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

合集下载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8·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13)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反映了国人文明程度的不一答案 C解析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是国内矛盾的反映,故A项错误;头发服饰的变化反映了思想观念的变化,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保辫会”反映的是当时一种复辟倒退思潮,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辫发之争”的出现,与当时出现的清朝统治全国、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政治斗争相关,故C项正确;头发服饰与人们思想相关,与文明程度不能绝对等同,故D项错误。

2.(2017·全国卷高考模拟调研三,28)1919年,中国一些知识妇女仿照男人剪了短发,她们的短发样式被称为“拿破仑”头、“华盛顿”头。

这反映了( )A.知识妇女最先思想解放B.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C.知识妇女接受了新思潮D.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答案 C解析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思想的解放,但不能推断出是“最先”,故A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她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因此不能推断出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故B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要求冲破传统思想,接受了新思潮,故C项正确;知识妇女对新思潮的接受,不能推断出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故D项错误。

3.(2017·赣州二模,28)《上海洋场竹枝词》称:“欲将生意扩充谋,任职人员选女流。

自古招牌宜用活,尽将蜂蝶共追求。

”这说明当时( )A.男女平等深入人心B.崇洋媚外渐成风尚C.新旧观念出现冲突D.儒家伦理遭到否定答案 C解析材料提及近代以来商业雇佣女职员的新现象,并未提及男女平等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外来事物的态度,故B项错误;传统商业宣传靠招牌与近代的靠女性工作人员宣传有所不同,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儒家伦理,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

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讲)【考点定位】(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突出考查中国的代以来服饰的变化、婚俗的变化。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着重考查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的进步与成就。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突出考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折射的社会生活变化,注意它们与相关时代背景的联系。

【名师点击】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社会生活在动荡中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交通和通讯手段进步,大众传媒不断发展。

【知识网络】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特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表现:1、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近代、现代)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通讯工具)3、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影响【考点详解】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的变化(1840年至1949年)1、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和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2、表现:(1)服饰: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丰富的传统饮食;西餐;葡萄酒;白半地;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海社会和青年男女尔于光顾的场所。

(3)居住: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里弄;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别墅,独院式花园洋房(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废止缠足”、改变传经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②社交礼仪:跑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K12教育学习资料】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K12教育学习资料】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甘肃调研)近代以来,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景象。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中山装、旗袍B.面包房、咖啡屋C.西式别墅D.火车、汽车解析中山装、旗袍都是将西方元素和中国元素相结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面包房、咖啡屋都完全是西方引进的产物,故B项错误;西式别墅也完全是引进西方的产物,故C项错误;火车、汽车也完全是西方引进的产物,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7·贵州模拟)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

”据此可见()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解析材料“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体现了革新思想,“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表明传统思想,故B项正确。

答案 B3.(2016·山西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

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代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

这体现了当时()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解析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故A项正确。

答案 A4.(2016·四川成都诊断)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

材料说明()△1912年9月19日:“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

”△1913年9月15日:“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综合训练(七) Word版含答案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综合训练(七) Word版含答案

专题综合训练(七)一、选择题1.(2018·广州一模,29)1895年,九江口的海关报告称“内地人民有尽用洋棉纱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便宜”。

这种现象反映了()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扩大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民众对外国经济侵略的自觉抵制答案B解析材料所述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而不是资本输出,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纺织分离,反映的是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故B项正确;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众自觉抵制外国经济的侵略,仅仅是出于价格低的吸引而用西方的洋纱,故D项错误。

2.1877~1889年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与两家英资轮船公司三次签订“齐价合同”,议定统一价格和货源分配方案,共同垄断中国水运。

此个案反映出洋务运动()A.利用西方技术维护统治B.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奠定了制度变革的基础答案A解析轮船招商局(洋务企业)与外商企业签订“齐价合同”,共同垄断中国水运,反映了洋务企业(民用工业)刚刚起步,在与外商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利用西方技术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A项正确。

3.(2017·湖南长沙高三期末,12)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金融市场发生金贵银贱变动,西方各国都相继采用金本位制货币,而中国仍采用银本位制货币。

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中国逐渐脱离世界金融市场B.西方各国开始对华资本输出C.中国出口贸易数量增长D.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答案C解析根据“19世纪70年代”这一时空概念,可知中国已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西方对华资本输出主要是在甲午战争后,故B项错误;材料说世界金融金贵银贱,而中国的银本位相当于中国的货币贬值,故对外贸易可能会增长,故C项正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国际金融的变化关系不密切,故D项错误。

4.(2018·泉州一模,28)下表所示为中国进口棉纱和棉布的数量。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四、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1.交通工具的更新(1)概况①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④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金老师教育培训备战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讲义含练习答案解析考点22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金老师教育培训备战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讲义含练习答案解析考点22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22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表现(1)城市①衣:“洋布”“洋装”渐入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继续推行“剪辫易服”,象征五族共和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样式多样,西服、旗袍、学生装、粗布大衫等流行。

②食: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西式住宅增多。

④行:随着轮船、火车、汽车、电车的引进,中国交通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

⑤风俗习惯方面:逐渐西化。

维新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上采用握手、鞠躬等新式礼仪,称呼上采用先生、同志;采用西方历法,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2)农村经济落后,信息封闭,生活贫穷,传统的生活习俗坚若磐石。

但洋货开始向农村渗透,开始进入中等农民家庭。

2.认识一定时期的社会习俗是一定时期思想的体现。

这一切变化都来自于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冲击,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影响深刻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根据建国以来的国情,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看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

1.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即过渡时期。

此时,农民分到了土地,城市解决了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但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用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人们的衣食住行简单朴素。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这一时期社会的风尚。

2.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国内正处于“文革”时期。

由于受“左”倾思潮的影响,社会生活单一化倾向较重,而且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衣服样式和衣着习惯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一个标准。

当时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

蓝、黑、灰、绿充斥中国街头,大力提倡艰苦朴素。

3.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

2019届江苏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练:专题7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9届江苏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练:专题7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1.(2019·泰州二模)“洋楼层叠,大厦云连。

建筑宏伟,雕刻优美。

电线铁道,纵横如网。

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

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

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

吐气成球,漫濛如雾。

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

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A.近代交通工具B.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C.物质生活的近代化D.近代工业的发展解析从材料中提及的近代文明成果:建筑、通讯、交通、城市、工业等可知,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近代物质生活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近代交通工具、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近代工业的发展的说法不全面,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 C2.(2019·宿迁调研)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这表明近代中国( )A.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B.生活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转型C.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时尚D.报纸等大众传媒引领社会生活时尚解析材料“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体现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说明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服饰的演变,并不是生活方式完全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论及是服饰与政治影响,故C项错误;报纸的功能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9·盐城摸底)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

对上述材料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婚姻自由蔚然成风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D.西式婚礼成为时尚解析民国初年婚姻尚未做到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是婚姻观念变化,与民主共和思想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说明社会对婚姻限制相对自由,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西式婚礼的信息,故D项错误。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部分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doc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部分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doc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标提示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西方文化②西装③四合院④“断发易服”⑤反清革命⑥勤俭节约⑦“菜篮子工程”⑧休闲方式考点二①淞沪铁路②胥各庄③第一位④汽车⑤轮船招商局⑥冯如⑦北京至天津⑧上海⑨台湾⑩南京⑪维新思想⑫《新华日报》⑬《定军山》⑭工农生活⑮北京电视台⑯1994[巧学妙用]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

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

图示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构图解史——社会生活的变化漫画解史——西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图片证史——轮船招商局旧址图解历史——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构图解史——制约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构图解史——近代报刊业的特点和作用图示解史——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思维导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法1近代社会服饰的变迁【考题1】(2016·云南昆明检测)下图女子旗袍的变化表明( )A.旗袍是新潮女性的永恒时尚B.服饰有较强的政治色彩C.当今服饰复古潮流已非常普遍D.旗袍在突破创新中诠释崭新的时尚答案 D『方法突破』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与材料中“旗袍的变化”相符,故D项正确。

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与20世纪20年代之后“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不符,故A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8·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13)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反映了国人文明程度的不一答案 C解析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是国内矛盾的反映,故A项错误;头发服饰的变化反映了思想观念的变化,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保辫会”反映的是当时一种复辟倒退思潮,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辫发之争”的出现,与当时出现的清朝统治全国、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政治斗争相关,故C项正确;头发服饰与人们思想相关,与文明程度不能绝对等同,故D项错误。

2.(2017·全国卷高考模拟调研三,28)1919年,中国一些知识妇女仿照男人剪了短发,她们的短发样式被称为“拿破仑”头、“华盛顿”头。

这反映了( )A.知识妇女最先思想解放B.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C.知识妇女接受了新思潮D.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答案 C解析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思想的解放,但不能推断出是“最先”,故A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她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因此不能推断出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故B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要求冲破传统思想,接受了新思潮,故C项正确;知识妇女对新思潮的接受,不能推断出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故D项错误。

3.(2017·赣州二模,28)《上海洋场竹枝词》称:“欲将生意扩充谋,任职人员选女流。

自古招牌宜用活,尽将蜂蝶共追求。

”这说明当时( )A.男女平等深入人心B.崇洋媚外渐成风尚C.新旧观念出现冲突D.儒家伦理遭到否定答案 C解析材料提及近代以来商业雇佣女职员的新现象,并未提及男女平等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外来事物的态度,故B项错误;传统商业宣传靠招牌与近代的靠女性工作人员宣传有所不同,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儒家伦理,故D项错误。

4.(2017·合肥二模,29)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 shop),特零克帝(drink tea)有鸿儒。

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

据此可知( )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C.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D.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答案 D解析材料中仅仅涉及中国社会习俗的部分西化,并未体现全盘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放松,不是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当时国人的观念,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说明当时人们对社会习俗变化的排斥,说明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故D项正确。

5.(2018·甘肃一模,30)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

从中可以看出( )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答案 A解析“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由此可见国家法令对人们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社会各阶层追逐时尚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个性的服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中山装及其特色,故D项错误。

6.(2017·长沙高三期末,19)从晚清到民国,历届中央政府均试图厉行禁止鸦片,都未能完全肃清鸦片烟毒。

而1952年新中国开展的全国禁毒运动则取得了成功。

这一现象说明( )A.国民经济取得恢复和发展B.国际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C.新中国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鸦片成为中央主要收入源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1952年”,国民经济还处在恢复之中,故A项错误;从近代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一直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故B项错误;禁毒是一个全民性的工作,它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鸦片不可能成为中央的主要收入源,故D项错误。

7.(2017·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10)清人在《清稗类钞》中记载: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价甚昂。

”材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A.部分人已注意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B.各种特色菜肴深受食客欢迎C.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之习D.清人的饮食习惯被西洋饮食风尚取代答案 A解析根据题目中“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可知,清朝时期广州出现每人用一套器具,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各种特色菜肴,故B项错误;题目中体现的只是在清代的广州,并非普遍接受,故C项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洋的饮食风尚并未普遍传入中国,“取代”无从谈起,故D项错误。

8.(2018·漳州高三质检,13)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

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 )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答案 B解析从材料“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可以看出,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与台湾民情有关,即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选择B项符合题意。

9.(2017·滨州二模,28)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

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答案 B解析“婚礼铁路”的出现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婚礼铁路”引起民国人们度蜜月方式的变化,故B项正确;“蜜月旅行”在民国时期受到效仿,不能得出盲目肯定的特点,故C项错误;效仿推广西式“蜜月旅行”不能得出交通的殖民地特征,故D项错误。

10.(2018·海口一模,12)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C.近代中国交通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答案 A解析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材料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故A项正确;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而且直到20世纪20至30年代仍大量存在,不利于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主权的部分丧失,与半殖民地色彩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黄包车对市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故D项错误。

11.(2017·湖南衡阳十校高考调研冲刺预测五,28)“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

……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

”这可说明( )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答案 D解析材料没有其他报纸与《申报》国内销量的比较,无法得出《申报》在国内最畅销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申报》的销售情况,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无关,故B项错误;《申报》的发行是面对整个社会,不会特别面对下层民众,故C项错误;材料“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下层民众能阅读《申报》,说明《申报》内容通俗易懂,故D项正确。

12.(2017·德阳三模,28)1887年,盛宣怀的电报总局与英国大东、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入共二百数十万元”。

这表明中国近代电报业( )A.实现与洋商的平起平坐B.在国际竞争中颇具优势C.挽回了国家的部分利权D.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答案 C解析材料“盛宣怀的电报总局”只是个例,不能代表中国近代电报业实现了与洋商同等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齐价合同”没有体现出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故B项错误;据材料“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入共二百数十万元”可知,中国近代电报业挽回了国家的部分利权,故C项正确;材料“盛宣怀的电报总局”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状况,没有反映出政府的态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7·烟台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8)“断发易服”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6年,天津《大公报》进行了有关“剪发易服”的征文活动,下面是其中一些观点:“近据生理学家考求,毛发原为血垢之发表,不剪除以净刷,即于生理攸关。

”“今苟断然行之,则全国之精神必为之一振,而皆知我国实行新政之迫切,则军业、学业、工商农诸业,各一(以)竞争之心以图前进。

”材料二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天津《大公报》描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一些“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时代服装,如中山装等开始被研求和推广。

当时,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多在城乡上层人士中流行,下层民众以中式衫袄和抿裆裤为主。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编自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社会提倡“剪发易服”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初年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其社会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作者观点的认识。

答案(1)理由:剪辫易服有利于个人健康;提振士气,改善精神面貌;配合新政的开展,促进社会进步。

(2)特点: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传统、现代服饰并存或中西兼有;)存在地区和人群二元化;既有继承,也有改革(或创新)。

(也可回答改良长袍马褂、研求中山装之类。

)社会背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散,西方文化(或生活习俗)的传入;政治活动家的提倡(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推动);西装、改良装方便人们生活;社会变革带来的心理变化(或弃旧从新的观念);服饰价格的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