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1、参破生死,尽性知命2、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3、不动心,不烦恼4、只求力所能及5、格物致知,灭除轻傲6、最怕是傲字7、世间磨难,皆是砥砺8、嘴巴闭关,身体力行9、反观自身,自我提升10、静时存养,动时省察11、自省才能自明12、耐住寂寞,久久为功13、求道须深下去14、天理即是仁心15、路,尽管去走16、不做就是不知17、慎思之,笃行之18、要活得轻快洒脱19、心是快乐的根20、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21、把世间当修行的道场22、荣辱毁誉皆泰然23、克己才是真功夫24、身外物不奢恋25、心至诚才能行至孝26、不孝无良知27、孝不孝代表人格28、去做才是孝29、养一身浩然正气30、君子如玉亦如铁31、应好是而恶非32、一念抱持,成圣之要3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34、至诚胜于至巧35、无私心就是道36、做人要“诚”37、回归简单38、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39、不忙不乱,不焦不躁40、欲修身,先养心41、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42、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43、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44、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45、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
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46、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
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47、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48、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49、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50、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51、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王阳明心学精华部分

王阳明心学精华部分
王阳明心学的精华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核心。
他强调人的心中本具有理,只要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心中的理,就能够与世界相通,实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2. 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将理性的认知与实践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并实践道德。
知行合一的实践方式是通过反省内心,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与道德规范相符合。
3. 致良知:王阳明提倡人们要依靠自己的内在良知来判断和行动。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本能的良知,能够辨别善恶、真假,并指引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只有通过不断修炼和培养良知,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境界。
4. 心学教育:王阳明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良知和理性思维,使之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心,并通过实践行动来实现道德境界。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认识和改造自己的心。
总的来说,王阳明心学的精华部分是关于心与理的关系、知行合一、良知的重要性以及心学教育的理念。
这些思想对于人们修身养性、实践道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阳明心学精髓语录

阳明心学精髓语录阳明心学是我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其核心是“知行合一”,认为心性即理性,人的真正能力源于内在的自我意识。
通过正确认识自己,开发自身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的不断提升。
一、“致良知”“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是指人类内在的良知所在。
良知是人类本性的体现,是道德自觉的来源。
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发掘内在的良知,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
良知需要持之以恒地培养,通过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阳明心学的重要理念,指的是通过观察外界事物,发现内在的规律和真理,进而认识自己和世界。
人们需要从具体的事物中寻找规律,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指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实现知行一致的完整循环。
人们需要在知识和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不断探索知行合一的方法和路径。
只有将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释放个人内在的潜能。
四、“致远”“致远”是阳明心学的最高境界,指的是人们通过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不断提升自我意识的过程。
人们需要不断追求自己的内在理想和价值,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五、“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阳明心学的终极目标,指的是人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最终达到自我意识的最高境界。
人们需要不断追求至善,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和境界,实现自己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六、“知行合一的秘诀”要实现知行合一,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秘诀。
首先是通过积极的学习和体验,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探索真理。
其次是通过勇于尝试和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最后是通过反思和思考,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自我意识和实践能力。
阳明心学精髓语录通过简洁有力的文字,表达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人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逐步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的精髓,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潜能和价值,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阳明心学的精髓100句

阳明心学的精髓100句阳明心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智慧光芒穿越时空,至今仍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以下为您呈现阳明心学的精髓100 句,让我们一同领略其中的深刻哲理。
1、“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此句强调了心与理的统一性,认为事物的道理就在我们的心中,而非心外之物。
2、“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
便知此花不在汝心外。
” 说明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取决于我们的心,心赋予了事物意义。
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 如同种树要培育树根,培养品德必须修养内心。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这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之一,阐述了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而意念的发动会产生善恶之分,能够分辨善恶是良知,去做善事摒弃恶事就是格物。
5、“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指出战胜内心的私欲和杂念比战胜外在的敌人更为艰难。
6、“夫学贵得之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强调学习要通过内心的思考和判断,而不是盲目遵从权威。
7、“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 意味着人需要在实际事务中磨练自己,才能站稳脚跟,无论在安静还是动荡的环境中都能保持镇定。
8、“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 表明成为圣人的关键在于内心纯粹遵循天理,而不在于才能和力量,普通人只要努力学习修养内心,也能成为圣人。
9、“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体现了王阳明对自己内心光明磊落的自信和坦然。
1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保持志向就像心痛一样,一心专注于痛处,就没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了。
11、“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 良知就是能够判断是非对错的内心准则。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王阳明(1472-1529),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将领,被誉为“心学”创始人。
他的“心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等重要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及其解释。
一、“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是他心学理论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本质上是清明自知的,所以人的心就是理。
他说:“心即理,理即心,两者本是一体。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与宇宙万物相通的,心灵的运动就是宇宙的运动,所以人可以通过心灵来认识宇宙。
“心即理”的核心思想是要把握住人的心灵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通过外在的知识和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在的自觉和体验获得的。
这种智慧是一种超越常识和经验的智慧,是一种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智慧。
二、“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道德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良知。
良知是人的内在本性,是清明自知的本质表现。
他说:“良知即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即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只有在不断发掘和培养自己的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他说:“人心有恶,人能自知之;人心有善,人亦能自知之。
”他认为,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发掘和培养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境界。
他说:“知行相通,无有间隔。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他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自行之者。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四、“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重要概念。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知识。
他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灵可以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王阳明心学精髓100句

王阳明心学精髓100句1、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
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7、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9、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10、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11、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
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12、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
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13、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
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1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6、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
四者,道之证也。
18、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1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0、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21、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22、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23、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24、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2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26、动亦定,静亦定。
27、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

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
最核心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无善无恶心之体。
王阳明认为,“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没有善恶就是心的本体,类似于佛教的心形归空,但又不同于佛教的空,也就是心中没有想法,应机而动,如果水一般没有形态,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
2、有善有恶意之动。
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3、知善知恶是良知。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天理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去接触天地万物,对其运作等到有了认识,才产生了所谓的理。
天理也是人心的认知产生的,属于主观意识的产物。
人欲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活动,天理是给自己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活动衍生的行为作出的规定,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结合本生同源的。
4、为善去恶是格物。
通过传统的儒家教程“格物致知”来领悟心学的奥义。
因为天理和人欲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就要不断的减损自己的人欲,来达到圣人无有忧虑无有欲望的境界。
王阳明求学之时遍历了佛道儒三家,择优秀思想而取用之,进而龙场悟道成为千古一圣,分析他的哲学思想时最好兼顾佛教和道家的哲学要义,这样互相辩证,互相增进理解。
心学最厉害的一句话

心学最厉害的一句话欲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以下分享王阳明心学精髓12句!句句精辟,句句穿心,若能悟透,人生会越来越顺,成功也不会太难。
1、修心为修身成事之本,心若强大,无人可伤,诸事从容。
相反,如果忽略了修心,一味追求外界的物质享受和欲望的满足,导致心力憔悴,那即便是取得了世俗的成功,意义和价值也不大。
2、忙中偷闲,忙时心不乱,闲时心不空。
忙碌是大多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也没什么错,但王阳明心学却强调,要在忙中给自己一份闲暇的时间,以此用来修心。
如果总是活得忙忙碌碌,那人生就不可能做到游刃有余。
3、心胸宽广一些。
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总搞得自己郁郁寡欢,记住王阳明的一句话:“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心胸宽广,你的世界就比很多人更宽广。
4、保持一颗初心。
初心是可贵的,保持初心,就是不造作,不通过伤害别人来满足自己。
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说,保持内心的光明磊落、坦荡无私,始终初心不改,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5、心中要有一股浩然正气。
王阳明心学中的修心,修的不仅是自我保护、自我完善、自我强大,也还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要有浩然正气,要心存利他,而不是只顾自己。
6、心至诚才能行至孝。
在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据很重要的一部分,修炼王阳明心学智慧,也不是修成一个孤家寡人,不仅要利他,更要用一颗至诚之心,对父母付出真心实意的爱,真正的为父母尽孝。
7、克己方能成己。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尤其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一味发泄和放纵欲望。
欲壑难填,发泄和放纵欲望,就像是长河决堤,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口子,都会冲垮你的人生之堤坝。
8、少一些心机,就会少一些痛苦。
王阳明并不反对心机和城府,只是强调要尽量少一些,让自己简单纯粹一些,别心机太重,否则,反而会生出许多无谓的烦扰、担忧、怀疑和恐惧。
9、常快乐便是真功夫。
快乐在于心境,而不在于外物,能始终保持内心的快乐,这远比外物的获得更重要。
王阳明说,快乐只在于心,这其实也就是强调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关键也在于修心,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外物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
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
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人活一生也应如此。
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
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5.做人要“诚”“诚字有以工夫说者。
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诚”有从工夫上说的。
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
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
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
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6.无私心就是道“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心即天理。
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
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
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
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7.至诚胜于至巧“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人生启迪: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
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
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
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9.一念抱持,成圣之要“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
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
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人生启迪: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10.应好是而恶非“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良知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仅是个好恶。
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穷尽了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
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11.君子如玉亦如铁“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
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名与实相对。
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
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
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人生启迪:“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
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
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
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12.养一身浩然正气“须是勇。
用功久,自有勇。
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
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
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
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13.去做才是孝“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
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人生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
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14.孝不孝代表人格“善人也,而甚孝。
”——真正善的人,必是极为孝顺的。
人生启迪: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
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其实只是自己的眼睛为花花世界所迷。
亲情就是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
15.不孝无良知“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不慈不孝,这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
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
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
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
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16.心至诚才能行至孝“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
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
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
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人生启迪: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
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17.身外物不奢恋“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
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人生启迪: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
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18.克己才是真功夫“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
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
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
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
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