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
王阳明与心学

王阳明与心学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阳明,号守敬,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儒学中心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阳明的思想理念被称为“阳明心学”,对于中国历史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王阳明与心学的关系及其主要思想。
I. 王阳明的背景及心学的起源作为儒学的一个分支,心学源于中国古代儒学经典《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理念,具有强调内省和主体性的特点。
王阳明在儒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心学思想。
II. 王阳明的主要思想1.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人心与宇宙万物的理是一致的,人们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心性,就能够获得对于世界本质的直接认识。
他主张通过内心的感受和觉察,实现对于真理的领悟。
2. 致良知:王阳明强调人的天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良知,而实现良知的发挥需要靠人自身的努力。
他提出通过不断修炼和实践,使得人的良知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从而达到道德境界的提高。
3. 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道德的内涵。
他反对空谈理论,主张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不断实践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道德修养。
4. 心物一体:王阳明认为,心和外界物质世界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人们通过外界的感知和体验来实现自身的心性发展。
他主张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正确认识和对待外界环境,来促进自己的道德提升。
III. 心学与社会实践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是理论的概念,更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
他曾担任过官职,致力于实践道德教育,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理念的落地。
IV. 心学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不仅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理念引起了后来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并被视为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学的核心思想也被运用于现代教育和管理领域。
结论:王阳明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心学思想以其独特的观点和实践,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心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哲学学派,而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倡导以心为主体,实施实践和自省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修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从心学的起源、核心思想和对当代价值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心学的起源心学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始祖为朱熹。
朱熹倡导了心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邪恶,只是因受外界影响而转变。
王阳明在朱熹的基础上发展了心学思想,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即知识与实践要相互结合,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层面。
二、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1. 心即理:王阳明强调人的心即是人的理,是认识事物、判断是非的根本依据。
他认为人的内心有着与宇宙和谐统一的能力,只有通过对内心的觉察和探索,人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世界的真理。
2. 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中的核心概念,意指人的内心拥有清晰判断善恶的能力。
他认为人的内心本身就具备了正义、道德、善行的本能,只需通过实践和自省,发现并引导内心中的良知,实现自我修养和道德提升。
3. 实践与自省:王阳明提倡通过实践与自省来实现心学的目标。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不断的反思,才能真正改变自己,不断修正错误,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三、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在个人层面上,心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控自己的内心。
人们常常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诱惑,容易迷失自我。
通过心学的实践,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
其次,在社会层面上,心学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念要求人们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这种实践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也关涉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心学的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心理,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最后,在教育层面上,心学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很大的启发。
论王阳明的心学渊源

论王阳明的心学渊源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是:1.心即理(价值存在);2.知行合一(价值判断);3.致良知(价值归宿)。
“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
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所谓“心外无理”,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是我们心里的想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
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2.知行合一:王阳明指出,言俏美的先导,行及就是言的彰显;言俏美的开端,行及又就是言的顺利完成;盔鼠apparent,行及中存有言,二者互为表里,不容拆分。
王经心智,行是行动,只有回去课堂教学了,才可以具有这个科学知识;不回去搞,即使看看了很多书,研习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赢得这个科学知识。
所以言和行其实就是一两件事,即为知行合一。
3.致良知: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阳明学(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阳明学(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因王守仁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其学说为阳明学。
王守仁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王守仁的主张为其学生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形成明朝中晚期思想学术领域中的著名流派——阳明学派。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其中最著名者六人,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代表人物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宁波余姚人,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军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学艺术造诣。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王守仁一生仕途坎坷,然治学不倦,成就卓著。
他创立的“心学”思想体系,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冲破了“理学”的传统观念,在封建社会后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堪称学界巨擘。
他的教育思想,敢于反对旧道学的禁锢,有着浓烈的创新精神。
他不仅文韬武略,还是一位治世能臣。
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守仁才高学邃,在哲学上曾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题,冲击了僵化的程朱理学,最终集“心学”之大成,开创了著名的“姚江学派”。
其“心学”学说的思想本质是强调个性化的发展、个人意愿的尊重及个体创造力的调动,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阳明学说在海外、特别是对日本明治维新发生过作用,对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影响也很大。
时代背景王阳明生活的时代,正值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危机、衰败的转变时期。
从英宗到武宗的几十年间,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农民起义彼伏此起,规模越来越大,地主阶级内部也矛盾重重,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之中。
王阳明心学与哲学思想野史

王阳明心学与哲学思想野史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的心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流派,心学主张通过内心的改造和道德实践来实现人的修养和人格完善。
在心学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传奇的思想野史,本文将就王阳明心学及其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探讨。
一、心学的形成与基本观点王阳明于明代中期创立了心学,他认为人的本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知。
心学主张,通过修养心性,使内在的良知得到发掘、恢复并得以实践,从而达到心性的完善。
与传统儒家看重外在礼仪的观点不同,心学注重内心直觉和内在的理解。
人在内心拥有“知行合一”的能力,通过破除迷执、认清内在的正确道德观念,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修养。
心学对于道德实践的重视,强调个体的自觉性和主体性,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想上的激烈争议。
尤其是他的一言一行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受到了朝廷的打压和排斥。
二、心学的哲学思想野史2.1 王阳明的独特智慧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虽然深受到传统儒家的影响,但也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智慧和体悟。
他认为内心的道德追求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通过修养心性,可以达到内外一体的境界。
他提出了“致良知”、“格物致知”等重要概念,强调通过实践、观察和体验来认识自我和世界。
这使得他的思想和心学成为当时哲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2.2 心学的流传与发展王阳明心学的思想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受到了挫折和压制,但在他死后却逐渐流传开来,并在后来的历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心学思想不仅对儒家传统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还对中国后来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学思想通过后人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并对中国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心学成为了儒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文化及思想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其关于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强调,提醒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如何自觉地追求自我和道德的完善。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历史价值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历史价值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学说是心学,强调人的本心本位,认为人必须依靠内心的直觉来认识世界和自我,而不是依靠理性和经验。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心学思想的核心理念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核心理念是“致良知”。
“良知”是人内心的本性或原则,是人的灵魂的核心,具有不可分割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能力。
“致良知”即追求良知的实现和发挥。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致良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致良知”成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最高目标和价值。
二、心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心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学传统。
儒家思想强调人性本善和修身齐家,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王阳明在儒学传统的基础上,强调了个体内心的重要性,深化了儒家思想的内在主观性和自我意识。
同时,他也借鉴了佛教禅宗和道教的思想,强调内心直觉和超越逻辑的瞬间通达。
因此,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既是儒家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东亚哲学和宗教思想的交融和创新。
三、心学思想的实践方法为了实现“致良知”的目标,王阳明提出了一系列的实践方法,包括反省、明志、行诚、慎思、格物等。
这些方法强调了人的自我觉察和实践,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和改进自我。
这些方法完美配合了心学的理念,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心学实践模式。
四、心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深化了儒家思想的内在主观性和自我意识,为后来的文化和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同时,心学思想的实践方法也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教育、文化和政治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心学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触动了西方哲学的思考。
许多西方思想家和学者对心学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其进行研究和运用。
例如,西方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欧文·哈勃玛斯等人,从心学的角度对人的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王阳明心即是理心即是道

王阳明心即是理心即是道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心与道的关系,认为心即是理,心即是道。
本文将从王阳明心学的起源、核心思想以及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进行探讨。
一、心学的起源与发展王阳明心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他在学术上受到了程朱理学的影响,但对于理学中心教的拘束和空泛感到不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想。
王阳明提出了心即是理的观点,主张通过内省、反思自己的内心,求得道义的真知,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二、心即是理心即是道的核心思想1. 心即是理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是可以接触到宇宙之理的,心即是理。
他认为,人的内心深处蕴含着智慧和道德的根源,通过心性的觉醒和修养,可以领悟到宇宙的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2. 心即是道王阳明强调心与道的一体性,认为人的内心是道的存在方式,心即是道。
他主张人应当牢记天理和人道,根据内心的感知,将道义的思想付诸行动,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三、对个人修养的启示1. 内观自省根据王阳明的心学,个人修养的关键在于深入内心进行观察与反省。
通过不断自省,发现自身的缺陷和错误,并及时改正,可以使个人的心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2. 激发内在动力王阳明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蕴含着伟大的潜能,只有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并激发内在的动力,才能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人们应该充分发掘自己的才能和兴趣,通过不断努力,追求卓越,实现自我完善。
四、对社会发展的启示1. 以“良知”为导向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个人内心的正确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
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应当以良知为准绳,将它作为行为的指南,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和谐的方向发展。
2. 强调教育与修养王阳明心学强调个体的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心品质,及时纠正不良的观念和行为,同时,也应该推动社会教育体制的改革,注重培养人的内心世界和道德觉悟。
总结:王阳明心即是理心即是道的思想,强调个人内心与宇宙道义的关联,通过自省和修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王阳明心学主要内容及核心观点

王阳明心学主要内容及核心观点1. 王阳明心学的由来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心学自宋代诞生以来就具有深厚的影响力。
其中,明代思想家王阳明(1472-1529)的心学思想是整个心学体系中最为重要、有价值的一支。
王阳明心学源于儒学,但又是一种新的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概念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和致良知等。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人类心灵与自然和宇宙之间具有直接而内在的联系,心灵是一种能够感知天地万物本质的透镜,也是理性思考和行动的动力源泉。
因此,心即理,而理在心中生。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最为核心的概念,它强调知识和行动的密切联系。
王阳明认为,只有当人们将所知转化为实践时,才能真正领悟知识所含义,这样才会得到真正的“知”。
格物致知: 王阳明认为,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了解自然法则和人类与之相关的本质规律,进而从中获得知识。
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个重要概念。
他认为,人的内心天生善良,但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善恶之分”产生了。
致良知就是要通过学习让人们重新认识自身本质、发掘内在的善良本质,从而重拾自我。
3.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除了上述几个基本概念之外,王阳明心学还有其独特的核心理念。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理念:善恶之辨:王阳明认为,人类本来天生善良,道德标准在人心中设立,让每一位个体可以判断自己的行为。
但在个人生活中,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善良本质会逐渐模糊和丧失。
王阳明提倡通过学习,让人们找到并强调自己天生的善良特性,重新审视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区分善恶以及行为模式。
忠恕之道:这是王阳明心学中最为核心的思想之一。
忠是指忠于自己本质,即忠于自己的良心;恕是指对人类宽容、权衡利弊、体察别人情感的品质。
王阳明认为,忠恕之道是一种宽容、理性的行动方式,它能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并商讨解决方案。
明世隐:这是一种重视思想实践的行为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王阳明的心学主要汲取和综合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心”境和陆九渊的“心”本等思想,孟子的影响是间接的,陆九渊的影响是直接的,禅宗的影响是启发式的。
这些影响使得王阳明成为心学集大成者,这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标签:王阳明;心学;理论渊源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子伯安,浙江余姚人。
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
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被称为儒学“第一完人”。
在儒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学和宋代理学。
熊十力说:“阳明之学,确实是儒家正脉。
”(熊十力《十力语要》)我们认为,王阳明心学是儒学发展史上无法绕过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王阳明思想体系的宗旨就是“心”。
他说:“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说个心即理。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下》卷三)王阳明心学从理论渊源上说,他是继承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心”境和陆九渊的“心”本。
一、孟子的“心”思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论影响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理论渊源首先是继承了孟子的“心”学。
孟子曾多次谈到“心”。
孟子谈到的“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心”指人的本心和人的认同与拥戴之情。
如“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另一方面,“心”指的是对善意、正义、公正的追求。
如“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尽心上》)“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尽心下》)孟子“心”学最大的贡献不是对人本心的阐发,而是对人心致“良心”的发现。
所谓良心的发现,是指认识到心至良善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道德的生命和世界。
[1]但是,孟子并没有正确解释“心”之良善的来源是什么,他只是把“心”的良善诉求于人先天的道德世界,认为人心的良善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是与生俱来的。
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王阳明继承了孟子“心”之良善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他的缜密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心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心”包括了“良知”。
仁、义、礼、智、信等儒家的道德规范,都包含在他的心学体系之中。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熊十力评价王阳明:“儒者之学,唯有阳明善承孟子。
”(熊十力《十力语要》)是十分中肯的。
二、禅宗的“心”境对王阳明心学的启发式影响禅宗是中国化的宗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根本宗旨就是追求见性成佛。
它在修行方式上分为南宗和北宗:北宗追求渐悟,南宗追求顿悟。
到了唐代后期,南北宗趋于合一,但是顿悟成佛的影响深远。
王阳明早年学习佛学,非常认同禅宗“明心见性”的宗旨。
禅宗的“明心见性”的修持,也自然影响了他的心学。
我们通看《王阳明全集》会发现,王阳明的诗文中引用佛家的经典很多,如《法华经》《金刚经》《涅盘经》《楞伽经》等,但是引述最多的还是《坛经》和《传灯录》。
[2]尽管王阳明阅读佛经较多,甚至早年还“出入佛老者久之”,但是后来他明白了佛教只是“为己”,最终转入儒学,又从儒学转入心学。
他曾对学生萧惠说:“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谓既有所得,谓儒者为不足学。
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学若是其简易广大,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
大抵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
汝今所学乃其土苴,辄自信自好若此,真鸱鸮窃腐鼠耳!”(《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卷一)虽然王阳明这样自我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但是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心”学之镜对他的影响是终生的。
禅宗以“明镜”喻人的“真己”。
“真己”就是放弃和忘却一切外在的杂念,回归人本性的空明澄清的境界。
这也是一种“无善无恶”的本来的纯真世界。
这正如王阳明所说:“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
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之即生,无之即死。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卷一)这个也就是“明镜”的境界。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同上)在禅宗看来,“明镜”就是“照心”。
慧能曾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坛经·行由品第一》)王阳明从“明镜”中看到了“照心”的“真己”。
本来《金刚经》中“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庄严净土分第十》)影响了《坛经》的“心性”论,但是经过王阳明的加工和转化,就成为心学之“心”追求的境界。
所以,王阳明经常将禅宗的“明镜”(即“照心”)来比喻“良知”,用“镜不明”来比喻“妄心”,用“磨镜”来比喻“致良知”。
[3]如他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卷一)又如“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
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
”(《王阳明全集·答陆原静书》卷二),“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卷一)。
由此可见,王阳明心学受禅宗“心”镜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陆九渊的“心”本对王阳明心学的直接影响王阳明心学除了受孟子和禅宗的影响之外,最直接的是受到了陆九渊“心”本论的影响。
虽然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但是两者的心学有很大的区别。
陆九渊强调的“心”主要指道德之心,是人把握世界的道德主体。
从空间上说,“心”包容了整个世界。
世界万物虽然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但是离不开人的主体性,所以陆九渊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
”(《陆九渊集·语录》卷三十五)还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集·杂说》卷二十二)这是从空间上将外在的世界概括成人“心”作为道德主体能够把握的世界,彰显了人的自信和人的价值。
从时间上来说,陆九渊认为,”心”是永恒的,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或改变。
他说:“墟墓兴衰宇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陆九渊集·鹅湖和教授兄韵》卷二十五)所以,在陆九渊看来,“心”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说都是宽广和永恒的。
但是这个永恒的心,并不构成世界的本源,也不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动力,而是指人的道德之心,是指道德主体把握世界的方式。
只有这样的“心”本,才是真正的道德主体。
既然我们明白了陆九渊的“心”主要指道德之心,那么我们读《陆九渊集》就很容易理解他经常谈的“本心”。
其实,在陆九渊的“心”学世界里,“心”常常指“本心”。
那么什么是“本心”呢?“本心”就是儒家确立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
他说:“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
此即是本心。
”(《陆九渊集·年谱乾道八年》卷三十六)事实上,陆九渊的“心”更多的情况指的是“本心”。
中国哲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论证方式的悟性思维性,与西方哲学纯逻辑的论证不同,所以,对中国哲学的概念不能做非此即彼的理解,否则就很容易误读,对陆九渊心学的理解也是如此。
但是,陆九渊在谈论“心”的时候,会遇到一个很大的理论困境,那就是如何处理“心”与“理”的关系问题。
陆九渊承认“理”是指外在世界的“存在”。
他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理”,充塞于天地万物之中,无一物能逃遁其间。
[4]但是,这个“理”却需要人“心”去把握,是“未外乎其心”。
这样就很自然地让他得出“心即理”的结论。
他说:“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
”(《陆九渊集·与李宰》卷十一)而且这种“理”不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或者消失。
此“理”,“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陆九渊集·与曾宅之》卷一)这样他就顺理成章地得出“心即理”的结论。
其实,陆九渊“心即理”也是将万千世界的“理”归结到人心的道德主体和道德本心上去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将朱熹谈到的包罗万千世界的“理”浓缩为人能把握的道德世界的“心”,将纯自然的“理”和人道世界的“理”概括为人把握道德世界的“心”。
这也是陆九渊与朱熹经常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朱熹将“心”分为“道心”和“人心”,他认为“道心”才是纯善的。
这个“道心”相当于陆九渊所说的“本心”,而”人心”在朱熹看来是邪恶的、丑陋的、不道德的,是应当为人所摒弃的。
王阳明看到陆九渊的“本心”的合理性和朱熹与陆九渊的分歧之处的扭结点,自己对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做了综合创新和发展。
王阳明通过“心”去囊括陆九渊的“心”和朱熹的“理”,最终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综合,形成“心”学体系。
当然,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我们虽然是从心学的理论渊源上做了探讨,但是这只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其实,王阳明心学的产生,也与元代理学朱陆合流、明代陈献章、湛如水的江门心学有关。
任何一位思想家和学派的创立不可能割断历史和现实条件,对王阳明心学的创立也应做如是观。
事实上,王阳明心学创立的理论渊源学术界较少讨论,或者虽讨论之,但“语焉不详”。
所以,在本文中,我们才选择王阳明心学创立的理论渊源作为一个重要的视域来讨论。
虽挂一漏万,但仍不失为理解王阳明心学的一条可以尝试讨论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1]王博.中国儒学史(先秦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3]秦家懿.王阳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4]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