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修心)王阳明心学精华及感悟

合集下载

王阳明心学感悟

王阳明心学感悟

王阳明心学感悟
王阳明的心学是一种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自觉的哲学
体系,它主张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洞察来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来指导行为。

以下是我对王阳明心学的一些感悟:
(一)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

我们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还要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只有当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二)致良知:王阳明心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良知,需要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洞察来唤醒它。

良知是道德的源泉,只有遵循良知的指引,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三)敬畏之心:王阳明心学认为,我们应该对自然、他人和自己的内心保持敬畏之心。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才能更加谦逊、宽容地对待周围的一切。

(四)反省与改正:王阳明心学强调反省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发现错误和不妥之处要及时改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五)简单生活:王阳明心学认为,简单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内心的平静和修炼。

我们应该减少物质的欲望,避免过度复杂的生活方式,以更加纯粹的方式追求内心的成长和道
德的完善。

总之,王阳明心学是一种对内心修炼和道德自觉的哲学体系,它强调知行合一、致良知、敬畏之心、反省与改正以及简单生活的价值。

通过学习王阳明心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谦逊、宽容地对待周围的一切,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成长。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王阳明(1472-1529),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将领,被誉为“心学”创始人。

他的“心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等重要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及其解释。

一、“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是他心学理论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本质上是清明自知的,所以人的心就是理。

他说:“心即理,理即心,两者本是一体。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与宇宙万物相通的,心灵的运动就是宇宙的运动,所以人可以通过心灵来认识宇宙。

“心即理”的核心思想是要把握住人的心灵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通过外在的知识和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在的自觉和体验获得的。

这种智慧是一种超越常识和经验的智慧,是一种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智慧。

二、“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道德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良知。

良知是人的内在本性,是清明自知的本质表现。

他说:“良知即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即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只有在不断发掘和培养自己的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他说:“人心有恶,人能自知之;人心有善,人亦能自知之。

”他认为,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发掘和培养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境界。

他说:“知行相通,无有间隔。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他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自行之者。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四、“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重要概念。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知识。

他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灵可以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心静如水心为何物阳明心学的感悟

心静如水心为何物阳明心学的感悟

心静如水心为何物阳明心学的感悟阳明心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修身思想。

经过学习和思考,我对阳明心学有了一些深入的感悟。

心,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核心。

在阳明心学中,心被视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

心不仅是人的思维和感觉的源泉,更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

心的本质是纯善的,具有与天地万物相通的能力。

心静如水,意味着心境平静、安详宁静,像一池清澈的水面。

心平静时,才能真正洞察自己的内心和外界的一切事物。

只有心境宁静清澈,我们才能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和挑战。

心为何物?阳明心学告诉我们,心不是一个物质的东西,而是一种能量、一种力量。

心蕴含着万物的道理,具备认知、情感和意志的能力。

它可以感知事物的本质,体验人生的喜乐与痛苦,决定我们的选择和行为。

感悟阳明心学,我深深认识到:人的心境决定着人的行为。

只有心静如水,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善良,抵御外界的诱惑和困扰。

心境的积极与否影响着我们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决定着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

阳明心学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快节奏、多变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压力和纷扰所困扰,内心往往难以平静。

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心灵的安宁与善良,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总而言之,阳明心学被誉为解开人类内心之谜的钥匙。

真实的自我并不需要追求外在的物质,而是通过调整内心的境界,实现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和谐相处的目标。

唯有心静如水,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内心平静和喜悦。

学习阳明心学的体会

学习阳明心学的体会

学习阳明心学的体会阳明心学是一种古老而深奥的哲学思想体系,由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创立。

在我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阳明心学的哲理与智慧,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启发和帮助。

以下是我对阳明心学的一些体会。

首先,阳明心学强调心灵和意识的重要性。

阳明心学主张心即是道,意识即是宇宙的运行规律。

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立而自主的意识和判断力。

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举头望山河,低头思故乡”,强调了自我意识和对外界的觉知能力。

只有当我们时刻保持警觉和觉知,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自身和外界的真谛。

其次,阳明心学鼓励人们积极实践并体验。

阳明认为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和世界。

他在《传习录》中提到:“知是不如习是”。

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享受到智慧的乐趣。

因此,阳明心学鼓励我们放下书本,勇敢地去实践和尝试,通过亲身经验来获得真正的智慧。

阳明心学还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

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

他在《传习录》中说:“性即是命,即自主之实证据”。

这意味着我们自己的性格和意愿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只有通过积极的自主意识和感知,我们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阳明同时也强调了个人的责任感。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成就自己,并对世界做出贡献。

这个思想启示我,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阳明心学还强调了修身养性和追求完善。

阳明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和正直的,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可能会迷失自己的本真。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修身养性来寻找并恢复我们内在的善良与道德。

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物志不分,志独立乃多端”。

这告诉我们要培养独立的意志和思考能力,以便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同时,阳明也提倡通过不断追求完善来修身养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不断推动自己的进步,并不断追求完美。

这使我明白到只有不断追求进步和改进自己,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此外,阳明心学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共同体意识。

阳明心学心得

阳明心学心得

阳明心学心得阳明心学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之一,是由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思想学说。

它主张“知行合一”,即通过内心的真知灵感来引导行为,实现心性的完善。

阳明心学强调修身养性,注重内心的清净和自我完善,对于人的修养和道德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阳明心学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意思是说人的认识和行为应该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阳明心学认为人的内心本来就具有善良和智慧,只是被外界的杂念所扰乱。

因此,通过修心养性,可以使内心的本性得以显现,从而指导行为。

阳明心学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外界事物来认识自己的内心。

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内心,从而逐渐认识自己的真实本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阳明心学的“格物致知”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晰,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阳明心学还强调“致良知”,即通过内心的良知来指导行为。

良知是人内心的一种直觉,是区分善恶的能力。

阳明心学认为,只有通过良知来指导行为,才能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从而实现内心的完善。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和伦理风气败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

阳明心学还提出了“致良知”的方法,即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内心的完善。

修身养性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它主张通过内心的修炼来使内心的本性得以显现。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忽视内心的修养,只注重外在的物质追求。

这导致了人的内心迷茫和空虚。

阳明心学的“修身养性”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从而使人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综上所述,阳明心学的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强调知行合一,通过内心的修养来指导行为。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忽视内心的修养,只注重外在的物质追求。

这导致了人的内心迷茫和空虚。

阳明心学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从而使人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王阳明心学心得

王阳明心学心得

王阳明心学心得1. 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要关注内心,这就好比你有一把能打开内心宝藏的钥匙,你不去找它,怎么能发现宝藏呢?就像我之前总是忙忙碌碌,却忘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直到我开始静下心来,才明白内心的力量有多强大。

2. 心即理呀,这不就是说我们的内心才是真理的源头嘛!想想看,你是不是有时候会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做事,然后就感觉很别扭呢?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还好后来我明白了要跟着心走。

3. 致良知,多重要啊!这不就是让我们保持那份善良和真诚嘛。

就好像在黑暗中找到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

有一次我面对一个选择,良知告诉我要做正确的事,我庆幸自己听从了它。

4. 格物致知,不就是要我们通过对事物的研究来获得知识嘛。

这就好像是探索一个神秘的世界,每一个发现都让人惊喜不已!我曾经为了搞懂一个问题,不断地去探究,最后真的收获满满。

5. 知行合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这不就是要我们知道了就要去行动嘛。

好比你知道锻炼对身体好,可你不去做,有啥用呢?我之前就老是光想不做,现在我努力去实践。

6. 王阳明心学让我们学会在困境中保持坚定,这不就是给我们内心穿上了铠甲嘛!有次我遇到很大的困难,差点就放弃了,还好想起了心学的教诲,咬咬牙坚持下来了。

7. 要时刻省察自己的内心啊,这就像给自己的内心做个大扫除。

你想想,如果心里堆满了垃圾,能舒服吗?我会经常反思自己,让内心保持干净。

8.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多直白呀!我们要多做好事,去掉坏的念头。

就好像在花园里除掉杂草,让花朵茁壮成长。

我看到别人做坏事就会想,这可不符合心学呀。

9. 王阳明心学让我们明白心态决定一切,这就像给我们的生活加上了魔法滤镜。

有一回我心情不好,看啥都不顺眼,后来调整心态,一切都不一样了。

10. 我们要真正领悟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才能让它为我们所用啊!就像拥有一件绝世珍宝,得会用才行。

我现在就在努力让心学融入我的生活,让我变得更好。

我觉得王阳明心学真的是博大精深,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找到内心的力量,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心得四篇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心得四篇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心得四篇”然后高僧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阳明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说道:“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听到这句话的高僧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高僧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我想当时寺内任何一个和尚都对不会想到,竟然有人把自己寺内的高僧劝回了家这件事完美的说明了人欲不会也不应被我们克制或是泯灭,之所以王阳明先生提出:“理和欲为并存,即天理就是人欲”的观点,就是因为他明白也希望人类应通过致良知去了解人欲和研究事物的善恶,若为善则为之;若为恶则去之,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在“知行”上,王阳明先生始终坚持: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法和理解,我认为知而不行,则为空知;行而不知,则不知所以然,简单说也就是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也不能单独片面强调“实践出真知“,因为两者并行,我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就像最后书中所言,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练我们的心。

另外知行合一也是和“理欲”、“至良知”等观点所对应,用良知做事、判断善恶,用心灵态度决定正确的行为方式,做到言行一致。

也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将此学以致用,更好的投入生活和工作中。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心得2趁暑假假期,读了一本朋友介绍的《知行合一王阳明》。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度阴山,由于他欣赏的唯心主义使他认识了王阳明,在后来的学习道路上,经过十年呕心沥血,终得厚积薄发之作。

此书主要解读了知行合一这一哲学理念以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也可以说是一部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呈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传记。

这就不得不说到王阳明。

王阳明,浙江宁波人。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心学创始人,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其阳明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它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批判了格物致知的内在矛盾,并主张心即理,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

四部曲阳明心学一了百当感悟

四部曲阳明心学一了百当感悟

四部曲阳明心学一了百当感悟
《阳明心学》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学说体系,主要以心学为核心,探讨人的心性和修身治学的方法。

这个学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心是道:阳明心学强调心的重要性,认为心就是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的根本。

心有知觉、良知和真知的功能,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所在。

二、知行合一:阳明心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认为只有通过行动来实践自己的理念,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其中的道理。

三、致良知:阳明心学强调良知的重要性,认为人有一种内在的善良本性,只要发掘并遵循良知,就能够实现道德行为和修身的目标。

四、格物致知:阳明心学主张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真理。

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不断地积累经验和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实践阳明心学,人们可以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掘自身的潜力,并运用心学的原理来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身修心)王阳明心学精华及感悟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

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

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人活一生也应如此。

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

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5、做人要“诚”诚字有以工夫说者。

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诚”有从工夫上说的。

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

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

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

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6、无私心就是道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心即天理。

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

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

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

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7、至诚胜于至巧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人生启迪: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

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

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

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9、一念抱持,成圣之要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

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

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人生启迪: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10、应好是而恶非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良知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仅是个好恶。

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穷尽了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

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11、君子如玉亦如铁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

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名与实相对。

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

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

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人生启迪:“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

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

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

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12、养一身浩然正气须是勇。

用功久,自有勇。

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

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

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

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13、去做才是孝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

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人生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

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14、孝不孝代表人格善人也,而甚孝。

真正善的人,必是极为孝顺的。

人生启迪: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

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其实只是自己的眼睛为花花世界所迷。

亲情就是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

15、不孝无良知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不慈不孝,这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

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

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

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

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16、心至诚才能行至孝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

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

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

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人生启迪: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

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17、身外物不奢恋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

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人生启迪: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

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18、克己才是真功夫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

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

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

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

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19、荣辱毁誉皆泰然天地生意,花草一般。

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

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

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

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

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人生启迪:是非善恶,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动。

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

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心的东西,看淡些。

20、把世间当修行的道场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