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探索不同人格类型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探索不同人格类型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探索不同人格类型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人格理论研究不同人格类型的特征和行为,以深入了解人类个体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探索心理学中的几种人格理论,分析不同人格类型的特征。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结构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无意识冲动的部分,追求满足即时欲望。

自我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的部分,代表理性和现实部分。

超我是道德意识和内化规范的部分,内化了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人格类型的形成与个体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发展有关。

例如,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是否得到满足和关爱,会影响其个体超我的发展。

二、康格的人格类型理论康格提出了16种人格类型的分类,基于个体对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他将人格类型定义为个体的优势性心理机制,即个体偏好于使用某些心理特征来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

康格的人格类型分类基于四个二元维度:外向与内向、感觉与直觉、思考与情感、判断与知觉。

通过这些维度的组合,得出了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如ISTJ、ENFP等。

三、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也称为“大五人格模型”,是目前心理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人格理论之一。

它将人格特质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

每个维度都是一个连续的尺度,个体在每个尺度上都可以落在不同的位置,并形成不同的人格类型。

根据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不同人格类型的特征可以通过度量个体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来确定。

例如,一个人在外向性上得分较高,则被认为是外向型人格。

四、荣格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荣格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的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认为人格类型的形成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文化和生活经历的影响。

荣格将人格类型分为两种:内向型和外向型。

内向型人格更加关注内部世界和个人体验,倾向于独立思考和内省。

外向型人格则更加关注外部世界和社交互动,倾向于行动和实践。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1.引言1.1 概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他对人类心理的研究和分析为后世的心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他的人格结构观是他重要的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主要关注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心智过程,探讨了人类内心中的不同力量和冲突对个体行为以及人格形成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中,他将人类内心的结构划分为三个要素: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并共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首先是本我,它是个体生命力的源泉,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是个体最原始、最基本的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追求满足和快乐,驱使着个体寻求满足欲望的方式。

本我不受道德和理性的限制,通过冲动和本能的表达来满足个体的欲望。

其次是自我,自我是个体的中心,是个体与外部世界和他人进行交互的媒介。

自我负责平衡个体的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受到现实的考虑和道德法则的限制,通过思考、判断和决策来调节并满足个体的欲望。

最后是超我,超我是个体内心中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它内化了社会和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超我代表内化的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对个体的行为和欲望进行监督和制约。

超我内部的道德标准可能来自个体所处的文化、宗教、家庭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所决定的。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力量和冲突,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个性发展。

个体在满足本我欲望和符合超我要求之间需要寻找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也会随着个体成长和经历变化。

总而言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是一种解释个体内心结构与行为形成的理论框架。

通过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析,他揭示了个体内心中的冲突和力量之间的关系,并为理解人类个性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视角。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对于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和个体心理疾病的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对早期的无意识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三重人格结构。

本我:是原始本能的储存处,主要由性本能等原始冲动所组成,它是各种本能的动力之源,能量和活力最大,完全是无意识非理性的。

本我实行快乐原则,逃避痛苦追求快乐,快乐原则是生命的第一原则,也是生命唯一的价值准则。

自我:是协调本能要求与现实社会要求之间不平衡的机能,相当于意识,它实行的是现实原则,即调节、压制本能活动,使之不违背眼前现实社会的要求,以免产生痛苦和不愉快。

自我只是暂缓执行快乐原则,并不废弃快乐原则,最终仍是指向快乐。

超我:是内部道德机构,是通过父母的奖惩权威自幼树立的良心、道德律令和自我理想,这些都是经过父母阐释强加给自我作为仿效榜样的道德原则。

超我阻止本我实行快乐原则也阻止自我实行现实原则,将本能的能量全部转移到对至善至美事物的追求上。

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是非理性的,本我是完全非理性的,自我与超我是本我的变形,自我包含非理性因素但大部份也是非理性的,超我比自我更象本我也是非理性的。

但弗洛伊德的理想是理性主义的,希望通过理性主义来统治世界,把无意识控制于意识和理性之下。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诉讼法案例及分析精选——A 县与 C、D、E、F 四县相邻。

A 县某加工厂和 B 县某食品厂于 1995 年 9 月 10 日在 C 县签订一份真空食品袋加工承揽合同。

其中约定:“运输方式:加工厂代办托运,履行地点加工厂在 D 县仓库。

”“发生纠纷的解决方式,在 E 县的仲裁委员会仲裁,也可以向 C 县和 F 县的人民法院起诉。

”合同签定后,加工厂即在其设在 F 县的分厂进行加工,并在 F 县车站发货。

食品厂收货后即投入使用。

因真空食品袋质量不合格 ,食品厂的法定代表人即找到律师刘某咨询。

最后提出:“怎么起诉都可以,但必须在我们 B 县打官司,你能办到就委托你,否则另请高明。

”请问:( 1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此纠纷应通过仲裁解决还是应通过诉讼解决?为什么 ?(2)E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 ?为什么 ?(3)C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 ?为什么?(4)F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为什么?(5)D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为什么?(6)A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为什么?(7)如果你是刘律师,能否满足食品厂要求?为什么?答案:( 1 )通过诉讼而不应通过仲裁解决,因为按规定县不设仲裁委员会,合同中 E 县仲裁委员会不存在,无法按仲裁协议执行。

(2)E 县法院无管辖权,因为 E 县既不是原被告所在地,也不是合同签定地,履行地,或者标的物所在地,合同选择 E 县法院管辖不合法,于是是无效的。

(3)C 县无管辖权,因为 C 县虽然是合同签定地,但因合同选择两个法院管辖,该选择法院条款无效。

( 4 ) F 县法院无管辖权,虽然 F 县是合同实际履行地,但因合同约定了履行地点,应按合同的约定确定管辖。

(5)D 县法院有管辖权。

因为合同约定履行地为 D 县,且合同选择法院条款无效。

理体制(6)A 县法院有管辖权。

因为 A 县是被告所在地,且合同选择管辖法院的条款无效。

(7)满足食品厂的要求。

按产品质量侵权纠纷起诉,因产品质量纠纷引起诉讼,侵权行为地法院有管辖权。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id)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

是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libido)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唯乐原则”。

追求直接的、绝对的和立即的满足,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

显然这是一种儿童的思想、行为模式,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本我。

2.自我(ego)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是人格意识结构的部分。

它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

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而行动;另一方面,它又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在本我和超我间起着中介作用。

它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采取社会所容许的方式方法,以满足本我的需要而维持个体的生存,管制不被超我所容许的冲动,使两者保持平衡。

一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如焦虑、恐惧等表现出来。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是成人的思考模式。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

它是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具有通常意义上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

它大部分属于意识的,小部分是无意识的。

它用良心和罪恶感去指导自我行为,限制本我冲动,从而对个体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进行管制。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principleofideal)。

诱导自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使个体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

凡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活动都将引起良心的不安、内疚甚至罪恶感。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形成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

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

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

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说摘要: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的主要内容,从二部人格结构说到三部人格结构说的发展系统的解释了人来的精神世界,其结构理论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关键词: 人格结构 潜意识 前意识 意识 本我 自我 超我 和谐统一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一种内部控制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控制着在在一切给定情景中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

(一)关于二部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格结构属于以无意识为主的二部结构,无意识、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结构(无意识又包括潜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是指我们平时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对人的行为支配是最无力的。

潜意识是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极其代替物。

主要由本能的欲望,尤其是性的本能欲望为主,是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到的。

而前意识是阻止潜意识中那些不为人们接受的观念、想法混入意识层面。

潜意识虽然被阻止,但它仍然是人思想活动的内驱力,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和谐。

弗洛伊德由此提出著名的冰山模型理论。

即潜意识在冰山之下,意识是露出水面的部分,之间就是前意识。

从本质上来说这不只是一种人格结构模型,更是一种人格动力学模型。

(二)关于三部人格结构理论后期弗洛伊德重新修正了人格结构理论,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三部结构”模型,用本我,自我,超我取代了前面三个概念。

本我与潜意识相对应,是一种杂乱的不稳定的被压抑的本能的欲望,里面包含了不为法律的规范和人们的社会道德所接受的本能冲动。

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是人格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又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

自我本能指的是有助于个体自我保存的原始性冲动,而性本能则指与性欲与种族繁衍。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不管什么道德原则价值,它只专注于自己的内部需要。

超我是指人格中最道德的一部分,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

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比如: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拿,无论这个东西属于谁。

2.然而现实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并不会全部得到,因此本我会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周围没有食物,本我就会开始想象食物,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

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

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

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4.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自由活动。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三、超我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等三部分交互影响而构成的。

A本我,本能的我,由生或死的本能构成,受享乐原则支配;B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受现实原则支配,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功能C超我,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居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其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构成,并受道德与完美原则支配。

自我与超我居上层的意识境界、本我居下层的意识境界。

第二,人格动力理论个体人格结构中,因三种成分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彼此交互作用,会产生内在的动力,并由内部动力推动外部行为。

这种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并非一般正常行为,弗洛伊德称此为防卫方式的行为,防卫方式有转移、升华、压抑、退化、投射、反向、合理化等。

例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就属于合理化的防卫方式。

第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或时期,总离不开性的观念,于是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A口腔期(0—1)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咽动作来满足原始需要,成人中有贪吃、咬指甲等口腔人格是婴儿期发展不顺所致。

B肛门期(1-3)大小便排泄产生快感满足原是需要,此时卫生习惯训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是重要的。

否则,管制过严、习惯不良,成年期会出现冷酷、顽固、刚愎等肛门人格特质。

C性器期(3—6)性器官部位获得原始欲力的满足,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有的以父母之异性者为“性爱"对象,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

D潜伏期(7-青春期)兴趣扩大,原始欲力呈潜伏状态,男女也出现分离趋势.E两性期(青春期之后),良性差异显著,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4.艾森克人格结构的维度理论
艾森克(英)采用神经类型与特 质的概念,结合实验室和临床依 据,提出了性格的维度理论。将 性格特征分为三个基本的维度: • E维度:内外向(与中枢神经的兴 奋、抑制的强度密切相关); • N维度:神经质(情绪稳定性,与 植物性神经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 P维度: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 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 格特征)
➢ 核心特质,代表人格最独特、最典型之处;
➢ 首要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 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指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某些暂时性的行为倾向。 精品课件
林黛玉的性格特质分析:
核心特质:多愁善感 首要特质:清高、聪慧、孤僻、抑郁、敏感 次要特质:冷酷
课堂练习:你的性格 特质分析是怎么样的?
精品课件
H.J.Eysenck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2维度
焦虑的 严峻的
心境被动

怒的
不稳定
不安定的 进攻好斗
悲观的
冷静庄重 易激动的
易变的
已见
冲动的
交际
的 思想的
内倾
抑郁质
粘液质 质
胆汁质 多血
乐观的
主动 外倾
社会化的 开朗的 健谈的
安定的 克制的
易有反响 悠闲的
可靠的 温和的
镇静的
稳定
活泼的
无忧无虑
精品课件
• 谁的超我强大? • 谁的本我强大?
精品课件
电影推荐《黑天鹅》
精品课件
2.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 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 特质表现出特征化的、相当持久的行为特征;
➢ 特质也代表行为的倾向性;
人格特质分三类:
精品课件
人格理论评价
• 该人格理论总的来看,未能对人格的动态作出具体的说明 ,只对人格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精品课件
3.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人的人格结构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指一个人经常发生的、从外部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 为表现; •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 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 本我 • 超我 • 自我
精品课件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 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 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
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
精品善课领件 导的
界。遵循道德原则。
等红灯、闯红灯
精品课件
•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 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 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 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 循现实原则。(一主三 仆)
精品课件
人格理论评价
• 精神分析片面夸大无意识作用,说它支配着 人的全部活动和整个社会,认为人格形成是 按宿命论的心理性发展阶段进行的,把人格 结构看成由原始欲望派生而来。这些都未能 得到充分证实。
精品课件
个别特质
表面特质 因素分析
共同特质 根源特质
后天环境
先天生物 因素
体质特质 动力特质
环境特质
能力特质
气质特质
人格的动 机性因素
最重要 是智慧
特质构造之间的关系
精品课件
遗传,与情绪 性有关
人格理论评价
• 《卡特尔十六项个性因素测验》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权威的 个性测验方法,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心理障碍、行 为障碍、心身疾病的个性特征的研究,对人才选拔和培养 也很有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