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现代性审视

合集下载

王阳明《传习录》的当代启示

王阳明《传习录》的当代启示

王阳明《传习录》的当代启示王阳明《传习录》的当代启示“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

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因此,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其次是读《阳明先生年谱》,以把握其生平事功及思想发展的脉络。

《传习录》的成书经过在上世纪80年代,我与钱明、董平、姚延福诸先生合作编校了《王阳明全集》上下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2年12月初版发行,2011年和2012年,该社又分别出版了分为上中下三册的精装修订版和平装简体字版。

《全集》前三卷就是我标点的《传习录》。

其后是《文录》,《别录》、《外集》、《续编》、《补录》等阳明原著及《年谱》、《世德纪》等后学附录著作,凡四十一卷。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是王阳明与众弟子的论学语录汇编,阐述了其格物致知、心外无理、知行合一、明德亲民等观点,中卷是与顾东桥等论学书函八篇,及《训示》《教约》二篇,着重讨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说的内涵与意义。

下卷是论学语录,附《朱子晚年定论》,主要论述知行合一与良知“四句教”及朱陆异同。

可以说,《传习录》三卷是阳明良知心学的主要载体,是王阳明思想精华之所在。

《传习录》之得名,当源自于《论语·学而》所载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言。

其编辑、刊行过程则相当复杂。

最早是由王阳明首座弟子徐爱所编。

徐爱自正德七年(1512年)王阳明41岁在京讲学执弟子礼起,陆续记录了王阳明论学的谈话语录,编为《传习录》一卷,但未刊行。

正德十三年(1518),另一弟子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一卷与自己所录一卷、同门陆澄所录一卷合刊于江西赣州,定名《传习录》,凡三卷。

嘉靖三年(1524)十月,阳明弟子南大吉合薛刻《传习录》与己所收王阳明论学书函若干篇,成《续刻传习录》二册五卷,刊行于越中(今绍兴)。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阳明弟子钱德洪将陈九川等人所录的《阳明先生遗言录》加以删削,与他和王畿所录合编为《传习续录》刊行于宁国府(今安徽宣城)“水西精舍”。

传习录观后感

传习录观后感

传习录观后感《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它记录了王阳明与其弟子之间的问答与论学。

当我读完这本书,心中涌起了诸多的感受和思考。

王阳明的心学强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两个理念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致良知”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与生俱来的良知,这是道德判断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私欲和杂念所蒙蔽,从而无法清晰地感受到良知的指引。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抉择时,是否真正倾听了内心良知的声音。

比如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我是否能够坚守道德底线,不做出违背良心的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一时的得失而放弃原则,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之中。

“致良知”提醒着我,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不为外物所扰,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知行合一”则让我认识到,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知道了却不去行动,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道。

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我们可能读了很多书,懂得了很多道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无法践行。

比如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有益健康,但真正能够坚持每天锻炼的人却不多。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告诉我们,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这让我意识到,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上的理解,更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将所学的道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阅读《传习录》的过程中,我还深刻地感受到了王阳明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视。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就必须不断地反省自己,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错误,却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

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书中的许多对话和事例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阳明对于弟子们的教导,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基于对人性的洞察和尊重。

他明白人们在追求道德和真理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困惑,因此以耐心和智慧引导他们。

这让我明白,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尊重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和选择。

读传习录后的感悟与反思

读传习录后的感悟与反思

读传习录后的感悟与反思《传习录》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这本书记录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人生、道德、良知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

读完《传习录》,我深受触动,也有了许多感悟与反思。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和认知。

过去,我常常认为知道了某些道理就等于能够做到,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比如,我知道应该早起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总是因为懒惰而无法付诸实践。

“知行合一”告诉我,真正的知道是能够将所知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只有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所认知的道理相一致时,才能算是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这让我意识到,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思想上明白一些道理,更要努力在行动中去践行。

书中提到的“致良知”也让我思考良多。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只是被外界的物欲和杂念所蒙蔽。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干扰,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心。

回想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选择,有时会为了追求物质的享受或者他人的认可,而违背了自己内心的良知。

比如在面对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时,选择了沉默或者随波逐流,而不是勇敢地站出来反对。

读了《传习录》后,我明白了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去除那些蒙蔽良知的杂质,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去做事。

王阳明还强调了在事上磨练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在具体的事情中磨练,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态度。

以前,我总是害怕遇到问题,一旦遇到就想逃避。

但现在我明白了,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磨练自己的机会。

只有勇敢地去面对,去解决,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复杂的项目,我不再抱怨和退缩,而是把它当作提升自己能力的契机,努力去攻克难题。

此外,《传习录》中的教育理念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王阳明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教育。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往往过于注重标准化的考试和评价,而忽略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书笔记《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记录了他的思想和言论,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和人生智慧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强调每个人内心都有先天的道德良知,只是在后天的生活中被物欲和杂念所蒙蔽,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反省和修炼,去除这些蒙蔽,让良知得以显现。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想法,是否常常被外在的诱惑所左右,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声音。

比如在面对利益的抉择时,是选择坚守道德底线,还是为了一时的得失而违背良心。

“致良知”提醒我要时刻保持清醒,倾听内心良知的指引,做出正确的选择。

“知行合一”则指出认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知道了道理却不去行动,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道。

这对于我们克服拖延和光说不做的毛病具有深刻的启示。

很多时候,我们有很多的想法和计划,但是却总是因为各种借口而没有付诸实践。

王阳明告诉我们,只有将所知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价值。

例如,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有益健康,但是如果只是口头上说说,而不去实际行动,那么这个“知道”就没有任何意义。

只有真正去运动、去坚持,才能收获健康的体魄。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还强调了“心即理”的观点。

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世界的一切道理都在我们的心中。

这并不是说外界的事物不存在,而是说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判断取决于我们的内心。

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正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状态不同。

这让我明白了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人和事。

当我们心中充满阳光,看到的世界也会更加美好;而当我们心中充满阴霾,世界也会变得灰暗。

书中的许多对话和事例也让我对人性和人际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王阳明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变得自私和冷漠,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读完传习录后我学到了什么

读完传习录后我学到了什么

读完传习录后我学到了什么《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一部重要著作,记录了他的思想和教诲。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仿佛在思想的海洋中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

首先,我学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理念。

王阳明强调,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这些道理是不可分割的。

以往,我常常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在理论上明白了一件事情,就等于完成了任务。

然而,《传习录》让我明白,真正的理解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

比如,我知道努力学习能够取得好成绩,但如果只是心里想着要努力,却没有实际行动,那么这种“知”是毫无意义的。

只有将努力学习的想法付诸每天的实际行动,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复习功课,才能真正实现成绩的提高,这才是“知行合一”。

其次,书中关于良知的阐述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刻的审视。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有时候会被利益、欲望所迷惑,而忽略了内心良知的声音。

读完《传习录》后,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在做决策时,试着倾听良知的指引。

比如,在面对是否要帮助他人的选择时,如果内心感到应该伸出援手,那就不要因为怕麻烦而退缩,因为这是良知的呼唤。

再者,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让我明白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和方法。

要达到良知的境界,需要不断地在生活中磨练自己,去除私欲和杂念。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以前,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抱怨和逃避。

但现在,我会尝试从这些经历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内心的弱点,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纯净和强大。

《传习录》还让我明白了立志的重要性。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一个明确的志向能够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方向和动力。

以前的我,对于未来的规划比较模糊,没有一个坚定的目标。

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志向,并且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此外,书中对于“心即理”的论述也让我有了新的感悟。

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对现今教育的启示

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对现今教育的启示

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对现今教育的启示王阳明(1472-1529)汉族。

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

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

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阳明的少年教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当时的少年教育观念及方式方法的改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时至今日,王守仁的少年教育思想仍对现代的教育尤其是少年教育能够产生一定的启示。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也是王阳明的心学经典。

书中,不但涵盖了王阳明的思想,重点诠释了他所创立的心学的三大核心内涵: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明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传习录》中有“教约”一篇。

在这篇文章中,王阳明认为,“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意思是说,老师讲授功课不在数量多少,贵在精熟与否。

依据学生的资质,能认识两百字的,只能教他认识一百字,让学生的精神力量常有富余,那么,他们就不会因为学习辛苦而讨厌学习,相反会因为学习的乐趣而愿意学习。

这些说法,非常契合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

然而观诸今人,往往却是“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定授以三百字,常恐其精神力量有余”。

很多教师和家长,惟恐学生有闲暇,恨不得一天培养出个“神童”,总是要求孩子们学习、再学习,导致很多学生小小年纪便成为“过劳一族”,正所谓“有厌苦之患,而无自得之美”。

在如此教育方式下,资质较差的学生固然会被拖垮,资质较好的学生同样会被拖垮。

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书笔记《传习录》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包含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读来让人深受启发。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只是被外界的物欲所遮蔽。

这让我不禁思考,在如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的确很容易被各种诱惑所干扰,迷失了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比如,对金钱的过度追求、对名利的渴望,往往让我们忽略了道德和良知的指引。

而当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去除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或许就能更好地发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

书中还提到了“知行合一”的观点。

这并不是简单地说知道了就要去做,而是强调知与行是一体的,不能分离。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难以付诸实践。

就像我们都知道健康很重要,应该多运动、少熬夜,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这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内涵。

只有当我们把所知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价值。

在教育方面,王阳明强调启发式教育。

他认为教师不应该只是生硬地传授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领悟。

这让我联想到如今的教育现状,很多时候都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如果能够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育,或许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出更具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书中对于“心即理”的阐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也就是说,事物的理不在事物本身,而在我们的心中。

这并不是说要主观臆断,而是提醒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而不是仅仅依靠外在的表象和他人的观点。

比如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能仅仅因为他的外表或者一时的行为就轻易下结论,而要通过与他的交流和相处,用心去体会他的内在品质。

王阳明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因为一切的外在境遇都是我们内心的映射。

只有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智慧,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传习录观后感

传习录观后感

传习录观后感《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记录了他的思想和讲学内容。

读完这本书,心中颇有感触,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这一观点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过往的认知中,我们常常将“知”与“行”分开看待,认为先有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后才有实践行动。

然而,王阳明却告诉我们,知与行本就是一体的,不能分割。

真正的“知”必然要通过“行”来体现,而只有通过“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是否有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知道”,而没有切实地去行动、去实践。

比如,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的重要性,知道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怎样的,但真正能坚持每天锻炼、保持良好作息和饮食习惯的人又有多少呢?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将“知”落实到“行”,所以才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书中还提到了“致良知”的理念。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只是被各种私欲和杂念所蒙蔽。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和修炼,去除这些遮蔽,才能让良知显现。

这让我想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诱惑和选择,有时候会为了一时的利益或者满足私欲而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

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反思,内心会感到不安和愧疚。

这就是良知在提醒我们。

如果我们能够时刻保持警觉,听从良知的声音,那么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在阅读《传习录》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王阳明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视。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克制自己的欲望。

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和浮躁的社会,很容易迷失自我。

而王阳明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喧嚣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坚定。

同时,《传习录》中的许多观点对于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实践能力。

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不引导他们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习录》: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现代性审视《传习录》: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现代性审视,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篇关于哲学的问题,王阳明哲学在现代社会能给我们什么作用,一起欣赏一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编校的王阳明《传习录》,是一本关于王阳明和弟子之间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在孔子儒学的思想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丰富和发展了程颐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

从现代性意义上看《传习录》,春秋时代孔子的儒学,到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有学术的一面,更有社会统治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有其发展的历史轨迹,经过魏晋玄学、北宋时代的程颐程颢之学,南宋时代的朱熹理学,明清时期的朴学、考据学,后世的儒学经学传统一直蔓延下来,形成了久远的儒学传统,长久影响到中国人的处世为学之道。

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离不开古代文化常识,特别是古人言说的语调语气,以及表情达意的工具又是文言文,不是当下我们人人皆可懂得的白话文,语言的障碍是对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最大考验,如果深入不下去,或者浅尝辄止,纵然再喜欢也只是空欢喜,到头来只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而已。

但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编校的王阳明《传习录》,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艰涩的文言加之深奥的哲学思想,一般人确实难以卒读,如果确实够聪慧的话,参悟文言的妙处,领略哲学思想的简约,以一驭繁,不失为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要领,也不得而知,这也许是另外的收获吧。

借助叶圣陶先生的详细注释,加之某些重要语句的出处以及人物也都有详细的说明,一般读者,还是能通读下来,至于领会得多少,受教益的程度却是因人而异,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莫雷特”,此言不差。

前代学者、伟人,不管是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大学问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对民族或者世界文化或多或少影响着世界和人类,研究他们的思想精髓,更好地学以致用,无疑就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吧。

语录体式的延续。

《论语》、《传习录》、《毛主席语录》,都是语录体,这种形式有利于知识思想的传播,从传播学上看,效果非常明显。

现代的学术、思想传播,一般采用系统著作的形式,理论体系非常严谨。

语录体多多少少存在阐释解释的空间,加以不系统、零散、不深入,随意性比较大、微言大义等等……对深入理解其哲学思想还是有其局限性的。

《传习录》中记载了王学最为重要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
善去恶是格物。

”传习录所强调的是知行合一。

那就是你信仰什么,就要一定践行。

再有就是强调良知。

良知最为重要,不管是什么人都得讲良知。

必须要经过内心良知的检验。

王阳明在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基础上,提出“心学”二字,再加上心本论与知行合一,与其格物,不如格心,这便构成了王守仁心学的基本理论思想。

首先格物致知部分。

文中提到“天理”,其实是讲求顺应人性,顺应生活,特别强调不可“刻意”,讲“心”是主体,讲“心即是理”,所有身体外在的行动都时来自于内心。

其次,讲“格物”是需要切实下功夫的,“正心”“格物”“致知”“诚意”都是为了“修身”。

最后,《传习录》的中间部分,提到了阳明先生书院的教学方法的说明。

讲每天规定的讲习内容尽量要少,有利于保持学生对于学习有积极性,老师需要用礼仪来引导,用善良来培养学生,不仅仅注重智力,更注重品德和体育音乐的学习。

王阳明的一生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是一位儒学者,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曾在四十天内从手无一兵一卒到平息了宁王的十万叛军,更是成为整个明朝最为经典的战役。

可见王阳明的用兵之道,神出鬼没。

对孙子兵法的运用,确实是知行合一的典范案例,不可不研究之。

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传习录》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
地位,《传习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清末民国以来蒋介石、东乡平八郎等人对其极其推崇。

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仍有其深刻的影响。

张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新野县,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文学评论者。

多年教师经历、房地产开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多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东莞日报》、《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宁夏大学校报》、《普州文学》、《安徽文学》、《躬耕》、《六盘山》、《山东商报》、《新消息报》、《香港文艺报》、《永平回族》、《中华读书报》、《新华书目报》、《半岛都市报》、《贵阳晚报》等刊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