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分析

合集下载

王阳明道德哲学体系:知行合一

王阳明道德哲学体系:知行合一

王阳明道德哲学体系:知行合一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四句教”和“知行合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成为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

以下是对王阳明“四句教”的深刻理解及其“知行合一”思想的归纳提炼。

王阳明的四句教王阳明的“四句教”,亦称“王门四句教”,是其晚年对一生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原文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不仅体现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也构成了其学术体系的核心。

1.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心之体”揭示了心的本体状态。

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是晶莹纯洁、无善无恶的,这是指心在未受外界干扰和个人私欲影响时的原始状态,是一种超越善恶判断的纯净状态。

这一观点体现了王阳明受佛家思想影响的痕迹,强调心的本真和清净。

这一状态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原始、最真实的存在,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

2.有善有恶意之动“有善有恶意之动”则阐述了意念产生后善恶的出现。

王阳明认为,意念(意)一旦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

这里的“意”指的是人的意念或想法,它源于心的活动。

善恶并非心体本身所具有,而是由于人的意念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保持心的纯净和平静,是避免产生恶念的关键。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在道德修养中需要时刻警觉自己的意念,以免被恶念所驱使。

3.知善知恶是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揭示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良知”是核心概念,是道德判断的依据和行为指南。

良知是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分辨善恶的能力,它不受外界干扰,直接指向内心的真实和善良。

人人都有良知,只是有时被私欲所蒙蔽。

通过致良知,人可以恢复内心的光明和纯净,从而正确地分辨善恶并做出选择。

这一观点强调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唤醒和恢复良知来指导人的行为。

4.为善去恶是格物“为善去恶是格物”则指出了道德修养的实践途径。

格物在王阳明这里指的是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及知与行的关系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及知与行的关系

知行合一,是我国文化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思想,而王阳明更是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

本文将从知行合一的含义、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以及知与行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知行合一的含义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为统一一致。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知与行一直被看作是人生哲学的关键。

知识的获取和行为的实践一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体会知识的价值所在,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二、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1. 精神内观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学说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

在王阳明看来,人们的心灵本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能力,称之为“良知”,只要人们用心去修炼,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判断善恶,形成正确行为准则,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2. 内外合一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必须保持一致,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他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认为在实践中应该自觉贯彻这种道德原则,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3. 具体实践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地去锻炼和提高。

他强调思想和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在实际行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内涵。

三、知与行的关系1. 理论与实践知和行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

没有理论,实践就会盲目;没有实践,理论就会空洞。

理论是行动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检验。

只有让知识贯穿于行动中,才能真正发掘知识的潜在价值。

2. 深度和广度知识和行为之间是相互支撑的关系。

深度的知识能够支撑高质量的行为,而广度的知识能够支撑丰富多样的行为。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行为的品质和多样性。

3. 修身与治国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知与行的关系也扩展到了治国理政领域。

治国理政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并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行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更是深入人心。

浅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浅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浅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摘要:“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哲学思想中最有特色又最难理解的一个命题。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探讨的并不是认识论问题,他主要基于道德实践的独特视角提出了这一命题。

本文主要从提出的角度、基本含义、目的和层次三个方面对“知行合一”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王阳明“知行合一”道德实践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许多思想家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

在知行问题上,王阳明反对程颐和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一、“知行合一”提出的角度“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哲学思想中最有特色又最难理解的一个命题。

之所以难理解,不在于它本身的纷繁复杂,而在于它提出角度的特殊性。

道德的角度构成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说最基本、最独特的视角。

一般来说,知行问题属于认识论的范围,所以,人们习惯于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知行合一说。

但是,王阳明对本体论的“天理”作了伦理道德的规定,因此,践行天理的“知行合一”就不再是认识论问题,而是一个道德实践与道德修养问题。

从认识论上看,我们可以根据知行概念的逻辑关系去规定它们的实践关系。

就是说,可以对知行活动做对象性的考察和把握,从而反过来规定知行活动的关系。

但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看,知行关系不是一个对象考察的问题,而是直接在实践活动中显现的问题。

就像我们评价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看他掌握了多少道德知识,而是要看他在实际生活中的作为一样。

道德领域的知和行不可分割。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正是从道德实践的角度来谈“知”与“行”的本然关系的。

从道德实践的角度看,“知”与“行”是不可分割而同时并存的关系。

结合王阳明的另一个命题“心即理”来看,作为知行合一的发动者的“心”是纯粹的精神实体,而“知”和“行”便构成了它的两种意向:凡是指向它自身意向的就是“知”;凡是指向它之外的意向就是“行”。

这样,知与行的含义就发生了变化,不再具有主客观分界的含义,它们可能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借以区别的标志仅仅在于意志的指向。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四句话的解读与含义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四句话的解读与含义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四句话的解读与含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他对人与世界、认识与行动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为你概述这四句话的含义,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四句话“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而不行,虽知亦无用。

”“行而不知,虽行亦无益。

”“知行合一,方能致良知。

”各句解读1.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解读:这一句话强调了“知”和“行”的相互关系。

“知”是行动的起点,而“行”则是知识的体现和实现。

只有通过行动,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和品质。

意义:实践的重要性:单纯的知识不等于智慧,真正的理解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深化。

循环过程:知识和行动之间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行动可以促进对知识的更深理解。

2. 知而不行,虽知亦无用。

解读:此句指出了仅有知识而不付诸实践的无效性。

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行动,那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意义:责任感:拥有知识的人应当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通过行动去影响世界。

行动的必要性: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不应停留于理论阶段。

3. 行而不知,虽行亦无益。

解读:这一句话提醒人们,仅仅践行而不懂得其背后的道理同样是无效的。

行动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知识基础上。

意义:方向感:在行动中,理解和知识提供了方向,避免盲目的努力。

智慧的统一:强调智慧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真实效果。

4. 知行合一,方能致良知。

解读:最后一句表明了知行合一的最终目的——达到“良知”。

“良知”是内心的道德判断能力,只有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这种能力。

意义:道德自觉:良知作为内心的道德标准,要求个体在行动中始终保持对善恶的清晰认识。

理想人格:知行合一的实现,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

综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结合。

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的修养与教育,也为社会治理与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通过对这四句话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并不是单纯地强调知识或行动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是提倡二者的结合。

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

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

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在讲学时,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知行关系在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直都备受争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背景王阳明所处的明朝中叶,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王室、贵族和宦官利用政治权力大规模地侵占土地,大地主进行大范围的兼并土地,据《明史》记载:“郡多士大夫,士大夫又多田产,民有产者无几耳。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农民的地租、赋税也日益加重。

也就标志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凸现。

进而伴随着农民、矿工的接连起义明朝中叶的社会危机不仅来自外部起义军的冲击,而且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倾轧同样威胁其政权稳固。

据史料记载,地方藩王相继叛乱,如燕王朱棣、汉王朱高煦、宁王朱宸濠以各种理由先后向中央权发难,这些彼此倾轧的统治阶层,大多数是程朱理学的信徒或者受程朱理学的教育。

可见,满口仁义礼的臣子,也做了不仁不义的叛逆之事,冲破了程朱理学的天理约束和禁锢。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的思想对立。

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二·知行合一思想的涵义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认为,知并不是“可以说”是行,行也不是“可以说”是知,知与行就其本来真正的意义就是互相包含的。

无论就范畴还是范畴指称的对象说,知中就有行的因素,行中也有知的因素。

所以知行是合一的,这两个范畴的规定是互相包含的。

但是,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否可以被理解为“同一”呢至少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个命题来说,知与行不能是完全同一的。

如果知行范畴是完全同一的,意味着其中任何一个可以是不必要的,也就无所谓知是行之“始”,或行是知之“成”,“始”和“成”正是表示这两个范畴和它们所对应的对象并不是完全同一的。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是一本关于王阳明思想的书籍,通过对王阳明的学说和心得的阐述,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王阳明的思想,以实现知行合一的境界。

本文将对该书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回复,包括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观点、知行合一的含义、心学的实践方法以及对读后的个人心得。

1. 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观点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知行合一”。

他认为,人的本性具备了天赋的良知和善良的本能,只要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就能够找到内心的真实和正确的道德准则。

他强调人的内心是可以自我觉醒和自我教育的,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实践,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道德境界。

2. 知行合一的含义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将知识和行动统一起来,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知识。

王阳明认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知行合一的含义是要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认识,从而达到真正的自我觉醒和成长。

3. 心学的实践方法心学是王阳明思想的实践方法,它强调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心学的实践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觉反省:通过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2) 实践修炼: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3) 善用良知:通过发挥自己的良知和智慧,判断和选择正确的道德准则,指导自己的行动。

(4) 与人为善: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4. 个人心得通过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我对王阳明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为,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观点“知行合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知行不合一的问题,即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却无法付诸实践。

而王阳明思想强调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在读完王阳明的著作《知行合一》后,我深受启示并对其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王阳明的思想核心、知行合一的内涵、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以及对我个人的启示。

一、王阳明的思想核心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思想核心可以概括为“知行合一”。

他认为,知识与实践应该相辅相成,不能脱离实际而空谈理论。

他主张通过实践来增加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践来提升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二、知行合一的内涵知行合一是指理论知识和实际行动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惟独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干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知识惟独在实践中才干得到验证和应用,惟独通过实践才干将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1. 实践中的思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思量和总结,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 实践中的反思:在实践结束后,我们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自己的行动是否符合理论,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从中获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行动方式。

3. 实践中的调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灵便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四、对我个人的启示《知行合一》给了我不少启示和反思。

首先,我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将其付诸实践。

惟独在实践中,我才干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我明白了实践中的思量和反思的重要性。

通过思量和反思,我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行动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我深刻体味到实践中的调整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我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灵便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总结起来,《知行合一》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它教会了我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何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实践,不断思量和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以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该书以心学为基础,探讨了人的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该书,我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王阳明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

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付诸实践,是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的。

只有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使其产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让我意识到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其次,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具体实践方法。

他认为,要实现知行合一,首先要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只有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其次,要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行动力。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力,使自己的行动与知识相一致。

最后,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动。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些实践方法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让我明确了实现知行合一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此外,王阳明还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决定其认知和行为的根本因素。

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心性,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这一观点让我深思,意识到要想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首先要从内心开始,修养好自己的心性,使其与知识和行动相一致。

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我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我认识到只有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同时,要实现知行合一,我们需要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并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动。

此外,修养好自己的心性也是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前提。

这些心得体会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将对我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阅读《知行合一》让我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即理在贵州龙场,如何活下去,变成了王阳明在龙场生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他说,生死一念,尚觉未化。

他一天到晚在想这个死亡的问题,在想生和死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

为了想明白这个问题,他的做法超出我们常人的想象。

他的做法很特别,他用石头给自己做了一个石椁,那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棺材。

他躺倒里头,一天到晚在沉思这个问题,躺倒里头,闭上眼睛,体验死亡,体验死去以后是什么感觉。

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琢磨这个问题的同时,他也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是圣人处在我现在的情景当中,圣人会怎么做?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因为我们一直知道,阳明先生从十二岁开始就一直立下了要做圣人的志向,他的整个生命过程当中,就是他不断地寻求圣人之道的过程。

所以在龙场这样一个特别艰险,特别艰难的一个环境当中,他就想,圣人处此,当做何道。

这个问题很重要,为什么重要?实际上阳明已经在把自己当做是圣人了,这是一种圣人心态的切入。

正是因为如此,他不断地在琢磨这个问题,按照史料的记载,在一个月明的深夜,他突然感觉到一片光明,从他自己的心里头,油然升腾。

他随即感觉到,自己的全部,都已经随着这片光明,和浩瀚的自然世界完全地融为一体了。

一种无限的喜悦之情,也从他的心底涌起,他完全是忘乎所以地一声长啸。

这声长啸,在寂静的深夜,可以说是响彻云霄啊。

三位随从早就已经睡着了,结果被王阳明这一声长啸从梦中惊醒,他们三个人都非常惊愕地望着王阳明,王阳明是满身大汗,但是脸上却露出非常喜悦的神态。

这个情景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龙场悟道。

阳明先生非常真切而且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真相。

死亡在他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龙场悟道,那么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其实悟这件事情并不玄乎,并不神秘。

它是我们对一件事情不断地深入思考,还找不到门径,突然经过某种偶然事件的启发,或者说,某种生活现象的启迪,突然能够使我们打开了心胸,这就是一种悟的状态。

阳明先生一直在沉思关于死亡的问题,生命问题,他也一直在沉思什么事圣人之道,龙场那样子一个特定的环境,一种特定的生活状态,处在那样子特定环境下得特定的生命状态,成为他悟入圣人之道的一个契机。

所以在他看起来,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恰好相反,死亡本身原本就是生命过程的一种构成,死亡也是一种生命事件,只不过是生命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而已。

阳明既然已经领会到了生命的真谛,已经超越了死亡对他心灵的束缚,超出了死亡的阴影。

它就更加真切而有深刻地领会到了生命的意义。

所以在他的眼睛里头原来龙场所看出去的一切都改变了模样。

天上漂浮着的彩云,天上的鸟、水里的鱼、绿色的山,青山绿水……这所有的一切东西都成了活泼泼的宇宙生命的呈现。

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领会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原来我们都把圣人之道当做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去追求,好像当做是一种东西在那里,我们要把它找到。

现在阳明先生说,错,圣人之道,原本就在我的心里面,每一个人的心里面都有圣人之道,关键的问题仅仅在于你是否发现了它。

你只要把你心中的原有的圣人之道显现出来,你就是圣人。

按照阳明先生的观点,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和世界上的人、事打交道。

我们在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灵状态,去和人,和事打交道,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态度会直接决定我们和人和事打交道的结果。

那什么叫做态度呢,态度实际上就是心灵状态,如果我的心,我的心灵是狭隘的、是自私的、是灰暗的,那么在我看出去可能这个世界也是狭隘的、是自私的、是灰暗的。

如果我的心灵状态是宽阔的、是无私的、是光明的,那么我的世界也会变得是宽阔的、是无私的、是光明的。

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如何实现心灵态度的转变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中国古代有一部书叫做《列子》,《列子》里有一个故事,应该是家喻户晓,叫《疑人窃斧》:有那么一个人,他有一天丢了一把斧头,他就怀疑这个斧头是隔壁老张家的儿子偷的。

所以他看这个隔壁老张家的儿子,看他说话的态度,看他走路的那个样子,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偷斧头的人。

过了没几天,他又从自己地里面又找到了那把斧头,回来再看隔壁老张家的儿子,这回怎么看怎么不像偷斧头的人。

这个就是心灵态度决定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和世界交往的方式的一个例子。

大家也都知道,杜甫有一句诗很有名,叫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毫无疑问,通常情况之下,春天的花朵是给人愉悦之感的,我们大家看了都会很开心,很美丽,很好看,心情会很好。

但是如果你恰好有伤心事。

你心情很糟糕,你处在哀伤之中,你看到的那个花朵恐怕也在像你一样掉泪。

如果你在跟亲人别离,你看到鸟从树上飞起,也会想到别离。

鸟从树上飞起,这件事情,在你看起来就是触目惊心的。

这同样是我们的心灵态度可以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的世界观点的一个例子。

我们回忆王阳明在龙场的一个时期,讲到他的悟道。

“龙场悟道”是阳明先生一生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事件之一。

是他实现了自己的心灵转向,实现了自己心灵飞跃的一个重要事件。

但是这一个事件我想表明三点:第一点,实际上“龙场悟道”不是突如其来的,是他长期以来,长久以来,他从小立下的圣人之志,追寻圣人之道,不断地对圣人之道的思考,寻求,在龙场这样一个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所达成的一个自然结果。

第二点,因为龙场悟道,使他领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使他摆脱了朱熹以来事物之中存在至理这样的一种观点。

所以,也就是说,“龙场悟道”实际上标志着王阳明和朱熹真正在思想上开始分道扬镳的一个起点。

第三点,正因为如此,“龙场悟道”作为一个思想成果,也是王阳明开始创立自己以心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的一个开端。

“龙场悟道”以后阳明还会在思想上,在理论上提炼他的观点,也同样会在实践上去贯彻他的思想。

致良知平叛战争结束以后。

阳明先生不论是在赣州,还是在南昌。

他一直没有停止他得思想活动。

一直没有停止他得哲学思考。

他一方面在处理着,地方的军政事务,一方面在与皇帝,包括皇帝周围的那些小人们周旋。

另外一方面,他也从来没有停止讲学。

正是在这种生命经受着不断的磨难的过程当中,他再一次完善了他得思想,提出了良知学说。

正德十六年左右,他再赣州就开始宣讲他的良知之学。

他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他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定盘针。

这个定盘针,我们之所以把它叫做定盘针,那是因为它能够真真切切地,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指导方向。

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实实在在地按照我们内心的那个定盘针的指引去做事,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

这个定盘针在阳明先生那里,就叫做“本心”。

他也把它叫做良知。

阳明先生提出良知学说,代表着他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着他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也代表着阳明学的完成。

他开始讲良知之后,在此后的全部生活过程当中,在全部他的讲学过程当中,从来没有离开“良知”这两个字。

我们今天将阳明学,是离不开良知学说的,也因为良知学说在后代的流行,导致了中国思想发展格局的改变,所以讲到这一点呢,应该说阳明先生的良知学说,不仅对于他本人来说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哲学史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

我们可以简单地回忆一下,阳明先生的思想过程,早在龙场的时期,在那么样子的一种非常条件艰苦,生资极度匮乏,时时面对生命死亡的状态当中,阳明实现了龙场悟道,实际上是实现了一种生命的境界的飞跃。

他当时就已经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那么也就是说,他一直在追寻着的圣人之道应该在什么地方?在内心,我们通常人,往往会把所谓的圣人之道,把它当做一个东西,好像我们要找东西一样,去寻找它。

在阳明先生看起来,那一定是误入歧途的。

龙场之后,他把自己龙场悟道的思想精髓概括为“知行合一”,开始特别强调知和行的不可分离,把知识本身当做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把实践的过程还原为知识的形态,这个知行合一思想,在整个儒家思想当中来说,应该是有这个根基在的,本身就有根基在的,但是阳明先生很明确地把它提出来的,在整个江西,各种各样的政治军事事务的处理当中,他所秉承着的,或者说他所实践着的就是“知行合一”思想的精髓,他一直没有离开这一点。

我们也都还记得,阳明先生从小立志要做圣人的,他十一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圣人。

当他龙场悟道之后,非常清晰地把圣人之学概括为心学。

所谓“圣人之学,心学也。

”圣学,在阳明看起来,那就是圣人之学,而在儒家的思想当中修身养性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然后使自己到达一个圣人的境界。

讲到修身养性,在孟子那里,按照孟子的说法,我们必须是在实践当中,在不断地“动心忍性”当中,我们才能够是自己的心变得充沛起来。

我们自己内心的仁心充沛,才有可能使我们真正到达一个崇高的道德的境界。

什么叫做“动心忍性呢”?我们从阳明先生的生活事迹当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什么叫做动心忍性。

比如说,阳明先生当时去平定朱宸濠谋反这个事件,他当时是一个过境官员的身份,他去平定朱宸濠的谋反,原本是,很坦率地讲,他甚至可以不管这件事情。

但是他没有不管,而是竭尽他自己的所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头,把这件事情平定了。

平定完了以后,他没有受到任何奖赏。

没有得到朝廷的承认,甚至还有很多人,把这件事情拿来,作为他谋反之罪,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诬陷。

对我们一般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在阳明看起来,当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合乎他的心体原来的样子的。

当我们每一个人处在阳明当年所处的那种十分纠结的,自己的内心是受到各种各样的屈辱的,但是我们还能够不掺杂自我的任何的私心、私利、私欲,而是仍然出以公心,按照自己本心所领会到的那个样子去实践自己、实践公心、实践公义。

这就叫做动心忍性。

正因为经过不断地动心忍性,阳明先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领会到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

他曾经讲过一个意思,他说自从龙场之后,他所领会到的圣人之道,就不出“良知”这两个字,只是当时点不出这两个字。

只有经过朱宸濠事件之后,在那样字一种特别纠结的内心的困苦当中,他才特别地领会到了“良知”二字。

所以他不断地提过这个意思,“良知”是他自己百死千难,千难万险当中体会出来的,是自家体贴出来的。

那么什么叫做良知呢?在阳明先生看起来,良知也就是我们的本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

简单地来讲“良知”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点,良知永远存在。

它是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诞生而诞生的。

那么也就是说,良知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人来说,它是先天的,所以良知就是我们的天德,就是我们的天良,它是永远存在不会被消灭的。

第二点,良知永远知己知它。

良知永远都知道它自己的存在,它也永远知道外面事务的存在。

它永远是清醒着的,我们平时说话,平时做事,良知都知道。

所以它实际上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言行的内在监督者,它永远是常惺惺的。

当阳明先生把这个思想告诉他的学生们的时候,他的学生有一个问题,他说我睡着了,然后我就对外面的事务不知道了,没意识了,他说良知是不是也睡觉了,因为阳明先生老是讲常惺惺的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