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

合集下载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真意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真意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真意中华文化精髓之心学,自孔孟之后即隐遁失传,中途经历一千多年无人能破,后又被朱熹错解,误会更深。

直至阳明出世,经历重重难关,最后龙场一悟,始明“心外无物”的核心精要。

自此逐渐将三教一脉传承的心法出土重光,中华文化道统心法因此得以表露完整,我们生为中华文化的传人,对此心学的衰落与重光缘起,不可不知!“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丢掉”良知?要怎么样才能找回来呢?原来它一直都在这里~~《王阳明传习录》原文:“來書云:良知亦有起處,云云。

此或聽之末審。

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

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

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

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在也,存之而已耳;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若謂良知亦有起處,則是有時而不在也,非其本體之謂矣。

良知一直都在阳明先生的学生陆原静来信问:“良知也有个开端吗?”陆原静这样问,暗含着有开端也就意味着会有停止的意思。

阳明先生回答说,这也许是陆原静过去听我说的话,有误解的地方,可我讲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良知就是心的本体,若是本体就没有起端于什么时候,在什么时候会消失,因为本体是一直都存在的。

这就是前面跟陆原静探讨过的所谓“恒照”问题,为什么说是“恒照”呢?因为它永远都在,就像真我的生命,任何时候都在,即使肉体消失了,它还在。

既然是永恒,就没有所谓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问题,永恒超越了时间的范围。

为什么我们守不住良知?心的本体永远都在,没有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这个问题,即使妄念发的时候,良知依然还是在的。

问题是妄念发了,良知虽然还在,但是我们不知道怎样存守得住。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良知是在一股气上,大家想想,当慈悲心发的时候,是不是有个感觉?当舍不得不忍心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个不舍不忍心的感觉?这慈悲、不舍不忍心的感觉就是良知。

论“知行合一”

论“知行合一”

论“知行合一”摘要: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但是人们对“知”的理解出现了差异。

有人认为“知”是一种知识,但又陷入了“知”在“行”前还是“行”在“知”前的两难境地,甚至有人提出“知行合一”是一种矛盾论。

我认为“知”是欲望,“良知”就是指好的欲望。

在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不会伤害到别人的欲望,那就叫好的欲望。

人类组成社会的共同目的是生存,所以好坏的标准是根据生存这个社会目的来判断的。

有利于生存的就是好,有害于生存的就是坏。

“良知”特指道德规范。

所以,“知行合一”的思想要被分为两个部分:在社会中,人为了实现心中的欲望而行动时要不折手段,但是不能违反“良知”。

除了“良知”,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

在社会外,人为了实现心中的欲望而行动时要不折手段。

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

标签:心学;知行合一;良知;欲望;目的理学提倡学以致用,朱熹认为知识和行动是有先后次序的,先有知后有行。

但这种观点把“知”和“行”割裂开了,所以王阳明反对。

他认为“知”是人在“知”,“行”也是人在“行”,“知”和“行”是一体的,怎么能分开呢?所以他提出了“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思想被称为心学,核心就是“知行合一”,那“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呢?同时他还有个“致良知”的观点,这又是什么?一部分人认为“知”就是指知识,知识就是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人的认识有很多,哪一种才算是知识呢?柏拉图认为如果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要成为一种知识,必须符合三个条件:这种认识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

“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用知识来指导行动就能获得成功。

我反驳:你认为知识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然而根据休谟的观点,我们无法判断因果律是否存在。

因果律就是客观规律,既然连客观规律是否存在都不知道,那么你这个知识就有可能是错误的。

一个错误的知识怎么可能让人获得成功呢?而“知行合一”讲的是只要按照“知行合一”的思想指导行为就能获得成功,并不会出现因为用错误的知识来指导行为而导致失败的情况。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实践观的启示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实践观的启示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实践观的启示“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中,常常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即只懂得书本知识,却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认为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要充分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依赖,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使所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知行合一”思想强调行动与思考的统一。

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中,往往只强调思考,而忽视了行动的重要性。

王阳明认为,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理论是否正确,并不断完善和提高。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要注重实际行动,将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付诸于实践,并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自己的思考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依据。

“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个人的实践行动应该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要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不仅要关注个人的利益和发展,更要关注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将个人的价值与社会责任相统一。

只有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观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当代大学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行动与思考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自觉与实践的统一。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解、提升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及知与行的关系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及知与行的关系

知行合一,是我国文化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思想,而王阳明更是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

本文将从知行合一的含义、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以及知与行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知行合一的含义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为统一一致。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知与行一直被看作是人生哲学的关键。

知识的获取和行为的实践一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体会知识的价值所在,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二、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1. 精神内观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学说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

在王阳明看来,人们的心灵本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能力,称之为“良知”,只要人们用心去修炼,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判断善恶,形成正确行为准则,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2. 内外合一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必须保持一致,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他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认为在实践中应该自觉贯彻这种道德原则,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3. 具体实践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地去锻炼和提高。

他强调思想和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在实际行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内涵。

三、知与行的关系1. 理论与实践知和行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

没有理论,实践就会盲目;没有实践,理论就会空洞。

理论是行动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检验。

只有让知识贯穿于行动中,才能真正发掘知识的潜在价值。

2. 深度和广度知识和行为之间是相互支撑的关系。

深度的知识能够支撑高质量的行为,而广度的知识能够支撑丰富多样的行为。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行为的品质和多样性。

3. 修身与治国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知与行的关系也扩展到了治国理政领域。

治国理政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并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行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更是深入人心。

简述知行合一的思想

简述知行合一的思想

简述知行合一的思想从古至今,“知行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

“知行合一”思想包含深刻的理论内涵,在当今其思想的历史影响、社会意义和方法指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论发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行论孔子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哲学上的概念,《论语》中对“知”的解释是:“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孟子对知行关系的理解包括知先行后与知行分离。

《孟子》中写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荀子认为知与行应该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不知地之厚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二)宋明理学的知行论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学派,宋代程颐提出知行关系中有了知,便自然而然能够实现行。

朱熹继承了这一观点,主张“知先行后”,但行的作用大于知,因为“行”是“知”的努力完成的最终目标。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针对程朱理学中“知行二分”说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活动的统一,他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黄宗羲继承发展了王阳明的思想,进一步把王阳明的“致良知”改造为“行良知”,他强调“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致字即是行字,必以力行为工夫”。

王夫之则提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行相资以为用”等论断,主张行优于知、行高于知。

(三)现当代的知行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这样写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是:1.心即理(价值存在);2.知行合一(价值判断);3.致良知(价值归宿),“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

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所谓“心外无理”,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是我们心里的想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

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2.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3.致良知: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论明代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明代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三、 “ 知行合 一” 哲 学 思 想 对 当 今 社 会 的 指 导 意 义 (一 ) 阳 明老 师 “ 知 行合 一 ” 论 具 有 其 哲 学 辩 证 性 和 舍 理 性, 对 指 导 我 们 日常 生 活 有 哲 学 借 鉴 作 用 。其 一 , 阳 明 老 师 重 视行 , 强调行 , 对 现 代 人 的 生 活 和 工 作 是 有 极 大 的 启 发 和借 鉴 意 义 的 。阳 明 老 师说 : “ 以求 履 其 实 而 言 谓 之 行 ” 正 是 从 这 种 行 而 后 知 的认 识 出发 , 其 主张 在 “ 日用事 为 问 , 体究践履 , 实地用功” 其 二, 在 认 识 来 源 等 的 问题 上 , 阳 明老 师 主 张 所 有 的认 识 要 通 过 自 己亲身实践来获得 , 这 样 这 种 认 识 才 能 真 正 被 自 己所 掌 握 , 这 无 疑 是 含有 现代 唯 物 主 义 思 想 倾 向 的 。其 三 , 阳 明老 师说 : “ 天 地 之
运, 日月 之 明 , 寒暑之代谢 , 气 化人物之生息终始 , 尽于此矣 . 月
证 于 月 者也 , 气 证 于 气 者也 , 候 证 于 物 者也 。气 候 之 运 行 , 虽 出于 无时 , 而 实 有 关 于 人 事 。是 以古 之 君 臣 , 必谨修其政令 , 以奉 若 夫 天道 ; 致察 乎 气 运 , 以警 惕 夫 人 为 ; 故至治之世 , 天 无 疾 风 盲 雨 之 愆, 而 地无 昆 虫 草 木 之 孽 。” 其 在这 里 又 提 出 了包 含 唯 物 主 义思
要的地位 , 对现 今 社 会 的道 德 建 设 也 具 有 重要 的价 值 。 【 关 键 词】 王 阳明 ; 知行合一; 道 德
【 中图分类号】 B 2 4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实践观的启示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实践观的启示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实践观的启示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这一思想。

他认为,知识与行动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必须相互结合,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和成功。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观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首先,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

对于大学生来说,知识是重要的,但如果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那么这些知识只不过是千篇一律的“书呆子”,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因此,我们必须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它。

其次,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不断探索,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通过实践不断地探索并学习新的知识。

只有通过不断尝试和错误,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问题,并取得更多的经验和技能。

最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理论知识往往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实践也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将实践视为检验理论的方式,通过实践不断验证自己的想法和理论,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经法10121140 郑海艳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在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知行关系在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直都备受争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背景
王阳明所处的明朝中叶,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王室、贵族和宦官利用政治权力大规模地侵占土地,大地主进行大范围的兼并土地,据《明史》记载:“郡多士大夫,士大夫又多田产,民有产者无几耳。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农民的地租、赋税也日益加重。

也就标志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凸现。

进而伴随着农民、矿工的接连起义明朝中叶的社会危机不仅来自外部起义军的冲击,而且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倾轧同样威胁其政权稳固。

据史料记载,地方藩王相继叛乱,如燕王朱棣、汉王朱高煦、宁王朱宸濠以各种理由先后向中央权发难,这些彼此倾轧的统治阶层,大多数是程朱理学的信徒或者受程朱理学的教育。

可见,满口仁义礼的臣子,也做了不仁不义的叛逆之事,冲破了程朱理学的天理约束和禁锢。

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
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二·知行合一思想的涵义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认为,知并不是“可以说”是行,行也不是“可以说”是知,知与行就其本来真正的意义就是互相包含的。

无论就范畴还是范畴指称的对象说,知中就有行的因素,行中也有知的因素。

所以知行是合一的,这两个范畴的规定是互相包含的。

但是,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否可以被理解为“同一”呢?至少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个命题来说,知与行不能是完全同一的。

如果知行范畴是完全同一的,意味着其中任何一个可以是不必要的,也就无所谓知是行之“始”,或行是知之“成”,“始”和“成”正是表示这两个范畴和它们所对应的对象并不是完全同一的。

“知”、“行”始终结合在一起,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包含。

行是以知为开始的,知在行中完成的,这一过程,始伴随到终整个过程。

知行永不脱离,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知行一体,知而必行。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本体,也即是心体。

知行本体的自性,原本是合一的,它之所以不合一,是因为被私欲私意隔断,所以必须有“致”的工夫以复其合一之体。

有些人虽知父母当孝而却不能孝。

他之所以知归知,行归行,并不是知行真的为二而不合一,而是由于这个人的知行之体(本心)被私意隔断了。

有私意阻隔,他那孝亲的良
知便不能“致”(不能扩充出来),不能致便是不能行。

既不能行孝,便不算真知孝。

反之,如果没有私意隔断,则他那孝亲的良知自自然然能“致”于父母身上而表现为孝行。

如此,便是“知行合一”,便是复得那知行本体了。

2·要做到知行一贯
知和行是同时并起的,是“即知即行”、“知行一贯”的。

识得此意,自能随时随事“去人欲,存天理”。

意念一有萌发,便立即彻根彻底将它克倒,不使任何不善之念潜伏在心,这就是阳明倡说“知行合一”之教的宗旨所在。

知行一贯的关键,只在“良知”是否能“致”。

良知天理能够致于事事物物(即,能够贯注扩充到一切大小行事之中),则知行自然一贯而合一。

反之,如果良知天理不能致于事事物物,不能通贯到生活行为,便表示良知天理被私意私欲隔断了。

如此,知与行便贯通不起来,当然知行不合一。

也以此故,阳明确立“致良知”为口诀(讲学宗旨)以后,便不再提“知行合一”。

因为良知是知,致良知便是行。

在“致良知”这一口诀之中,知与行都含在其中,这时候,“知行合一”已属当然之事,所以无庸赘言了
三·知行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借鉴“知行合一”思想,有利于改善政治生态,提升国家政治民主。

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恢复社会道德秩序我们当前缺少的不是个性解放,而是个性太过了,犹如脱了缰的野马,私欲极度膨胀。

那么,我们要扭转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局面,必须回归到崇尚道德、
良知至上的轨道上来。

道德至上是孔孟圣学的终极目标,只有人们有了“良知”,亦便是有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进而心无杂念,廓然大公,人人成了“圣人”,社会也隨之变得和谐了。

这就是儒家所追求的大同小康理想世界。

最后,借鉴“知行合一”思想,有利于促进学术独立,改变教育方式,展现思想竞放。

我们当前容易出现盲目崇拜,如追星族,不管是非善恶,便盲目效仿。

还有一种盲目崇拜权势,甚至畏惧政治权势,而王阳明正是在政治迫害下,历经九死一生,不惧权势,终生践行“知行合一”思想,不迷信任何学术,只有亲身践行进行验证,连孔子、朱子这样的圣人或官方哲学概莫例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的所谓的“学者”也唯利是图,弄虚作假。

长此以往,国家的希望何在?学术的独立性体现于:一是不迷信任何学术权威,须亲历实践方可验之;二是不畏惧和依附任何政治权势,这样才能保证学术的独立性。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还蕴含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育理念。

不同的年龄段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方式施教。

他反对死记硬背,注重道德品行教育,我们当前恰恰注重知识,忽视品行教育。

所以,我们要研究并运用知行合一思想,关注品性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应用于教育实际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