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资料
两弹元勋、科学家

我国两弹功臣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邓稼先,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与钱学森、钱伟长被周恩来总理合称为“三钱”。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校长。
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并且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
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突出贡献者。
晚年的钱三强仍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1992年逝世,终年79岁。
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 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
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8年12月5日因乘坐的飞机失事而牺牲。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
1961至1978年研究原子弹和氢弹间,为保密需要化名王京。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于德国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
1936年~1952年,王淦昌在浙江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在浙大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16年,并培养了李政道、叶笃正、程开甲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
中国著名科学家资料

吴有训(1897~1977)
字正之,教育家,1921年赴 美入芝加哥大学,随康普顿从 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 学位。1926年秋回国,先后在 江西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 1928年秋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包 括1938年以后在西南联合大学 的8年)。1945年10月任中 央大学校长。1948年底任上海 交通大学教授。1949年任校务 委员会主任。1950年夏任中国 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同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 长,吴有训曾经任中国物理学 会理事长。
李四光
(1889-1971)
李四光,字仲拱, 原名李仲揆. 是世界 著名的科学家、地质 学家、教育家和社会 活动家,我国现代地 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 基人。
竺可桢(1890—1974)
竺可桢,又名绍荣, 字藕舫。我国著名的 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 当代闻名的科学家、 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 象学的奠基人。
(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
张衡(78-139)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 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机 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 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 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 的学识。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 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 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 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 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 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 行数里的木南朝宋齐间著名数 学家、科学家。字文远。 范阳遒 (今河北涞水人)。 在数学、天文、历法、机 械制造等方面均有重大的 成就。他在前人的基础上, 推算出圆周率的值在 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是世 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值精 确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的数学家 。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资料

第一位,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作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李四光在地质领域的贡献,对于新中国可谓是意义非凡。
从研制“两弹一星”所需的铀矿,到发现石油,使我国一举摘掉“贫油国”的帽子,再到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等等,李四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任命为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
2009年,李四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第二位,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是浙江杭州,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等多个称号。
特别是在“两弹一星”工程中,钱学森的贡献无人能比,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让中国“两弹”从无到有,从试验到实战阶段,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而他在航天领域内的突出贡献,则为日后的中国航天快速发展,迈进世界先进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钱学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又获得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第三位,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1924年出生于广东汕尾,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作为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长期隐身埋名,默默工作多年,为新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他的艰苦奋斗下,中国陆续实现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2019年,黄旭华被授予新中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2020年,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四位,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被誉为“两弹之父”,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不论是原子弹的模拟分析、研究设计,还是氢弹的设计原理、技术途径,邓稼先都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可以说,他是“两弹”走向成型阶段的关键一环,贡献极其巨大。
1999年,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小学手抄报资料爱国科学家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
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
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
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
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
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
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2、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
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
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
”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
后来,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
到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3、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要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
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
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为“两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参加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研究工作。
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海军部成立了海军军工试验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该站工作,待遇甚优。
但海军部是美国的政府部门,在海军部所属单位任职便成为美国政府的公务员,外籍人员须加入美国籍才能参加。
周培源当即向美方提出三条件:第一,不加入美国籍;第二,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第三,可以随时离去。
科学家人物资料

钱学森钱学森,中国现代科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主攻航空力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又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在导师T·Von卡门的指导下深造。
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导弹研究。
美国政府对钱学森在航空高速动力学和喷气推进方面的突出贡献,曾给予高度评价。
1945年,美国国防部和空军部颁发给他“国家服务优等勋章”。
1946年底,回国省亲。
1947年夏天在上海与蒋英成婚,9月携夫人重返美国。
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
1951年4月26日,在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浪潮席卷美国的情况下,美国司法部以“共产党嫌疑”的罪名判决钱学森驱逐出境(这一判决并未立即执行,1955年8月5日钱学森才获准离境)。
1955年,钱氏一家四口终于回到祖国。
钱学森回国后在1956年2月17日向中国政府提出《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他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
1956年4月起,他作为这一领导机构的成员,负责规划与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副院长、院长。
1965年1月,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任副部长。
1968年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此后,历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等职。
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他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在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结构力学、化学、流体力学、工程控制、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等多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1954年他在美国出版的《工程控制论》(英文版),是开辟这一领域的最早权威性著作之一,曾获得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科学家资料

科学家资料一、木匠出身的科学家——战国科学家墨子墨子(约前490-约前405),名翟,鲁国(今山东西南部,都城曲阜)人。
活动于春秋末、战国初。
思想家和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成就:小孔成像(光沿直线传播)二、世所罕见的“全面发展之人物”——汉代科学家张衡张衡出生于建初三年(78年),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市卧龙区)人。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画家。
成就: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计里鼓车、瑞轮蓂荚、独飞木雕等。
三、本草学和天文学的大家——宋代科学家苏颂苏颂(1020-1101),生于福建泉州南安。
后来,苏颂又随着父亲迁居到今天的江苏丹阳,故他也被称为是丹阳人。
成就:《图经本草》、元祐浑天仪象。
四、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宋代科学家沈括沈括(1031-1095),浙江钱塘(杭州)人。
成就:《梦溪笔谈》五、测天制历兴水利的科学巨人——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郭守敬(1231-1316),河北邢台人。
成就:简仪、仰仪、《授时历》等。
六、出身皇族的科学巨星——明代科学家朱载堉朱载堉(1536-约1610),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
明代科学家。
成就:《黄钟历》、《圣寿万年历》、《瑟谱》、《律历融通》、《律学新说》、《算学新说》、《历学新说》、《乐学新说》、《律吕精义》等。
七、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徐光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
成就:《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
八、注重实学的大科学家——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宋应星(1587-1666),江西宜春奉新县人,明末著名科学家。
成就:《天工开物》、《野议》、《思怜诗》、《论气》等。
九、隐身佛门的科学巨匠——唐代天文学家一行僧一行(683-727),唐代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著名高僧。
俗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
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优秀人物有哪些

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优秀人物有哪些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出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2、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毕业于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华罗庚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1985年6月12日,在一次演讲中,华罗庚突发心肌梗塞,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3、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代表作品:发现青蒿素4、最美奋斗者-钟南山钟南山,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福建厦门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呼吸内科学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成果丰硕,实绩突出5、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杭州,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
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1、钱三强(1913—1992)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
1948年回国.2、钱骥(1917-1983)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3、姚桐斌(1922—1968)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4、赵九章(1907-1968)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1968年被文革暴徒残害之后自杀身亡。
5、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6、王淦昌(1907—1998)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家资料
一、木匠出身的科学家——战国科学家墨子
墨子(约前490-约前405),名翟,鲁国(今山东西南部,都城曲阜)人。
活动于春秋末、战国初。
思想家和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成就:小孔成像(光沿直线传播)
二、世所罕见的“全面发展之人物”——汉代科学家张衡
张衡出生于建初三年(78年),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市卧龙区)人。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画家。
成就: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计里鼓车、瑞轮蓂荚、独飞木雕等。
三、本草学和天文学的大家——宋代科学家苏颂
苏颂(1020-1101),生于福建泉州南安。
后来,苏颂又随着父亲迁居到今天的江苏丹阳,故他也被称为是丹阳人。
成就:《图经本草》、元祐浑天仪象。
四、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宋代科学家沈括
沈括(1031-1095),浙江钱塘(杭州)人。
成就:《梦溪笔谈》
五、测天制历兴水利的科学巨人——元代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河北邢台人。
成就:简仪、仰仪、《授时历》等。
六、出身皇族的科学巨星——明代科学家朱载堉
朱载堉(1536-约1610),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
明代科学家。
成就:《黄钟历》、《圣寿万年历》、《瑟谱》、《律历融通》、《律学新说》、《算学新说》、《历学新说》、《乐学新说》、《律吕精义》等。
七、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
成就:《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
攻要略》、《制火药法》等。
八、注重实学的大科学家——明代科学家宋应星
宋应星(1587-1666),江西宜春奉新县人,明末著名科学家。
成就:《天工开物》、《野议》、《思怜诗》、《论气》等。
九、隐身佛门的科学巨匠——唐代天文学家一行
僧一行(683-727),唐代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著名高僧。
俗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
成就:《大衍历》
十、中国传统数学理论的奠基者——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
刘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淄乡(今山东邹平)人。
成就:《九章算术注》、《海岛算经》
十一、中国第一桥的建造者——隋代工匠李春
李春,隋代人,贯籍、生卒年不详。
附:安济桥,俗称赵州桥,又称大石桥,位于今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处,横跨洨河南北两岸。
全桥纯用石块建造,长50.83米,宽9米,由28条拱券并立而成,每拱用石约40块。
每块石长约1米,宽0.25~0.40米,厚约1.03米,重量1吨左右。
成就:赵州桥(安济桥)
十二、推动文明进程的人——汉代制纸专家蔡伦
蔡伦(?—121),湖南耒阳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制造纸技术专家。
成就:蔡侯纸。
十三、匠师之祖天下巧士——春秋时期发明家鲁班
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土木工匠的祖师,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大发明家。
被誉为“天下之巧士”。
成就:石磨、曲尺、墨斗、刨子、钻、《禹九州图》等。
十四、世界最早系统论述岩溶和洞穴的人——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徐霞客(1587~1641),本名弘祖,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
成就:《徐霞客游记》。
十五、七下西洋成壮举——明代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今晋宁)回族人。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因他立了战功,赐姓郑。
成就:《郑和航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