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中考复习专题

合集下载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及解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及解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有考点与解题技巧一、常有考点:1、明象及明特点理解。

2、明方法辨与理解。

3、明序的解析与理解。

4、文章段落构特点的解析。

5、文意、意、段意的概括。

6、关、重点句子含及其表达作用的析。

7、明言正确性的领悟。

二、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一)分1.从明象:事物性明文、事理性明文。

● 明象:指文章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用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思路:事物明文一般就是明的象;事理明文找准开尾的句。

2.从言特点〔言表达角度〕:平的明文、生的明文。

( 二) 明的序序、空序、序在答可答得详尽些。

如: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等,都可反之等,常用方向如介建筑物或体〕。

序〔主——次、原因——果、象——本、特点——用途、一般——个、概括——详尽、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序的,如“因、所以〞“第一、其次〞〕。

序是明事物展、演,比方介工作程序的文章。

●典型考:本文使用了什么明序?有何作用?答格式:本文使用了的明序加以明,使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填详尽的明序,第二空填写详尽的事物名称或明的事理。

若是是事理性明文,但又不能够正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言表述。

〕例:?看云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明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序,卷云、卷云、云、高云的形、地址、示的天气加以明,使明更有条理性。

〔三〕明的方法1.常的明方法有:例子、分、下定、打比方、列数字〔据〕、作比、列〔画〕表、摹状貌、作、引料。

2.常明方法的作用:3.明方法:一般答复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的明方法,会解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 例子:通列⋯⋯事例,详尽真切地了然 XX事物的××特点。

●②分:分、条理清楚地了然 XX事物的××特点。

或:事物的特点/ 事理加以分明,使明更有条理性。

使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防范重复交织的象。

●③列数字〔据〕:详尽而正确地了然 XX 事物的××特点,使明更有服力。

说明文阅读理解中考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

说明文阅读理解中考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

说明文阅读理解中考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牢记“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考点一:说明的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常见题型】以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第x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第x段)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方法】①看题目——整篇文章说什么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③看段首、中间、结尾的句子【思考角度】一、力求用原文回答。

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二、无适合的原文时,“点面结合”总结概括。

所谓“点”指的是各段的说明对象,“面”便是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例一:中考说明p54页第2题p56页第2题p58页第2题考点二:说明方法的判断。

【常见的说明方法与作用】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篇1】说明文阅读常见的答题错误有:对说明文基本的文体知识缺失,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特点不了解,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不能进行准确地评析,不会根据语言材料给事物下定义,不能熟练地运用表格等方式提取或整理文中的重要信息,对事物的特点概括不准,在阅读图形和辨识表格上有困难,解说答题的理由有不全面等。

要根据这些错误问题,针对具体考点,从不同角度解析说明文。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篇2】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__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__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__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__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__特点,增强了*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__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篇3】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提取文本信息,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从分析标题入手。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精选3篇)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精选篇1一、找到“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看题目;在首段中找;抓关键词句。

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精选篇21.首先要清楚说明文的文本,基本都是表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内容的,但中考考查的立足点并不在文本所介绍的知识本身,而是怎样运用一定的说明技巧,达到所要说明的效果的。

也就是说,说明文考查的立足点在于说明文文体本身,在于语文阅读能力本身。

明确了这点,就不会害怕说明文介绍的知识深奥、我们初中学生读不懂这样的问题了。

2.要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来复习。

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结构、说明语言等说明文的概念、特点要熟知,阅读说明文的时候,才能根据这些基本的知识特点去解决问题。

要在平时训练中,加大对信息的筛选和提取能力的训练,不断培养自己的归纳概括能力;对重点词句,要细细品味,仔细剖析,结合语言环境具体分析其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等特点;要善于抓住关键性的词句,上钩下联,分析说明结构;对说明方法等规律性的东西,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实际具体分析。

中考语文最新复习说明文阅读(六大考点多种技巧)

中考语文最新复习说明文阅读(六大考点多种技巧)

中考语文最新复习难点06 说明文阅读(六大考点多种技巧)说明文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及所占比例都不及散文和小说。

从选材看,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以前沿科学、社会热点、生态环境、自然现象、历史知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为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趣味性,特别是前沿科学、社会热点的比例不断加大。

从考查的内容看,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思路的分析与归纳仍然是考察的重点,包括对说明对象的特点、功能、成因等方面的理解;涉及到纯知识性的内容一方面是逐步弱化,另一方面考查的角度在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联系实际、推断预测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这类题目可能会涉及到其他学科、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等内容,要求考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越来越受到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

从题型看,逐渐减少选择题的形式,而更多地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如填空和简答等,以增加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

从试题数量和赋分看,一般在2-4题,分数在8分上下波动。

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设题形式】1.这篇文章(或第×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请简要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3.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标题。

【答题要点】1.分清说明对象。

(1)看题目。

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如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些都是事物说明文,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说明对象。

(2)观首段。

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甚至有的文章没有题目时,那么我们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

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均找不出说明对象,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揭示文章的说明对象,所以要十分关注结尾段落。

(4)抓关键句。

有些说明文还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总括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这些句子,进而把隐含在文中的说明对象挖掘出来。

(5)归纳总结。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可行,那么这时候,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一、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说明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要点概括能力是深层阅读理解的前提。

说明性文章归纳概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或某一段的整体感知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给文章加标题、为事物下定义。

(1)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需要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两个步骤,即从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文字,把关键点提取出来整合。

提取信息时考查学生能否对信息进行迅速准确的定位和排序;整合信息时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排除干扰,筛选出重要信息。

(2)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难度稍大,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根据各段的关键词句概括各段的大意,然后把各段的大意整合,再用简明的句子表达出来。

(3)给文章加标题(4)为事物下定义为事物下定义,即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

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是××”句式。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需对一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最后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知识点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中考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中考说明文考点:
1、结构紧凑、语言流畅,要注意过渡词的使用;
2、要注重辞藻的运用,使表达更加舒缓;
3、注意说明文的标题,要有明确的主题;
4、叙述要做到条理清楚,使得文章具有明显的结构;
5、要有让读者明白的结尾,使得读者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二、答题技巧:
1、将题目与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对应,仔细搜索文章中相关信息;
2、仔细阅读文章,将文章中的信息细致的理解;
3、对于涉及到判断和推理的题目,要仔细理解文章的含义,并从文章中有逻辑的推断;
4、对于涉及到解释和细节的题目,一定要细致的搜索文章中的相关信息;
5、在阅读完文章后,再对题目进行回忆,做到认真、精确的答题。

完整版)中考说明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完整版)中考说明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完整版)中考说明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中考说明文七大题型及答题技巧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确定说明对象:通过阅读文题,首尾段和内容,确定说明对象。

2.概括说明内容:通过直接摘取中心句、联结并列文段首句、从各段落中归纳出说明内容来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

3.说明对象的特征:通过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文章开头部分、各段的开头句、归纳提取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来确定事物的特征,如结构、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等。

二、理清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结构1.时间顺序:按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一般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2.空间顺序:按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前后左右、上下高低、东西南北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3.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常用的逻辑顺序有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局部到细部、由现象到本质、由特点到用途、由整体到部分、由概括到具体、由原因到结果。

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事物说明文多采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在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中都可能用到。

三、辨别说明方法,分析说明作用及效果1.“列数字”:具体、准确、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作比较”:突出、强调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举例子”:具体、形象、准确地说明事物,增强文章的可信度。

5.“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通俗易懂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6.“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7.“分类别”: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8.“引用”:引用谚语、俗语、古诗文,使说明更具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列图表”:直观、形象清楚、一目了然。

10.“摹状貌”:形象化的描摹事物的形状、体貌,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逼真,使人印象深刻。

区分“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差异下定义”需要准确简明,具有概括性,即定义的对象与定义的外延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复习内容(考点):1、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2、把握说明内容;3、理清说明顺序和文章结构;4、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5、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6、联系实际,谈感想、建议。

课前准备:学生做《中考总复习-语文》99-105页“典题”“专题训练”。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说明文文体知识1、概念:说明文是以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说明)2、分类:(1)按语言风格分为:平实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洁、平实。

生动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

(2)按内容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

二、考点一: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1、找说明对象答题技法: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①看题目。

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②看首尾段、中心句。

(往往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文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描写句、抒情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

2、找说明对象的特征: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如《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例如:《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

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通常所在位置①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巍巍中山陵》,标题中的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文章的开头部分。

如《松鼠》的开头“漂亮”“驯良”“乖巧”即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

三、考点二:把握说明内容(一)注意事项:首先要注意区别问题的范围是全文还是段落,然后针对不同的范围作出相应的解答。

另外,“说明的主要内容”不同于“说明对象”。

(二)答题方式:事物说明文主要内容:说明对象+特征。

事理说明文主要内容:概括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有时就是段落的中心句)。

(三)怎样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方法:1、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2、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3、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注意:1、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要以偏概全。

2、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四、考点三:理清说明顺序和文章结构(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年代:古→今;季节:春→冬;首先、其次、再次、然后、最后、还、也、此外……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逻辑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介绍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顺序说明;(空间)介绍事物发展变化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顺序;(时间)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顺序。

(逻辑)举例分析:1、旅人桥(282年)→赵州桥(605年)→卢沟桥(1189年)→长虹大桥(1961年)(时间顺序)2、(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一般→个别)3、光辉成就→首先—其次—再其次(结果→原因;主要—次要)4、船头坐三人→东坡—鲁直—佛印(概括→具体)5、三人:东坡(中)→鲁直(左)→佛印(右)(空间顺序)6、右边、往上、眼前、左右两边、左边、外面、屋顶上…… ;往……走去、出了、来到、一进去、出了、路过、从……爬上去,走近、从……(空间顺序)(二)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1、概括要点。

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下定义或作诠释的语句的作用;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

2、做此类题目,心中应始终有这样的思想:科普说明文大都运用逻辑顺序。

3、在语言表述上,我们尽可能采用“大小结合”式,即:运用了……的时间顺序、运用了……的空间顺序、运用了……的逻辑顺序。

(三)说明文的结构事物说明文常用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事理说明文常用递进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此外还有并列式等。

题型1: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题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四)辨析概念:顺序和结构。

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总体结构:①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②阐释说明对象(主体部分)③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基本模式:①横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②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③纵横交错式结构。

(五)补充说明:开头作用有: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的内容;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结尾作用有:①总结全文;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1、借助说明顺序和结构及一些语言标志进行。

2、要注意通览全文,把握说明的中心和重点。

3、说明事理的,结构类似议论文,应从逻辑关系上考虑。

4、介绍建筑物、场地的,类似记游式记叙文,可按先后顺序划分。

5、介绍生物或器物的,可从特点、用途、功能等方面去划分。

6、说明对象不同,划分段落的方法也不同,不能死套一种格式,要灵活掌握。

第二课时一、考点四: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10种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作引用、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摹状貌、画图表2、掌握说明方法de语言标志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列数字: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年代不是列数字)打比方:像、仿佛……作比较:也、而、相对于、较……作引用: 引用,标记是引号。

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区别于逻辑解释中的主次罗列〈一〉〈二〉〈三〉〈四〉)摹状貌:描写性语句。

画图表:表格、图画。

3、说明方法辨析(1)下定义 VS 作诠释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常用判断句式来表述概念;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表述。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解说则往往侧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不能这样。

a.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下定义)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

(作诠释)c.另一种叫异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作诠释)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说明统筹方法的概念,可以变为: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

b句用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是谬误了,因为并不是所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

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内容没有解说“异养”的本质特征,只说明部分范围,因而是作诠释。

(2)作比较 VS 打比方这两种方法都要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

但构成方式和作用不同。

作比较构成的基础是比较点,在同一个比较点上鉴别事物;打比方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通过相似来联系两事物。

例题解析A、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

(打比方)B、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才会烧熟了吃。

(作比较)A、句中被说明的对象与喻体这两种事物在功能上相似,从而构成比喻。

B、句将“别的动物”和“人类”两者在“食物”上比较,构成比较说明。

4、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1)举例子: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例句: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作者举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举例子的作用答题模式: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列举了……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具体说明的常常是例子前面紧挨的那句话,或例子前后较近的那句话。

)(2)列数字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列数字的作用答题模式: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列举了……(具体数字内容),用具体的数字准确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3)打比方例句: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使读者通俗易懂。

打比方的作用答题模式: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读者通俗易懂。

(4)作比较例句: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

他们是十分警觉的。

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鲜明突出地说明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比较的作用答题模式(包括类比和对比):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和……进行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地位、影响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