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色谱分析基础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固定相、流动相、分离机理
和检测方法。
首先,固定相是色谱柱中的填料,它可以是固定在柱壁上的液相,也可以是固
定在固定相载体上的液相。
固定相的选择对色谱分离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不同的固定相对于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选择性,因此在选择固定相时需要根据分析物的性质进行合理的选择。
其次,流动相是色谱柱中的移动相,它可以是气体或液体。
流动相的选择也会
影响色谱分离的效果,不同的流动相对于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和分配系数,因此在选择流动相时也需要根据分析物的性质进行合理的选择。
分离机理是色谱分离的基础,它是指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
在色谱柱中,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决定了化合物在色谱柱中的停留时间,从而实现了化合物的分离。
不同类型的色谱技术有不同的分离机理,如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分离机理有所不同。
最后,检测方法是色谱分离的重要环节,它可以通过检测化合物在色谱柱中的
停留时间和信号强度来实现对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紫外检测、荧光检测、质谱检测等,不同的检测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综上所述,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固定相、流动相、分离机理和检测方法共同作
用下,实现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
通过合理选择固定相和流动相,理解分离机理,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对不同类型化合物的高效分离和分析,为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第十二章色谱分析基础

1. 气相色谱分离过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当试样由载气携带进入色谱
柱与固定相接触时,被固定相
溶解或吸附;
随着载气的不断通入,被溶
解或吸附的组分又从固定相中
挥发或脱附;
挥发或脱附下的组分随着载
气向前移动时又再次被固定相
溶解或吸附;
随着载气的流动,溶解、挥
发,或吸附、脱附的过程反复
地进行。
(2) 灵敏度高 可以检测出μ 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
(3) 分析速度快 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4) 应用范围广 气相色谱:沸点低于400℃的各种有机或无机试样的分析。 液相色谱:高沸点、热不稳定、生物试样的分离分析。
不足之处: 被分离组分的定性较为困难。
2020/1/31
5. 分配比与保留时间的关系
滞留因子(retardation
factor):
RS
uS u
us:组分在分离柱内的线速度;u:流动相在分离柱内的线
速度;滞留因子RS也可以用质量分数ω表示:
RS
ms ms mM
1 1 ms
1 1 k
mM
若组分和流动相通过长度为L的分离柱,需要的时间分
2020/1/31
二、色谱分离过程
色谱分离过程是在色谱柱内完成的。 填充柱色谱: 气固(液固)色谱和气液(液液)色谱,两者的 分离机理不同。 气固(液固)色谱的固定相: 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颗粒。 固体吸附剂对试样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的不同。 气液(液液)色谱的固定相: 由 担体和固定液所组成。 固定液对试样中各组分的溶解能力的不同。 气固色谱的分离机理: 吸附与脱附的不断重复过程; 气液色谱的分离机理: 气液(液液)两相间的反复多次分配过程。
第二章色谱基础理论(本)

基础理论
46
基础理论
47
范氏方程说明:
▪ u一定时,A,B,C越小,H越小,柱效越
高,色谱峰越窄;颗粒越小,H越小,柱 效越高。
▪ U很小时,B/U项占主导,CU项可忽略 ▪ U很大时,CU项占主导,B/U项可忽略
基础理论
48
综合考虑: U实际稍高于Uopt 因为: 1.右侧曲线斜率小,U稍变化不会引起
拖尾因子(fs) x = h/20
fs =(B+A)/2A
fs = 0.95-1.05 正常峰
fs <0.95
前延峰
fs >1.05
拖尾峰
即使不进样也会出现的峰
20% - 100% MeOH
60
没有进样
15
30
问题:流动相脏
15
0
3
7
15
17
基础理论
13
二、定 性 参 数
W
(t tR )2
e 2 2
V 2
---呈正态分布 t=tR时,C=Cmax
基础理论
31
Cmax的影响因素:
进样量W愈大,则Cmax愈大,W与Cmax 成正比。 色谱柱内径愈小,填充愈紧密,Cmax/W比值愈
大。即柱愈细填充愈紧密,柱效N越高。 色谱柱愈短,Cmax值愈大。 先出柱的组分k’小,所以Cmax/W大。提高柱温 (GC),增加强洗脱剂的浓度(HPLC),可使
总结
●热力学:保留值的差 别要足够大 Sig
●动力学:色谱峰要
足够窄
Sig
基础理论
time time time 51
第四节 分子间作用力
基础理论
52
一、定向力
色谱分析2全解

(4) 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如载气流速增大,分子扩散项的影 响减小,使柱效提高,但同时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又使 柱效下降;柱温升高,有利于传质,但又加剧了分子扩散的 影响,选择最佳条件,才能使柱效达到最高。
三、色谱基本分离方程式
n理
5.54( tR W1/ 2
)2
16( tR Wb
)2
n有效
5.54(
t
' R
)2
W1/ 2
16(
t
' R
)2
Wb
L H 有效 n有效
同一根色谱柱对不同组分的柱效能是不一样的,当 用这些指标表示柱效能的时候,应说明对何种组分
例:用一根柱长为1m的色谱柱分离含有A,B,C, D四个组分的混合物,它们的保留时间tR分别为 6.4min,14.4min,15.4min,20.7min,其峰底宽Wb分别 为0.45min,1.07min,1.16min,1.45min。 试计算:各谱峰的理论塔板数。
3、色谱基本保留方程
基本保留方程可表示为:
tR = t0(1+k) 若载气流量F0恒定,也可用保留体积表示,则
VR=Vg+KVl 这就是色谱基本保留方程。
上式说明,色谱柱确定后,Vl和Vg即为定值。由此可见, 分配系数不同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保留值,因而在色谱图上 有不同位置的色谱峰。
例:用一根固定相的体积为0.148mL,流动相的体积为1.26mL 的色谱柱分离A,B两in,不被保留组分的保留时间为4.2min,试计算: (1)各组分的容量因子 (2)各组分的分配系数 (3)AB两组分的选择因子rB,A
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相对保留值 r2,1 或
指某组分 2 的调整保留值与另一组分 1 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r2,1
t, R(2)
t, R (1)
VR, (2) V,
R (1)
r2,1
t R(2) t R(1)
r2,1 r2,1ttR,R,((12))ttR,R,((12VV)) RR,,((12VV)) RR,,((12))
h
Y1/2
h1/2
0.607
h
Y
图 11-2 色谱流出曲线图 标准偏差
即 0.607 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半峰宽度 Y1/2 又称半宽度或区域宽度,即二分之一峰高处对应的峰宽度,它与标
准偏差的关系为
Y1 2 2 ln 2 2
峰底宽度 Y
自色谱峰侧的转折点所作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如图 2-3 所
t
检
R
测
信
tM
号
时间 t
1. 基线 当色谱柱没有组分进入检测器时,在实验操作条件下,反映
检测器系统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线称为基线。稳定的基线是一条直线。 如图中的 ot 所示的线。
色谱分析工作原理

色谱分析工作原理
色谱分析是一种分离和鉴定混合物中成分的技术。
它基于混合物成分在气相或液相载体中的分配行为来实现分离,并通过检测器来检测样品的组成。
色谱分析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供样:将待分析的混合物注入到色谱柱中。
色谱柱是一个封闭的管状容器,内部充满了固定相或液态载体。
2. 分离:样品在色谱柱中与载体发生相互作用,并在分离过程中分解成单个化合物。
这个过程可以是气相色谱中的气体传递或液相色谱中的液体传递。
3. 检测:分离后的化合物进入检测器,通过检测器来识别和检测其存在。
常用的检测器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质谱仪和荧光检测器等。
4. 数据分析:通过收集检测器输出的数据,并与已知的标准品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待分析样品中各组分的含量。
总的来说,色谱分析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载体中的不同分配行为,通过分离和检测技术来确定样品的组成。
不同的色谱技术有不同的工作原理,但基本思想都是在样品中引入载体,通过与载体相互作用来实现分离。
3--第二章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当待分离组分随着载气进入色谱柱,组分就开始在两相间进行 分配,平衡后,再随着载气进入下一个塔板进行分配,平衡后 再进入下一个塔板。以此类推,从而不断达到分配平衡。
1.塔板理论基本假设
(1)在色谱柱中的每一小段长度H内,组分迅速达到分 配平衡,这一小段色谱柱称为理论塔板,其长度称为理论 塔板高度,简称板高,记为H; (2)载气不是连续通过色谱柱,而是脉冲式,每次进气 量为一个板体积; (3)试样开始时都加在0号塔板上,且试样沿柱纵向扩 散忽略不计; (4)分配系数在各塔板上是常数; (5)塔板与塔板之间不连续。
结论: 分配系数K是色谱分离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两组分分配系数K相差越大,两峰分离的就越好。 不同物质的分配系数K相同时,组分不能分离。因此是色 谱分离依据。
3.分配比k
又叫容量比、容量因子。
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 两相之间的质量比值,以k表示。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
k=
分子扩散大。
3.传质阻力项C
组分在气相和液相两相间进行反复分配时,遇到阻力。传质阻 力C包括气相传质阻力Cg和液相传质阻力CL 。液相传质阻力 大于气相传质阻力。
C =(Cg + CL)
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气相移动到固定相表面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将在两相间进 行质量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有 的分子还来不及进入两相界面,就 被气相带走;有的则在进入两相界 面后又来不及返回气相。这样,使 得试样在两相界面上不能瞬间达到 分配平衡,引起滞后现象,从而使 色谱峰变宽。
(3)对于某确定的色谱分配体系,组分的分离最终决定于 组分在每相中的相对量,而不是决定于组分在每相中的相对 浓度,因此分配比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重要参数。 k越大,组分保留时间越长,k=0,组分的保留时间为死时间。
色谱分析法理论基础

(1)用时间表示的保留值(二)_
调整保留时间 t ‘的R:保指留扣时除间了,死如时图间中 的A'B。
即:t'R = tR- tM
注意:当固定相一 定,在确定的实验条 件下,任何物质都有 一定的保留时间,它 是色谱分析法的基本 参数。
(2)用体积表示的保留值
保留体积VR:指从进样 到柱后出现待测组分浓 度极大值时所通过的载 气体积。
区域宽度(三)
(3)峰基宽度Wb:即通 过流出曲线的拐点所作的 切线在基线的截距,如图 I J所示。 Wb与σ的关系:
Wb =4σ
7.2.2 色谱法中的主要参数和关系式
分配系数Kp和容量因子K '
(1)分配系数Kp:定温定压下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 浓度比。 KP=[A]s / [A]m (s-固定相; m-流动相)
• R= 0.59R'
7.2.5 分离效率的表示方法-分离度(四)
关于R、n有效、r2.1、H有效、L柱长间关系如下:
R= r 2.1 1
r 2.1
n有效 16
n有效=16R2
r
r 2.1 2.1
1
2
L=16R2
r 2.1 2 r 2.1 1
H有效
H有效=L / n有效
对于一定的色谱柱和一定的难分离物质对,在一定
❖扩散的严重与否,关键是取决于流动相的线速 度。
7.2.4 影响色谱柱效能的因素 ——速率理论(五)
C - 固定相传质阻力项 D - 流动相传质阻力项 (非平衡状态作用)
此两项对色谱峰的影响均与流速成正比。在流速很 高的情况下,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建立平衡,偏离更为 严重。
对于一定的色谱体系,速率方程中A、B、C、D其 值为一定。速率方程描述了流动相的平均线速度对柱 效能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则:
tR =
L ; uS
tM =
L u
由以上各式,可得: tR = tM(1+k)
' tR - tM tR = k= tM tM
塔板理论——柱分离效能指标 半经验理论:
将色谱分离过程比拟作蒸馏过程,将连续的色谱分 离过程分割成多次的平衡过程的重复(类似于蒸馏塔塔 板上的平衡过程)。
塔板理论的假设:
分配比(Partion radio)k
在实际工作中,也常用分配比来表征色谱分配平衡过程。 分配比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 的质量比: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 = ms k= mM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
分配比也称:容量因子/容量比
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与组分及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的常
C· u —传质阻力项
传质阻力包括气相传质阻力Cg和液相传质阻力CL即:
C =(Cg + பைடு நூலகம்L)
Cg =
0.01k × (1 + k ) 2 Dg
2 df
2 k × CL = × 2 3 (1 + k ) DL
k为分配比; Dg 、DL为扩散系数; 减小担体粒度,选择小分子量的气体作载气,可降低传质阻力。
速率理论的要点
组分分子在柱内运行的多路径与涡流扩散、浓度梯度所造成 的分子扩散及传质阻力使气液两相间的分配平衡不能瞬间达到
等因素是造成色谱峰扩展柱效下降的主要原因;
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相粒度、载气种类、液膜厚度及载气流 速可提高柱效; 速率理论为色谱分离和操作条件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阐明 了流速和柱温对柱效及分离的影响; 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如载气流速增大,分子扩散项的影响减 小,使柱效提高,但同时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又使柱效下 降;柱温升高,有利于传质,但又加剧了分子扩散的影响,选 择最佳条件,才能使柱效达到最高。
2 df
载气流速与柱效——最佳流速
载气流速高时: 传质阻力项是影响柱效的主要 因素,流速,柱效。 载气流速低时: 分子扩散项成为影响柱效的主 要因素,流速,柱效。 H - u曲线与最佳流速: 由于流速对这两项完全相反的作用,流速对柱效的总影响使得 存在着一个最佳流速值,即速率方程式中塔板高度对流速的一阶导 数有一极小值。 以塔板高度H对应载气流速u作图,曲线最低点的流速即为最佳 流速。
(1)气相色谱 按分离柱不同可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
(2)液相色谱 离子色谱:液相色谱的一种,以特制的离子交换树脂 为固定相,不同pH值的水溶液为流动相。
(3)其他色谱方法
薄层色谱和纸色谱:比较简单的色谱方法 凝胶色谱法:测聚合物分子量分布
超临界色谱:CO2流动相
高效毛细管电泳:九十年代快速发展、特别适合生物试样 分析分离的高效分析仪器
R=0.8:两峰的分离程度可达89%; R=1:分离程度98%;
R=1.5:达99.7%(相邻两峰完全分离的标准)。
2.3 色谱定性方法
1.利用纯物质定性的方法 利用保留值定性:通过对比试样中具有与纯物质相同 保留值的色谱峰,来确定试样中是否含有该物质及在色
谱图中的位置。不适用于不同仪器上获得的数据之间的
① 柱效较高,△K(分配系数)较大,完全分离; ② △K不是很大,柱效较高,峰较窄,基本上完全分离; ③ 柱效较低,,△K较大,但分离的不好;
④ △K小,柱效低,分离效果更差。
分离度的表达式:
2(t R ( 2 ) - t R (1) ) R= Wb ( 2 ) + Wb (1)
2(t R ( 2 ) - t R (1) ) = 1.699(Y1/ 2( 2 ) + Y1/ 2(1) )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
K=
c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 s cM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出峰越慢;
试样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
每个组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不同; 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 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 某组分的K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随着载气的流动,溶解、挥发,或
吸附、脱附的过程反复地进行。
分配系数(Partion factor)K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 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 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单位:g / mL)比,称为分配系 数,用K 表示,即:
K=
c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 s cM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n有效 = 5.54( H 有效 = t 2 t 2 = ) 16( ) Y1 / 2 Wb L n有效
' R ' R
塔板理论的特点和不足
当色谱柱长度一定时,塔板数 n 越大(塔板高度 H 越小),被测组 分在柱内被分配的次数越多,柱效能则越高,所得色谱峰越窄。 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分配系数不同,用有效塔板数和有效 塔板高度作为衡量柱效能的指标时,应指明测定物质。 柱效不能表示被分离组分的实际分离效果,当两组分的分配系数 K相同时,无论该色谱柱的塔板数多大,都无法分离。 塔板理论无法解释同一色谱柱在不同的载气流速下柱效不同的实 验结果,也无法指出影响柱效的因素及提高柱效的途径。
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
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其与固定相发生相
互作用。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
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 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组分被固定相保留
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定次序由固定相中流出。
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法 结合,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
分配比与保留时间的关系
滞留因子(retardation factor): RS =
uS u
us:组分在分离柱内的线速度;u:流动相在分离柱内的线速度; 滞留因子RS也可以用质量分数ω表示:
ms RS = = = ms m M
1 1 = m 1 k 1 s mM
若组分和流动相通过长度为L的分离柱,需要的时间分别为tR和tM,
色谱法的特点:
分离效率高 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手性异构体。 灵敏度高 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 分析速度快 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应用范围广 气相色谱:沸点低于400℃的各种有机或无机试样的分析。
速率理论——影响柱效的因素
速率方程(也称Van Deemter方程式) H = A + B/u + C· u H:理论塔板高度, u:载气的线速度(cm/s) 减小A、B、C三项可提高柱效; 存在着最佳流速; A、B、C三项各与哪些因素有关?
A─涡流扩散项
A = 2λdp
dp:固定相的平均颗粒直径 λ:固定相的填充不均匀因子
第二章 色谱分析基础
2.1 色谱法概述 2.2 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2.3 色谱定性方法
2.4 色谱定量方法
2.1 色谱法概述
色谱法是混合物最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1906年使用的色谱原型装
置如图。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
试样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也就是试样中各组分在称之 为色谱分离柱中的两相间不断进行着的分配过程。 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 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流体(气
分离度
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都难以描述难分离物质对的实际分 离程度。即柱效为多大时,相邻两组份能够被完全分离。 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度大小受色谱过程中两种因素的综 合影响:保留值之差──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
区域宽度──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
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如图所示:
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的讨论:
在每一个平衡过程间隔内,平衡可以迅速达到;
将载气看作成脉动(间歇)过程;
试样沿色谱柱方向的扩散可忽略; 每次分配的分配系数相同。
色谱柱长:L
虚拟的塔板间距离:H
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n 则三者的关系为: n=L/H 理论塔板数与色谱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tR 2 tR 2 n = 5.54( ) = 16( ) Y1/ 2 Wb
数,随分离柱温度、柱压的改变而变化;
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数 值越大,该组分的保留时间越长;
分配比可以由实验测得。
分配比与分配系数的关系 MS VS MS VS c s VS K = = × = k= Mm M S V cm Vm b m Vm
式中β为相比。 填充柱相比:6~35;毛细管柱的相比:50~1500。 分配比越大,保留时间越长。 VM为流动相体积,即柱内固定相颗粒间的空隙体积; VS为固定相体积,对不同类型色谱柱, VS的含义不同; 气-液色谱柱: VS为固定液体积; 气-固色谱柱: VS为吸附剂表面容量。
保留时间包含死时间,在死时间内不参与分配
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单位柱长的塔板数越多,表明柱效越高。 用不同物质计算可得到不同的理论塔板数。 组分在tM时间内不参与柱内分配,需引入有效塔 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tR 2 tR 2 n理 = 5.54( ) = 16( ) Y1 / 2 Wb
固定相性质有关,与其他
色谱操作条件无关,它表 示了固定相对这两种组分 的选择性。
区域宽度
用来衡量色谱峰宽度的参数, 有三种表示方法: (1)标准偏差():即0.607倍峰
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 2 )半峰宽 (Y1/2) :色谱峰高一 半处的宽度 Y1/2 =2.354 (3)峰底宽(Wb):W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