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三个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论:
一、精神分域理论:
①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构成: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②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检查功能,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
③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
二、人格结构理论:
①本我与无意识:最有力、能量中心利比多;生本能、性本能与死本能;自我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派生与本我,最理智和符合现实的部分;帮助本我根据现实可能性来满足;
③超我: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按照道德原则行事;
本我要满足专横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超我的规范;
三、性心理发展时期理论:
1、口腔期出生到一岁左右:前期0-8月——吸吮吞咽;
后期8月-1岁——吞咽咀嚼吞食
产生对养育者的亲密感,把自己与现实环境相分离—自我
2、肛门期两岁至三岁左右:前期——排泄—解除内部压力—快感体验;后期——保
持—痛与性刺激—引起关注
3、性蕾期四岁至五岁之间:恋母恋父性别认同本我与自我冲突激烈
4、潜伏期六岁到12岁左右:学习、活动、性本能受到抑制、种族系统天赋
5、生殖期青春期:青春期开始,异性恋;性快感由口腔、肛门逐渐转移到性器官上;
6、成熟期青春期以后:心理结构平衡不需要多少心理能量来压抑自己的本我冲动;恋亲情结已经完全或几乎完全消除;。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探索不同人格类型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探索不同人格类型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人格理论研究不同人格类型的特征和行为,以深入了解人类个体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探索心理学中的几种人格理论,分析不同人格类型的特征。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结构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无意识冲动的部分,追求满足即时欲望。
自我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的部分,代表理性和现实部分。
超我是道德意识和内化规范的部分,内化了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人格类型的形成与个体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发展有关。
例如,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是否得到满足和关爱,会影响其个体超我的发展。
二、康格的人格类型理论康格提出了16种人格类型的分类,基于个体对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他将人格类型定义为个体的优势性心理机制,即个体偏好于使用某些心理特征来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
康格的人格类型分类基于四个二元维度:外向与内向、感觉与直觉、思考与情感、判断与知觉。
通过这些维度的组合,得出了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如ISTJ、ENFP等。
三、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也称为“大五人格模型”,是目前心理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人格理论之一。
它将人格特质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
每个维度都是一个连续的尺度,个体在每个尺度上都可以落在不同的位置,并形成不同的人格类型。
根据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不同人格类型的特征可以通过度量个体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来确定。
例如,一个人在外向性上得分较高,则被认为是外向型人格。
四、荣格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荣格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的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认为人格类型的形成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文化和生活经历的影响。
荣格将人格类型分为两种:内向型和外向型。
内向型人格更加关注内部世界和个人体验,倾向于独立思考和内省。
外向型人格则更加关注外部世界和社交互动,倾向于行动和实践。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人格结构理论。
他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常考点。
(1)本我:它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如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等等,它所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简单的说也就是,本我要满足自己的本能的冲动和需要,是从自己快乐角度出发,不考虑其他的因素。
比如饥饿中的婴儿,饿了就要吃,是不会等待的,如果不能马上满足他的这一生理需求,他就不快乐,那么他就会通过哭、闹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我们可以称之为"小红人",形象的记忆为:小孩没喝到奶,哭得脸通红。
(2)自我: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因为本我和现实之间总会产生冲突与矛盾,这时就产生了自我。
它所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比如:婴儿饿了,要喝奶或者奶粉,可是这时妈妈刚好有事或者说奶粉很烫,不能马上喂奶,这时候,孩子发现哭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他从现实考虑,比较圆滑地选择等待,不哭了。
我们称之为"小白人",因为我们知道在京剧里,白脸代表奸诈的小人,比较圆滑。
(3)超我:在自我、本我不断发展后,就达到了超我阶段,它处于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即管束自己的行为。
它遵循道德原则。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回忆一下小时候,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爸爸、妈妈鼓励你、肯定你,你是不是会感到很骄傲,很有成就感。
也就是说这件事是在道德范围内,父母允许你做的,你能够去做的。
我们称之为"小黑人",在京剧里,黑脸代表正直,如"包公戏"里的包拯。
小黄人、小白人、小黑人可以说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打过架。
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与表现

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与表现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与表现人类的人格特征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心理学研究人员长期以来对人格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人格理论。
本文将介绍几种经典的人格理论,并探讨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与表现。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心理结构包括意识、潜意识和个人超我。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格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 本我:人格的本源,代表了人的原始欲望和冲动。
它是无意识的,只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 自我:在现实中操作的心理结构,为满足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通过合理的方式平衡两者的需求。
- 超我:代表了道德和良知,内部化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期望。
在这个人格理论中,不同的人格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行为方式。
例如,以本我为主导的人可能更加冲动和寻求即时满足,而超我的人格类型可能更加守规矩和守法。
二、荣格的人格理论荣格是心理学界另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提出了个人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格由不同的心理能量和原型建构而成。
- 个人意识:个体独立的心理领域,包含对自我和自我形象的认知。
- 集体无意识:整个人类共有的无意识心理元素和原型,超越了个体的意识。
根据荣格的理论,不同人格类型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例如,外向型人格可能更加关注外部世界的事物,内向型人格则更加关注内部心理世界和情感。
三、五因素模型五因素模型是近年来心理学领域中最为广泛接受的人格理论之一,它提出了五个核心维度来描述人格特征: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五个维度既是独立的,又相互影响。
- 神经质:人的情绪稳定性和情绪敏感性。
- 外向性:人的社交性和活跃程度。
- 开放性:人的知识追求、创造性和对新事物的接纳度。
- 宜人性:人的亲和力、合作性和同理心。
- 尽责性:人的自律性、责任心和组织能力。
基于五因素模型,不同人格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id)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
是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libido)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唯乐原则”。
追求直接的、绝对的和立即的满足,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
显然这是一种儿童的思想、行为模式,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本我。
2.自我(ego)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是人格意识结构的部分。
它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
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而行动;另一方面,它又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在本我和超我间起着中介作用。
它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采取社会所容许的方式方法,以满足本我的需要而维持个体的生存,管制不被超我所容许的冲动,使两者保持平衡。
一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如焦虑、恐惧等表现出来。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是成人的思考模式。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
它是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具有通常意义上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
它大部分属于意识的,小部分是无意识的。
它用良心和罪恶感去指导自我行为,限制本我冲动,从而对个体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进行管制。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principleofideal)。
诱导自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使个体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
凡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活动都将引起良心的不安、内疚甚至罪恶感。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形成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
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比如: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拿,无论这个东西属于谁。
2.然而现实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并不会全部得到,因此本我会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周围没有食物,本我就会开始想象食物,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
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
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
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4.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自由活动。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三、超我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先驱,他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概念,其中之一就是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并对每个层次进行详细的阐述。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智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这些部分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的行为和体验。
这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本我(Id)。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和基础的层次,它代表了个体内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本我没有道德、逻辑或现实的概念,它完全由本能驱动,追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本我的核心原则是快乐原则,它寻求立即的满足和避免痛苦。
举个例子,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本我会驱使他去寻找食物,无视其他因素。
然而,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存在使得个体需要适应现实世界的要求。
这就引入了第二个层次,即自我(Ego)。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道德标准,以适应现实的限制和要求。
自我根据现实原则行动,考虑到社会规范、道德价值观和逻辑思维。
它帮助个体做出理性的决策,并选择适当的行为方式来满足本我的需求,同时考虑到超我的道德约束。
自我可以被看作是个体与外界之间的媒介。
最后一个层次是超我(Superego)。
超我是道德和伦理的代表,它内化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期望和规范。
超我代表了个体内部化的父母形象和社会价值观念,它评价个体的行为并提供内部的道德指导。
超我的目标是追求完美和道德正确性,它努力阻止本我的冲动,并制定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这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动态而复杂的。
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可能导致内心的焦虑和冲突感。
自我则扮演着平衡和调解的角色,试图满足本我的需求同时符合超我的道德标准。
这种平衡可能是一个持久的挑战,因为不同层次之间的需求和冲突经常发生变化。
总结一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些层次代表了个体内不同的心智力量,它们相互作用并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和体验。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等三部分交互影响而构成的。
A本我,本能的我,由生或死的本能构成,受享乐原则支配;B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受现实原则支配,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功能C超我,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居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其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构成,并受道德与完美原则支配。
自我与超我居上层的意识境界、本我居下层的意识境界。
第二,人格动力理论个体人格结构中,因三种成分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彼此交互作用,会产生内在的动力,并由内部动力推动外部行为。
这种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并非一般正常行为,弗洛伊德称此为防卫方式的行为,防卫方式有转移、升华、压抑、退化、投射、反向、合理化等。
例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就属于合理化的防卫方式。
第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或时期,总离不开性的观念,于是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A口腔期(0—1)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咽动作来满足原始需要,成人中有贪吃、咬指甲等口腔人格是婴儿期发展不顺所致。
B肛门期(1-3)大小便排泄产生快感满足原是需要,此时卫生习惯训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是重要的。
否则,管制过严、习惯不良,成年期会出现冷酷、顽固、刚愎等肛门人格特质。
C性器期(3—6)性器官部位获得原始欲力的满足,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有的以父母之异性者为“性爱"对象,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
D潜伏期(7-青春期)兴趣扩大,原始欲力呈潜伏状态,男女也出现分离趋势.E两性期(青春期之后),良性差异显著,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了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
理解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xx;
掌握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关系和启示;
重难点突破:
重点: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难点:三者相互关系的辨析与掌握;
课程设计:
弗洛伊德的生平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
1)早期的人格结构理论
意识:个体觉察觉知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状态,我们日常的生活状态;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前意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中间地带;
“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
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
2)后期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早期“意识-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将人格结构又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不同层次:
本我:(id)
人格结构最底层,由本能、欲望等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和冲动;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属于无意识层面;
是人格结构中能量的供应源,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基本能量单位为力比多,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ego)
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属于意识结构层面;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调节本我,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仆三主”
与本我的关系,“骑士与马”——能量与指引,采用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
”
超我:( super ego)
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内化而来;是社会化的结果,作用是抑制本我、监控自我和追求完善,遵循道德原则;三者关系示意图:
“X图”和发展层次图”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
三者各自代表人格的一个方面,
本我——生物本能我快乐
自我——心理社会我——现实
超我---- xx理想我---- 完善
相互交织构成人格整体,能量守恒动态系统
协调一致——健康,敌对冲突——疾病
启示:
对潜意识内压抑之本我力量进行恰当地宣泄和疏导,避免“内伤”的发生;过度压抑本我的冲动,导致神经症的发生)
重视儿童期的教育,本我的适当满足和控制、自我和超我发展得益于早期的家庭教育;(儿童期,本我是最主要的人格特征,自我和超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需注意对本我的适当满足和控制满足,如:以吃东西为例,三餐饭点的时候,孩子因为饥饿表现出要吃东西的欲望,此时的“本我”欲望应当予以满足;而当孩子在不是饭点的时候看到别的孩子在吃东西时,因为攀比等表现出要吃东西的欲望,此时的“本我”欲望则进行需要控制满足)
注意自我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应对和积极的适应;(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的过程中,在超我对本我进行抑制时,注意承认本我欲望的合法存在,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不让它表现,并考虑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适当方式予以满足,如:以饥饿为例,我很饿,本我发出需求“我要吃东西”,而此时此刻正在上课过程中——现实,超我的观念中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吃东西”,于是自我的应对是“吃东西的欲望应该被压抑”,此时本我的在上课时便被压抑了;课间休息时间,此时现实的条件改变了,超我的观念中也允许了,于是本我“吃东西”的欲望便可以满足了)
注意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协调统一,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类型人格的个体进行引导:
本我成分较多而自我超我发展较为滞后的个体(快乐、本能、冲动)
猪八戒”
应对:引导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超我的约束;
超我成分较多而本我过多压抑的个体(道德、原则、压抑)
a ”
xx”
应对:注重能量的宣泄和疏导
复习思考
1、掌握几个基本的概念:
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力比多
2、试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
3、尝试利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谈谈如何构建健康的人格?
活动:阅读弗洛伊德一本的着作,并进行小组分享
好书推荐:
彭舜等译,《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长春出版社;
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安徽人民出版社;
黄希庭、郑涌着,《心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里格、津巴多着,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
弗洛伊德, 孙名之等译,《释梦》,商务印书馆;
弗洛伊德, 郭本禹等译, 精神分析新论》,长春出版社;
弗洛伊德, 杨韶刚等译, 文良文化译, 自我与本我》,长春出版社;
图腾与禁忌》,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