒙蔽,使得其有良知而不能行,就不能致良知。

三、对“致良知”的理解良知一词来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 ,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 ,仁也;敬长 ,义也;无他 ,达之于天下。

”显然这里的良知有着明显的道德性界定 , 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扩充人的德性的“尽心”宗旨。

宋儒所论良知 ,不出孟子之意 , 然而到了王阳明其内涵已被大大丰富。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真正起点,是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龙场悟道开始的。

在这之前,他所走的求学之路,不管是“驰骋于辞章” ,还是“出入于二氏”钱德洪《刻文录序说》,见《王阳明全集》,下引此书只注篇名,都是追求心中圣贤标准的过程。

在王阳明看来,作为本体的“良知”,除了先验性之规定,普遍性(天理)之容外,还有主体性(灵明) 之形式和个体性的情感功能。

良知的先验性确立了其普遍性品格。

但良知的先验性也没有否定其个体性,良知的能动性、自在独立性、情感性及自然生长性则只有落实于现实的主体才有意义 ,这体现出良知的个体性品格。

普遍性品格和个体性品格即是良知的二重性。

显然,王阳明并没有把良知设定为处于绝对主宰地位的形上天理 ,而是站在一元论的立场 ,把良知定位于形而上学层次与经验层次以及善的宇宙力量与恶的宇宙力量的交叉点。

这也正是阳明的良知区别于程朱之天理的重要之点。

这里,王阳明既没有将理学的形而上学完全消解 ,也没有将良知完全感性化、个体化。

良知的本体意义显示了其自主自律的道德感 , 侧重于道德修养 ,它的个体特征则显示了个体生命的跃动 ,注重审美自由。

二者统一于完整的现实的个体存在之中。

良知的二重性特征及其与现实个体的紧密联系使其成为个体进行身心修养和成就理想人格。

“致良知”就是要将“本然之知”化为“明觉之知”: 本然的良知是“天理之昭明”,是至善至美的人之本性,没有任何亏缺障蔽,是高尚的道德,“本来自明”;这种本然之良知人人皆同,人人皆有,但由于私意障碍, 使得不同的人对良知的明觉程度不同, 所谓“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圣人能致其良知, 而愚夫愚妇不能致, 此圣愚之由分也。

”正因为本然的良知不能为每一个主体所能达到,因此需要主体的后天的致知工夫, 后天的致知就是让“愚夫愚妇”“精察此心之天理, 以致其本然之良知”。

王进一步强调,“致良知”也就是“胜私复礼”,克去私欲对“良知”的障蔽,复明主体心中的“天理”。

因为“心外无学”,“致知格物”就是要向内用功, 学问只是在主体内心求“良知”。

“良知之外别无知矣, 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 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参考文献:[1] 刘立夫,黄凌.试论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J].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第6期.[2] 周建平.浅析王阳明的“心学”[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12月.[3] 李幼蒸.王阳明和胡塞尔的心学还原论———“重读王阳明和重读胡塞尔”[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4]刘宗贤.试论王阳明心学的圣凡平等观[J].哲学研究,1999年第11期.[5]成中英.论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J].阳明学刊,第5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