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传习录》读后感

合集下载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代表作之一,它记录了王阳明与弟子们的对话和思想交流,深刻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阅读《传习录》不仅是一次哲学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首先,《传习录》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对“知行合一”理念的阐述。

王阳明认为,知识与行动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知识必然体现在行动上。

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常常听到“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但若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那么它的力量便大打折扣。

《传习录》提醒我们,要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通过行动来检验知识的真伪。

其次,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了“致良知”的观点。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天生的、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即良知。

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实践,人可以发现并实现自己的良知。

这一点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如何保持内心的纯洁和道德的坚定,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再者,《传习录》中关于“心即理”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阳明认为,宇宙万物的道理都存在于人的心中,而非外在的书本或权威。

这与西方哲学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鼓励我们去探索内心,去发现和理解那些超越书本知识的真理。

在阅读《传习录》的过程中,我深感王阳明的思想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

他对于个人修养、道德实践和社会责任感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忽视内心的修养。

《传习录》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此外,《传习录》中对于教育的重视也让我深受启发。

王阳明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和实现自己的良知。

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应试教育盛行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

读《传习录》三点感受

读《传习录》三点感受

读《传习录》三点感受《传习录》如同《论语》,并非书中主人公所作,而是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

通读本书,我了解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领略了他的修身处世方面的人生智慧,并认识了其的心学内涵。

读完,有三点感受颇深。

首先,我为王阳明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所震撼。

王阳明命运多舛,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少年勤奋好学,立志成为圣贤。

两次参加会试皆落榜,一直到二十八岁那年第三次参加会试,榜上有名,中了进士。

其数十年的不放弃,令我等佩服。

之后,入朝为官,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贬谪为龙场的驿丞。

王阳明公正敢言,舍己为国,是我等应效仿的。

在山高路远,偏僻落后的贵州,王阳明不甘堕落,专心儒学的研究,喜得龙场悟道。

环境的恶劣,阻挡不了一颗上进之心!恶人宦官刘瑾伏诛,王阳明仕途出现转机,任命为南京少仆寺少卿。

他巡抚江西,镇压民变,剿匪福建,平定宁王的反叛,让功给皇帝,获得“大明军神”之称。

王阳明虽屡建奇功,却不贪恋权势,辞官回乡讲学,何等的高洁自廉!五十七岁病逝,临终表决:“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纵观王阳明一生,其光明磊落,不同流合污,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遇到生活中的坎,亦心坦然,不屈不挠,是为我等之榜样!其次,王阳明修身处世方面有大智慧,值得我们反思学习。

他告诉我们如何修身,修心:欲修身,先养心;不忙不乱,不骄不躁;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让生活回归简单;真心着眼,敦本尚实;朴实的人生态度;清水芙蓉,纯然初心;至诚巧于至巧;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心之所想,力之所及;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他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德、孝、欲、行: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养一身浩然正气;得人心,得天下;以孝安家,以敬持家;孝顺在当下;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身外物不奢恋,荣辱毁誉皆泰然;安贫乐道也是信仰;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慎思之,笃行之;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通用(1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传习录》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习录》读后感1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

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

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

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

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传习录》看完之后发现原来古人也和我们现在的人犯同样的错误。

我理解的上达功夫,就是知识里说的本体论。

现在的.人对于自己越是不了解的、感觉神秘的东西,就越是感兴趣。

以前我也这样,总是想追求一些形而上的知识,自己能不能理解是一回事,说出去让别人听不懂,自己感觉到很有面子,这也是其中的一个目的。

这里面王阳明讲的很清楚,上达和下学是一个功夫,不追求下学的上达全是空中楼阁。

下学就是上达,《中庸》里讲“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不从基础的理论开始,想直接到达哲学的顶峰,那是不存在的。

尤其是儒家,我们是入世的学说。

追求的就是立功、立言、立德。

所以儒家的一切知识都要以现实为出发点,学的东西要在现实当中可以应用的上。

只谈理论,不落实到实践上,就达不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举的树生长的例子特别的实际。

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设定出树长什么样子,你只有不断的去浇水、培育、养护,它才会向上生长。

至于树能长什么样我们控制不了。

就像儒家说的我们不可能改变任何人那样。

想要追求上达要从自己内在做起,向内求。

心擦亮了,明德显现,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上达也就实现了。

《传习录》读后感2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1读了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长,仅仅是读过一遍的我是绝不敢说出完全领悟王阳明先生的思想这种话,但读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一丝自己的感悟。

王阳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时光长河,确实值得人细细品味。

第一点,修心。

王阳明先生认为修心即致良知。

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

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

良知在人,永远不会消失。

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

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使归于正道。

在私欲萌芽之际将其扼杀,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点,格物致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

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

例如判案时不能因对方无礼而恼怒,不能因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对方哀求而屈意宽容。

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妄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

抛开事物去学就会不着边际。

第三点,知行合一。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谓“经世致用”。

只读书不思考,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就会变得自我。

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体会到良知,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当人们漫无目的庸庸碌碌地四处奔走时,不妨读一下《传习录》,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2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

‘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先生曰:“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是未当理。

”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传习录》王阳明通过朱熹老师的一句话来阐释他的“心即理”学说,“当理”就是天理显现,要想天理显现,就要去掉后天的习染。

私心就是后天习染的体现,去掉了就是无私心。

无私心当然就是天理。

传习录观后感

传习录观后感

传习录观后感《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它记录了王阳明与其弟子之间的问答与论学。

当我读完这本书,心中涌起了诸多的感受和思考。

王阳明的心学强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两个理念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致良知”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与生俱来的良知,这是道德判断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私欲和杂念所蒙蔽,从而无法清晰地感受到良知的指引。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抉择时,是否真正倾听了内心良知的声音。

比如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我是否能够坚守道德底线,不做出违背良心的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一时的得失而放弃原则,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之中。

“致良知”提醒着我,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不为外物所扰,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知行合一”则让我认识到,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知道了却不去行动,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道。

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我们可能读了很多书,懂得了很多道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无法践行。

比如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有益健康,但真正能够坚持每天锻炼的人却不多。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告诉我们,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这让我意识到,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上的理解,更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将所学的道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阅读《传习录》的过程中,我还深刻地感受到了王阳明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视。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就必须不断地反省自己,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错误,却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

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书中的许多对话和事例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阳明对于弟子们的教导,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基于对人性的洞察和尊重。

他明白人们在追求道德和真理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困惑,因此以耐心和智慧引导他们。

这让我明白,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尊重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和选择。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0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0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0篇)传习录读后感篇1终于又得空看书,前些日子只是出差,间歇时因为状态在事务上,索性就一口气只翻累眼睛的杂志。

昨天早上把《传习录》放进包里,重新亲近一下,养养神。

用而不养,内耗自伤。

读至中卷《答周道通书》时忽然看出庄子的味道,呵呵。

宋明儒书,不避讳援佛解儒,但道家的东西似未见及。

孔孟原典里自不见老庄,但后世之引佛以入,佛一方面通儒,另一面通道,故宋代虽政治军事上羸弱偏安,而中国文化始有大成,佛是一刺激,亦是一桥梁。

觉出王阳明的庄周味道,是在其批评世间乱象,“三代之衰,孔孟既没”,知识分子们“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云云,其批评姿态,颇有庄周做逍遥游前的冷眼阅世、嬉笑怒骂,想来明朝的人,熟读老庄,在此不经意间用上了。

当然,最终的立论是不同的。

忽然想到,前些日少年宁拿来的那篇认为“李零是以道家立场加点后现代解构孔子”的观点,还是很有锋芒见地的。

另一个体会是,因为今人接触的孔孟原典有限,可以说,读的多一点的人,也不过是看过四书而已,尤其是易经,更是封建迷信,课本里一点都不曾收录,倒是金庸普及了易,降龙18掌的招式,都是从易经里找的名字。

王阳明那会儿自是不同,所以书中许多引用《易》《春秋》《礼记》等处,互相阐发。

再看马一浮,说天下学问尽归于儒藏,关键一点也在孔子曾笔削易经,从易门出,则道家、阴阳家及西学之自然科学,尽被纳入其类。

所以才知道门槛高得很,孔门有六艺呢,随便翻翻都远着,弥高弥深啊。

没想到的是,看明朝的传习录不用字典,看民国马一浮的两本会语,没有古汉语常用字典倒经常读不下去,因为他引的古典更多过阳明,真是个学问家。

商务印书馆的缩印本《古汉语常用字典》只好常备着,边角很体贴的削圆了,放在手中很舒服,用起来也足够了。

阳明引佛,多做批驳,虽然朱陆王年轻时其实都曾淫浸其中,出佛入儒,所以才要格外点出可批处吧。

马一浮老,倒是自由出入得很,随手借用,如羚羊挂角,怪不得梁漱溟在学问上那么佩服他。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传习录》读后感1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

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和宗旨。

卷下主要是致良知,体现了王阳明晚年的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传习录》是一本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书。

其中包含儒学、理学、佛学、心学等多种学问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即“致良知”学说。

他倡导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认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但我认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观点,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洁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

知行如何分得开?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学问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假如领会了这一点,就应当明白,只说一个知,已经自然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自然存在。

只有领会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会真的体会到知行的意义。

这是需要不断地磨练和自我反省才能够了解的。

王守仁这样说的,别人教你终究不能领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熬炼方式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

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贤的大体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罢了。

或许我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我们也会不断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推断力都有所提高。

在如今时代里,人对本源的的探究不断削减,人的心里也不断浮躁而趋向于物质。

所以在如今的社会王守仁的精神看起来更加宝贵。

王守仁虽贵为圣贤,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屡立奇功。

但为人虚心而不焦躁,为人好学,其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

有道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在他看来,在于态度而不在于才能也。

引用其中一段话:“同朋友相交,肯定要互相谦让,就会得到好处;而互相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知行合一《传习录》读后感(精选20篇)

知行合一《传习录》读后感(精选20篇)

知行合一《传习录》读后感(精选20篇)知行合一《传习录》读后感篇1王阳明心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天理即人欲,致良知,知行合一。

天即即人欲:针对朱熹理学而言的。

需要说明的是人欲不是我们普遍理解的人的欲望,而是人的本性。

致良知:当人能达到本性是,道德等是自然形成的,根本不需要社会制度约束。

知行合一: 从本质上而言,知和兴一体的,不二的。

思考当你能达到活在当下时刻时,知行是融合的。

但在普通人心目中,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精进。

另外特别说明5点:1. 王阳明在书中,说明佛家清心寡欲的修行是错误的,这样让人失去了知觉。

而是在清醒意识和知觉的前提下修炼本心。

2. 大众认知中,修行大多指的是静态进行的,比如冥想打坐禁语等等。

而王阳明提倡静和动共同修炼。

如果只是静中修行,遇到重大事情时,烦躁恐惧等心念又会出现。

3.王阳明在那时就明白根据孩子天赋和性格而针对性教育,不得不说是对现代教育的讽刺。

4.很多人包括外国宗教,佛家,灵修心理学家等所谓专业人士,修行门路巨大错误,还在市场上招摇行骗,没有觉醒的人很容易被误导,走上一条与修行相反的道路。

修行是不断成长的过程,而不是通过什么奇妙方式直接抵达最高境界。

而这个过程,必须遵照心的意愿,自然地修行,而不是吃斋念佛,出家等强迫性就可以达到的,而这些行为不但没有正向作用,反而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

这是初级修行者要特别注意的。

5.真正的佛家,道家等思想和王阳明心学从本质上殊途同归。

不管以那种思想修行,都要走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切记只学不做,空谈误国,空谈误己。

知行合一《传习录》读后感篇2十年前就有机会读《传习录》翻了几页,实在读不下去。

本周(2015年3月底)终于看(听)完了。

感谢当当引入的讯飞语音,没这个估计不可能完成本书阅读——可读性好差。

说下我对王阴明的认识,此公提倡“心学”意思是修心哈;对儒学和佛教都有研究,好像还练过瑜伽之类闭气的功夫,有次叫门人把自己埋起来几天,后来挖出来还是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习录》读书笔记《传习录》是“心学”的着作。

作者王阳明是明代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精通儒家、道家和佛家,立德、立功、立言,写下着作《传习录》,传播“心学”精神,广为流传,传播中外,至今仍有络绎不绝的学者研读此着作,习读王阳明心学的奥妙。

我因选修《王阳明心学》一课而接触《传习录》,粗略读下来,对其中一部分名句印象深刻。

在此谈谈我对这些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这句话提出了“人人可成为圣人”的道理。

通常,人们总是认为圣人难得,圣人应该是有着特殊品格或能力的人,所以认为自己不会成为圣人,期待着由那些少数的圣人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而不追求自身的修行。

王阳明指出了这一观点的错误。

人人可为圣人。

圣人不是遥不可及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圣人的追求,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和定位。

同时,也表明了,圣人不是天生的,要想成为圣人,需要经过后天的努力。

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如果后天不学习、不努力可能就埋没了,只有通过学习,思想得到提升,除去自身的陋习和错误的观念,才能成为圣人。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一直以来都有“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的争论。

荀子曰“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伪”,是后天人为教化的结果,而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即良心,认为“恶”是天性受到了私欲的蒙蔽。

古往今来,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一直没有断过。

当我在王阳明的《传习录》里看到“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
而遏之”这句话时,我觉得,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现实是“善”与“恶”共存于人心中,无法追究其起源和哪个先产生。

那么如何发扬“善”、遏制“恶”比争论善恶哪个先产生更为重要,对现实而言更有意义。

我们耳熟能详的“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传达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无论“善”多小,只要产生了,被感知到了,就要将其表达出来,发扬出来,不能因为善事较小就放弃行善的念头。

无论“恶”意多大,只要产生了,就要及时遏制,将罪恶的思想扼杀在萌芽的状态,不能因为“恶”小而放松警惕,若放任其放大,那么后患无穷。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有些人,喜欢自己在思想上去“悟”,而不去实践,没有在具体的事上“悟”。

可能这种人以为自己已经领悟了“大道”,但是一碰到事情,就会乱了阵脚。

王阳明对自己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人需在事上磨。

只有经历了事情,在事上磨炼了自己,在事上废了心思,得到了锻炼,才会对自身有提高,之后再遇到事,才不会慌乱。

我认为这与现如今我们倡导的“实践出真知”不谋而合。

我们从五六岁开始接受教育,大家普遍以书为标准,认为书上都是正确的,认为书就能给予人们足够的营养,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甚至是二十几岁的大学生,都很少有实践的经历,一直活在书堆中,很少走出来感受社会,去经历事情。

然而,我们终将进入社会,终将自己面对各色各样的人和事。

当失去“学生”“子女”这些护身符,我们是否有能力独当一面我想,只有有了足够的“遇事”经历,“处事”经验的人,才能有自信,坚定地回答一个“是”字。

《传习录》中有高深的“心学”真谛,也有对人生有启发意义的易懂的箴言。

我尚未对《传习录》进行精细的研读,对其中高深的心学真谛仍处于一知半解状
态,无法进行讨论,在此就仅对于我们自身有教育意义的较为贴近生活的名言进行分享。

如后有机会,我会继续深读《传习录》。

最后,《王阳明心学》这门课是我听课状态最放松的一门课,我们上课各抒己见,对社会某一现象或者事件进行讨论,我听到了很多精彩的声音。

感谢《王阳明心学》,感谢老师!
最后,祝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