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何为知行合一

合集下载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三大核心观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其中,“知行合一”的理念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公元1509年,龙场悟道的后一年,阳明先生应当时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邀,在贵阳书院讲学。

在这一年,阳明先生首倡“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为何提出“知行合一”?为什么“知难行易”?(这一点有悖于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的“一”是什么?关于“知行合一”,我们有三个要点与大家分享:知行本一阳明先生原文:“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这一个功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阳明先生说,知行原是一个功夫,即知行本一。

有怎样的知,就有怎样的行。

有错知,就有错行。

有浅知,就有浅行。

有深知,就有深行。

有真知,就有真行。

没有真行,则说明也没有真知。

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反过来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认知水平。

能够行出来的知才是真知,行不出来的都不是真知。

比如,我们普通人都“知道”不应该说谎,知道孝养父母,知道忠诚担当,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些。

事实上,这个“知道”只是停留在头脑里的知识,并非自己内心的真知。

先以说谎为例。

为什么明明知道不能说谎但仍然会说谎呢?因为,我们觉得与人交流要顾及自己的面子,也要顾及他人的感受,说实话会伤害他人,说假话则你好我好大家好。

因此,我们内心深处的认知并非“不说谎”,而是“说谎挺好,对自己好对他人也好”。

既然心里认为“说谎挺好”,外在的行为表现就是撒谎,这即是“知行本一”——有什么样的内心认知,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再如,大家都知道忠诚于家庭,但是有些人仍然会婚内出轨,这是因为他们心底的深层认知是“人生苦短,及早行乐”。

很多人都说这样一句话:“我听过很多大道理,但我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你之所以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你没有真正践行这些大道理。

之所以未能践行大道理,是因为内心深处并不真正认可这些大道理。

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是:1.心即理(价值存在);2.知行合一(价值判断);3.致良知(价值归宿),“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

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所谓“心外无理”,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是我们心里的想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

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2.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3.致良知: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解析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解析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解析王阳明(1472-1529)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包括“知行合一”和“良知”。

本文将对这些观念进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首先,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

这是他对人类认识和行动的关系所提出的一种哲学观点。

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为不应该分离,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获得对世界的理解。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个体才能逐步完善自己的理性,并将其转化为道德行为。

因此,知识与行动必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以实现知行合一的境界。

其次,王阳明提出“良知”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自觉而纯粹的认知能力,即良知。

良知是人类天生具备的,也是人们区分善恶的根本标准。

王阳明强调,人们应该遵循良知的指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修炼和提升良知,才能实现个体内心的净化和道德品质的提高。

在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中,个体的自我实现和道德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要坚持对自己内心的反省和审视。

只有这样,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包括“知行合一”和“良知”。

他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认为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真正理解世界。

同时,他提出良知的概念,认为个体应该遵循良知的指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个体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人们不断追寻真理,实践道德,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字阳明,号仁学先生,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

他的学说心学,强调了人的内在本性和人与世界的关系,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进行探讨。

一、内在良知的觉醒王阳明的心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良知,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良知是指人内心的本能,可以认识、判断和指导人的思考与行动。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对良知的觉醒和开发,才能真正实现人性的完善。

这种觉醒不仅仅是理性的认识,更是情感的体验。

只有当人们的良知觉醒,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时,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二、知行合一的实践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了知与行的统一和互动。

很多人常常陷入知识与行动脱节的情况,即明知该做什么,但却不能付诸实践。

王阳明认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知行合一需要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行为相统一,实现内外的和谐。

三、心性善恶的觉察心性善恶是王阳明心学中的重要观点。

他认为,人的内心本质是善良的,但受到外界环境、欲望的干扰,会产生恶的行为。

人们需要通过内省和觉察,意识到自己内心中的善恶之别,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才能更好地实践知行合一的理念。

四、实践中的人生智慧王阳明强调人生的实践,他认为只有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获得智慧和成长。

人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而提升自己的心性和境界。

实践中的人生智慧是知行合一理念的重要体现,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修炼,人们可以逐渐达到内外和谐的境界。

五、实现人性的完善王阳明心学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性的完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本性,这种本性是追求善良、正义和道德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觉醒和修炼,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性,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和谐。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知心明性阳明职场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文:刘长志编辑:廖先辉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是明朝中叶很有名的军事家和哲学家!←何为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明朝,嘉靖六年,56岁的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即将奉旨前往两广平乱。

临行前,他召唤门下两个重要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在天泉桥上,进行了他最后一次课业传授。

他说道:“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经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立功”、“立言”、“立德”,史上真正的三立之人。

01何为立功?平定宸濠之乱、平定闽南古藤的暴乱,这只是立功的一部分!他创立的心学,从根本继承和发扬了儒学,将儒学应用到了生活之中。

2何为立言?流传至今的传**录、当时王阳明授课的盛况,都将他的一言一行传播到了众多的弟子当中,从而流传至今。

3何为立德?不说别的,单单“良知”二字,就为当时沉闷的社会,注入了一丝朝气,开辟了新的气象!王阳明的心学来源于陆九渊,陆九渊没有将心学系统化,他感觉心即是主宰,但是心如何变,为何变,他都没有解释清楚。

王阳明在后期立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

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

静物,如石头、桌椅。

植物,如柳树、杨树。

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

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

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

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王阳明心学精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王阳明的经典四句话

王阳明的经典四句话

王阳明的经典四句话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经典四句话被誉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这些话揭示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

第一句话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动必须统一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

他强调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结合,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的实践,才能真正体验和理解知识的真谛。

知行合一的理念也强调个人责任和积极行动的重要性。

第二句话是:“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良知,它是人的天性,是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

他主张通过修炼和培养良知,可以达到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

致良知的理念提出了自我反省和修正错误的重要性,强调了道德品质的培养。

第三句话是:“格物致知”。

王阳明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现象,可以深入了解其本质和内在规律。

他主张通过实际经验和观察,来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格物致知的理念强调人们应该以实践为基础,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际观察,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

最后一句话是:“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认为人的欲望是导致人们迷失自己的根源,只有追求天理、遵循道德才能摆脱欲望的束缚。

他主张通过修炼和培养自己的气质,使之符合天理,以达到自我修养和人格完善。

这四句话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责任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和教育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通过知行合一,我们可以将知识转化为智慧;通过致良知,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通过格物致知,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我们可以实现自我修养和人格完善。

这些理念都在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积极行动,并以道德为准则,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人。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元晦,号阳明。

他是明代中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心学”,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心学的基本概念王阳明的心学强调人的内在心性,认为心是人性的核心,是认知、道德和行为的源泉。

他主张“致良知”,即通过斗争和实践,通达和觉醒自己的内心,从而实现自己的成长和完善。

心学的核心理念是“知行合一”,即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才能真正实践道德和达到真知。

二、心学的核心思想1. “致良知”的观念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内在的良知,只需通过一定的修炼和实践来激发和发掘自己的内心潜能。

他主张个体的道德行为和智慧不是依靠外界的规范和教导,而是要依赖个人的内心反思和认知,从而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2. “知行合一”的原则王阳明认为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行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认为知识和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行为,使理念和实践达到一致,从而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3. “格物致知”与“反思实践”的方法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方法,主张通过观察外界的事物和实践中的经验,来认知和理解。

他强调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否正确,并通过修正错误来实现真理的逼近。

三、心学的实践应用1. 教育思想方面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能,通过启发式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2. 军事思想方面在军事领域,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他认为军事指挥官需要具备高度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来制定合理的作战方案和决策。

3. 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心学的思想也能够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王阳明是明代中国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心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支重要 学派。心学的精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1. 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知与行的统一,认为知识应该转化为实践和行动,只有 将心中的道德追求付诸实际行为,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2. 心即理:心学强调人的内心即为道德的本体,认为理(道德)存在于每个人的 内心,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良知和道德感,只要用心去感知和体悟,即可与道德真 理相通。 3. 良知:良知是人内心最本真的声音,与道德准则相一致。王阳明强调要通过反 思和修炼,培养和发扬良知,使之成为道德行为的指引。 4. 心无所存:心学强调要超越私我利益的追求,追求无私无我、忘我奉献的境界。 只有心无所存,才能真正体悟到道德的真谛。 5. 意志力:心学认为意志力的发展对于实践道德至关重要。通过意志的培养和锻 炼,人可以克服欲望和情感的干扰,坚持道德准则,做出正确的决断和行为。 这些是心学的一些核心概念,为人们探索自我修养、追求道德境界提供了指导和 借鉴。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简要介绍,心学的思想体系非常庞大和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
知心明性阳明职场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文:刘长志编辑:廖先辉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是明朝中叶很有名的军事家和哲学家!←何为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明朝,嘉靖六年,56岁的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即将奉旨前往两广平乱。

临行前,他召唤门下两个重要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在天泉桥上,进行了他最后一次课业传授。

他说道:“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经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立功”、“立言”、“立德”,史上真正的三立之人。

01何为立功?平定宸濠之乱、平定闽南古藤的暴乱,这只是立功的一部分!他创立的心学,从根本继承和发扬了儒学,将儒学应用到了生活之中。

2何为立言?流传至今的传**录、当时王阳明授课的盛况,都将他的一言一行传播到了众多的弟子当中,从而流传至今。

3何为立德?不说别的,单单“良知”二字,就为当时沉闷的社会,注入了一丝朝气,开辟了新的气象!王阳明的心学来源于陆九渊,陆九渊没有将心学系
统化,他感觉心即是主宰,但是心如何变,为何变,他都没有解释清楚。

王阳明在后期立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

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

静物,如石头、桌椅。

植物,如柳树、杨树。

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

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

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

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王阳明心学精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就像一朵花,你看他时,此花便在你心。

你不看时,此花便与你同寂。

王阳明心学精髓:知行合一。

你所知道的要和你的行动统一,用现在的话说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总结和自省,然后再去实践,如此反复。

千万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所谓知行合一,是知与行要统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古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吟罢,王阳明仰首向天,大笑之间飘然离去: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天泉论道”。

这一首诗、一句话就是王阳明对自己心学的最简练的归纳,也是王阳明对怎样成为圣贤的个人认识。

我想他这里的善恶并非单纯的道德上的善恶,善恶也就是道教中所指的阴阳,不仅指狭义的善恶,也指才愚、美丑、凡圣等等所有人品性的两个好坏的对立面。

对一个人来说,人本没有善恶、才愚、凡圣之分,思善、行善即为善,怀恶、行恶即为恶,只要你当前能做到“知善知恶”、并能“从善去恶”,那就是圣贤。

这个道理虽然是王阳明的感悟,但也并非他的独创,古今中外都有阐述,只不过是他真正理解、领悟、并践行而已。

他的心学上承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再往上就要追溯到《礼记中庸》。

西汉戴德和戴圣将战国和秦汉的儒家思想汇集、编注成《礼记》。

《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它其实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

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
方外之士——释智圆。

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

后来北宋程颢、程颐二人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也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用极为简练的语句提出了如何达到中庸的境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们可以看出这其实就是上面王阳明天泉论道诗句中暗含的思想:知善知恶对应“明辨”、从善去恶对应“笃行”。

从人性来讲,人性的本原就是有善、有恶或者说是不善、不恶,中间的“临界点”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行善即为善、行恶即为恶。

人要明辨善恶并从善弃恶,这就是中庸包括王阳明倡导的修身、成圣之道。

儒释虽非一家,但一些思想还能通融到一块,天台宗释智圆
对中庸倍为推崇,隋末唐初禅宗北派神秀的“身是菩萨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实也是阐述的这种修身观念。

美国著名的励志电影《阿甘正传》里边有一句很著名的台词“stupid just as stupid does”,我看有很多地方把它翻译成“傻人做傻事”,但我感觉更应该翻译为“只有做傻事的人才叫做傻人”,所以这句话也是说的“做傻即为傻、行善即为善”的道理。

我很赞同中庸的思想或者王阳明的心学,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抗争,自私与博爱、懦弱与坚强、虚荣与实干、贪婪与节制、懒惰与勤奋、放纵与进取、不懈与满足、情绪与理性、消极与积极的抗争,也就是善与恶的抗争,不同的是,有人不辨善恶、有人能辨却不能行,有人行却而不坚,有的人能有意识的去做,有的人无意识的、凭着感觉去做。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人生就是在善和恶的反复斗争中度过的,忽而行善、忽而从恶。

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其实是不好评价他到底是善、是恶的。

这种评价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的善恶都是动态的,你说他是好人,他可能明天会做些损人利己的事,你说他是聪明人,他明天又可能会做些蠢事,不管昨天怎么样,关键你现在是否知善知恶、从善去恶。

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们的其实是:只要“just do it”,现在就做圣贤做的事,你现在就是圣贤。

做什么你就是什么,而非因为你是什么所以做了什么!不要费心于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
的人、到底是个天才还是蠢材、是凡夫俗子还是什么圣贤、是无可救药还是前途不可限量;也不要费心于到底在别人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还是多么的卑鄙、是多么的值得敬仰还是多么的令人唾弃、鄙夷。

加盟小型加工厂广告38岁的她,生过两个孩子,却美成了20岁的样子!搜狐网2-20我校召开党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搜狐网3-24王阳明心学因为决定你是个什么人的不是你的过去,而是你的现在:你现在的价值倾向、你当前的选择、当前的行为!你的是非、善恶谁说了也不算,起决定因素的是你的选择和作为!向善、明善、行善即为善!知之行之即为善!人生应该这样的:首先你应该抱定坚定的向善之心,其次去努力的明辨是非,而后坚定的去从善去恶,去摈弃自私、懦弱、虚荣、贪婪、懒惰和放纵以及所有可能属于恶的一切。

这样的人生就是一个值得提倡的人生、一个近乎完美的一生!当然,还是那句话,这里的善不仅单指伦理道德的善。

这样的人生很难达到吗?其实不难,路就在你脚下,“just do it!”、立即行动,那么你就已经走在了通向这样的“完美人生”的途中。

你向往什么就去做什么,你感觉自己不自信吗,那么你就相信自己,你感觉自己懦弱吗,那你就坚强些,你感觉自己是不是太贪了,那你就放弃一些不属于你的东西,你感觉自己的表情肌非常僵硬吗,那你就放松放松、微笑一下,你感觉
自己紧张吗,那你就从容一些,如此恶就在瞬间就转向了善,就是这么容易。

为什么?这可能吗?这么容易吗?不为什么!就是可能!就是这么容易!因为“行善即为善”!
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立即行动,立即去做你想成为那种人该做的事,那么你就成为了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就是这么简单,善恶、成败的转换就在你当前的选择、就在你当前的行动中!
这也是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军事学家、成为一代圣贤的秘诀!最后还是用他那句经典的、回荡千古的名言来作为结束语吧: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与大家共勉!
洞明古今世事练达职场人情阳明智慧加薪知行合一升职长
按关注喜欢此文就转发到朋友圈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