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真意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真意中华文化精髓之心学,自孔孟之后即隐遁失传,中途经历一千多年无人能破,后又被朱熹错解,误会更深。
直至阳明出世,经历重重难关,最后龙场一悟,始明“心外无物”的核心精要。
自此逐渐将三教一脉传承的心法出土重光,中华文化道统心法因此得以表露完整,我们生为中华文化的传人,对此心学的衰落与重光缘起,不可不知!“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丢掉”良知?要怎么样才能找回来呢?原来它一直都在这里~~《王阳明传习录》原文:“來書云:良知亦有起處,云云。
此或聽之末審。
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
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
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
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在也,存之而已耳;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若謂良知亦有起處,則是有時而不在也,非其本體之謂矣。
良知一直都在阳明先生的学生陆原静来信问:“良知也有个开端吗?”陆原静这样问,暗含着有开端也就意味着会有停止的意思。
阳明先生回答说,这也许是陆原静过去听我说的话,有误解的地方,可我讲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良知就是心的本体,若是本体就没有起端于什么时候,在什么时候会消失,因为本体是一直都存在的。
这就是前面跟陆原静探讨过的所谓“恒照”问题,为什么说是“恒照”呢?因为它永远都在,就像真我的生命,任何时候都在,即使肉体消失了,它还在。
既然是永恒,就没有所谓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问题,永恒超越了时间的范围。
为什么我们守不住良知?心的本体永远都在,没有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这个问题,即使妄念发的时候,良知依然还是在的。
问题是妄念发了,良知虽然还在,但是我们不知道怎样存守得住。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良知是在一股气上,大家想想,当慈悲心发的时候,是不是有个感觉?当舍不得不忍心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个不舍不忍心的感觉?这慈悲、不舍不忍心的感觉就是良知。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三大核心观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其中,“知行合一”的理念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公元1509年,龙场悟道的后一年,阳明先生应当时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邀,在贵阳书院讲学。
在这一年,阳明先生首倡“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为何提出“知行合一”?为什么“知难行易”?(这一点有悖于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的“一”是什么?关于“知行合一”,我们有三个要点与大家分享:知行本一阳明先生原文:“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这一个功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阳明先生说,知行原是一个功夫,即知行本一。
有怎样的知,就有怎样的行。
有错知,就有错行。
有浅知,就有浅行。
有深知,就有深行。
有真知,就有真行。
没有真行,则说明也没有真知。
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反过来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认知水平。
能够行出来的知才是真知,行不出来的都不是真知。
比如,我们普通人都“知道”不应该说谎,知道孝养父母,知道忠诚担当,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些。
事实上,这个“知道”只是停留在头脑里的知识,并非自己内心的真知。
先以说谎为例。
为什么明明知道不能说谎但仍然会说谎呢?因为,我们觉得与人交流要顾及自己的面子,也要顾及他人的感受,说实话会伤害他人,说假话则你好我好大家好。
因此,我们内心深处的认知并非“不说谎”,而是“说谎挺好,对自己好对他人也好”。
既然心里认为“说谎挺好”,外在的行为表现就是撒谎,这即是“知行本一”——有什么样的内心认知,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再如,大家都知道忠诚于家庭,但是有些人仍然会婚内出轨,这是因为他们心底的深层认知是“人生苦短,及早行乐”。
很多人都说这样一句话:“我听过很多大道理,但我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你之所以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你没有真正践行这些大道理。
之所以未能践行大道理,是因为内心深处并不真正认可这些大道理。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三大核心观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其中,“知行合一”的理念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公元1509年,龙场悟道的后一年,阳明先生应当时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邀,在贵阳书院讲学。
在这一年,阳明先生首倡“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为何提出“知行合一”?为什么“知难行易”?(这一点有悖于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的“一”是什么?关于“知行合一”,我们有三个要点与大家分享:知行本一阳明先生原文:“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这一个功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阳明先生说,知行原是一个功夫,即知行本一。
有怎样的知,就有怎样的行。
有错知,就有错行。
有浅知,就有浅行。
有深知,就有深行。
有真知,就有真行。
没有真行,则说明也没有真知。
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反过来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认知水平。
能够行出来的知才是真知,行不出来的都不是真知。
比如,我们普通人都“知道”不应该说谎,知道孝养父母,知道忠诚担当,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些。
事实上,这个“知道”只是停留在头脑里的知识,并非自己内心的真知。
先以说谎为例。
为什么明明知道不能说谎但仍然会说谎呢?因为,我们觉得与人交流要顾及自己的面子,也要顾及他人的感受,说实话会伤害他人,说假话则你好我好大家好。
因此,我们内心深处的认知并非“不说谎”,而是“说谎挺好,对自己好对他人也好”。
既然心里认为“说谎挺好”,外在的行为表现就是撒谎,这即是“知行本一”——有什么样的内心认知,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再如,大家都知道忠诚于家庭,但是有些人仍然会婚内出轨,这是因为他们心底的深层认知是“人生苦短,及早行乐”。
很多人都说这样一句话:“我听过很多大道理,但我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你之所以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你没有真正践行这些大道理。
王阳明道德哲学体系:知行合一

王阳明道德哲学体系:知行合一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四句教”和“知行合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成为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
以下是对王阳明“四句教”的深刻理解及其“知行合一”思想的归纳提炼。
王阳明的四句教王阳明的“四句教”,亦称“王门四句教”,是其晚年对一生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原文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不仅体现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也构成了其学术体系的核心。
1.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心之体”揭示了心的本体状态。
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是晶莹纯洁、无善无恶的,这是指心在未受外界干扰和个人私欲影响时的原始状态,是一种超越善恶判断的纯净状态。
这一观点体现了王阳明受佛家思想影响的痕迹,强调心的本真和清净。
这一状态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原始、最真实的存在,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
2.有善有恶意之动“有善有恶意之动”则阐述了意念产生后善恶的出现。
王阳明认为,意念(意)一旦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
这里的“意”指的是人的意念或想法,它源于心的活动。
善恶并非心体本身所具有,而是由于人的意念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保持心的纯净和平静,是避免产生恶念的关键。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在道德修养中需要时刻警觉自己的意念,以免被恶念所驱使。
3.知善知恶是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揭示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良知”是核心概念,是道德判断的依据和行为指南。
良知是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分辨善恶的能力,它不受外界干扰,直接指向内心的真实和善良。
人人都有良知,只是有时被私欲所蒙蔽。
通过致良知,人可以恢复内心的光明和纯净,从而正确地分辨善恶并做出选择。
这一观点强调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唤醒和恢复良知来指导人的行为。
4.为善去恶是格物“为善去恶是格物”则指出了道德修养的实践途径。
格物在王阳明这里指的是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及知与行的关系

知行合一,是我国文化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思想,而王阳明更是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
本文将从知行合一的含义、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以及知与行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知行合一的含义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为统一一致。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知与行一直被看作是人生哲学的关键。
知识的获取和行为的实践一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体会知识的价值所在,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二、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1. 精神内观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学说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
在王阳明看来,人们的心灵本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能力,称之为“良知”,只要人们用心去修炼,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判断善恶,形成正确行为准则,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2. 内外合一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必须保持一致,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他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认为在实践中应该自觉贯彻这种道德原则,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3. 具体实践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地去锻炼和提高。
他强调思想和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在实际行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内涵。
三、知与行的关系1. 理论与实践知和行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
没有理论,实践就会盲目;没有实践,理论就会空洞。
理论是行动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检验。
只有让知识贯穿于行动中,才能真正发掘知识的潜在价值。
2. 深度和广度知识和行为之间是相互支撑的关系。
深度的知识能够支撑高质量的行为,而广度的知识能够支撑丰富多样的行为。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行为的品质和多样性。
3. 修身与治国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知与行的关系也扩展到了治国理政领域。
治国理政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并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行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更是深入人心。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心学方面。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即世界的本原和真理都存在于人心之中。
这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理存在于外部的天地之间,而王阳明则强调理在内心之中。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理就是人的本性。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反省内心,发现真理,而不是一味地向外寻求。
2.知行合一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结合,而不是分离的。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学习到的,而且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和价值。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该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3.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实现心即理的关键。
良知是指人心中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是人性的本质。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反省内心,去掉心中的杂念和欲望,发现良知并遵循良知的指引去行事。
这样就可以实现心即理的目标,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4.无善无恶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人的本性。
他主张人们不要被外界的评判和道德标准所束缚,而是要遵循内心的本性去行事。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的本质,但是外界的评判和道德标准往往会干扰人们内心的本性。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该摆脱这些束缚,发现内心的本性并遵循它去行事。
5.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是实现心即理的途径之一。
格物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致知则是指通过格物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格物致知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综上所述,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无善无恶以及格物致知等方面。
阳明心学核心内容

阳明心学核心内容
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所创立,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即理:阳明心学认为,“心即理”,也就是说,人的内心即为真理所在。
只要人们能够用心去感知事物的本质,就能够了解真理。
2. 致良知:阳明心学提倡“致良知”,也就是说,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个高尚、纯净的境界。
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3. 思想统一:阳明心学认为,心与物是相互作用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因此,阳明心学提倡“思想统一”,即要让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一致,不受外界诱惑的干扰。
4.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将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心性平等:阳明心学强调“心性平等”,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样的,不分高低贵贱。
因此,人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内心,不要因为外在的差异而歧视或排斥他人。
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不仅对于个人修养和精神追求有着重要的
指导意义,也对于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 1 -。
王阳明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王阳明心学的讲座,主讲人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学者李泽厚先生。
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其心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王阳明心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这句话揭示了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将知识与行动分开,认为知识是行动的基础,但实际上,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在讲座中,李泽厚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阐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说:“我曾经在大学里学习心理学,但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后来,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将心理学知识用于自我成长,才真正体会到知行合一的精髓。
”这段话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二、致良知王阳明心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拥有良知。
良知是指导我们行为的内在力量,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王阳明说:“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即是良知。
”这句话强调了良知在人心中的地位。
在讲座中,李泽厚先生引用了王阳明的一个故事,讲述了良知的力量。
他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时,遭遇困境,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良知,最终战胜了困难。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要坚信自己的良知,坚守道德底线,才能走出困境。
三、格物致知王阳明心学认为,格物致知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
格物,即观察事物,了解其本质;致知,即通过观察、思考,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王阳明说:“格物致知,即物付心,心即物。
”这句话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谛。
在讲座中,李泽厚先生结合现代科技发展,阐述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他说:“在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而格物致知正是我们获取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
知心明性阳明职场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文:刘长志编辑:廖先辉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是明朝中叶很有名的军事家和哲学家!←何为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明朝,嘉靖六年,56岁的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即将奉旨前往两广平乱。
临行前,他召唤门下两个重要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在天泉桥上,进行了他最后一次课业传授。
他说道:“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经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
“立功”、“立言”、“立德”,史上真正的三立之人。
01何为立功?平定宸濠之乱、平定闽南古藤的暴乱,这只是立功的一部分!他创立的心学,从根本继承和发扬了儒学,将儒学应用到了生活之中。
2何为立言?流传至今的传**录、当时王阳明授课的盛况,都将他的一言一行传播到了众多的弟子当中,从而流传至今。
3何为立德?不说别的,单单“良知”二字,就为当时沉闷的社会,注入了一丝朝气,开辟了新的气象!王阳明的心学来源于陆九渊,陆九渊没有将心学系
统化,他感觉心即是主宰,但是心如何变,为何变,他都没有解释清楚。
王阳明在后期立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
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
静物,如石头、桌椅。
植物,如柳树、杨树。
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
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
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
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王阳明心学精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就像一朵花,你看他时,此花便在你心。
你不看时,此花便与你同寂。
王阳明心学精髓:知行合一。
你所知道的要和你的行动统一,用现在的话说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总结和自省,然后再去实践,如此反复。
千万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所谓知行合一,是知与行要统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古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吟罢,王阳明仰首向天,大笑之间飘然离去: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天泉论道”。
这一首诗、一句话就是王阳明对自己心学的最简练的归纳,也是王阳明对怎样成为圣贤的个人认识。
我想他这里的善恶并非单纯的道德上的善恶,善恶也就是道教中所指的阴阳,不仅指狭义的善恶,也指才愚、美丑、凡圣等等所有人品性的两个好坏的对立面。
对一个人来说,人本没有善恶、才愚、凡圣之分,思善、行善即为善,怀恶、行恶即为恶,只要你当前能做到“知善知恶”、并能“从善去恶”,那就是圣贤。
这个道理虽然是王阳明的感悟,但也并非他的独创,古今中外都有阐述,只不过是他真正理解、领悟、并践行而已。
他的心学上承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再往上就要追溯到《礼记中庸》。
西汉戴德和戴圣将战国和秦汉的儒家思想汇集、编注成《礼记》。
《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它其实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
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
方外之士——释智圆。
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
后来北宋程颢、程颐二人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也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用极为简练的语句提出了如何达到中庸的境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们可以看出这其实就是上面王阳明天泉论道诗句中暗含的思想:知善知恶对应“明辨”、从善去恶对应“笃行”。
从人性来讲,人性的本原就是有善、有恶或者说是不善、不恶,中间的“临界点”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行善即为善、行恶即为恶。
人要明辨善恶并从善弃恶,这就是中庸包括王阳明倡导的修身、成圣之道。
儒释虽非一家,但一些思想还能通融到一块,天台宗释智圆
对中庸倍为推崇,隋末唐初禅宗北派神秀的“身是菩萨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实也是阐述的这种修身观念。
美国著名的励志电影《阿甘正传》里边有一句很著名的台词“stupid just as stupid does”,我看有很多地方把它翻译成“傻人做傻事”,但我感觉更应该翻译为“只有做傻事的人才叫做傻人”,所以这句话也是说的“做傻即为傻、行善即为善”的道理。
我很赞同中庸的思想或者王阳明的心学,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抗争,自私与博爱、懦弱与坚强、虚荣与实干、贪婪与节制、懒惰与勤奋、放纵与进取、不懈与满足、情绪与理性、消极与积极的抗争,也就是善与恶的抗争,不同的是,有人不辨善恶、有人能辨却不能行,有人行却而不坚,有的人能有意识的去做,有的人无意识的、凭着感觉去做。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人生就是在善和恶的反复斗争中度过的,忽而行善、忽而从恶。
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其实是不好评价他到底是善、是恶的。
这种评价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的善恶都是动态的,你说他是好人,他可能明天会做些损人利己的事,你说他是聪明人,他明天又可能会做些蠢事,不管昨天怎么样,关键你现在是否知善知恶、从善去恶。
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们的其实是:只要“just do it”,现在就做圣贤做的事,你现在就是圣贤。
做什么你就是什么,而非因为你是什么所以做了什么!不要费心于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
的人、到底是个天才还是蠢材、是凡夫俗子还是什么圣贤、是无可救药还是前途不可限量;也不要费心于到底在别人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还是多么的卑鄙、是多么的值得敬仰还是多么的令人唾弃、鄙夷。
加盟小型加工厂广告38岁的她,生过两个孩子,却美成了20岁的样子!搜狐网2-20我校召开党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搜狐网3-24王阳明心学因为决定你是个什么人的不是你的过去,而是你的现在:你现在的价值倾向、你当前的选择、当前的行为!你的是非、善恶谁说了也不算,起决定因素的是你的选择和作为!向善、明善、行善即为善!知之行之即为善!人生应该这样的:首先你应该抱定坚定的向善之心,其次去努力的明辨是非,而后坚定的去从善去恶,去摈弃自私、懦弱、虚荣、贪婪、懒惰和放纵以及所有可能属于恶的一切。
这样的人生就是一个值得提倡的人生、一个近乎完美的一生!当然,还是那句话,这里的善不仅单指伦理道德的善。
这样的人生很难达到吗?其实不难,路就在你脚下,“just do it!”、立即行动,那么你就已经走在了通向这样的“完美人生”的途中。
你向往什么就去做什么,你感觉自己不自信吗,那么你就相信自己,你感觉自己懦弱吗,那你就坚强些,你感觉自己是不是太贪了,那你就放弃一些不属于你的东西,你感觉自己的表情肌非常僵硬吗,那你就放松放松、微笑一下,你感觉
自己紧张吗,那你就从容一些,如此恶就在瞬间就转向了善,就是这么容易。
为什么?这可能吗?这么容易吗?不为什么!就是可能!就是这么容易!因为“行善即为善”!
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立即行动,立即去做你想成为那种人该做的事,那么你就成为了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就是这么简单,善恶、成败的转换就在你当前的选择、就在你当前的行动中!
这也是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军事学家、成为一代圣贤的秘诀!最后还是用他那句经典的、回荡千古的名言来作为结束语吧: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与大家共勉!
洞明古今世事练达职场人情阳明智慧加薪知行合一升职长
按关注喜欢此文就转发到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