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合集下载

王阳明立志文言文翻译

王阳明立志文言文翻译

王阳明,字子房,号阳明,浙江余姚人也。

幼聪颖,好读书,尤嗜经史。

及长,志存高远,欲以圣贤之道自任。

尝谓:“吾辈读书,非徒求显扬于世,将以明理致用,以淑世滋民也。

”一日,阳明先生游于山川之间,见百姓疾苦,心有所感。

遂立誓曰:“吾当立志,以圣贤之学正己,以天下为己任,以生民为念,以道义为宗,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基,以谦逊为怀,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以道德为师,以文章为友,以天下为家,以百姓为亲。

”于是,阳明先生乃广交天下豪杰,求师问道,虚心求教。

尝从学者问曰:“子何以为学?”阳明答曰:“学也者,所以求道也。

道者,天地万物之理也。

吾辈学道,须先明理,次修身,再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阳明先生又曰:“学者,当以道德为本,以文章为末。

文章虽美,道德不高,终为浮华。

道德既立,文章自生。

”一日,阳明先生与友论道,友问:“子何以立志?”阳明答曰:“立志者,心之所向也。

心之所向,无坚不摧,无高不可。

吾辈立志,当以圣贤为师,以道德为基,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用,以谦逊为行,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

”又曰:“立志不易,守之维艰。

然吾辈志士,当以坚忍不拔之志,砥砺前行,虽千难万险,亦不渝其志。

”阳明先生尝自省曰:“吾虽立志,然性有未善,学有未精,德有未立,业有未成。

故当勤学不辍,修身不息,以俟明时。

”夫立志者,人生之大端也。

阳明先生之立志,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兴。

其立志之坚,守志之坚,实为后世之楷模。

今译其文言,以飨读者。

王阳明立志翻译:王阳明,字子房,号阳明,是浙江余姚人。

他自幼聪慧,喜欢读书,尤其喜爱经史书籍。

长大后,他立志高远,想要以圣贤之道为己任。

他曾说:“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在世间显扬,而是为了明理致用,以淑世滋民。

”有一天,阳明先生在山川之间游玩,看到百姓的困苦,心中有所感触。

于是他发誓说:“我当立志,以圣贤之学来端正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以生民为念,以道义为宗,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基,以谦逊为怀,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以道德为师,以文章为友,以天下为家,以百姓为亲。

王阳明诗篇

王阳明诗篇

王阳明诗篇
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诗篇主要表达了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思考。

以下是几首王阳明的代表诗篇:
1.《登岳阳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寓意着他对于追求进步和超越的追求。

2.《送别》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乱入云月朝复暮,
游魂万里总回无。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离别的场景,表达了王阳明对于人生离散的思考,以及对于流动和变化的深刻感受。

3.《观瀑》
忽从山顶过,
无迹复无踪。

空碧落悠悠,
随坦立摩空。

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对于大自然和人类存在的思考,暗示了他对于万物间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洞察。

以上是王阳明的几首代表性诗篇,他的诗作主题多样,形式独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古代王阳明简介

古代王阳明简介

古代王阳明简介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化名人,生于1472年,逝世于1529年。

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阳明心学”,以“致良知”为核心,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早年经历王阳明,字仲荣,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一个书香世家。

少年时期便显露出天赋异禀、聪明机智的才华,父亲对他的教育也格外重视。

十七岁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务。

二、思想成长1.学习心学王阳明出生于一个儒家家庭,年少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

后来他开始研究心学,受到了朱熹、陈宏治等先贤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有一种自然的道德感,这个道德感被称为“良知”。

2.“致良知”王阳明在研究心学的过程中,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可以引导人们正确思考,指引人们走向真理和正义。

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提升,人们就能够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并且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三、政治生涯1.地方政治和军事活动王阳明曾在江西和福建等地担任地方官员,他的政绩备受称赞。

同时,他还担任过抗击倭寇的军事指挥官,参加过多次战斗。

2.官场沉浮然而,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与当时的政治官僚体制不太相符,几度被贬谪。

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对于社会的贡献,继续努力在学术上取得成就。

四、思想遗产1.弘扬“致良知”的思想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上发扬光大,成为了知识分子们追求真理和秉持正义的旗帜。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王阳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文化名人。

他撰写过大量的散文、诗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受到了当时的文化名流和后来人的各种赞誉。

王阳明在思想、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致良知”思想,对于后来的人们依然有着启迪和指引的作用。

他的一生不仅是儒家思想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闪耀的一页。

王阳明ppt课件

王阳明ppt课件

书法传承
王阳明的书法作品传世较少,但他的 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被 视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王阳明与儒释道的关系
儒家思想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心性本无间,通过内心的修 炼达到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佛教影响
王阳明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尤其是禅宗思想,主张通过静坐冥想、 参禅悟道等方式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升华。
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诗词价值
王阳明的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 ,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 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王阳明的书法艺术
书法特点
书法价值
王阳明的书法以行草为主,风格独特 ,笔法流畅自然,气韵生动,展现出 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王阳明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和收藏价值,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 产和艺术瑰宝。
详细描述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也,世界上所有的道理、真理都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不需要 向外去寻找。人们只需要通过内省和反思,就可以发现心中的理,从而掌握世界 的真理。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体内在的智慧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
总结词
王阳明主张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 认知。
详细描述
王阳明认为,真正的认知不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要付诸实 践。知与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将所知付诸实践 ,才能真正达到认知的境界。这一思想强调了实践对于认知 的重要性,反对空谈理论。
主张因材施教
个性化教育
王阳明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天赋,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 他主张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培养方案。
因材施教
王阳明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 他主张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

王阳明古诗

王阳明古诗

王阳明古诗王阳明古诗如下:
1、《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2、《喜雨(南赣作)》
吹角峰头晓散军,横空万骑下氤氲。

前旌已贺洗兵雨,飞鸟犹惊卷阵云。

南亩渐欣农事动,东山休共凯歌闻。

正思锋镝堪挥泪,一战功成未足云。

3、《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4、《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一)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5、《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二)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6、《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三)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7、《游靖兴寺》
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

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

8、《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王守仁

王守仁

病逝归途
•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 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 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嘉靖七年 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 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 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 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 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 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 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 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历史评价
• 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 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 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 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 严复:①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 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② 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 • •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 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11]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 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 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 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 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2]
娶妻诸氏
•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 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 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 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3] 。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 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 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 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 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 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 “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 名的“守仁格竹”。[2]

王阳明诗文

王阳明诗文

王阳明诗文1、《化城寺》
(归越作)
化城高处万山深,楼阁凭空上界侵。

天外清秋度明月,人间微雨结轻阴。

钵龙浮处云生座,岩虎归时风满林。

最爱山僧能好事,夜堂灯火伴孤吟。

2、《忆龙泉山》
(京师作)
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3、《忆诸弟》
久别龙山云,时梦龙山雨。

觉来枕簟凉,诸弟在何许。

终年走风尘,何似山中住。

百岁如转蓬,拂衣从此去。

4、《因雨和杜韵》
(赴龙场作)
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

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

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谁怜菊尚存。

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

5、《移居胜果寺》
江上但知山色好,峰回始见寺门开。

半空虚阁有云住,六月深松无暑来。

病肺正思移枕簟,洗心兼得远尘埃。

富春只尺烟涛外,时倚层霞望钓台。

6、《宿萍乡武云观》
晓行山径树高低,雨后春泥没马蹄。

翠色拖云开叠嶂,寒声隔竹隐晴溪。

已闻南去艰舟楫,漫忆东归阻杖藜。

夜宿仙家见明月,清光还似鉴湖西。

7、《夜宿宣风馆》
山石崎岖古辙痕,沙溪马渡水犹浑。

夕阳归鸟投深麓,烟火行人望远村。

天际浮云生白发,林间孤月坐黄昏。

越南冀北俱千里,正恐春愁入夜魂。

王守仁(王阳明)

王守仁(王阳明)




致良知: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 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 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 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 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 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 的一部分。 士农工商: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 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

童年生活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农历九月三十 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十岁时, 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十一、二岁在京 师念书,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 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

贵州龙场悟道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 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这使他对《大学 》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 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 理),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 事物者误也。

完,谢谢!

陆广晓发 初日曈曈似晓霞, 雨痕新霁渡头沙。 溪深几曲云藏峡, 树老千年雪作花。 白鸟去边回驿路, 青崖缺处见人家。 遍行奇胜才经此, 江上无劳羡九华。

历史评价
对后来者的影响 阳明先生是蒋介石先生最推崇的人,由此可 见阳明先生之过人。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 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 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 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 可见其巨大之人格魅力。

罗旧驿 客行日日万峰头, 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 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杨瘴, 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 五云天北是神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他随父赴京,路过金 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作诗 咏金山寺。他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 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 就是他的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成长之路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 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进了道教 的铁柱宫,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 士给他讲了一通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 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此后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讨论 养生的问题。 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当时相当于宰相的内阁首辅李 东阳笑着说:“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 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妒 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二 十五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
二十八岁礼部会试时,他考试出色,名列前 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王阳明早期尊 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 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 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 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1517年,他平定江西,后又平定南昌 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两年后,升任南京 兵部尚书,受封“新建伯”。
生平事迹
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绍兴府余姚县,成化十七年辛
丑(1481)其父中了状元随父移居北平。王守仁自幼聪 明,非常好学,但不只限于四书五经,而且也很喜欢其 他书籍。思想也比较怪癖,一直很多私塾先生都不能理 解他。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
童年生活
•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农历九月三十
- 不图功名,广招门徒 - 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平定两广叛乱后,回乡途中辞世。
相关著作
《阳明全书》,即《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传习录》 《大学问》,被认为是王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学术贡献
(一)创立心学(阳明学),主张人性解放
- 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 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心外无理
致良知: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
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 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 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 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 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 的一部分。 士农工商: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 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王守仁】
理论影响
“姚江学派”亦称“阳明学派 泰州学派(又被称作左派王学):由于理存在于 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即使不是读书人 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 法,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 认为的那样对立。
至理名言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 心外。」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 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
的心外。”
——《训龙场诸生》
生平
(七)重回官场
- 刘瑾死后深受当时兵部尚书赏识,被连续破格提拔。 - 正德十一年(1516)当上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 部。 - 江西剿匪记 - 奋战平定宁王叛乱 - 知行合一: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八)"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 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 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 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 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 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
简介
1
2 3
知行问题
相关著作 学术贡献
4
理论影响
当若便山 见人道近 山有此月 高眼山远 月大大觉 更如于月 阔天月小
《蔽月山房》 【王守仁】 十二岁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龙场悟道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 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
介绍目录
生平事迹 政治主张 思想成就 广泛影响 相关遗迹 个人作品 历史评价
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 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 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 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 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 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
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
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 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 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知行合一: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 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 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 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 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 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守仁 总督两广军务,击溃瑶族和僮族等少数 民族的地方武装。两广役后,阳明肺病 加疾,上疏乞归。 1529年元月9日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 十九日),王守仁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 省南安舟中。
其它事迹
平定江西 擒获宁王 总督两广 病逝归途
思想成就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
学术贡献
(三)致良知
-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 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 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 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 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 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 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 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 致知在格物——《大学》
四句教: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 • 无善无恶心之体, • 有善有恶意之动, • 知善知恶是良知, • 为善去恶是格物。
至理名言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 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 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 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十岁时 ,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十一、二岁在京 师念书,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 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
贵州龙场悟道
• 王阳明于明步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
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这使他对《大学》 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 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 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 也。
学术贡献
(二)知行合一
-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 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 - 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 ,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 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 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 ,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 。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
学术贡献
(五)士农工商
- 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 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 等的水平。
王阳明 知行合一 随遇而安
王阳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