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之精髓

合集下载

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有
着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他提出的“心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文化和思想界。

以下是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1. “致良知”——王阳明提倡人们通过反思自身内心,找到真正的道德准则。


良知,即使人们不受外部规范约束,也能自觉遵循正确的道德标准。

2. “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和研究,以此来
认识世界和掌握真理。

3. “知行合一”——王阳明主张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只有将所学的道理付诸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们。

4. “阳明心学”——这是王阳明所倡导的,强调人的内心自觉和自律的道德学说。

5. “性即理”——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即为道德准则,因此道德应该源于内心而
非外在的规范。

6. “知情达理”——王阳明认为人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
力和判断力,从而达到理性和成熟。

7. “行而不辍”——王阳明认为人应该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只有这
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和素养。

8. “格局高远”——王阳明认为人应该树立宏大的理想和境界,超越个人私利,
追求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9. “知识分子的责任”——王阳明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肩负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和使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

10. “天人合一”——王阳明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阳明心学精髓语录

阳明心学精髓语录

阳明心学精髓语录阳明心学是我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其核心是“知行合一”,认为心性即理性,人的真正能力源于内在的自我意识。

通过正确认识自己,开发自身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的不断提升。

一、“致良知”“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是指人类内在的良知所在。

良知是人类本性的体现,是道德自觉的来源。

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发掘内在的良知,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

良知需要持之以恒地培养,通过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阳明心学的重要理念,指的是通过观察外界事物,发现内在的规律和真理,进而认识自己和世界。

人们需要从具体的事物中寻找规律,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指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实现知行一致的完整循环。

人们需要在知识和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不断探索知行合一的方法和路径。

只有将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释放个人内在的潜能。

四、“致远”“致远”是阳明心学的最高境界,指的是人们通过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不断提升自我意识的过程。

人们需要不断追求自己的内在理想和价值,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五、“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阳明心学的终极目标,指的是人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最终达到自我意识的最高境界。

人们需要不断追求至善,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和境界,实现自己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六、“知行合一的秘诀”要实现知行合一,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秘诀。

首先是通过积极的学习和体验,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探索真理。

其次是通过勇于尝试和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最后是通过反思和思考,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自我意识和实践能力。

阳明心学精髓语录通过简洁有力的文字,表达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人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逐步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的精髓,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潜能和价值,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王阳明(1472-1529),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将领,被誉为“心学”创始人。

他的“心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等重要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及其解释。

一、“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是他心学理论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本质上是清明自知的,所以人的心就是理。

他说:“心即理,理即心,两者本是一体。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与宇宙万物相通的,心灵的运动就是宇宙的运动,所以人可以通过心灵来认识宇宙。

“心即理”的核心思想是要把握住人的心灵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通过外在的知识和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在的自觉和体验获得的。

这种智慧是一种超越常识和经验的智慧,是一种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智慧。

二、“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道德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良知。

良知是人的内在本性,是清明自知的本质表现。

他说:“良知即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即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只有在不断发掘和培养自己的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他说:“人心有恶,人能自知之;人心有善,人亦能自知之。

”他认为,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发掘和培养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境界。

他说:“知行相通,无有间隔。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他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自行之者。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四、“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重要概念。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知识。

他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灵可以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四句教?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四句教?

明朝,嘉靖六年,56岁的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王阳 明,即将奉旨前往两广平乱。

临行前,他召唤门下两个重要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在天泉桥上,进行了他最后一次课业传授。

他说道:“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经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心学来源于陆九渊,陆九渊没有将心学系统化,他感觉心即是主宰,但是心如何变,为何变,他都没有解释清楚。

王阳明在后期立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

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

静物,如石头、桌椅。

植物,如柳树、杨树。

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

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

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

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王阳明心学精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就像一朵花,你看他时,此花便在你心。

你不看时,此花便与你同寂。

王阳明心学精髓:知行合一。

你所知道的要和你的行动统一,用现在的话说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习、总结和自省,然后再去实践,如此反复。

千万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所谓知行合一,是知与行要统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古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吟罢,王阳明仰首向天,大笑之间飘然离去: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天泉论道”。

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

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

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
最核心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无善无恶心之体。

王阳明认为,“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没有善恶就是心的本体,类似于佛教的心形归空,但又不同于佛教的空,也就是心中没有想法,应机而动,如果水一般没有形态,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

2、有善有恶意之动。

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3、知善知恶是良知。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天理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去接触天地万物,对其运作等到有了认识,才产生了所谓的理。

天理也是人心的认知产生的,属于主观意识的产物。

人欲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活动,天理是给自己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活动衍生的行为作出的规定,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结合本生同源的。

4、为善去恶是格物。

通过传统的儒家教程“格物致知”来领悟心学的奥义。

因为天理和人欲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就要不断的减损自己的人欲,来达到圣人无有忧虑无有欲望的境界。

王阳明求学之时遍历了佛道儒三家,择优秀思想而取用之,进而龙场悟道成为千古一圣,分析他的哲学思想时最好兼顾佛教和道家的哲学要义,这样互相辩证,互相增进理解。

王阳明心学精髓

王阳明心学精髓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的人之一,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心学思想对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蕴含着无数的精髓。

一、格物就是有担当1、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

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

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2、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3、且于动处加工,勿使间断。

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

4、《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5、修齐治平,就是格物。

6、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尝知行合一邪?7、入而问圣人之学,则语以格致之说焉;求格致之要,则语之以良知之说焉。

8、致知在实事上格。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

9、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至于“集义”“博约”,功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数件都做“格物”底事。

10、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11、猝临盘错,盖非独以别利器,正以精吾格致之功耳。

12、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一,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

13、夫志于为利,虽欲其政之善,不可得也。

志于行道,虽欲其政之不善,亦不可得也。

14、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15、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16、御外之策,必以治内为先。

17、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18、量力可行即行,可止即止。

19、惟恐吾侪尚有一善成名之意,未肯专心致志于此耳。

2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二、直面内心的恐惧1、患难忧苦,莫非实学。

2、修己治人,本无二道;政事虽剧,亦皆学问之地。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有度,过则为灾!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有度,过则为灾!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有度,过则为灾!“古今心学第一人”王阳明说,心,是万物的尺度。

1做人有高度。

有高度,才有风度;有风度,才有气度。

先做人,后做事。

《礼记·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到底,就是做人。

儒学经典思想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内圣外王的核心组成部分。

人做好了,成功是迟早的事;人做错了,失败是迟早的事。

做人,善良靠谱是根基;做事,诚实守信是标准。

言而无信非君子,反复无常真小人。

《论语》里讲,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直白地说,就是真心换真心,四两换半斤。

你要讲信用,一诺千金;他也讲信用,投桃报李。

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很容易打成共识。

当年马云创业失败,负债累累。

他想创建阿里巴巴,没有资金链。

找大咖孙正义融资。

孙问:你创建阿里巴巴的使命是什么?马云斩钉截铁道: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一句话瞬间征服孙正义,他当即拍板,秒投两千五百万美金给马云。

因为,孙正义看到了马云的格局和高度。

2做事有尺度。

一个高人与一个庸夫之间的分野是什么?就是做事的那个“度”。

软硬功夫,诸般技能,说到底都是一个度;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最根本还是一个度。

卓尔不群,出类拔萃,最奥妙仍是一个度;事无巨细,人有高低,到头来皆是一个度。

度,拿捏好了,你就是高人一等;度,把握不住,你仍是小白一个。

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讲得是度;迎来送往,自然而然,说的是度。

这个“度”,就是做事的尺度。

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温不火,最讲适合。

语言里有阳光明媚,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行动里见思想精神,让人事后幽香回味。

做事有尺度,还可以引申到另一方面,那就是,有深度。

在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领域,精耕细作。

用工匠精神,把每件事做到极致。

从专心,专精,到专长,专业。

因为与众不同,所以无可替代。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讲办事、说话方法:“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眼是尺子手是称。

眼,观的是全局,安排得当,事半功倍;心,看的是未来,未雨绸缪,万事无虞。

王 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 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哲学、文化、社会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那么,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究竟是什么呢?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强调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识。

良知如同内心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分辨善恶、是非,只要我们能够去除私欲的遮蔽,就能让良知得以显现,并依此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为。

“知行合一”则是王阳明心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理念。

知与行并非是两个分离的阶段,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我们不能只是在理论上知道什么是对的,而不去付诸实践;同时,我们的行动也应该是基于正确的认识和道德准则。

只有将知与行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道德的完善。

比如,我们都知道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知),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不去实际关心父母、照顾父母(行),那么这种“知”就不是真正的知。

只有当我们把孝顺父母的想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比如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天、为父母做家务等,才能说我们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还强调心即理。

他认为,天理不在外部世界,而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我们不需要到外界去寻找真理和道德准则,只要向内探求,审视自己的内心,就能发现天理。

这并不是说外部世界没有客观的规律和准则,而是强调我们对这些规律和准则的理解和把握,最终要通过内心的体悟和实践来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和困难,容易迷失方向,陷入迷茫和焦虑之中。

而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当我们感到困惑时,不妨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依靠良知的指引去做出选择。

比如,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我们可能会受到金钱、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如果我们回归内心,思考自己真正的兴趣和价值所在,就能做出更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

同时,王阳明心学也注重实践和功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王阳明就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就是王阳明的世纪。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就是良知,为善去恶就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

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不?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与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她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就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就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就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就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就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就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她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

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瞧法就是正确的。

只就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就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人活一生也应如此。

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瞧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

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5.做人要“诚”“诚字有以工夫说者。

诚就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就是思诚的工夫。

”——“诚”有从工夫上说的。

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就是思诚的工夫。

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瞧来,人的本心就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

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

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就是对人的态度,更就是对自己的认识。

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6.无私心就就是道“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就是当理,未当理便就是私心。

”——心即天理。

没有私心,就就是合于天理。

不合于天理,就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

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

什么就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7.至诚胜于至巧“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人生启迪: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

我一生做事,总就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就是坦白。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

您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您怎么样的。

”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就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就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这就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与胸襟,自然也决定了她日后的高度。

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瞧待世间。

9.一念抱持,成圣之要“只念念存天理,即就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就是立志。

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

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就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人生启迪: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10.应好就是而恶非“良知只就是个就是非之心,就是非只就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就是非,只就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良知仅就是判别就是非的心,就是非仅就是个好恶。

明白好恶就穷尽了就是非,穷尽了就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就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就是非善恶。

也就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她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她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她的人生道路就是荆棘坎坷还就是一片坦途。

11.君子如玉亦如铁“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就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

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名与实相对。

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

若全就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

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人生启迪:“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

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

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

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12.养一身浩然正气“须就是勇。

用功久,自有勇。

故曰“就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就是大贤。

”——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

因此孟子说“就是集义所生者”。

容易取胜,就就是大贤人。

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她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由此瞧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

浩然正气,就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13.去做才就是孝“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就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她知孝知悌,不成只就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就是她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她知孝晓悌。

不就是她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她为知孝晓悌了。

人生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她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

甚至当双亲已离您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14.孝不孝代表人格“善人也,而甚孝。

”——真正善的人,必就是极为孝顺的。

人生启迪: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

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其实只就是自己的眼睛为花花世界所迷。

亲情就就是亲情,就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也就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

15.不孝无良知“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不慈不孝,这就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

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

她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就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

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就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

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16.心至诚才能行至孝“此心若无人欲,纯就是天理,就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

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

这都就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却就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就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

防寒消暑正就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就是至诚至敬的。

人生启迪:孝就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

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17.身外物不奢恋“然可欲者就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就是我物,不可留藏。

”——可以得到的,就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

不可以得到的,就不就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人生启迪: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就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

这不仅就是一种洒脱,更就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与。

18.克己才就是真功夫“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就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

但克己不就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就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就是源自内心的不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