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核心概念及释义——知行合一略论
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思想浅析

239作者简介:王健(1984— ),男,汉族,辽宁抚顺人。
主要研究方向:哲学。
阳明心学创建于明代。
他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哲学的最后一个高峰,王阳明提出了圣凡平等观,他认为圣人和凡人一样,也不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做到,而是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良知,人皆可为尧舜满街都是圣人,他使普罗大众看到的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看到了自身的巨大潜力。
王阳明提出要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思想来救国家救百姓,为腐败的明政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迫使一些官员开始体察民情,开始解决实际问题,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社会的矛盾也有所缓解。
同时知行合一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一、知行合一的渊源和内涵知行合一思想是阳明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和精髓,而阳明心学是由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所创立的。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阳明终身说之不厌。
一部《王文成全书》其实不过这四个字的注脚。
把他许多话分成两组,每组拈出几个简要的话做代表。
第一组: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传习录·徐爱记》)第二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同上)第一组的话是将“知”“行”的本质做合理的解剖说明。
阳明以为凡人有某种感觉,同时便起某种反应作用。
反应便是一种行为,感觉与反应,同时而生,不能分出个先后。
第二组的话是从心理历程上看出,“知”“行”是相倚相待的,正如车之两轮,缺了一边,那一边也便不能发生作用了。
凡人做一件事,必须先打算去做,然后会着手做。
去打算便是“知”,便是“行 的第一步骤。
先解释“知是行的主意”“知是行之始”那两句。
阳明说我们知道某件事,一定要以我们的意念涉着到这件事为前提。
而意生涉着那事物便是行为的发轫。
这样说来,“知是行之始”无疑了。
因为意念之涉着不能不认为行为之一种。
又有人问:“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功夫?”阳明答道 若不用克已功夫,天理私欲,终不自见。
对于那些借口智识未允便不去实行的人痛下针砭,内中含有两种意思。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三大核心观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其中,“知行合一”的理念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公元1509年,龙场悟道的后一年,阳明先生应当时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邀,在贵阳书院讲学。
在这一年,阳明先生首倡“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为何提出“知行合一”?为什么“知难行易”?(这一点有悖于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的“一”是什么?关于“知行合一”,我们有三个要点与大家分享:知行本一阳明先生原文:“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这一个功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阳明先生说,知行原是一个功夫,即知行本一。
有怎样的知,就有怎样的行。
有错知,就有错行。
有浅知,就有浅行。
有深知,就有深行。
有真知,就有真行。
没有真行,则说明也没有真知。
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反过来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认知水平。
能够行出来的知才是真知,行不出来的都不是真知。
比如,我们普通人都“知道”不应该说谎,知道孝养父母,知道忠诚担当,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些。
事实上,这个“知道”只是停留在头脑里的知识,并非自己内心的真知。
先以说谎为例。
为什么明明知道不能说谎但仍然会说谎呢?因为,我们觉得与人交流要顾及自己的面子,也要顾及他人的感受,说实话会伤害他人,说假话则你好我好大家好。
因此,我们内心深处的认知并非“不说谎”,而是“说谎挺好,对自己好对他人也好”。
既然心里认为“说谎挺好”,外在的行为表现就是撒谎,这即是“知行本一”——有什么样的内心认知,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再如,大家都知道忠诚于家庭,但是有些人仍然会婚内出轨,这是因为他们心底的深层认知是“人生苦短,及早行乐”。
很多人都说这样一句话:“我听过很多大道理,但我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你之所以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你没有真正践行这些大道理。
王阳明道德哲学体系:知行合一

王阳明道德哲学体系:知行合一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四句教”和“知行合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成为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
以下是对王阳明“四句教”的深刻理解及其“知行合一”思想的归纳提炼。
王阳明的四句教王阳明的“四句教”,亦称“王门四句教”,是其晚年对一生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原文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不仅体现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也构成了其学术体系的核心。
1.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心之体”揭示了心的本体状态。
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是晶莹纯洁、无善无恶的,这是指心在未受外界干扰和个人私欲影响时的原始状态,是一种超越善恶判断的纯净状态。
这一观点体现了王阳明受佛家思想影响的痕迹,强调心的本真和清净。
这一状态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原始、最真实的存在,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
2.有善有恶意之动“有善有恶意之动”则阐述了意念产生后善恶的出现。
王阳明认为,意念(意)一旦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
这里的“意”指的是人的意念或想法,它源于心的活动。
善恶并非心体本身所具有,而是由于人的意念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保持心的纯净和平静,是避免产生恶念的关键。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在道德修养中需要时刻警觉自己的意念,以免被恶念所驱使。
3.知善知恶是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揭示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良知”是核心概念,是道德判断的依据和行为指南。
良知是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分辨善恶的能力,它不受外界干扰,直接指向内心的真实和善良。
人人都有良知,只是有时被私欲所蒙蔽。
通过致良知,人可以恢复内心的光明和纯净,从而正确地分辨善恶并做出选择。
这一观点强调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唤醒和恢复良知来指导人的行为。
4.为善去恶是格物“为善去恶是格物”则指出了道德修养的实践途径。
格物在王阳明这里指的是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
阳明心学高考知识点

阳明心学高考知识点阳明心学,又称心即理,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高考考查的哲学知识点中,阳明心学是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将介绍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
一、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良知”三个要点。
1. 心即理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意味着人的内心即是天理的反映。
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有自我意识和自主判断的能力,通过心性的觉醒,可以认识到天理的存在。
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人的心与宇宙之理是一体的,只有通过追求心性的觉醒,才能够达到真实自我的境界。
2.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重要原则,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阳明认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将理论落实在行动中,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知识与行动不可分割,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理论,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
3. 良知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指人内心最本真的意识和判断力。
阳明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的存在,良知是人与众多欲望之间的辨别能力,是道德判断的根本依据。
阳明主张通过培养和践行良知,才能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二、阳明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阳明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改革传统思维阳明心学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次重要革新。
它试图超越传统儒家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强调知行合一,提倡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理论。
这种革新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强调人的主体性阳明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尊重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它不同于传统儒家强调的“君子养心”观念,而是强调每个人都有追求真理的内在欲望和能力。
阳明心学提倡人的内在觉醒和自我实现,使人能够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3. 推动社会进步阳明心学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提倡以人为本,注重个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倡导实践和改革。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王阳明(1472-1529),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将领,被誉为“心学”创始人。
他的“心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等重要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及其解释。
一、“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是他心学理论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本质上是清明自知的,所以人的心就是理。
他说:“心即理,理即心,两者本是一体。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与宇宙万物相通的,心灵的运动就是宇宙的运动,所以人可以通过心灵来认识宇宙。
“心即理”的核心思想是要把握住人的心灵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通过外在的知识和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在的自觉和体验获得的。
这种智慧是一种超越常识和经验的智慧,是一种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智慧。
二、“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道德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良知。
良知是人的内在本性,是清明自知的本质表现。
他说:“良知即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即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只有在不断发掘和培养自己的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他说:“人心有恶,人能自知之;人心有善,人亦能自知之。
”他认为,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发掘和培养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境界。
他说:“知行相通,无有间隔。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他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自行之者。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四、“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重要概念。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知识。
他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灵可以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大核心命题。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根本观点,它强调人的良知是天赋的,人所拥有的唯有天理。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心之本体,是知行的原动力。
"知行合一"意味着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应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知。
而"致良知"则主张实现良知于日常事物中,通过不断地道德实践,将良知发扬光大。
阳明心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它强调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自由。
其次,阳明心学为挣脱朱熹理学的束缚提供了理论支持,对明朝中后期直至现代(甚至对东亚地区其他国家)的哲学思想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阳明心学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鼓励人们在遵循内心良知的同时,积极行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道德提升。
阳明心学解析

阳明心学解析一、阳明心学是什么呢?阳明心学呀,那可是王阳明先生创立的一门超酷的学说。
王阳明这人可不得了,他是明朝的一个超级大学问家。
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就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良知呢,就像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小指南针,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而“知行合一”就是说知道了就要去做,不能光嘴上说说。
这就好比我们知道要好好学习,那就得真的坐到书桌前开始看书做题,而不是光喊口号。
二、阳明心学的发展历程王阳明一开始也不是就突然创立了阳明心学的。
他经历了很多的事情,有很多的思考和感悟。
他早年也学习了很多传统的儒家学说,但是后来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比如在他被贬到龙场的时候,他就开始对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识。
在那个艰苦的环境里,他不断地思考人生、思考宇宙,慢慢地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可能会突然对一些事情有了新的看法,然后成长起来一样。
三、“致良知”的内涵“致良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呢。
良知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有,它是一种天生的道德判断力。
就像是小孩子天生就知道要对人友善,不能随便打人一样。
但是随着我们长大,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这个良知可能会被掩盖住。
所以我们要“致良知”,就是要把这个被盖住的良知重新挖掘出来。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内心深处有个声音说要去帮忙,那我们就要听从这个声音,这就是在“致良知”。
四、“知行合一”在生活中的体现在生活里,“知行合一”无处不在。
比如说环保这件事,我们都知道要保护环境,这就是“知”。
但是如果我们每天还是乱扔垃圾,不节约水电,那就是没有做到“行”。
真正的“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保护环境重要后,就开始从自己做起,出门自带购物袋,随手关灯关水龙头。
又比如在学习上,我们知道要努力提高成绩,那就得每天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这才是“知行合一”。
五、阳明心学对我们的影响阳明心学对我们大学生来说,那影响可大了去了。
在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比如是选择参加社团活动还是在图书馆学习,我们的良知可以告诉我们哪个选择更符合我们内心的需求。
王阳明提出的思想主张

王阳明提出的思想主张
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是:1、心即理(价值存在);2、知行合一(价值判断);3、致良知(价值归宿),“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
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王阳明当年所受的教育是儒家思想的教育,他的心学理论也是用儒学来表述的,当然了,也只有这样当时的人才能接受,才能更好地理解。
三大核心思想如下:
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2、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3、致良知: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史学研究, 2014, 2, 61-64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4 in Hans. /journal/ojhs/10.12677/ojhs.2014.22005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The Core Concept of Wang Yangming’sMind-PhilosophyZimin LiuSchool of Hanho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Email: wzplws9@Received: Apr. 8th, 2014; revised: Apr. 18th, 2014; accepted: Apr. 25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Wang Yangming’s theory,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was proposed in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background. By arguing his theory, Wang Yangming emphasized that knowledge and practic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stead of being separated. The practice of morality is well connected and cooperated with the cognition of morality. His theor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directing people’s moral practice not only in Ming dynasty but also in modern society.KeywordsWang Yangming,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Moral Practice王阳明心学核心概念及释义——知行合一略论刘子旻西南大学含弘学院,重庆Email: wzplws9@收稿日期:2014年4月8日;修回日期:2014年4月18日;录用日期:2014年4月25日摘要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说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
他通过对“知行合一”的论证强调了知与行要相互渗透,不能分离开来;道德实践与道德认识要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知行合一的观点不仅对当时人们的道德实践有指导作用, 而且对现代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知行合一,道德实践1. 引言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和军事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的硕儒之一。
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成为了中国古典哲学发展史上的高峰人物。
在其庞大的心学体系中,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于古于今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2. 知行合一提出的背景2.1. 时代背景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叶,社会处在动荡之中。
统治阶级面临着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道德危机。
他说:“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
”1意思是明朝乱“乱”在“文盛实衰”人们只求“知”而不顾行。
所以必须提出“知行合一”来医治文盛实衰、知行脱节,只知不行的时弊。
科举作为选拔经邦治国人才的制度日益僵化,官僚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都信奉程朱理学,治学偏重格物致知。
在科学尚未昌明的时代,这种求知的功夫实际上就是只会读书记诵、章句训诂,而不注重实事实功,造成空疏谬妄、支离牵滞的极端腐朽的社会风气。
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种种弊端,这时都明显地暴露出来,失去了对人的说服力。
步入中叶的明王朝,社会矛盾尤为突出,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土地兼并非常严重,赋税和地租的加重使得民不聊生。
明朝为了维持统治秩序,便加大统治力度,对人民进行专横残暴的压迫。
处于这种环境下的人民为反抗明王朝的压迫多次发动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与此同时,明王朝内部皇室与藩王、宦官与官僚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这不仅威胁着当时的统治,也猛烈地冲击着道德伦理纲常。
王阳明感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情况,他说:“今天下波颓风靡,为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然又是人己见,莫肯相下求正[1](p10)。
”为了挽救明朝的危机,王阳明带兵平定藩王的叛乱,镇压农民起义以及反明武装。
但是他从各种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要救深陷危机的明王朝,单靠镇压是不行的。
要消除人民的反抗,还是需要通过教育,铲除人们内心的叛逆与不守本分的心理,而教育要比镇压更为艰难,正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2](p121)。
”他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一个破心中贼的办法。
那就是从思想上消除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意识,做到知行合一。
2.2. 理论前提知行问题一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于知行问题最早的论述出自儒家经典《尚书》1《传习录》下,页961。
中的《说命书》篇“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2于知行关系的问题,历史上众多学者都进行了讨论。
有孔子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与行”3;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主张知必见于行[3](P139)”;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4知行问题是一个哲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上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存亡、社会的治乱更替。
在这个时期,王阳明在对程朱的知先行后说批判的同时,充分吸收继承了陆象山的心学,他提出了自己的知行合一的学说:“知行合一支说,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必欲先用知之之功而后行,遂致终身不行,故不得已而为此补偏救弊之言。
学者不能著实体履,而又牵制缠绕于言语之间,愈失而愈远矣。
”5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一味地强调知行为两件事,过分割裂了知行的关系,导致不能将道德知识付诸于道德实践的情况。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6“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7阳明试图通过对这种知行分隔行为的批判,来纠正当时社会上“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察,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弊”6的情况。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和行并作一件事,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以便消除以前程朱学派一味强调知先行后而带来的知行脱节的情况。
3. 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中的“知”是指良知。
在此他继承了孟子有关良知的思想。
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4](P287)。
”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是指人生来就有的道德。
他认为小孩之所以孝敬其父母、尊敬其长辈,不是后天学习到的,而是先天就带有的。
此外,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与生俱来的,是所谓心外无善,而这也正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所在。
王阳明继承这一思想,提出了良知说。
并指出,良知是一种绝对善的主观意识,是善恶是非的标准。
他认为,自己心中的良知就是天理,把自己心中的良知推广到各种事物上,那么各种事物就也有天理了。
他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5](P54)。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5](P54)。
”这些旨在论证良知即是天理,良知即是道。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中的“行”是指对良知的实践以及对道德的体会和实践。
他说:“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6](P208)。
”实实在在去做某件事就是实践。
阳明的心学是从对程朱“心理为二”的批判开始的。
王阳明在批判程朱学派把“心”和“理”分别独立开来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心学主张,即所谓“心即理”,在此基础上产生他的“致良知”说。
良知是指“知”,是主体的人格理想或道德理念,而“致良知”就是推广和扩充自己的良知,也就是“行”。
“行”是依据主体的理念理想而有的具体行为,是良知本体的外在显露。
黄宗羲曾指出,在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中,“致”字即是“行”字。
8“致良知”的内容具体表现为知与行的统一。
正是因为“良知”为“知”,“致”才有“行”之义。
王2方克立认为,《说命中》是伪《古文尚书》中的一篇,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这个命题不可能出现在商朝以及西周时期,这个命题不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思想。
他认为这个命题最迟不会晚于东晋。
详见方克立《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人民出版社,1982。
3《论语·里人第四》。
4《荀子·儒效第八》。
5《答周冲书五通》。
6《传习录》上。
7《答友人问》。
8《明儒学案》卷八。
阳明认为“致良知”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精神。
因此,在晚年提出“致良知”的宗旨之后,王阳明不仅没有放弃知行合一的说法,而且常常强调良知本身就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精神。
王阳明在论知与行的时候总是强调知、行不能分作两件,因为这样不仅在理论上否认了知行的相互渗透,而且在实践上把“本是一个工夫”的知行割裂了。
王阳明强调知行不能“分开两截做”,他说:“圣学只是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7](P41)。
”因此,知行在王阳明看来没有顺序上的差别,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知行合一”从本质上讲就是道德实践论。
由此不难看出,“知行合一”说与他晚年所提出的“致良知”说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4. 知行合一的深远意义儒学作为中国哲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发展贡献巨大,而且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的积淀、丰富和发展,对于后世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人们的现实行为已经与传统的道德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分裂,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遭到了巨大的冲击。
如何用传统的理论来解决现代的问题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巨大的难题。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可以为我们沟通传统理论和现代实践架起一道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