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对陆九渊心学的扬弃和超越

合集下载

论王阳明

论王阳明

论王阳明——致良知(2011-05-18 17:00:05)转载▼标签:王阳明文莱致良知《大学》全知全能(文莱按:古人说“修辞立其诚”,这篇文章也是我长久以来的思考结果,在此首发,这种对王阳明“良知论”的理解也是自家体贴出来,希望能对大家有用。

我素来认为哲学都是个人化的,我们无法强制别人接受思想,最多只能是吸引,来反思,哲学如果对个人无用,那么它真就无用;如果对个人有用,那么它将是革命的力量。

哲学的意义在此!我没有写文章打草稿的习惯,文章稍微有点凌乱,等有机会再调整。

)没有哪一个古人能像王阳明这样身前身后美名不断,并且尤其受到今天人的喜欢。

个中缘由还不好断言,不知道有没有人说说原因,我是很想知道的。

朱熹大家很讨厌,更多的都是些非理性的责骂,把“存天理,灭人欲”作为他的一条罪证。

实际上这句话是大部分宋明儒的共识,提到致良知时,王阳明也是这个观点,“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灭人欲”(《传习录》上)。

天理纯粹至善,人欲为恶乃是共识。

有说朱熹是伪君子,假道学,而这只是后来搞坏掉的,如果开始即是坏的,也不会流传那么久,否则,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的祖先也太蠢了些。

或许是因为有比较的缘故,把朱熹搞成小丑,王阳明就成了圣人了。

但是,今天那么多人喜欢,我确实不知道怎么回事。

王阳明最重要的理论无非“致良知”,“吾平生所教,只致良知三字”,这三个字稍微知道王阳明的,差不多就清楚是他在百死千难中所得,所以,这三个字就有很重的分量。

王阳明这么重视这三个字,那么到底这是什么意思?“千百年圣学,心学也”,这心学也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除此外,在王阳明看来,更无别的学问。

我们清楚,儒家学说是入世间法,目的就在于实现社会的大治。

用时髦的话说——和谐(但是这两个字得小心点用,因为现在这差不多成贬义了,但我这里是它的原意)。

那么王阳明的“致良知”是如何实现一个儒者心里的理想,实现社会的和谐的呢?致良知是“良知”和“致知”的和合,“良知”来自《孟子》,“人之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论陆九渊和王阳明心即理说的区别和差异

论陆九渊和王阳明心即理说的区别和差异

论陆九渊和王阳明心即理说的区别和差异次,“理”的内容应该既是宇宙自然界的秩序,又是社会伦理秩序。

“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

”最后“理”应, 该是人生存活动的最高准则,人必须顺“理”而行。

“此理充塞宇宙,天地鬼神切不能违异,况于人乎?”因此,陆九渊的“理”具有客观性,无限性、神圣性。

其实质与朱熹的“理”并无太大差异。

与陆九渊不同,王阳明的“理”是具体的“心之条理”。

“理也者,心之条理。

是理也,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则为信。

千变万化,至不可穷竭,而莫非发于吾之一心。

”当“心”有“条理”的时候,便会自然的外在表现为“孝”、“忠”、“信”等伦理活动。

即使这些伦理活动千变万化, 不可穷竭,但其根源莫不发自“心之条理”,亦即“莫非发于吾之一心”。

这样,王阳明就把陆九渊那高高在上、外在的“理”落到实处。

在将“理”落入人心之后,王阳明才更进一步地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等命题。

然后王阳明从“理”和“物”之于人的意义、价值去考察外界和人的关系,去考察人与物、“心”与“理”的内在联系。

从而将“理”与“物”彻底定位在“心”内。

在这一点上,王学的精致、优越无疑是对陆学的深化和超越。

3、心即理陆王对“心”和“理”的不同规定直接导致他们对“心”与“理”之间关系的不同处理。

陆九渊对“心”和“理”的规定有着十分浓厚的思辨色彩。

他在对宇宙天地的体悟中,把人安排在天地之间,把“心”和“理”并立起来。

而王阳明对于“心”和“理”的规定以及对它们关系的处理,是直接建立在他对朱子学和陆学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

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体验与时代的需求想结合,试图寻找一套行之有效,即体即用的伦理道德践行之学。

而在王阳明的体系中,“心即理”的“即”似乎应该理解为呈现、发用、派生的意思。

“心即理也。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王阳明经典诠释的心学超越

王阳明经典诠释的心学超越

王阳明经典诠释的心学超越摘要:从经典诠释建构哲学系统,是中国哲学前进的动力和主流。

在经典与诠释的张力下,文本的经典地位发生着转换,诠释的意义追寻发生着游移。

王守仁以心学诠释经典,实现了对经典诠释的超越。

他以古本为基,透显了对原始儒学的复归。

其诠释经典之旨在于得意忘辞,探求圣人之意,把捉圣人之道。

他以心为标识,化天理为良知,认为六经不外吾心,吾心自有六经,其“解经”的实质是“解心”。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经典诠释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诠释经典的历史。

经典一般是指具有指导作用的权威性著作,宣扬教义的根本性典籍和具有法典地位的经籍。

在中国,经典又特指儒家的经典。

一部儒学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经典不断进行诠释的历史。

先秦时期,中华文化出现了所谓“哲学的突破”,哲人顿现,著作纷呈。

在此轴心期,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的权威逐渐建立,奠定了中国思想“从经典出发思考”的传统。

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于经典在知识和洞见方面的优越性,人们相信经典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并自觉地而非违心地祟奉它。

因此从本质上说,经典体现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①中国思想每一次新的飞跃都重燃经典的火焰,而产生对经典的重新诠释。

解读经典文本,从经典诠释建构哲学系统,成为中国哲学前进的动力和主流。

在经典与诠释的张力下,文本的经典地位发生着转换,诠释的意义追寻也发生着游移。

汉代,儒家经典被置于神圣的位置,奉立为官学。

汉代经学诠释的极度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汉学的衰败,导致了宋明理学的崛起。

从理学的演变看,滥觞于宋初的理学,发展至朱熹而臻于大成。

元代以后,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正宗而一统天下,其威势如日中天,当时学子无不偃伏其旌下,正如《明史·儒林传序》所说:“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

”②学者非孔孟之书不读,非程朱之学不讲,学术界形成了“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朱学垄断局面。

简述陆王“心学”及王阳明的“致良知”

简述陆王“心学”及王阳明的“致良知”

简述陆王“心学”及王阳明的“致良知”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六章新儒家:心学”中说:陆王学派,也称"心学",由程颢开创,由陆九渊、王守仁完成。

陆九渊(1139-1193年),人称象山先生,今江西省人。

他与朱熹是朋友,但是他们的哲学思想在各方面都有分歧。

他们围绕重大哲学问题,进行了口头的、书面的争论,引起当时人们的极大兴趣。

陆九渊的"心"的概念据说陆九渊、王守仁二人都亲自经验过顿悟,然后对于他们的思想的真理价值,坚信不疑。

陆九渊有一天《象山全集》卷三十三)又尝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 (同上,卷三十六)朱熹赞同程颐说的"性即理",陆九渊的回答却是"心即理"(同上,卷十二)。

两句话只有一宇之差,可是其中存在着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

我们在前一章看到,在朱熹的系统中,认为心是理的具体化,也是气的具体化,所以心与抽象的理不是一回事。

于是朱熹就只能说性即理,而不能说心即理。

但是在陆九渊的系统中,刚好相反,认为心即理,他以为在心、性之间作出区别,纯粹是文字上的区别。

关于这样的文字上的区别,他说:"今之学者读书,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脉。

且如情、性、心、才,都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

"(同上,卷三十五)可是我们在前一章已经看出,朱熹区别心与性,完全不是文字上的区别;从他的观点看来,实在的确存在着这样的区别。

不过,朱熹所见的实在,与陆九渊所见的实在,迥不相同。

在朱熹看来,实在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具体的。

在陆九渊看来,实在只有一个世界,它就是心(个人的心)或"心"(宇宙的心)。

但是陆九渊的说法,只给予我们一个要略,说明心学的世界系统大概是什么。

浅析陆王学派的心学观

浅析陆王学派的心学观

浅析陆王学派的心学观【摘要】:宋明儒学之“心学”一系,常以“陆王”并称。

本文浅谈一下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学派的心学观点,主要从陆九渊的心与理,王守仁的心与道,王守仁对陆九渊的思想的继承和扬弃,以及心学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这四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心学理心即理陆九渊王守仁本体通过中国教育史的学习,我对教育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而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心学。

考研的时候对王阳明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心学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主观上觉得心学与唯心主义相关。

借这次的论文,简要的梳理一下心学的基本观点及我的认识。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对陆九渊的思想继承和发展,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陆王学派主要指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流派。

南宋时,陆九渊倡言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提出“发明本心”、“收其放心”的“简易”、“直捷”主张。

他还同朱熹辩论过“无极”、“太极”等问题,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被称为“心学”。

王守仁更是集心学之大成,并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推行“致良知”的方法,认为“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明明德”同时提出“知行合一”的革命性观点,反对宋儒知先行后的说法或知而不行的做法。

王守仁是陆九渊以后影响最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陆王两人对心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心学的彻底确立奠定了基础。

所以我想以王守仁和陆九渊的主义观点为代表谈谈陆王学派的心学观。

一陆九渊的心与理1.心即理“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

陆九渊在哲学上提出“心即理”。

他断言说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认为心也是唯一的实在。

论阳明后学对陆象山哲学思想的述评

论阳明后学对陆象山哲学思想的述评

即静即动,即本即末,即体即用,一以贯之。王阳明最向往的是颜子“不迁不贰”,是《中庸》的“无声
无臭”的思想境界。在《答友人问》一信中,阳明的批评应该比较明显:
又问 :“知行合一之说,是先生论学最要紧处。今既与象山之说异矣,敢问其所以同。”曰 :“知 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若头脑处见得分明,见 得原是一个头脑,则虽把知行分作两个说,毕竟将来做那一个工夫,则始或未便融会,终所谓百虑 而一致矣。若头脑见得不分明,原看做两个了,则虽把知行合作一个说,亦恐终未有凑泊处,况又 分作两截去做,则是从头至尾更没讨下落处也。”d
贬之者以此,其称之者亦以此。象山之学,本无所承,东发以为遥出于上蔡,予以为兼出于信伯。”(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儒学案序
录》,《宋元学案》卷首,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6页) b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0—41页。 c 王阳明:《象山文集序》,《王阳明全集(新编本)》卷七,吴光等编校,第261页。 d 王阳明:《答徐成之二》,《王阳明全集(新编本)》卷二十一,吴光等编校,第845页。 e 王阳明:《答徐成之二》,《王阳明全集(新编本)》卷二十一,吴光等编校,第845页。 f 王阳明:《象山文集序》,《王阳明全集(新编本)》卷七,吴光等编校,第261页。
观点也是吻合的。
可是象山三百年来已经被历史隐埋了。为什么呢?王阳明说,人们因为陆象山曾经与朱熹有学术的
争辩或囿于学派之争,或囿于见风
使舵,大家都人云亦云,一犬吠影,百犬吠声,“遂诋以为禅。夫禅之说,弃人伦,遗物理,而要其归极,
不可以为天下国家。苟陆氏之学而果若是也,乃所以为禅也。今禅之说与陆氏之说,其书具存,学者苟 取而观之,其是非同异,当有不待于辩说者”c。佛教“弃人伦,遗物理,而要其归极,不可以为天下

论王阳明对周、程道统的继承

论王阳明对周、程道统的继承

论王阳明对周、程道统的继承作者:刘琳娜来源:《船山学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宋明理学的道统论述中,王阳明与朱熹、陆九渊之学的关系已有充分的讨论,但其对周敦颐、程颢的继承和发展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

本文认为,不论是在道统自觉意识上还是在对道体的认知上,王阳明都有明确的传承周程学问的倾向。

“动静”观念是探讨“周程—阳明”之传的重要线索,王阳明对道体的理解,以及对易之本体的阐释,均表现出兼合动静的特质,这与周敦颐“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程颢“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等思想有着深刻的渊源。

从道体动静的角度切入,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王阳明的学问归属。

关键词:王阳明;道统;周敦颐;程颢;动静;理学对道统的讨论主要有两种方法论的进路:一是考虑思想家本身对于传承的自觉意识,亦即其如何界定自身的学问归属;二是从思想内涵,尤其是对“道体”的认知进行辨析,对“道”这一根源性概念的不同认知直接决定了不同思想家的理路分歧。

历来对于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守仁,1472—1529)与其他宋明理学家的渊源,多关注其对朱熹(晦庵,1130—1200)与陆九渊(象山,1139—1193)的扬弃,而较少留意其对周敦颐(濂溪,1017—1073)与程颢(明道,1032—1085)的推崇。

事实上,王阳明不仅多次表达了继承濂溪、明道的自觉意识,他对道体的论述也充分表现了接续周、程的特质。

一、王阳明的道统自觉意识在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为宋明理学两条主要分支的既成认知中,“陆象山—王阳明”传承之说历来占据主导地位,①学者多以二人理路之相近而认为阳明学说祖述象山。

但仔细检视王阳明本人的言论,倒从未正面肯定其学承于象山,相反,在宋代理学家中,他对濂溪、明道、朱子三者的论述占更大的比重。

唐君毅先生曾着重指出阳明对于朱子的传承:“阳明之学,归宗近陆象山,然实由朱子之学发展而出。

”②从阳明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此论确有实据。

王阳明早年遍读考亭之书,到庭前格竹七日以至得病,而其心学的独立性形成之后,又不遗余力地辩驳朱子学说“析心与理为二”的问题,强调“心即理”的主张,也重新解读《大学》“格物”说与朱子旧说抗衡,并作《朱子晚年定论》试图调和自身学说与朱子的龃龉。

陆九渊教育思想简论

陆九渊教育思想简论

陆九渊教育思想简论
陆九渊的思想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是心学学派的创始人,陆九渊认为人的心与理都是天赋的,是永恒不变的,封建社会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人心之中本来就与生俱来的,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穷此理,尽此心,对于-一个人来说难免会被外界的物欲所蒙蔽,因此就会失去了本心,于是心就不灵了,理就不明了。

陆九渊的思想接近程颢,偏重在心性的修养,他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过于“支离破碎”。

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其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心即是理”,重视持敬的内省工夫。

即是所谓的“尊德性”。

朱熹言“理”,侧重于探讨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陆九渊言“理”,则更偏重于人生伦理,明代王阳明赞赏陆九渊的学说,使得陆九渊的“心学”得以发扬,因此学界称之为“陆王”学派,实际上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南宋淳熙二年(年),吕祖谦邀请陆九渊、朱熹等人参加“鹅湖之会”,陆九渊雄辩滔滔,提出“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致使“朱熹不慊”,双方不欢而散;后来朱熹在给吕祖谦的信中写道,鹅湖之会以后,“吾痛不得自鹅湖,遂入怀玉,深山静坐数月”。

朱熹认为陆九渊的学说简略空疏,而陆九渊则指出朱熹的学说支离琐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