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陆王学派的心学观
陆王心学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陆王心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改革开放为人们从世界的视角研究陆王心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这一时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有了较大的推进。
主要涉及的有心学的思想体系与心学的比较研究等。
关于心学思想体系。
人们比较一致的认为,心学体系内涵丰富,但其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三大命题。
第一,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即理”说。
董平认为,“心即理”是象山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其所以异于朱熹的关键所在,对它的理解直接到关于象山哲学的整体把握。
“心即理”是一个关于本体的实在论命题,同时也是象山全部哲学的逻辑基点。
它不仅阐明了宇宙万物与人的存在在本质上同一不二,而且阐明了这种不二之原即在于心体的本身实存。
无限阔大的宇宙万物的一体化是以人的主体精神为运行轴心的,因此人的存在就在哲学上被提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董平:《象山“心即理”说的本体论诠释》,《孔子研究》(曲阜),1999年第2期)。
刘宗贤认为,陆王都有“心即理”思想,但涵义有同有异。
“陆九渊哲学的核心是‘心即理’,‘心即理’论也就是他的本心论。
在此命题中,陆九渊是以人生伦理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理的主观化与心的客观化,确立了道德主体与本体合一的‘心’本体”(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99页)。
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提出是为了避免朱熹“格物”说分“心”与“理”为二,导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分离的矛盾。
“为了在道德修养中使心与理统一起来,他取陆九渊的‘心即理’思想”。
王阳明的“心即理”是要用所谓人心固有的“天理”来取代客观的“天理”,合人性与天理为一,以达到物理与吾心的统一,并以“心即性”与“性即理”对此加以论证,从而构成他的实践道德说的基本之一(同上,293页)。
杨国荣指出,王阳明以重建心体为其心性之学的出发点,他以“心即理”界定心体,具有多方面的意蕴。
其中既有主体意识规定的多重性,又有心与理的合一与展开的过程性。
陆王心学的本体论

陆王心学的本体论
陆王心学的本体论是指陆王心学所主张的关于人的本质和存在
的观点。
陆王心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心,而心又分为本心和知心。
本心是指人的本源、本体、本质,是人最初的存在状态;知心是指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是人在本心基础上的一种能动的状态。
在陆王心学看来,人的存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
人通过修炼和实践,可以逐渐达到心性的升华和完善,最终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即通过对外物的观察和认识来领悟内心的本质。
此时,人的知心与本心达到了一种完美统一的状态,成为了真正的圣人。
此外,陆王心学还提出了“理气一体”的观点,认为人的身体和精神是一体的,身体和精神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的重要保障。
在实践修炼过程中,人需要通过保持身体的健康和调节情绪的平衡来达到内外的和谐。
总之,陆王心学的本体论强调了人的心性和修炼实践的重要性,承认了人的存在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提出了“理气一体”的观点,强调了身体和精神的和谐发展。
- 1 -。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一、概念程朱理学: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狭义理学专指程朱学派(广义的理学包括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本文的理学特指程朱理学)。
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的朱熹。
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学体系。
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
陆王心学:是中国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哲学流派。
南宋时,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陆九渊提出“心即理”;针对朱熹“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陆九渊提出更为便捷的“发明本心”的主张。
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指磨练吾心内在的良知,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这个过程即为“知行合一”。
“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1.相同点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④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⑤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广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
⑥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
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2.不同点①宇宙构成: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主张“即物而穷理”,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陆说:“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沉 浮。”朱不欢而散。
后陆游白鹿书院演《论语》,说:“君子 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成功,君子尚 志。
陆与朱关于“无极而太极”的辩论。朱熹 说:“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 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 而不能为亏化根本。”
陆氏兄弟反对无极而不反对太极,陆写信 说:“《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至理至矣,外此 岂更复有太极哉?”
王守仁认为王畿的四无是“顿悟”的路,最聪 明的人可以走,钱德洪的是“渐修”路,普通人都 可以走。
祝同学们:健康、幸福
永远……
陆认为心学是“减担发明本心”
由于心即理,则认识之源及认识的目 的皆在于“发明本心”。确信自己有尽善 尽美的本心是“立乎其大者”,这是种 “简易功夫”“经而寡失”。
正心的方法是“剥落”。认为程朱违 背了心即理的前提将天与人对立,方法上 反对“终日簸弄经语”的读书穷理法,提 出“减担”的格物法。
陆王心学
陆九渊的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
陆九渊的心学
朱陆之争 “心即理” 心是宇宙,宇宙是心。 “发明本心”
(一)朱陆之争
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之间最高主宰,认 识的目的是穷理,方法是格物,格物的主 要手段是“泛观博览”读圣人之书。先格 在物之理然后豁然贯通顿悟天理。陆认为 格物穷理太支离烦琐,用简易的“切已自 反”而发明本心。
所以大学之仁不同于墨子之兼爱: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 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是个渐,所 以生生不息……墨氏兼爱无差等……便自 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 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
2、关于“大学”之仁。《大学问》说: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字数4776阅读22735评论29喜欢79朱熹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朱熹生活的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他早年不支持抗金,后来又主张抗金恢复国土。
至南宋败势已难挽回,他就不再谈论抗金问题了。
(背景)他的理论体系具有这样一个鲜明的特点:鼓吹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他大力鼓吹唯心主义,就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加强对农民的统治。
并且他还大力宣扬韩愈的道统论,他的哲学成为从南宋到明清的正统的官方哲学。
一、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的基本观点认为理是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并且是事物的根本,在事物之先。
他所讲的理的内容主要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把封建道德标准绝对化、永恒化、神秘化,赋予自然世界以道德的意义,加以条条框框的束缚。
“理在事先”就是朱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有点类似与柏拉图的理型-现实论,但是有明显有所不同。
因为他还提出了,虽然每种事物都各有各自的理,但这些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个最根本的整体的理的内容。
他称这个最根本、整体的理叫做“太极”,太极中最主要的是仁、义、理、智这种封建社会的道德规则。
他将仁义理智这些道德属性分别对应春夏秋冬,说成是自然界四时变化的固有规律,强调其永恒的性质。
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地体现了整个太极。
太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万物只是他的分别的整体体现。
他为了说明这个思想,引用了佛教的概念,以“月印万川”类比。
据他所言,理是第一性的,是创造物的根本;气是第二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材料。
截然区分了形而上和形而下。
他认为,从事物来讲,理气是不相离的;但从根源上来说,理在气先。
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在先,而非时间上的在先。
他认为每一具体事物虽然都具有那整个的理,但是各物所禀受的气不同,因而整个的理在各个具体事物上表现出来时,受到气的粹驳的影响,就有偏有全。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
”前面一句是说方付与万物之初,理同气异;后一句是说,万物得气之后,理受气影响,表现有昏又明,有开有塞,故理近气异。
陆九渊的心学及其影响

陆 九 渊 为 何 能 够 提 出 这 样 的 哲 学思 想 呢 ?陆 九 渊 自 幼 聪 颖 好 学 , 喜 究 问 根 底 ,善 于 提 出 自 己 的 见 解 。三 四 岁 时 ,问其 父 “天 地 何 所 穷 际 ,父笑而不 答 ,他没 有放 弃,就 存 疑 思 索 。十 三 岁日寸,有 一天 他 对 自 己 幼 年 时思 考 的 问 题 忽 有 所 悟 。这 天 ,他 读 古 书 读 到 “宇 宙 ”二 字 ,见 解 者 说 :“四 方 上下 日宇 ,往 古 来 今 日宙 。”于 是 忽 然 省 悟 道 :原 来 “无 穷 ”便 是 如 此 啊 。他 少年 时 读 “三 国 ”“六 朝 ”,有 感 于 当 时夷 狄之 乱 , 后又 听 长 辈 讲 靖 康 之 耻 ,于是 ,剪 断 指 甲 ,学 习弓 马 ,慨 然 要为 大 宋 朝廷 复仇 。学有所成 后为官 ,陆九渊 亲为 勤 勉 ,政 绩 显 著 。后 因 谏 言 归 乡,开 办 讲 习 ,当 日寸陆 九 渊 的名 望 已高 ,每 开 讲 席 ,学 者 群 集 ,“户 外 履 满 ,耆 老 扶 杖 观 听 ”。他 自号 “象 山 翁 ”,学 者 尊为 “象 山先 生 ”。
责 任 编 辑 : 李 天 靖 J 57
}_f1 文 自
修
“鹅 湖 之 会 ”以 后 ,他 们 又一 次
重 要 的 会 面 是 “南 康 之 会 ”。淳 熙 八
年 (11 81),朱 熹知 南康 军 ,二 月 陆 九
渊 访 朱 熹 于 南 康 ,朱 熹 请 陆 九 渊 登
白 鹿 洞 书 院 讲 习。陆九 渊 讲 《论 语 》
在 宋 明 时代 ,二程 (程 颢 、程 颐 )与朱熹 讲 理 ,主 张 理 在心 外,是 客 观唯 心主 叉 ;而陆 九渊 、王 阳明 则主 张 心即是 理 ,所 以 又称 “心 学” 是 主 观唯 心主 义 陆王
第六节 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二、自存本心的认识论和修养方法
认识论必然是要了解宇宙的真实面目, 并不必向外追求,只需向内反省,认 识本心,发明本心,便能获得有关宇 宙的真实知识。在道德修养上,必然 是要达到符合封建统治者要求的所谓 圣贤的境地,必须修养本心,涵泳本 心,与宇宙混然为一。他所说的本心, 就是天之所予我者。因此,在认识和 道德修养上最主要的功夫莫过于自存 本心。
他思想中充满着怀疑的精神说。 其思想中还充满着自立自重的精神, 反对盲目依从。 陆九渊还主张独立思考,蔑视权威, 敢于斗争的精神。
一、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
首先,他列举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 人们的思想感情、道德意识和是非观 念都是相同的,来证明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此心此理乃是万古不变的实 体。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 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 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 此”(《语录下》)。
其次,陆九渊看到了意识内容的广泛 性,但却主观唯心主义地加以歪曲、 夸大,使之脱离其反映的具体事物, 反而变成了事物之本原。他说“心之 所为犹之能生之物”,这就完全颠倒 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走向了主观唯 心主义,说“九渊只是信此心” (《四朝闻见录》)。
第二次是朱熹、陆九渊之间通过书信 往来就“无极”“太极”问题展开辩 论,实际上是关于本体论的争论,两 次辩论谁也未说服谁,均以各持已见 而告终。
陆九渊是中国哲学史上典型的主观唯 心主义哲学家,陆九渊的哲学充满着 独断的、诡辨的、赤裸裸的主观唯心 主义精神,但是如果我们全面分析他 的哲学思想,也可发现有不少合理因 素。
第六节 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陆九渊,字子静,江西杭州金侯人, 中年开始便授徒讲学,开创了与程朱 理学相并的心学学派,其学说后由明 代王守仁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我国 古代哲学史上最大的一个唯心主义学 派——陆王学派。
高考陆王心学知识点

高考陆王心学知识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陆王心学在高考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不仅如此,了解陆王心学的相关知识点对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别阐述高考陆王心学的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第一,仁心感恩。
陆王学派注重培养学生的仁心,即使是在高压的备考阶段,也不能忽略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真诚地对待他人,为他人着想,不仅能传递正能量,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感恩是心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要学会感激他人对我们的帮助和付出,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朋友。
通过感恩,我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二,礼心尊重。
陆王心学提倡的礼心即尊重他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养成和他人友好沟通的习惯,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即使在讨论问题时存在分歧,我们也应该保持冷静,尊重不同的观点,包容他人。
通过意识到每个个体的尊重和价值,我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合作能力,这对于未来职场的发展非常重要。
第三,知心学习。
陆王心学强调学习应该注重内外结合,追求真知,追求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在高考备考中,我们不能只追求卷面上的分数,而是要通过深入学习,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培养扎实的学科素养。
同时,学习也应该注重全面,涉及各个学科的学习,培养综合认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将对我们未来的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四,义心奉献。
陆王心学中的义心即是指奉献他人,以利他为己。
无论是在备考阶段还是以后的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注重奉献他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考虽然是一次个人的竞争,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他人的努力和付出,乐于帮助他人取得成功。
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我们能够增加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文关怀意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五,诚心诚信。
陆王心学中的诚心诚信强调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陆王学派的心学观【摘要】:宋明儒学之“心学”一系,常以“陆王”并称。
本文浅谈一下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学派的心学观点,主要从陆九渊的心与理,王守仁的心与道,王守仁对陆九渊的思想的继承和扬弃,以及心学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这四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心学理心即理陆九渊王守仁本体通过中国教育史的学习,我对教育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而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心学。
考研的时候对王阳明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心学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主观上觉得心学与唯心主义相关。
借这次的论文,简要的梳理一下心学的基本观点及我的认识。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对陆九渊的思想继承和发展,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陆王学派主要指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流派。
南宋时,陆九渊倡言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提出“发明本心”、“收其放心”的“简易”、“直捷”主张。
他还同朱熹辩论过“无极”、“太极”等问题,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被称为“心学”。
王守仁更是集心学之大成,并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推行“致良知”的方法,认为“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明明德”同时提出“知行合一”的革命性观点,反对宋儒知先行后的说法或知而不行的做法。
王守仁是陆九渊以后影响最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陆王两人对心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心学的彻底确立奠定了基础。
所以我想以王守仁和陆九渊的主义观点为代表谈谈陆王学派的心学观。
一陆九渊的心与理1.心即理“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
陆九渊在哲学上提出“心即理”。
他断言说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认为心也是唯一的实在。
他通过对“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认识,并认为心即理是一直不变的。
陆九渊的“心即理”是他思想理论的核心内容。
所谓“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纲常伦理合为一体,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的意识。
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理”与“心”既然是完全同一的,那么宇宙万事万物之“理”,就是每个人心中之“理”,所以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虽然可能有不同意见,但人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没有差异。
在他看来人心都是相同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又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
他说:“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
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
”与程朱等人把“理”视为自然与社会最高的终极是截然不同的,陆九渊认为“理”的普遍必然性必须要通过人“心”来验证,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体现。
2.本心即理“心”是陆九渊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
他的哲学以“发明本心”为宗旨。
他的学说中,对心和理都有其独特的见解。
“理”这个范畴具有以下三层意义:第一,“理”是宇宙的本原。
充塞宇宙的,是无限量的理,天地万物都是“理”的表现,理即天地万物之本原。
第二,“理”是自然、社会的总规律。
自然、社会、天地鬼神都必须遵守这个总规律。
第三,礼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礼法制度、纲常伦理的最高准则,他提倡返归本心去明达天理。
其次“心”的范畴也具有三层涵义:第一,“心”是人身之本。
第二,“心”是天赋予人的道德观念。
他说:“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与我者,即此心也。
”“四端”即孟子所讲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给或萌芽。
陆九渊把它看作是人心的根本。
第三,“心”是宇宙之本源,它与“理”在作为宇宙的本原上是一致的。
这就是他说的“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以道德主体为本位,他所追求的其实就是一种理性的直觉。
他以直觉为本体,并且认为这种本体虽超越于人的认知,却又不离人的认知。
所以他强调尊重德性,而又要以不断的求知手段充实本体,并且作为德性的充实。
二王守仁的心与道既然“心物同体”说是王守仁心学的基本命题,那么,就根据这个说法的实质和其他各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比较来确定其特点,王守仁心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并不否认身外有物,感觉之外有物。
按照心物同体说,人身之耳目感官的开合与天地万物形色的显隐是随着人心的觉寂而同步进行的,人的感觉本身无形体,而以感觉到的对象为形体。
王守仁还认为,在人心受私欲间蔽下,本来一体的天地万物会离析对立起来,出现“间形徽而分尔我”的现象。
可见,王守仁虽否认心外有物,否认物可以脱离感觉而独立存在,却不否认身外有物,不否认感觉的对象与感觉本身一样是存在的。
这是王守仁心学与贝克莱主义相区别的重要特点。
贝克莱认为“存在即是被感知”,他把引起人们感觉的物体看成是“感觉的复合”,因而长本不承认身外、感觉之外有物。
第二、它并不否认人身及天地事物的真实存在,而只是否认它们可以离开人心而独立存在。
按照“心物同体”说,人身及天地万物是人心的发用流行,是人心的形体,是体现人心存在的东云,它们与人心相互依存,不汀分隔。
可见,人身及天地万物的真实存在是不容怀疑的,只是不能离开人心独立存仕。
如果它们是虚幻不实的,那么,人心也会成为虚幻不实的。
王守仁在讨论其学与禅学在本体论上的区别时所强调的正是这一点。
他说;“合儒养心,末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工夫。
释氏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做幻想,渐收虚寂等了。
”(《传习录下》)王学以“心物同体”的方式讲心,故认为心物皆实,禅学欲尽绝事物,即以人身及天地万物为虚幻,其结果是使心也成了虚幻的东西。
应当承认,王守仁所指出的,确实是其主观唯心主义与禅学的重要区别。
第三,它并不认为主观精神与自然是完全同一的,而认为主观精神与有形的万物相互依存,不能分隔。
三王守仁对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继承和扬弃陆九渊的心学影响了王阳明,他认为陆九渊心学是圣人之学,但是同时他也意识到了缺陷之处。
王阳明损弃陆九渊对程朱理学的沿袭之累, 一扫陆学的粗陋, 在继承陆学大本大原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构筑了缜密的心学体系。
(1)、王阳明对陆九渊心学的继承1、借鉴陆九渊的心本论, 建立心 (良知) 本体论。
陆九渊借鉴佛道的心本论, 认为人心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
他说: “心只是一个心, 某之心, 吾友之心, 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 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 其心亦只如此。
心之体甚大, 若能尽我之心, 便与天同。
”王阳明承袭了陆九渊之融通儒释道三教以创建心学的方法, 这其中也包括借鉴陆九渊之汲取佛道的本体论思辨来建构心本论的思路。
他的心本论“自圣人以至于愚人, 自一人之心, 以达于四海之远, 自千古之前以至于万代之后, 无有不同。
是良知也者, 是所谓‘天下之大本”’即是这种继承的产物。
2、汲取陆九渊的良知本心论,申明良知乃是非标准。
陆九渊受孟子良知本心说和中国佛教心性本觉论的启示,认为每个人天赋的良知本心是道德评判的标准:“恻隐, 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
此即是本心”;“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当恻隐处自恻隐,当羞恶,当辞逊,是非在前, 自能辨之。
”既然善恶是非的标准是良知本心,所以他又主张自作主宰,以心中之理作为价值标准,而毋需以儒家经典作为真理的准则;“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缺”;不可以不信,亦不可以必信。
3、吸纳心量广大、廓然大公和无累无滞等陆九渊的心学境界。
陆九渊沿袭了禅宗惠能心量广大的思想,他说过:“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他还提出廓然大公:“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内无所累,外无所累, 自然自在,才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这是他受儒释道三教的启迪,所以说还有一个就是无累无滞的心学境界。
王阳明吸纳了陆九渊的心量广大、廓然大公和无累无滞等意境:“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
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外面是非毁誉, 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却不得以此稍动其心”;“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
无累无滞等气象使王阳明在历经艰险的人生路上不计荣辱,超然生死,有着大担当又有着大自在,从而成就了他圣人般的人生。
(2)、王阳明对陆九渊心学的摒弃1、剔除陆九渊对程朱理学之理本论、格物致知论和知先行后说的沿袭之累。
陆九渊有程朱理本论的留存, 他说:“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千万世之前, 有圣人出焉, 同此心同此理也。
千万世之后, 有圣人出焉, 同此心同此理也。
东南西北有圣人出焉, 同此心同此理也。
”“此理充塞宇宙, 天地鬼神, 且不能违异, 况于人乎?”尽管陆九渊认为人心中蕴涵着儒家伦理, 但他并不否认理的客观性, 并不认为宇宙之理是人心的产物。
他认为理既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间又存在于人心。
总之他有心理二本的倾向。
王阳明明确地以“心”也就是良知作为万事万物藉以存在的终极根据, 他以为不仅“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而且“心外无理, 心外无义, 心外无善”,这样他就建立了彻底的心本论。
2、去除陆九渊心、性、情浑然同一的思想。
陆九渊说:“情、性、心、才,都只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
”他把心、性、情看成是一回事。
对此王阳明持异议,王阳明涵摄了程颐的“心分体用”及朱熹的“心统性情”说。
程颐曾言:“心一也, 有指体而言者, 寂然不动是也。
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朱熹的“心统性情”有二方面含义: 一是以体用论性情, 情之未发为性, 性之未发为情,性者心之体, 情者心之用; 二是强调心对性情的主宰作用。
王阳明扬弃程朱的心性论, 认为心之体即性即良知, 良知有体有用, 良知是体, 七情是其发用, 且良知是人心之主宰。
这样, 他在肯定七情合理性的同时又试图用良知规范人心以克服七情的随意性, 借此避免陆九渊因不分心、性、情而容易导致的性其情的禁欲主义或情其性的泛情主义的倾向。
(3)、王阳明对陆九渊心学的超越1、第一方面陆九渊秉承的儒学主要是孟子的心性说; 王阳明除孟子外, 还融会了其它圣贤的哲理。
陆九渊曾言他的学说:“因读《孟子》而自得之。
”确实陆九渊秉承的儒学主要来自孟子。
如孟子谈心本论: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孟子说良知本心明觉: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也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从上可见孟子的心性论对陆九渊的影响无处不在。
而王阳明除孟子外,还融会了其它儒家圣贤的哲思。
再如在心本论的框架上,王阳明还承袭了杨简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