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音乐初学者对中国歌剧的认知思考
浅论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发展——以歌剧《江姐》为例

1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3(二)我国民族歌剧的传承和发展1、对于美学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在中国歌剧的表演中,将审美观念融入其中,体现了对于审美观念的传承。
江姐扮演者王莉,是民族歌剧《江姐》创演史上唯一一位用纯美声音色演绎江姐的演员。
当然,她也有更高的追求,就是实现“美、民、通”三种唱法行云流水而又畅快淋漓地演绎和转化,对母语演唱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的她,一直探索用科学的美声发声法演绎不同角色,使美声变得时尚化,也会用民美结合的唱法巧妙融合,利用通俗演唱的语气,使江姐的角色刻画在各个层面上都极富感染力,也使这部红色经典歌剧焕发出了应有的现代魅力,更易获得青年一代观众的喜爱。
同时,在导演环节,其试图使《江姐》舞美空间里的“写实”传统增加更多的“写意”成分,为歌剧表演者自我表演手段的发挥留下更多的空间,在舞美上追求一种具有东方诗意的表达。
如既有实景烘托场景气氛,像巨石山峦、令人毛骨悚然的渣滓洞集中营审讯室等,又有水墨画般的红梅、红霞等多媒体影像效果,从艺术审美上拉近与中国大众的距离,这种求新其实也是一种回归,一种对传统中国美学的深度回归。
其次,中国歌剧在传承审美观念的同时,也体现了创新和发展。
因为时代的更迭,以新生代为主体的观众审美趣味和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变,在歌剧《江姐》中,为了使江姐的形象在新生代观众心中更加深刻,该版剧目的主要演职人员是经空政四次专业考核、五次专家评选和民主评议确定才最终确定的,而且,大胆决定剧中主要角色由“80后”年轻演员担纲,这是最早启用“80后”出演主要人物的大型民族歌剧,这些担纲剧中主要角色的年轻演员朝气蓬勃,具有较强的艺术实力。
“江姐”的三位扮演者,年歌剧演员王莉、伊泓远和哈辉,她们都是出身于“青歌赛”的优秀青年演员。
此外,男高音歌唱家孙伟国扮演特务头子“沈养斋”,他拥有丰富的表演和演唱经验,曾在多部歌剧中饰演男主角;扮演“蓝洪顺”的梁召今以及扮演“华为”的刘和刚,皆为“青歌赛”的冠军;“甫志高”的扮演者陈小涛、双枪老太婆的扮演者郑莉也都是国家一级演员;扮演警察局局长的赵广武、田毅,扮演“孙明霞”的严当当、曲丹,扮演“杨二嫂”的刘文欣、毕玉凝以及蒋卉、李美怡等,都是在全国全军的艺术比赛中多次获奖的优秀表演者。
大学音乐鉴赏课心得体会(通用7篇)

大学音乐鉴赏课心得体会〔通用7篇〕大学音乐鉴赏课心得体会〔通用7篇〕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p 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WTT为大家搜集的大学音乐鉴赏课心得体会,欢送大家分享。
大学音乐鉴赏课心得体会篇1通过本学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对音乐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前,我只是喜欢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给心灵带来的那份惬意和舒心。
如今,我认识到,音乐它是一个有灵魂的东西。
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同时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
一个学期下来,我不仅聆听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有古典派的,浪漫派的,普及世界各地,也学到了不少音乐知识和一些伟大音乐家的成功事迹。
第一堂课,老师给我们听的是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梁祝》。
这是一首值得让人细细品味的优秀名曲。
它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因无法与封建礼教的婚姻约束作____,最终化为两只蝴蝶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整首曲子富有丰富的创作灵感,时而欢快,时而悲愤,时而舒缓,时而激昂。
从旋律风格的变化中可以领悟到,剧情也是一起一伏地在变化。
悠扬的笛声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对青年男女在花间嬉戏的场景;悲凉的曲声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祝英台因梁山伯的离去而万分悲伤。
曲子的最后一段也表现出一丝欣喜的韵味,那是两人双双化蝶后所表现出来的对美妙爱情的向往与渴望。
终究,还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欣赏之余,老师也带着同学们一起哼唱这首千古绝唱——《梁祝》,这让我们对它的理解更深了一分。
除了《梁祝》,我们我们也欣赏了其他的古典音乐,有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的《十面埋伏》,也有别具情调、另有风情的《春江花月夜》,还有欢快悠扬、舒缓惬意的《高山流水》。
我们更是被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沉友谊所感动。
在聆听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唐建平的《圣火2023》之时,思绪将我们拉回到那极不平凡的一年——2023。
就是古典音乐2

w w w fl e o m 1 av n c l 27
国 家 音 乐学 院 , 并 任 国家 交 响 乐 队指 挥 其作 品 主 要 写 于 13 至 1 4 年间 ,大 多 具 有浓 郁 的 印第 90 9 0 安 殛 墨 西哥 民间 音 调 和 节 奏特 点 。 在 这 张 新 录音 中 , 杜 达 梅 尔与 他 的 “ 幻 兵 团 “不 负 众 望 ,继 魔 续 为 听 众带 来 无 穷 的想 象 力 与戏 剧 性张 力 , D G完 美的 录 音也 为 这 个 新作 增 色 不 少。
价 发 行 ,封 龚 配 以 穿 上 T “ 的叶 咏 诗 ,让 大众 感 受 古 典 音乐 轻 松 怡^ 的一 面 。 就慷 “ 恤 ”的 恤 T 寓 意 所 指 :既 可 以 祝 为纯 粹 的 衣 服 ,也 可 以 化 身 为 时髦 的 时 装 , 是穿 着 者 个 ^ 思想 的 标 志 ,绝 不 意 味 着单 一 严 肃 。 这套 双 C 在 封 套 小册 里 更 附 上 录音 实 况 相 片及 详 尽 解说 ,绝 对 是想 亲 近 古典 音 D
推出专辑 ‘ 就是吉典音乐》fhsiCl sc l s ) T i s a i Mu i ,以平茅 近人的 “ s a c I 牛仔裤精神”成功牵起普罗
大 众 对 古典 音 乐 的 热潮 ,三 个 月 内 销售 量 冲 破 金 唱 片 ,开 刨 内 地 古典 唱 片 销 售纪 录 ,为 古 典音 乐 在 当 代 的生 根 发 芽 播 下种 子 。 今 日 随着 电影 、 电视 相 继 以 古 典 音 乐融 人 生 活 ,香 港 小 交 响 乐 团与
乐 的 乐迷 的 最 佳 选择 。
编号:D C A 8 9 1 1( D E C 8 9 1 双c
歌剧唐璜观后感1

歌剧唐璜观后感1歌剧《唐璜》观后感这是我第一次观看歌剧,我选择的是著名作曲家吕志彬创作的《唐璜》。
整个演出令人印象深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以下是我对《唐璜》的观后感。
一、艺术的魅力歌剧《唐璜》以唐朝著名将帅唐璜的传奇故事为题材,通过歌唱和舞蹈展现了中国古代武将的英勇豪迈、忠诚无私的精神风貌。
剧中的每一幕都充满着激情和戏剧性,让观众们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战国时代的氛围。
二、音乐与舞台歌剧中的音乐是我最为喜爱的一部分。
音乐家们将中国古代音乐的韵味与西方歌剧的强烈冲突相结合,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
而舞台设计也是独具匠心,通过精致的舞台布景和灯光,为观众们呈现了一个瑰丽而又真实的唐朝世界。
三、情感与冲突故事讲述了唐璜一生的传奇经历,他忠诚勇敢,对国家和家人无私奉献。
而周围的人物角色对他产生了不同的情感和冲突,这也是剧中主要的展开。
例如,他与好友杨广感情深厚,但在权力的诱惑下,杨广被蒙蔽了双眼,背叛了唐璜。
这些情感纠葛和冲突让观众们深思,也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
四、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唐璜》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唐朝盛世时期,展现了唐朝的辉煌与灿烂。
作为观众,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感受到唐朝文化的繁荣。
同样,这部作品也传递了关于忠诚、友情与爱情等永恒主题的思考,让人深思。
五、艺术与人生的呼唤歌剧《唐璜》催人奋发,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和艺术追求的思考。
唐璜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追逐内心真正的梦想,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艺术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存在,激发内心的激情和动力。
六、结尾与感动歌剧《唐璜》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璜不幸被杨广背叛,最终在战场上壮烈牺牲。
他留下的传奇故事和顽强的精神让我感动万分。
尽管唐璜最终无法活着回到家乡,但他的名字却永远地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永恒的英雄。
总结起来,《唐璜》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歌剧作品,它让观众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与伟大。
歌剧作品选段《永远的花样年华》演唱分析

6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4乐的气氛变得更为紧张,表现了金环此时内心情绪的痛苦,以及她对生活的不舍之情。
第三个部分为29-69小节,一开始,演唱的速度由恢复原速到减慢再到恢复原速再到放慢,这样的速度不仅使情节更为紧张,且更能够突出金环的形象;之后的37-42小节复现了之前旋律,旋律虽相同,但处在不同的位置,意味着不同的情绪;43-50同样复现了之前的旋律;从59小节开始到最后,调式从降e 小调转回了降G 大调,其中,62小节用三连音将整首歌曲推向高潮。
之后,音乐逐渐转变为第四部分,为70-88小节,这里的情绪较之前更为浓烈,从78小节开始,调式从小调变成了明亮的大调式,该唱段的最后,作者点题,反复强调主题,运用和声节奏等手段,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突出了表现力。
这一唱段的四个部分丝丝入扣。
结尾强收,更加突出金环的坚定,无所畏惧的精神。
(二)《永远的花样年华》旋律特点在这一唱段中,作者通过音律的起伏以及节奏的转变等丰富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金环那时的心灵独白,而且展现了了金环的赤子之心。
总体旋律较坎坷波折,且音域跨度宽阔,音域的跨度基本都在五度以上,大跳更是一再呈现,这一旋律特点在抒情性的音乐作品中极为少见,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形式。
唱段中的第一段歌词“让远山…花样年华”此段旋律较为迂缓,前八个小节运用了变化重复的发展手法,整体较为宁静,不仅让人感觉到浓郁的民族特色,同时也诉说了金环内心柔软的女性形象。
第二段歌词“也没有…还是这样年轻”这段旋律较第一段快些,表达了金环对光阴岁月和爱情的无尽向往。
“月光…星光你再看看我”这两句与之前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句做了铺垫,且两句间相呼应,在旋律和节奏上都较为悠远、自由,表现了金环的深情与信念,以及对革命胜利的渴望。
“落到高山…又吐新芽。
”旋律先下后上,最终又辗转到上行,同时运用了变化模进,将全曲推向了最高点。
其中,“远山、流水”等词语描绘了家乡的美景,同时,也象征着金环顽强的意志与坚定不移的决心,从侧面表现了金环迫切希望革命胜利,将日军早日逐出我国的心愿。
20世纪中国歌剧学刍议

20世纪中国歌剧学刍议张春娟【摘要】20世纪以来中国歌剧研究成绩卓著,但若以一门完整学科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歌剧学存在的问题亦复不少.直至今日,关于中国歌剧的起源、学科边界、发展方向等根本性问题的探讨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历史性研究在各类研究中成就最为突出,但歌剧文献的爬梳、整理、挖掘,尤其是对近现代报刊文献的整理以及歌剧音像和口述史的挖掘还远未达到网罗殆尽这一步.中国歌剧学建立之关键在理论研究,站在民族歌剧自身的立场上,建立一套合于其自身实际的理论体系,这是当代中国歌剧学人最为迫切、也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年(卷),期】2018(031)005【总页数】11页(P102-112)【关键词】20世纪;中国歌剧学;刍议【作者】张春娟【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9中国歌剧的研究,若从1921年欧阳予倩的《中国音乐与中国歌剧》算起,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创作演出,1935年田汉与聂耳创作反映上海码头工人抗战斗争史实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以及1945年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演出等都是影响20世纪中国歌剧学术史的大事。
除此之外,剑萧的《从“春闺梦”的上演来推测新歌剧的前途》、巩思文的《所谓新歌剧》、王泊生的《中国戏剧之演变与新歌剧之创造》、陈洪的《中国新歌剧的创造》、欧阳予倩的《明日的新歌剧》、邸石的《论新歌剧之编演》、吴荻舟的《旧歌剧与新歌剧》、《新歌剧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熊佛西的《我对于创造新歌剧的一点意见》、孟超的《新歌剧发展路向》等文,都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中国“新歌剧”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歌剧的研究在国内已渐成风气。
1927年上海音乐学院成立并设立声乐歌剧系,歌剧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进入高等院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召开中国歌剧发展研讨会,总结和讨论歌剧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以及中国歌剧研究中心、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歌剧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的出现,说明中国歌剧作为一门学科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关于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解析与思考

关于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解析与思考中国民族歌剧起步发展仅百年时间,从早期儿童歌舞剧至成熟期的《白毛女》,最后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民族歌剧创作成功地将本土文化内涵与西方歌剧创作艺术有机融合,使得百年间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民族歌剧作品。
为此,对于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程的探究思考就显得尤有必要了。
一、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程(一)萌芽期。
明清时期,西方文化艺术逐步传人中国,歌剧艺术便是其中一种。
但当时的主流舞台表演形式仍旧以传统戏曲为主导。
至乾隆时期,意大利幕间插剧曾在宫廷内表演,影响力却不大。
19世纪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念下也使得歌剧和美声唱法在中国正式传播开来。
到1919年五四运动中倡导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艺术家们在歌剧创作中便立足本土戏曲的创作经验,积极借鉴西方歌剧创作手法,有机融合中国民族文学、曲艺等艺术形式,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新格局,如《神仙妹妹》、《麻雀与小孩》等作品问世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二)成型期。
30-40年代,中日交战激烈彻底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情绪,歌剧中抗日题材屡见不鲜。
如40年代的四幕歌剧《木兰从军》塑造了“立志赴战场”的巾帼英雄木兰形象,唤起人民抗日救国的满腔热忱;又如1935年聂耳和田汉首创的“话剧加唱”形式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反映遭受迫害的工人们思想觉醒并转变为反抗帝国主义的力量。
这些创作使得民族歌剧与西方歌剧艺术形式逐渐接轨。
1945年《白毛女》问世,该歌剧整体借鉴西方歌剧创作手法,并融合了我国戏曲中的板腔体、甩腔等元素、地方民歌中的河北梆子元素等,可谓是我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巨作,是我国新歌剧正式成型的标志。
(三)解放后发展期。
1949新中国成立,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开始朝着歌颂英雄人物、反映革命斗争方向发展,时代感和民族性极为强烈。
歌剧创作表现手法主要以道白加唱、吟诵相结合为主,并逐步挖掘民族民间中优秀的音乐素材,以促使民族歌剧更被大众所接受。
流金岁月:红色回忆-流金岁月 电视剧完整版

流金岁月:红色回忆|流金岁月电视剧完整版流金岁月:红色回忆|流金岁月电视剧完整版50年代火红年代的理想主义贯穿这一时期的歌曲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源头,具有非常鲜明的色彩,可以说,这是一道奔腾不息的红色音乐狂流。
从1949年到1959年这10年间所产生的歌曲,纯粹、明朗、坚定。
表达了人们对领袖、英雄、生活的热爱。
《我的祖国》、《歌唱祖国》、《浏阳河》、《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歌曲动人心弦。
而像《九九艳阳天》、《蝴蝶泉边》、《敖包相会》则体现出那个特殊年代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为当时的少男少女深深喜爱。
俄苏歌曲留给我的印象,基本上是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及五、六十年代的歌曲。
在靠近俄罗斯的那座城市长大的我,从小就听父亲唱苏俄老歌,其中有不少是爱情歌曲。
俄苏歌曲所传递的精神力量让人不能忘怀,苏俄的爱情歌曲伤感而不颓废,几乎所有的歌曲都会透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主义精神。
《红莓花儿开》、《纺织姑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路》、《三套车》等歌曲不但深深的影响过我们的父兄,就是在今天,仍然能打动我们这代人的心灵。
当俄苏歌曲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的时候,也涌进了不少对中国人影响至深的电影。
很多动听的俄苏歌曲与前苏联影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听过国内女子组合“黑鸭子”翻唱过的前苏联电影《这里黎明静悄悄》插曲“寻找”。
她们干净、清澈的和声一下子征服了我,那种单纯的美好,真的很打动人心,让我回想起年少时看过的那些苏联电影;想起曾读过的《战争与和平》等小说。
60年代以进行曲与新民歌为主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曾经风靡全中国、感动过亿万人的那些经典老歌,曾使那个时期的人们在忧虑和彷徨中升腾起生命的暖流与希望。
那一代人怀着单纯执着的理想。
有着崇拜革命领袖、崇拜英雄的情结,有着勇于献身的精神,有着投入某种工作的无限热情。
60年代早期仍以进行曲与新民歌创作为主,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佳作。
而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选曲也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这一时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唱法为主,马玉涛、王昆、郭兰英、郭颂、胡松华等深受群众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与版权――c h u a n b o y u b a n q u a n流金岁月——音乐初学者对中国歌剧的认知思考□吴萍摘要: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先后有黎锦晖、聂耳、任光、张昊、向隅、冼星海、陈志声、陈田鹤、黄源洛、王洛宾等作曲家在歌剧这个领域内进行过认真的探索。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解放区的音乐工作者深入人民群众,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在新秧歌剧运动和新秧歌剧创作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在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及结合当时社会现实斗争的实践基础上,使我国的歌剧艺术形式获得了新的发展途径。
四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使中国的歌剧逐步发展起来。
关键词:朗诵调;借鉴;宣叙调;民族风格;民族色彩作者:吴萍,安徽省阜南县第一小学。
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歌舞艺术,本是人们感情生活的产物。
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个民族,每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历史、宗教、经济、语言,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身的民族文化。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和其他民族文化现象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无论大小,都以其独有的民族音乐丰富着国际乐坛,使之色彩纷呈,绚丽多姿。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歌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的乐坛上逐渐成长。
一、歌剧音乐歌剧是一种将音乐、戏剧、诗歌、舞蹈、舞台艺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西洋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后来逐渐流行于欧洲各地。
中国歌剧是在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戏曲等)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逐渐形成。
不过在许多中国小戏中,本来就有很接近小歌剧的歌舞性表演。
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编创的《刘三姐》就属于歌舞剧类型。
之所以要首先提到这些创作,是因为这类艺术格调比较轻快、灵活的歌舞剧,虽然不能被简单地纳入“歌剧”或“舞剧”范畴,但它们与中国民间歌舞小戏的关系最密切,也始终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艺术形式之一。
二、中国歌剧的两条发展路线在《音乐史论新选》有这样的说法:“中国的歌剧艺术是沿着两条线索发展的,一条为有着悠久历史、高度发展成型、丰富多彩的各种地方戏曲,这是具有中国独特民族风格的传统歌剧,它的发展由于中国政治历史条件的影响,是自成一系统的;另一条是在‘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文化革命运动以后,当时人们感觉传统的歌剧形式在反映新时代生活上存在着许多困难,于是就开始寻找新的道路,探求新的形式,这就是后来的中国‘新歌剧’。
”中国的新歌剧虽然学习和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形式,却始终走着与西方歌剧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音乐家在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演唱经验,并形成了自己浓郁的民族风格。
三、新中国成立后歌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歌剧艺术在近四十年的发展中,走了一段较为曲折的道路,但总的来说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在汪毓和先生著的《中国现代史纲》(第五章歌剧、歌舞音乐及影视音乐的发展)中写到新中国建立后,在这期间我国的歌剧音乐可分为四个时期。
汪先生在这部著作中详细地记叙了中国歌剧的发展。
第一个时期(1949年至1957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各解放区的文工团演出了《白毛女》等一批新歌剧,得到了广大城市观众和新解放区人民的热烈欢迎。
从歌剧工作者到广大观众,都迫切要求歌剧创作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要求歌剧的演出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这种强烈要求推动了一批比较引人注目的新歌剧产生,如《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草原之歌》等,这些新的歌剧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以及学习民族戏曲与学习西洋歌剧的传统经验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
如:歌剧《小二黑结婚》(第五场,由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田川、杨兰春执笔,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1953年1月初首演于北京)通过两个男女青年农民之间的爱情故事,热烈地歌颂了新的青年一代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斗争的胜利。
作曲者吸取了山西民歌和山西梆子的音乐素材,通过人物性格的音乐刻画来推动戏剧矛盾的发展。
如:第一场于小芹出场时唱的《清粼粼的水蓝滢滢的天》,曲调开始比较明朗、愉快、舒展,把小芹那种纯朴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后来又细致入微地表达了她内心涌起的对二黑思念的情感。
在这时期还有《星星之火》(侣朋等编剧、李劫夫等作曲)、《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丁毅、田川编剧,庄110媒介与文化研究m e i ji e yu w e nhua y anji u――映等作曲)和《槐荫记》(卢肃等编剧,张定和等作曲)等歌剧,也都受到一定的好评。
第二个时期(1957年至1966年):“新剧问题讨论会”召开,调动了歌剧工作者的积极性,全国专业性的歌剧团体,到1960年已达24个,与1953年相比,增加了一倍以上,歌剧队伍得到了巩固与壮大。
总的看这时期的歌剧作品在表现题材内容的广度上,比前一个时期有较大的开拓,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也作出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
而在这时期歌剧音乐又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较多在借助于民间歌舞与传统戏曲的音调及手法创作。
如《红珊瑚》、《刘三姐》、《窦娥冤》等。
歌剧《红珊瑚》(九场,赵中、钟立兵、林荫梧、单文编剧,王锡仁、胡士平作曲,1960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歌剧团首演于北京)。
从分场结构、场面处理到歌、舞、白、表演结合的艺术程式与特点,都学习了传统戏曲。
它的音乐主要是吸取了河南地区的戏曲音乐及其他剧种的音调进行创作的,整个歌剧的结构比较完整,风格也比较统一,对于剧中主要人物珊妹形象的音乐刻画比较成功。
此剧音乐还采用了重唱、合唱等表现形式,特别是合唱由于结构或是音乐结构借鉴了高腔中帮腔的表现手法,使戏剧气氛的增强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挖掘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音乐创作比起同一类型的其他歌剧作品,无论在戏剧结构或是音乐结构方面都前进了一大步。
2.以民间音调为素材,着重借鉴西洋歌剧音乐的模式与手法而进行的创作。
有《望夫云》、《阿依古丽》、《红鹰》等。
如《望夫云》(徐嘉瑞编剧、郑律成作曲,中央歌剧舞剧院1962年首演于北京)以白族的民间传说为题材。
此剧音乐以白族民间音乐为素材,采用西洋歌剧中的分曲结构形式,以朗诵调和咏叹调作为表现戏剧内容的主要手段。
同时也注意用交响性音乐来刻画人物、场景与事件,对作品主人公阿馨公主的性格刻画及火把节场景的描写取得了不少成功。
但是由于作曲家过分强调了唱腔的歌唱性,所以一些唱段因缺少相应的对比表现力有所减弱。
在人物性格的刻画及戏剧环境的音乐刻画上,也没有完全达到戏剧内容所提出的要求。
3.在民歌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戏曲的手法作为歌剧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段而进行创作。
这一类型的作品在当时数量很多,其中以《春雷》、《柯山红日》等引人注目,还有从音乐到表演更多地运用戏曲传统,并结合其他民间音乐作素材进行创作的,其中《红霞》和《江姐》最突出。
《红霞》(四幕,石汉编剧,张锐作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歌剧团1957年首演于南京)通过描写土地革命根据地一位姑娘红霞为掩护红军,面对情人的误解,将白匪骗到深山峡谷,最终壮烈牺牲的动人过程,歌颂了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热爱。
音乐以传统戏曲和江南民歌的音调为基础,赋予歌剧唱腔以鲜明的抒情色彩。
作曲者既运用了戏曲音乐拖腔手法,又结合歌谣体的优美旋律,以板腔变化及调式调性上的转换,表现在特定情景下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与思想感情,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总体效果。
4.广泛运用民歌、传统戏曲的音调,综合吸取西洋歌剧和戏曲的音乐发展手法。
根据剧情需要,进而加入某些群众的音调,最突出的代表是《洪湖赤卫队》(六场,朱本和、张敬安、欧阳谦叔、杨会召、杨少山编剧,张金、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湖北省实验歌剧团1958年首演于武汉)音乐主要以湖北天沔花鼓戏和天门、沔阴一带的民间音乐作为素材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特别是对于剧中主要人物韩英的音乐刻画非常成功。
如第四场第一曲《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和《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这两个大段唱腔。
前者描写韩英在牢房对战友的深情怀念。
开始感情凝重、委婉抒情,当唱到“就在你的土地上,韩英我加入共产党”时,音乐推向了高潮,激昂舒展、坚定豪迈,充分表现了她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
《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是韩英与韩母在牢房中的对唱部分,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开始回忆过去的旋律,婉转凄凉、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后面与母亲生死离别时的旋律,充满了坚定乐观的情绪。
这部歌剧之所以能成为当时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歌剧作品之一,其成功的经验是从编剧开始就要考虑到音乐创作、导演、表演及舞台美术等,同时作曲也要考虑导演的处理和演员的表演,从而确保歌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的成功。
第三个时期(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中国的歌剧艺术事业同样也遭到了严重的摧残,一些曾经在人民群众中产生过广泛影响并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歌剧作品,都被视为“毒草”遭到了批判,“四人帮”及其爪牙从根本上否定我国自“五四”以来新歌剧的伟大成果。
当然,“四人帮”的反革命文化专制主义也遭到了广大歌剧工作者的坚决抵制。
如1975年后,各地的一些歌剧团体以及一些歌剧工作者,不甘寂寞、冲破种种压力,曾努力将一些歌剧作品搬上了舞台,如《草原红鹰》(七场,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民族歌舞团于1975年首演)、《飒爽英姿》(八场,陕西安康地区文工团于1975年首演)、《狂飙曲》(六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剧团于1976年初首演)等。
第四个时期(1976年至198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歌剧专业团体在陆续恢复原建制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一批优秀的传统歌剧作品重新上演,新的歌剧作品不断涌现。
这时期在演出外国优秀歌剧方面,又有了明显的新进展。
中央歌剧院除继续上演《蝴蝶夫人》、《茶花女》等著名歌剧外,又上演了世界歌剧名著比才的《卡门》、普契尼的歌剧《詹尼斯基奇》、列昂卡伐洛的歌剧《小丑》等。
1985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剧团上演了苏联作曲家莫尔恰诺夫的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上海歌剧院也先后上演了歌剧《绣花女》和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等。
这些外国歌剧在我国的上演,一方面丰富了歌剧舞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我国歌剧工作者学习、借鉴外国歌剧艺术的有益经验,起到了观摩学习的作用。
这时期全国各地共上演了约两百余部歌剧作品。
这些作品在反映生活的题材上,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扩展,有的是根据各民族民间传说与故事创作的,如《第一百个新娘》、《曼苏尔》、《艾里甫赛乃姆》;有的是直接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如《护花神》、《壮丽的婚礼》、《彭德怀坐轿》;有的是反映近代我国北方各民族反对沙俄侵略扩张的,如《启明星》、《傲雷一兰》、《萨布素将军》;有的是以日本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痛苦与灾难为背景的,如《泪血樱花》;有的111传播与版权――c h u a n b o y u b a n q u a n是反映海峡两岸人民思念、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意愿的,如《琴箫月》;有的是反映“文化大革命”给人民带来痛苦与精神创伤的,如《星光啊星光》、《救救她》;有的是反映知识分子为保护戈壁石窟这颗祖国的艺术珍宝而贡献自己智慧的,如《大野芳菲》;有的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英勇战斗生活的,如《同心结》;有的是反映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如《芳草心》、《火把节》;有的是反映当代军人生活的,如《火红的木棉花》;也有根据过去的文学名著改编的,如《伤逝》、《深宫欲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