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真我论思想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比较

合集下载

王阳明哲学与西方浪漫主义对比分析

王阳明哲学与西方浪漫主义对比分析

144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研究曹峻玮王阳明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心即理”,由陆九渊首创。

因为受到朱熹格物致知学术的影响,王阳明在青年时期就曾有格竹子的经历,但是最终他什么也没能发现并且最后认为朱熹格物致知的学说是错误的。

对于王阳明来说,知识和真理是不能通过外在的观察事物获得的,而是通过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获得的。

阿姆斯特朗描述道:“王阳明哲学的本质是:人本质上都是好的和高尚的。

这种美德的来源是人的内心,它能够从上帝接受准则。

”在这里心并不是指的肉体的心脏而是指人自己的主观意识。

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活动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世间的一切并且没有改变其内在本质。

因此,心一定是没有偏见的,并且一定不是自私的。

王阳明总结出,一个人的本质是和普遍的真理相同的。

主体的自由是费希特唯心主义中重要的一点,费希特明确地阐述道:“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应当基于自身的自由选择和自己合理判断的坚定信念去行动。

”人自己的思想和决定不应该被社会环境或其他的主体所影响和强迫。

康德也秉持着同样的观点。

对康德来说,道德不能够被任何内容预先决定。

尽管王阳明没有明确地阐述这一观点,但可以有逻辑地推理出王阳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意费希特的观点的。

王阳明声称我们的心足够使我们知道所有的道德真理和知识,因为我们不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做什么。

我们的心作为一面镜子可以自然地知道所有的真理与原则。

朱熹的学术同康德的“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相类似,事物的本质和样子是在于它们自身,不同于它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

我们可以思考这些事物,但是却不能够了解它们。

王阳明和费希特都不同意康德的哲学观点,他们专注于积极活动的主体和忽视“自在之物”的观点。

同时,费希特似乎同意部分王阳明的哲学理论。

费希特认为:“我们所关注的不是任何存在于我们之外的事物,只应该是我们自己。

”我们所有的知识和观点都是来源于我们自身而并非产生于外部事物。

对于费希特来说,没有外部的“自在之物”可以产生观点和想法。

成长与救赎——《西游记》主题新解

成长与救赎——《西游记》主题新解

鼍分恶篡滥差慧成长与救赎——《西游记》主题新解一王纪人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有很多说法,但均不能让人十分满意。

本文主要从分析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入手,指出他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日常性和神话性兼而有之。

《西游记》完整地描写了孙悟空从诞生、求仙、反叛、失败、死而复生到最后胜利终成正果的过程,把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分配到不同的角色身上,通过人格冲突的拟人化,强化了英雄性格成长的艰难和复杂。

对《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应该跳出具体取经故事的框架和佛教外衣,看到它以神话原型和东方哲思表现英雄成长和救赎的主题,具有普世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西游记;《西游记》主题;英雄成长;英雄救赎;人格结构【中图分类号]1207.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7)12一0056一07王纪人(1940一),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

(上海200234)一、有关《西游记》主题的各种陈说对于《西游记》这样一部重要的古代小说,人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进行研究。

仅就这部小说的主题来说,研究者就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那么,《西游记》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历来的研究者众说纷纭,难有定论,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看法:(一)宗教主题说《西游记》的大部分内容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及坐骑白马西天取经的故事,所以历来的研究者多有从宗教角度去理解的。

首先从佛教的角度去理解的大有人在,因为西天取经取的是佛经,又是从大唐三藏取经的历史事件演化出来的,作品中有较多谈佛论禅的段落,且把佛界放在天堂神圣等级结构的最高位置上。

孙悟空本事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也是一个证明。

因此,影獗丽在初读《西游记》时很可能倾向于从佛教的角度去认识。

清代尤侗为《西游真诠》写的序中,就认为《西游记》的主旨是宣扬佛理,甚至说它是“《华严》之外篇”,“传《华严》之心法”。

当代研究者也有持此说的,如王齐洲认为“立意和情节都体现了佛家经典《心经》的思想”。

王阳明的“良知”与康德的“自由意志”之比较

王阳明的“良知”与康德的“自由意志”之比较

“良知”具有先天性、普遍性和内在性的特点,是人 们认识和行动的准则,也是评价善恶、实现道德自律 的基础。
“良知”的实践与应用
王阳明强调通过内省、自我反省来发掘和培 养“良知”,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处事。
在实践中,“良知”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 认知和调节,提升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促
进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良知与自由意志的内涵
王阳明的良知是指内在的道德感和判 断力,康德的自由意志是指理性的自
主决定能力。
良知与自由意志的关系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实现道德行为的内 在驱动力,康德则认为自由意志是实
现道德行为的关键。
研究成果的价值
通过对良知与自由意志的比较研究,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西方哲学思想中
要点二
现实意义
研究成果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自主判断能力具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和人类进步 。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实践意义
自由意志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 社会公正和秩序的保障。
应用领域
自由意志在伦理学、道德哲学、法学、政治哲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 应用。
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自由意志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个人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自律,是构建 良好社会风尚和道德风范的关键因素之一。
04
王阳明的“良知”与康德 的“自由意志”之比较
“自由意志”的来源与性质
理论来源
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源于对人类理性的 深入思考和对启蒙思想的批判继承。
性质
自由意志是一种先天的道德能力,是理性个体的本 质特征。
与自然法则的关系
自由意志与自然法则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对 立关系,因为自由意志是超越自然法则的, 不受因果律的限制。

王阳明真我论思想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比较

王阳明真我论思想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比较

王阳明真我论思想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比较作者:赵心业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3期摘要:王阳明良知天理的心之本体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的概念是相通的,但二者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方式、方向不同。

于一念发动处克倒不善讲的是道德情感的控制,这与“自我”的概念相似,但二者对知觉发生作用的先后认识不同。

主观能动性在此的体现也不同。

在方法论上,真我论思想不同于人格结构理论,不具有近代科学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弗洛伊德;本体;本我;超我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50-02王阳明真我论思想是建立在他对“心”这一概念的生理、心理的分析基础之上的。

王阳明继承和发扬了在他之前的陆九渊等人的关于“世界是主观精神呈现”的观点,认为心不只是一团血肉的生理器官和思维器官,而是包括耳目视听和知觉痛痒的知觉心,并认为言听视动的知觉之心是由天理主宰的。

在此基础之上,王阳明又提出心为身之主宰。

这个“心”即是仁、义、理之“心”,是纯净的“真己”,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大学问》)”。

这种“天理”、“良知”就是人心之本然状态,是“真我”。

在王霸、义利、理欲之辩上,王阳明认为:“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

”(《传习录·上》)圣人之学的主要敌人就是功利之见,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与杨仕德薛尚诚》)中所谓的“心中贼”,也可以说是“人欲”,总之是不好的,是“邪念”。

王阳明认为消除“邪念”的最好办法是“致良知”,要在“一念发动处克倒私意”,而获人之自我。

于王阳明之后300多年出生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通过对精神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人格结构理论,与王阳明真我论思想在许多地方有着惊人的相似。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理论划分为“本我”、“超我”、“自我”三大系统。

哈哈你好啊请教一下王阳明的心学与佛教唯识思想有什么相通么甚谢甚谢!

哈哈你好啊请教一下王阳明的心学与佛教唯识思想有什么相通么甚谢甚谢!

哈哈,你好啊,请教一下,王阳明的心学与佛教唯识思想有什么相通么甚谢甚谢!我也不清楚,下面有篇东西是讲王阳明的心学与佛教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阳明心学与佛法(2007-09-10 13:30:16)转载标签:人文/历史分类: 散文随笔王阳明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

他不信佛,但他创设的“阳明心学”却对佛教的一些修行方法大量篡用。

他的思想,主要是依于理学,篡用佛法。

依于理学方面,他对程朱理学在修心法方面进行了突破;篡用佛法方面,他又只篡用方法而弃失精华。

所以,当时无论是佛教还是理学,多把“阳明心法”看作是异端。

本文通过阳明心学对于佛法篡用情况的分析,从佛教的角度说明阳心法作为异端的一些表现,从而进一点体现佛教在修行方面的独特性和殊胜性。

一、王阳明在心学中何以能篡用佛法?王阳明继承的是理学,而理学自称是孔学的光大--事实上王明阳认为自己是孔学心法的真正发现者,所以,孔学内在的理论结构对于王阳明篡用佛法肯定起到了某种作用。

另外,他在理学中的一些发现以及他自己的禅修经验,也是最终导致了他要篡用佛教的重要因素。

(一)孔学本有的学理结构使王阳明篡用佛教成为可能。

古代中印主流文化的特征是,中国提扬伦理,印度注重禅思。

但是,在私人哲学方面,二者对于心性的修行,都有所提及,当然在古印度这方面的资料更为丰富。

方立天先生说:“内在超越和主体思维离不可心性修养,佛教与儒道两家都具有鲜明的心性旨趣,因而心性论逐渐成了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原载《中印佛学泛论--傅伟勋教授六十大寿祝寿论文集》,1993年出版)既然提到心性的修行,所以二者在方法上甚至是程式上,都会有共同的体现:心的本体是什么?如何发现或接近这本体,发现和接近本体后如何用于世俗生活--或者说是对于世俗生活的态度。

在本体方面:佛教认为心性本空,心性的智慧特征就是空性智。

大乘佛法进而还认为,空与有是心性的两个方面,是一体的,即所说的空有不二,如《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王阳明与费希特的自我学比较及现代意义

王阳明与费希特的自我学比较及现代意义

王阳明与费希特的自我学比较及现代意义【张文喜】王阳明与费希特的自我学比较及现代意义杜维明先生曾指出:儒家学说的出发点是自我修养,其学说真正关心的是完善自我。

(注: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第66页。

)用这一观点去考察王阳明的心学的精神,可以用“成已”与“无我”来表达。

王阳明以他的自我反思、自我体验、自我直觉为方法,在本体认知或存在认知的基础上营构自我超越的形上思维,以“成已”,即主体的自我造就为趣归,以“无我”或“克已”,即自我抑制为“成已”的手段,把道德践履与道德修养看成是离不开“克已”,但归根到底是为了达到“真吾”(有德性的我)的过程,良知本体与致良知功夫则构成了阳明哲学或“自我”学的经纬。

而当我们试图解释阳明的“自我”学时,又可找到与费希特“自我”学的思想性格诸多对应的方面,本文试图通过王阳明哲学与费希特哲学主要在伦理学方面的比较,来诠译阳明的“自我”学。

一费希特的自我学说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作为能动存在的人的学说。

作为康德哲学的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的《伦理学体系》里,贯彻了康德的高扬人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所固有的自由和尊严这个基本立场,他的体系的核心,归根到底只是主体自身。

同时,作为康德哲学的改造者,他又发展了康德的先验主义伦理学。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就形式而言,他应用科学方法,即古典学的方法,从知识学原理出发,演绎伦理原则及其适用性,得出了各条论理学定理,规定了各个伦理学范畴,克服了康德从人,即“理性存在者”的纯粹理性证成及推导规范人类行为的道德原则演绎中的缺陷,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康德的规律伦理学的延续和改善。

其二,就内容而言,费希特在广阔的现实范围里,研讨伦理原则的各种条件,阐明人的各项职责,试图克服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倾向,以感人的激情对人类道德的完善表示了热烈的向往。

费希特所做的这方面工作,并不是把伦理原则单纯当作形式,套用到现实生活领域,而是谈论“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在这种谈论中透现着“一种高傲的独立性,一种对自由的爱,一种大丈夫气概”。

荣格关于人格结构理论与弗洛伊德有哪些不同

荣格关于人格结构理论与弗洛伊德有哪些不同

荣格关于人格结构理论与弗洛伊德有哪些不同?谈谈你对集体意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理解
精神分析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从其人格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坚信个体潜意识中那些极想得到释放的本能欲望常因文明所强加的抑制而不能直接得到满足,人们必须另辟途径使之得到曲径通幽的释放。

其中,艺术家是以交织着情感体验的意象创造的方式满足其本能欲望的,相对来说,这种方式更加灵活而且有效。

从这个立场出发,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早期的无意识冲突有关,早期的无意识冲突不仅影响着艺术家的人格成长,而且还会具体而微的影响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创作题材的选择以及创作的形成与风格等。

精神分析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荣格是站在进化论的立场上将艺术家创造人格的研究延伸到了人类祖先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

精神分析学派的动机理论对理解艺术家创作动机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认为,个体原始人格中升腾出来的生命意志冲动的确是支撑艺术创造大厦的基石。

从自体心理学角度看王阳明及其心学

从自体心理学角度看王阳明及其心学

从自体心理学角度看王阳明及其心学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光辉人物心存向往。

前几年在读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时,就被深深的打动,很好奇王阳明人格中究竟有什么的力量能让他名垂千古,让世人景仰。

也希望通过对他的解读,于无形之中,内化他的一些优良品质。

因为我们深度接触过的人,用心读过的书,多多少少会成为自己内在客体,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我试着以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王阳明。

自体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自体时,他就会在雄心的推动下,在理想的引导下,利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的自己的潜能。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从小就有与众不同雄心和理想,并在不断在行动中,磨炼自己的的能力。

最终实现了他的潜能,成为让世人景仰的圣贤。

那么如何拥有健康的自体呢?健康自体的形成,首先必须要得到来自养育者的镜映,得到养育者的肯定,在生命最早期,婴儿从的养育者目光中看到了自己的存在,如果婴儿从养育者那里感受到被接纳与被喜爱的,婴儿就会感觉自己的存在是可爱的、有价值的。

其次,孩子健康自体的形成的也需要要有理想化的对象,当孩子意识到自己软弱无能时,他希望通过与全能的理想化客体融为一体,从而体验到被保护,被支持,被抚慰的感受,借助理想化客体的力量来体验自己的力量,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也就是说,健康自体的发展需要两种心理营养,一种是镜映,一种是理想化。

对王阳明来说,镜映需要和理想化需要都得到了满足。

王阳明出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抱着一赤子,从天而降。

如果一个新生命被当成是天神送来的孩子,家人对待他的态度自然很珍视,对他充满了期待,觉得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他镜映的需要就会得到满足。

从理想化的角度来说,通常孩子理想化的对象家中的男性长辈,王阳明的爷爷学识渊博、王阳明父亲是状元,家中的两个重要的男性,充当了他的完美理想化客体。

尤其是王阳明的爷爷,既能满足他镜映的需要,也能满足他理想化的需要。

在王阳明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相对来说比较严厉。

王阳明七八岁时,迷上了象棋,那个时候,他不是在和别人玩象棋,就是在去和别人玩象棋的路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真我论思想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比较摘要:王阳明良知天理的心之本体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的概念是相通的,但二者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方式、方向不同。

于一念发动处克倒不善讲的是道德情感的控制,这与“自我”的概念相似,但二者对知觉发生作用的先后认识不同。

主观能动性在此的体现也不同。

在方法论上,真我论思想不同于人格结构理论,不具有近代科学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弗洛伊德;本体;本我;超我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50-02
王阳明真我论思想是建立在他对“心”这一概念的生理、心理的分析基础之上的。

王阳明继承和发扬了在他之前的陆九渊等人的关于“世界是主观精神呈现”的观点,认为心不只是一团血肉的生理器官和思维器官,而是包括耳目视听和知觉痛痒的知觉心,并认为言听视动的知觉之心是由天理主宰的。

在此基础之上,王阳明又提出心为身之主宰。

这个“心”即是仁、义、理之“心”,是纯净的“真己”,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大学问》)”。

这种“天理”、“良知”就是人心之本然状态,是“真我”。

在王霸、义利、理欲之辩上,王阳明认为:“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

”(《传习录·上》)圣人之学的主要敌人就是功利之见,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与杨仕德薛尚诚》)
中所谓的“心中贼”,也可以说是“人欲”,总之是不好的,是“邪念”。

王阳明认为消除“邪念”的最好办法是“致良知”,要在“一念发动处克倒私意”,而获人之自我。

于王阳明之后300多年出生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通过对精神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人格结构理论,与王阳明真我论思想在许多地方有着惊人的相似。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理论划分为“本我”、“超我”、“自我”三大系统。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是隐秘、最模糊而不可即的部分,是真正的“心理实在”。

“自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对父母的言行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管理机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介环节。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是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等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王阳明“真己”的心体良知的绝对超越性与弗洛伊德道德良知的“超我”意义相通;知行合一的道德行为的知觉运用与弗洛伊德理性运用的“自我”意义相通;“人欲”与弗洛伊德“本我”在某些方面也是讲的同一个概念。

一、良知天理的心之本体与“超我”
儒家一直主张一种内在的自我超越精神,要人们自觉地超越“人欲”,成为圣贤,并且认为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

王阳明传承
了儒家的观点,认为“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

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

”(《传习录·上》)在这里,他认为心是身体的主宰,是“天理”、是“真己”,而且这种主宰“真己”之心“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答顾东桥书》),本身就包含了仁、义、理的良知信念。

王阳明不仅认为这种良知天理的心之本体是“真己”,而且还认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将跌于井自然知恻隐”之伦理道德情感的自然感知也是心之本体;超越善恶观念,“于一念发动处克倒私意”,达到“无恶无善”的纯善也是心之本体。

王阳明认为所有的这些心之本体的道德情感都是天赋的,是“不假外求”的。

在弗洛伊德“超我”的概念中,“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冲动或人类生活的较高尚行动的主体。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超我”起着一种道德约束的职能,和王阳明所讲的“真己”一样是一种纯善,注重于实现人的最高理想,引导人从善向美。

但是,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社会化的产物。

而王阳明一直强调的“真己”,其心之本体的道德情感是源于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否定是社会化的产物,拒绝向外探求。

此外,王阳明在这种道德情感的作用方向上也与弗洛伊德不同,是恰恰相反的。

弗洛伊德认为是社会促进人格结构三大系统中“超我”的形成,是社会对“超我”的形成起作用。

而王阳明则一味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强调“致吾心之天理良知于事事物物”,
认为把人本来就具有的这种“天理”、“良知”普及到事事物物,就可以使社会充满合乎人们道德良知的规范,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对社会产生影响,在作用方向上,是人对社会起作用。

由于王阳明继承了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本身就认为“真己”道德情感是纯善的,是天赋的,而且在他看来这种主观的道德情感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可以在一念发动处克倒所有的不善,所以,他所认为的“邪念”就构不成“真己”的矛盾的对立面,纯善的“真己”发挥作用是自然而然的,绝对的。

而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他把人格结构理论分为了三个层次,并认为三个层次是永恒的。

“超我”位于最高层次,是在和“自我”、“本我”的统一、斗争中形成的整体。

“超我”要实现其最高理想,对人的行为进行评判,就必然与“自我”、“本我”产生矛盾,在人的心理上就表现为控制、压抑,因而“超我”的实现就不是自然而然的。

二、“人欲”与“本我”
王阳明认为,人的生理欲望与好恶之情是“人欲”,是由耳、目、口、鼻、四肢追求声、色、味与知觉之心追求功名所引起的。

王阳明把这种“人欲”归之于“邪念”,邪念的发动之处也就是非“礼”的行为之始,要于一念发动处克倒。

一方面,王阳明对“人欲”采取否定的态度,另一方面,对“人欲”的否定也就证明了他确实承认“人欲”的客观存在。

而这个“人欲”的概念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的意义是相通的。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真正
的“心理实在”,不受任何理性与道德原则的约束,不具有任何的价值、伦理因素,这才是心理的本然状态,是与生俱来的。

弗洛伊德不回避“本我”的非理性、自私性,他认为这是构成人的生命力的内在核心,并且认为,对于一个心智健康的人而言,“本我”与“自我”、“超我”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整体。

弗洛伊德更多地是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本我”的问题。

王阳明之所以认为“人欲”是“邪念”,他更多地是受儒家传统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唯一机能就是寻求快乐,他说:“心理过程自动受到‘快乐原则’的调节……事实使我们相信,快乐原则在心理生活中处于霸权地位。

”(《超越快乐原则》)
王阳明也认为“乐”是心之本体,“至乐”、“孔颜之乐”是王阳明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也是其最高的审美境界。

“至乐”或“乐”,在他看来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理感官愉悦的“七情之乐”。

“至乐”虽出自于“七情之乐”,但已是一种超越于此的高级精神境界。

这个“乐”就不只是一个情感范畴,更是一个境界范畴。

因此,他说:“乐是心之本体。

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

”(《传习录·上》)“仁人”即圣人,作为心之本体的“乐”也就是圣人之“乐”。

弗洛伊德所讲的“本我”所追求的快乐是相对于痛苦而言的,是一种欲望的满足、紧张的消除、内外干扰的排除,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概念,这与王阳明所讲的“乐”的概念是不同的。

三、“于一念发动处克倒私意”与“自我”
程朱理学强调知先行后,认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脱然自有贯通处”,认为认识的事物多了,才可进行道德行为的实践。

王阳明“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道德情感、天理良知是不假外求的。

“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个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不善的念潜伏在心中”(《传习录·上》),这也是说由言听视动、生理欲望等引起的不善的念都可以在一念发动处克倒,其根本的出发点还是心之本体的至善性。

在一念发动处克倒不善也就是使人们的言行符合心之本体的良知
天理、道德原则。

这种在一念发动处克倒不善与弗洛伊德“自我”的功能是非常相似的。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在人格结构的三个系统中处于中枢调节的地位,是把人的非理性的冲动和“本我”的自由流泄纳入社会认可。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发生作用是从知觉系统开始的,并以之为核心发展而来。

而这种知觉系统又包括外部知觉系统和内部知觉系统,并且“自我”通过知觉系统发生作用是无意识的。

由于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所以在知与行先后的关系上,王阳明与弗洛伊德是相反的。

王阳明所阐述的“天理”、“良知”的心之本体是一种人类尚未达到的并为之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具有世界普遍意义。

这一方面说明了真理研究方向与人类逻辑思维形式的趋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深远与超前,使得他的心学思想可以绵延明、
清直至近现代,不仅对中国,对世界也有着至深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韩强.竭尽心性——重读王阳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黄龙保,王晓林.人性升华——重读弗洛伊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3]弗洛伊德文集:第4卷[m].长春:长春人民出版社,2004.
[4]丁祯彦,臧宏.中国哲学史教程[m].长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郭建新,杨文兵.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