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原文加感悟

合集下载

心学王阳明全集经典语录集锦

心学王阳明全集经典语录集锦

心学王阳明全集经典语录集锦心学,又称为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种重要思想流派。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心学的代表人物。

王阳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心学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王阳明的经典语录集锦: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王阳明对于为人处事的道德原则的阐述。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身作则,守住自己的修养和道德底线,不去伤害他人,不去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2.「知行合一。

」这句话强调了王阳明对于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他认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体现人的价值和智慧。

3.「心即理,理即心。

」这句话体现了王阳明对于心理学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心理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行为的基础,理性和情感相互依存,不能割裂开来。

4.「格物致知。

」这句话是王阳明对于学习的方法论的总结。

他认为,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人们可以获得真知。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

5.「追本溯源。

」这句话体现了王阳明对于追求真理和正义的态度。

他认为,要解决问题和实现真理,必须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句话强调了王阳明对于个人内心世界的认识。

他认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能明确自己的欲望和追求。

7.「百折不挠。

」这句话体现了王阳明对于追求目标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他认为,只要心存坚定,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实现目标。

8.「心外无物,心内无事。

」这句话强调了王阳明对于内心清净与宁静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心无杂念,内心无事,才能真正体验到心灵的宁静和平静。

9.「行胜于言。

」这句话强调了王阳明对于实践的重视。

他认为,言语虽然重要,但是行动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和价值。

10.「心正则理正,心不正则理不正。

」这句话体现了王阳明对于道德和行为的看法。

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内心的道德观念决定的,如果内心不正,行为也就偏离了正道。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摘抄及感悟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摘抄及感悟

以下是一些关于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摘抄及感悟:
1.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句话强调了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要将其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2.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和判断力。

通过致良知,我们可以发掘和培养自己内心的善良和正直。

3.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句话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定力的重要性。

当我们的内心不被外界干扰所动摇时,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4. “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王阳明认为私欲是人们心灵的尘埃,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越来越多,影响我们的心灵健康。

5. “格物致知”: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这种方法强调了实践和观察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深入观察,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感悟: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强调了个人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通过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理念,他鼓励人们培养善良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时刻反省自己,克制私欲,保持内心的平静。

总的来说,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提供了一种内心修养和自我提升的方法,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阳明心学精髓语录

阳明心学精髓语录

阳明心学精髓语录阳明心学是我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其核心是“知行合一”,认为心性即理性,人的真正能力源于内在的自我意识。

通过正确认识自己,开发自身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的不断提升。

一、“致良知”“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是指人类内在的良知所在。

良知是人类本性的体现,是道德自觉的来源。

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发掘内在的良知,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

良知需要持之以恒地培养,通过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阳明心学的重要理念,指的是通过观察外界事物,发现内在的规律和真理,进而认识自己和世界。

人们需要从具体的事物中寻找规律,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指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实现知行一致的完整循环。

人们需要在知识和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不断探索知行合一的方法和路径。

只有将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释放个人内在的潜能。

四、“致远”“致远”是阳明心学的最高境界,指的是人们通过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不断提升自我意识的过程。

人们需要不断追求自己的内在理想和价值,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五、“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阳明心学的终极目标,指的是人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最终达到自我意识的最高境界。

人们需要不断追求至善,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和境界,实现自己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六、“知行合一的秘诀”要实现知行合一,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秘诀。

首先是通过积极的学习和体验,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探索真理。

其次是通过勇于尝试和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最后是通过反思和思考,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自我意识和实践能力。

阳明心学精髓语录通过简洁有力的文字,表达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人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逐步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的精髓,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潜能和价值,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于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的信息

关于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的信息

关于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的信息1、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

【解释】所谓动静,是指所遇之时,心之本体本来无分于动静。

2、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解释】是非之心,不用思考便知道,不用学习便具备,这是真正的良知。

3、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解释】过错即使是大贤也难免,然而并不影响其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错误。

所以不要看重没有过错而是看重能改正过错。

4、夫妇之与知与能,亦圣人之所知所能。

圣人之所不知不能,亦夫妇之所不知不能。

【解释】普通男女所具备的良知良能,也是圣人所拥有的良知良能。

圣人所不具备的良知良能,也是普通男女所没有的良知良能。

5、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解释】我们这些人做功夫,只求每日减少,不求每日增加。

减去一分物欲,便领悟了一分天理;这是何等轻松洒脱的事!这是何等简单易行的方法!6、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解释】人们如果知道良知的妙用,无论有多少邪思枉念,只要在良知上一悟,都自然消融于无形,真的像灵丹一粒,可以点铁成金。

7、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

【解释】只要念念不忘体悟天地宇宙的本质规律,这个过程就是立志。

能够时时刻刻不忘记这个目标,时间长了,心自然就凝聚在这件事上了。

8、先儒所谓志道恳切,固是诚意;然急迫求之,则反为私己,不可不察也。

【解释】以前的大儒所说的有志于道的人,为求道非常恳切,这固然是一种诚意;但是也要注意,如果求道之心太过急迫,反而会因此产生许多杂念,大家不可不明白这个道理。

9、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尽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之一点灵明。

【解释】天地如果没有人的良知,也不可成其为天地。

天地万物的一切存在,与人原是一体的存在,其发窍精灵处,就是人心的一点良知。

王阳明心学金句摘抄

王阳明心学金句摘抄

王阳明心学金句摘抄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释义:人如果没有了志向,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了。

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王阳明说,要做大事就要“立志”,否则“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二、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意思:没有善就不会有恶心的身体,有善就能知道善恶的心,而这一切都是良知所为。

要知道,知恶才能改之,要知道,改过才能进德。

格物是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和了解。

三、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阳明先生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那就改变你的环境。

在王阳明看来,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心态。

要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来改变自己的心态,唯一的方法就是学习王阳明,并将自己内心变得更加光明。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只有不断追求和完善自己才能获得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要学习王阳明先生。

四、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如果你做什么事都没有过错,那就说明你还没有悟到这个真理。

其实,人的一生应该都在犯错。

犯错不可怕,就怕犯错后又不愿意改正。

如果你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那么一切都是白搭。

所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五、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致良知,止一个“我”字。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总是自以为是、傲慢无礼,这是非常不好的。

在《中庸》里有这样一句话:“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我们要谦虚,还要有宽阔的胸怀。

所谓胸襟宽广、志向远大,指的就是我们对待事物要有容人之量。

六、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原文】阳明先生说:圣贤之道,只在一个“良知”。

良知就是本心,就像太阳的影子一样,无善无恶。

【感悟】王阳明把心学和理学、儒家并列为三大学问。

这表明,阳明先生的心学是以心为本体的。

七、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之真,方能行之真;行之明,方能精察事理。

译文:真正知道的事,做到了才算是真明白;真正明白的事,做到了才算是真透彻;真正透彻的事,做到了才算是真智慧。

八、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释义】种树的人一定要培养他的树根,栽培德行的人一定要培养其心灵。

王阳明智慧语录

王阳明智慧语录

王阳明智慧语录1、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炼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人生启迪: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

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

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药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大意:悔悟是祛病的良药,贵在改正。

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人生启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

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

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3、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人生启迪: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

为什么会这样?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

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4、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

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人生启迪: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

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原文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原文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原文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所创立的心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王阳明心学精髓的60句原文,按照段落排版,以Word格式提供。

段落1:1. 心即理也2. 知行合一3. 吾心安处即吾乡4. 心之所向,是其乡也5. 心无所不包,而人莫之知也6. 心自有天理,非外在之物也段落2:7. 心之所为,知之至也8. 心之所欲,责之至也9. 人心皆有良知,只是未能开发10. 学以致知,读以自悟11.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12. 知行合一,始得真知段落3:13. 心之所恶,勿施于人14.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5. 心安即是力量16. 心有所念,念能改变命运17. 心有所求,求能达到目标段落4:18. 心之所欲,无事不成19. 心之所向,无事不遂20. 心动则事成21. 心定则事定22. 心静则事静23. 心清则事清段落5:24. 心怀大爱,放眼天下25. 心胸广阔,容纳万物26. 心境纯净,无杂念之扰27. 心无私欲,纯粹无欲28. 心无贪嗔,慈悲为怀29. 心无瞋恨,善待他人段落6:30. 学无止境,心有所求31. 知行合一,行胜于言3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3. 心之所向,无往而不胜34. 心定则事定,立志成为人上人段落7:35. 心能决断,事无不成36. 心能自律,日日向前37. 心能自省,反躬自问38. 心能自省,净化心灵39. 心有所求,必能达成目标40. 心有所想,必能实现愿望段落8:41. 心有所期,必能得到回报42. 心有所求,必能获得满足43. 心有所想,必能得到实现44. 心有所求,努力追求45. 心有所想,努力实现段落9:46. 心无所求,随遇而安47. 心无所想,心如止水48. 心无所恶,宽容他人49. 心无所嗔,善待他人50. 心无所疑,坚定信念51. 心无所畏,勇往直前段落10:52. 心有所愿,必能达成53. 心有所求,必有所获54. 心有所想,必能实现55. 心有所志,必能成功56. 心有所怀,必能放飞57. 心有所爱,必能珍惜段落11:58. 心有所求,不怕困难59. 心有所想,勇往直前60. 心有所愿,努力追求以上是王阳明心学精髓的60句原文,按照段落排版,并以Word格式提供。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有度,过则为灾!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有度,过则为灾!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有度,过则为灾!“古今心学第一人”王阳明说,心,是万物的尺度。

1做人有高度。

有高度,才有风度;有风度,才有气度。

先做人,后做事。

《礼记·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到底,就是做人。

儒学经典思想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内圣外王的核心组成部分。

人做好了,成功是迟早的事;人做错了,失败是迟早的事。

做人,善良靠谱是根基;做事,诚实守信是标准。

言而无信非君子,反复无常真小人。

《论语》里讲,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直白地说,就是真心换真心,四两换半斤。

你要讲信用,一诺千金;他也讲信用,投桃报李。

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很容易打成共识。

当年马云创业失败,负债累累。

他想创建阿里巴巴,没有资金链。

找大咖孙正义融资。

孙问:你创建阿里巴巴的使命是什么?马云斩钉截铁道: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一句话瞬间征服孙正义,他当即拍板,秒投两千五百万美金给马云。

因为,孙正义看到了马云的格局和高度。

2做事有尺度。

一个高人与一个庸夫之间的分野是什么?就是做事的那个“度”。

软硬功夫,诸般技能,说到底都是一个度;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最根本还是一个度。

卓尔不群,出类拔萃,最奥妙仍是一个度;事无巨细,人有高低,到头来皆是一个度。

度,拿捏好了,你就是高人一等;度,把握不住,你仍是小白一个。

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讲得是度;迎来送往,自然而然,说的是度。

这个“度”,就是做事的尺度。

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温不火,最讲适合。

语言里有阳光明媚,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行动里见思想精神,让人事后幽香回味。

做事有尺度,还可以引申到另一方面,那就是,有深度。

在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领域,精耕细作。

用工匠精神,把每件事做到极致。

从专心,专精,到专长,专业。

因为与众不同,所以无可替代。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讲办事、说话方法:“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眼是尺子手是称。

眼,观的是全局,安排得当,事半功倍;心,看的是未来,未雨绸缪,万事无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中国传统士人之三不朽者——立德、立功、立言。

据说,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

王阳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誉为“真三不朽者”。

他非但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说,而且上马能战,下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书,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全能大儒。

今日与大家分享王阳明的30句话,我们一起走近心学大境界。

1.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原句: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大意: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感悟:修身养性的最高之境,在于无论面对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内心的宁静。

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2.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原句: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大意: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一举一动都合乎人类本性),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感悟: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3.欲修身,先养心原句: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大意: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感悟:自古以来,圣人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

王阳明也不例外,因而他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文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说的正是心力于人的强大作用。

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4.至诚胜于至巧原句: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大意: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感悟: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

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

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5.克己才是真功夫原句: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大意: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感悟: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

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

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

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

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6.心是快乐的根原句:常快活便是功夫。

大意: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感悟: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很难,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职了、失恋了、失业了等等,这些让人很难快活起来。

世人多以为快乐与否在于外境,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快乐只在于心,而且要从心着手去做功夫。

说白了,一切还要落回到自心修养上去,这便是良知功夫的内涵。

心的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

7.做人如玉亦如铁原句: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

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大意: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

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

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感悟:“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

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

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学做君子,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

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8.不奢恋身外物原句: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大意: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

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感悟: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

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9.泰然面对荣辱毁誉原句:天地生意,花草一般。

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

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大意: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

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

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

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感悟:是非善恶,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动。

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

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心的东西,看淡些。

10.尘世是修行的道场原句: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

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感悟:一切困苦,皆是磨砺。

唯有靠世间种种难处的磨练,心才能得以调整。

磨到最后,就是境界。

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强不息,全心入世。

11.少一些心机,少一些痛苦原句: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大意: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感悟: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一个人心中充满机心,就会因机心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等情绪。

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这些,境地怎会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

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机心太多、太重,心灵哪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12.悔悟是人生良方原句: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

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

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

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13.要活得轻快洒脱原句: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大意:我们做事情,但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感悟: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

这是内心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处处受其牵累。

摆脱这些,就是王阳明所说“减”的功夫。

减到最后呢?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心。

本心是简单的,也是轻快的,洒脱的。

14.慎思之,笃行之原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大意: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

感悟:所谓“三思而后行”,要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多番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

思考与行动,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小到处理家庭琐事,大到掌握国家命运,轻率与认真的效果都将立竿见影。

所以要走向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使知真能经得住三思的考验,行真能成为一种功夫,那么知行就自能成为智慧与功业的完美合一,就像王阳明那样。

15.人最怕一个傲字原句: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大意: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

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

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从而挤压和伤害到他人,不恶又会怎样?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16.天理即是仁心原句: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

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大意: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

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

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感悟:人之为人,须有情、动情、重情。

《周易》中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

你是什么样的人,便能感应到什么样的人,乃至什么样的处境和人生。

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义的朋友。

推而广之,万事莫不如此。

莫作无情人,天佑有情人。

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17.不开是非之口原句:以言语谤人,其谤浅。

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大意: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

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感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这是因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你以为所有让自己不舒服的事,都是由于别人和环境,其实都是源于自己的心太窄,容量太小,修身太浅,德性不深。

所以做人要把向外的眼睛收回来,盯在自己的心上。

就算世界我们无能为力,我们的心也可以放开而坦然从容。

18.人人皆可为圣贤原句: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大意: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但由于不相信自己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都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