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中三桩誓愿的美学透视
从《窦娥冤》三桩誓愿看窦娥的反抗性

从《窦娥冤》三桩誓愿看窦娥的反抗性《窦娥冤》中通过主人公窦娥临刑之前所发的三桩誓愿,反映出在那个时代人民的反抗性。
这一点,为历代评论者所认可,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窦娥的反抗性,笔者认为应仔细思考,慎重作答。
诚然,“三桩誓愿”的确不同凡响,且一一应验,足见其神奇。
且看这三桩誓愿:第一桩: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
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高悬旗杆上的白练竟能溅上从脖腔里飞出的血,实在是匪夷所思,其实是根本不可能。
第二桩: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尽管自然变化常有人难料之时,但这六月里飞雪的情况是真的很少见的。
第三桩: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旱涝灾害,本是自然中之变化,大旱在人类历史上不是很少发生,有记载的就很多,但要是说由于一个人的冤情所致,的确是难以让人信服。
那么,三桩誓愿究竟有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其“神奇”之处正在于“不可能”三个字。
正是由于这三桩誓愿的不可能,使人们产生怀疑,进而对剧中社会乃至真实社会绝望;正是由于绝望,才使人们更加同情剧中主人公悲惨遭遇,进而同情深处真实社会环境中的善良而无依无靠的普通的小人物们;正是由于同情,才促使人们去真正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进而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
这,才是主人公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才是作品真正魅力所在。
由此,笔者认为,根据三桩誓愿而谈窦娥的反抗性似乎不妥,至少是用词不当。
我们从《窦娥冤》文本可知,无论是作为童养媳到小寡妇的遭遇还是面对张驴儿父子闯入她家,我们所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无法改变自身命运的弱小女子。
至于拒绝张驴儿的诱惑与威逼,更大程度是恪守“妇道”,守千百年来的“贞洁”之道;及至为了婆婆被迫招供,更表现出她的善良与软弱。
这样一个自小命运凄苦的善良的弱女子,面对死亡,只能哭天喊地,进而出现对天地的“控诉”,也是因为自感大冤之故。
关于窦娥“三桩誓愿”的思考

关于窦娥“三桩誓愿”的思考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堪称“世界性大悲剧”,它通过对窦娥的悲剧的描写,塑造了恪守孝道妇道,坚强不屈的窦娥形象,具有巨大的艺术震撼力。
但是这本“千古名戏”似乎出现了一个问题,剧中窦娥临死前发了三桩誓愿,后来一一应验,证明了她的冤情。
这本没什么问题,可这“三桩誓愿”似乎“狠毒”了些,有研究者提出窦娥在发愿前是否考虑过“三桩誓愿”的后果问题,原本善良的窦娥似乎变得狠心起来。
这与愚公移山是否破坏生态环境一样,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窦娥的“三桩誓愿”分别为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
血飞白练没问题,问题关键出在后二誓上。
六月降雪,六月乃大暑天,突降大雪,老百姓将手足无措,要是不在室内就很可能会被冻死,善良的窦娥忍心看着家乡父老被冻死吗?亢旱三年就更严重,三年大旱,庄稼将会颗粒无收,朝廷又要征收赋税,社会将会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恐怕连窦娥的婆婆蔡婆也很难幸免。
这样,窦娥的一片孝心岂不是白费了?可见窦娥的“三桩誓愿”(尤其是后二桩)的设计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其实在《窦娥冤》之前已产生了一些类似的作品,其中也出现了“亢旱三年”的情况,最典型的是“东海孝妇”的故事,作为艺术构思,关汉卿显然吸收了这个民间流传的古老故事。
“东海孝妇”是讲一个孝妇在婆婆死后被小姑冤枉害死婆婆而被斩的故事,孝妇被屈杀,郡中大旱三年,后太守在孝妇坟前祭拜认错,天才下雨。
可见民有冤情,天降大旱并非子虚乌有,亦非关汉卿杜撰,而是有所本的。
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是黑暗的现实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光。
人间的不公使她怀疑天理的存在。
她骂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然后发下三桩誓愿,并声明:“不是我窦娥发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在古人心目中天永远是最公正的,因此窦娥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要借异常的天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所以,三桩誓愿中必须要有从未出现过的异常天象,而且这些天象一定要让老百姓有深切的感受。
论《窦娥冤》中三桩誓言的文化内涵

论《窦娥冤》中三桩誓言的文化内涵在确定这个论题之后,我查阅了许多的资料,看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书。
关于《窦娥冤》的有《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探艺录》、《中国十大悲剧》、《〈窦娥冤〉的创作年代》、《顾学颉文学论集》、《元明清戏曲探索》、《关汉卿研究资料》等文献。
关于中国文化的我看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导论》等资料。
这些书对窦娥的三桩誓言的研究很多,但基本上都是从同一个角度去分析,也就是从反抗的角度去分析。
在《顾学颉文学论集》中,主要是探讨窦娥冤屈形成的原因,在谈到她的三桩誓言时,认为它代表了黑暗时代所有受冤屈而控告无门的人民的沉痛呼声和控诉;在《元明清戏曲探索》中也认为三桩誓言炽烈的展现了遭受封建迫害的无辜者的反抗精神,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对冤死的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强烈的表现了广大人民对黑暗统治造成的罪恶的无比愤慨;在《中国小说戏曲探艺录》中则认为三桩誓言完成了对主人翁光辉形象的塑造,显示了真理的伟大力量;其它的还有很多书对三桩誓言的分析也是停留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这一层面上,而没有具体的去分析三桩誓言和指天斥地之间的关系,更没有具体而又深入的去研究三桩誓言的内涵。
后来,我又在网上查阅了许多关于《窦娥冤》的资料。
在一些教案设计上,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到了三桩誓言和指天斥地之间的矛盾,但是,同样也没有具体的阐述,只是简单的把它归结为是作家世界观矛盾、思想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的体现。
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应该从三桩誓言本身去研究分析,我认为三桩誓言并不单纯的体现她的反抗精神,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不然的话,作者为什么不选择其它的誓言,而是选择了这三桩,这就说明:三桩誓言和我国传统文化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所以,我写下了这篇文章来论述我的观点。
《窦娥冤》的全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它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中一出优秀的剧作。
说它优秀,是因为它不但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形象,而且还让读者更深层次的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人民身上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窦娥冤》中三桩誓约原型探析

古代文学《窦娥冤》中三桩誓约原型探析战禹良延边大学摘要:《窦娥冤》作为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成为元杂剧悲剧的典范。
通过窦娥形象的新解读以及从原型批评角度来阐释她被斩前的三桩誓约,从孝妇原型、牺牲原型和抗天原型等方面来解析三桩誓约,对于解读《窦娥冤》及中国元杂剧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窦娥冤》;窦娥;三桩誓约;原型《窦娥冤》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不仅塑造了窦娥这类典型形象,还让读者深层次的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文学作品及日常生活中渗透和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窦娥的“三桩誓言”不单是塑造窦娥典型性格的关键,更是有着深层次的民俗信仰内蕴。
整部杂剧如果仅从反抗精神这个角度来分析窦娥的三桩誓言是不全面的。
只有从“三桩誓愿”的原型审视入手,才能更好的看清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对窦娥形象的原型探析(一)至善至恶的孝妇形象面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窦娥作为被压迫的对象,一个弱女子不甘心命运的安排,勇于对抗,不失刚烈与贞操,然而她又是一个极致温顺善良的孝妇,品性纯良,至美至真。
自幼家境贫寒,三岁丧母,有一个“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但时运不通,功名未遂”的父亲窦天章,就是跟着这样的一个功名未遂的父亲,经历欠蔡婆婆高利贷且还不上的事情,窦娥七岁变成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一直到十七岁与丈夫成亲,丈夫又害病而死,主人公少年时期便如此命途多舛,注定了这部作品的悲剧性质。
随着曲中矛盾的一层层展开激化,窦娥的形象在逐渐丰满的过程中,我们渐渐看到一个真正的封建礼教下的“孝子贤孙”,不惜牺牲生命也会捍卫对长辈的孝道观,善良纯美的性格下却是无尽的悲哀。
纵观整曲,窦娥的“孝”一方面是对父亲的孝,一方面是对蔡婆婆的孝。
窦娥的“孝”一方面出于封建纲常思想的耳濡目染,一方面又是人物骨子里的善良使然,关汉卿在剧情的展开过程处处渲染,刻意突出,一系列的行为可谓是感天动地,然而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放高利贷的蔡婆婆是促使窦娥父亲无法维持生计的无情者,是引进张驴儿父子导致窦娥丧命的罪魁祸首。
以古典悲剧观理论解读《窦娥冤》戏剧作品的中和之美

以古典悲剧观理论解读《窦娥冤》 戏剧作品的中和之美邱辛辛中和即“中庸”。
“中庸”二字出自于《论语》,“不偏叫中,不变叫庸”。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文学样式之一,它自体的发展受中庸思想的影响极深。
纵观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人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戏曲都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都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平衡,具有中和之美。
本文拟以《窦娥冤》为例,结合古典悲剧观理论,从人物设置、情节设置两个方面来阐述其中蕴含的中和之美。
一、人物设置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其(元杂剧)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即列于世界之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给予《窦娥冤》很高的评价。
王国维对其主要原因解释为“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
在王国维看来,悲剧的价值就是把主人公的悲惨人生经历以及自我超越的意志表现出来。
这种意志即是在苦难面前的高蹈独立,艰苦卓绝、无畏的斗争。
《窦娥冤》中窦娥坚贞不屈,为了自己的清白和保全婆婆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凛然做法背后所驱使的力量就是“主人翁之意志”。
这种意志是通过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斗争表现出来的。
悲剧的主人公在困难面前的斗争是足以撼动人心的,他们所做的一切反抗,皆是出于对本身“主人翁之意志”的一种认同,也包含了对生命力量的一种认同。
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对抗,把生命的本质升华,促使人们把这种对抗中所展现出来的悲剧主人公的坚强、英勇、执着的精神予以深刻的体会。
这些正面人物同黑暗势力做顽强不屈的斗争,他们就是正义的化身。
体现主人翁意志的英勇壮举是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主人翁意志”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唯意志论不同,在意义上更像尼采的“权力意志”,这种意志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方面的因素,是在困难面前、大局利益之前的赴汤蹈火与在所不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美呈现,是顽强的进取。
这种意志的本质不是遇到困难的停滞不前和痛苦煎熬。
而是在和困难的艰苦斗争中,诠释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快乐。
王国维的悲剧观完全不同于叔本华式的悲剧观,而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价值摘要:《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通过对窦娥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作品通过善恶的斗争,以善良的窦娥毁灭告终,表现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与抗议,使得窦娥这一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美学价值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曲四大家之一。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关汉卿了解人民生活疾苦,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借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一、反映现实的杰作《窦娥冤》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
关汉卿对其进行加工改编,写成了一部反映社会黑暗、官吏腐败的社会悲剧。
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
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
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效果。
二、悲剧特点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
美学上真正意义的悲剧性在于:悲剧冲突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的悲惨结局,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同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潜流在人们灵魂深处的良知。
历史上大部分悲剧均是这样的,悲剧主人公都是一方面有正义善良个性特征,有美好的理想愿望,另一方面又必须遭受种种迫害而不屈服。
《窦娥冤》三桩誓愿的深度解读

‘窦娥冤“三桩誓愿的深度解读兰亚倩 赵佩良(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太原 030619;吉县柏山寺乡九年制学校 山西 临汾 042200)作者简介:兰亚倩(1994 ),女,汉族,山西临汾市人,教育硕士㊂赵佩良(1972 ),男,汉族,山西临汾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㊂ʌ摘要ɔ 窦娥临刑前发下违背常理的三桩誓愿,以此证明自己的千古奇冤,但是很多人认为这三桩誓愿祸及无数无辜百姓,实则这三桩誓愿是符合封建时期普遍思想认知的,同时也符合传统心理美学的浪漫化处理方式㊂ʌ关键词ɔ 窦娥的誓愿;浪漫主义;大众期待视野ʌ中图分类号ɔG 633 ʌ文献标识码ɔA ʌ文章编号ɔ1672-7851(2021)01-0209-01‘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悲剧艺术的巅峰体现,从古至今,解读者都是以 冤 结构窦娥这一形象,对于窦娥的三桩誓愿更是觉得大快人心㊂我们通过文本可以看到这三桩誓愿不仅违反常理,更重要的是会伤及无辜百姓,那么大家为何还是报以欣赏的态度增加文本的经典性,笔者将通过本篇论文来分析这背后的原因所在㊂一㊁封建文化束缚下只为寻求公平‘窦娥冤“第三折中窦娥因被张驴儿陷害,想要伸张正义之时却遇到贪官桃杌,现实社会的整体黑暗无法接纳正义之人,公平正义在这样的时空里苦苦求之不得㊂而从古至今,我国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的思想深深地烙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如此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让国人一旦遇到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就会抬头望向具有 上帝视角 的上天,在他们的观念里具有一种期待:只要自己够虔诚,一定是可以感动天地,成功化解自己在现实中遇到的不可解决的问题,能够满足自己在现实中的需求㊂我们可以看到一批中国古代百姓具有纯真㊁善良的品质,当他们求救无门因而寄希望于上天时,封建文化在他们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㊂在文本中,我们看到了窦娥在申冤无门之时首先是 骂天地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然而经过一番无用的挣扎之后,窦娥还是屈服于内心深处的文化指向,又求 天地 在她死后血溅白练,六月飘雪,亢旱三年㊂尽管这些誓愿会伤及无辜百姓,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是古代封建文化影响的是这一个时代的人,我们不应该以现代眼光去审视过去的人,而是应该站在他们当时的立场上,站在他们的文化氛围中,融入他们当时的社会中,深入去体会想要寻得公平正义的强烈愿望,因此,我们站在当代视角认为亢旱三年是伤及无辜百姓,可当时的百姓处在同一时空的文化积淀,接受着同样的思想,都想要运用上天的惩罚来换取统治者对上天的恐惧,从而换取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活环境㊂二㊁浪漫主义强化悲剧效果窦娥最后三桩誓愿是 血溅白练 ㊁ 六月飘雪 ㊁ 亢旱三年 ,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三桩誓愿都是有悖于自然界的法则的,然而在文本中却让它们实现了㊂关汉卿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既然已然这样安排,其中必有用意㊂在文本中,窦娥蒙受巨大冤屈,却多次申冤无果,最终只能向上天寻求真相与公平,然而上天果真应验㊂关汉卿在此处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替窦娥实现了申冤的愿望㊂更进一步让世人看到窦娥事件中的不真实,窦娥的死就是对所有害她之人以及害她之制度的有力的反抗㊂同时通过这样的安排,使正义在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可以让读者深入悲剧之中,叹息窦娥之死,增加整个戏剧的悲剧效果,也正是因为读者站在正义的角度看到窦娥之冤,从而唤醒内心正义力量,使读者不再苛求窦娥是否因此誓愿而伤及无辜百姓,而是通过上天应验之结果深入感叹这冤屈之深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上看,接受者的关注点转移到这种浪漫手法强化的悲剧艺术,从而不再苛求窦娥誓愿是否伤及无辜百姓㊂三㊁矛盾之处符合大众期待视野我们从‘窦娥冤“中可以看到的是窦娥拒绝嫁给张驴儿的坚定与勇敢,因为害怕婆婆受到官家的毒打,不得不自己扛下了下药杀害张驴儿父亲的善良,那为什么会在向上天诅咒之时会有六月飘雪 ㊁ 亢旱三年 ㊂要知道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基础,六月飘雪可能会给庄稼带来冻害,而楚州属于南方,庄稼肯定是水生为主,那么一旦旱灾出现,哪怕是一年,也会出现社会层面的饥饿现象,更别说三年之久㊂[1]窦娥伤及无辜百姓,那么为什么又没有遭到反感㊂笔者认为这是中国人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深远的结果㊂中国人从古至今对事情的期待视野是团圆美好的,希望所有事情向好发展,同时也讲究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㊂那么由于这种观念的深入,关汉卿在文本最终让窦娥的誓愿实现,是符合中国人的期待视野的㊂正是因为善良的正义的窦娥没有活下来,那么就需要安排一个符合大众期待的结果,让上天应验,让黑恶个人以及势力受到惩罚㊂也正是因为符合大众的期待视野,因而欣赏者才不会认为窦娥的誓愿伤及无辜㊂一个柔弱女子即将被执行死刑,通过正常的途径无法申冤,那她只能通过极端的方式产生极端的效果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三个誓愿的指向如此明确申冤㊂上天的应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渴望正义昭彰,渴望善恶有报的心理㊂三桩誓愿的实现表达了百姓对现实的强烈反抗,因此渴望有超自然的力量来主持公道㊂这也是中国百姓的传统审美心理,现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通过浪漫的想象解决㊂在符合中国人的期待的结局设置中,才会使其艺术性与经典性不断增加,文本得以流传至今㊂参考文献[1] 饶满林.三桩誓愿:三重审美心理密码[J ].语文建设,2019(15):62-64.[2] 程时进.窦娥的 誓愿 :专制文化的悲剧 ‘窦娥冤“思想的再解读,兼与王小琴老师探讨[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5(04):31-32.[3] 李涛.‘窦娥冤“的矛盾艺术[J ].语文教学之友,2005(03):33-34.902。
《窦娥冤》中“三桩誓愿”解读

《窦娥冤》中“三桩誓愿”解读李学开《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于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
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其父。
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前发下“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
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
在现实生活中,窦娥的三桩誓愿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在作品中实现了,又是那样合情合理,无丝毫的牵强之感。
这归功于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正是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才使得窦娥之冤呈现出感天动地的艺术魅力,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这样的构思,拓展了剧情发展的空间,符合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给人以鼓舞和感召。
三桩誓愿在内容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凸现了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
血溅白练,窦娥让刑场上的人看到了她的冤枉;六月飞雪,窦娥让山阳县的百姓知晓了她的冤枉;亢旱三年,窦娥让楚州人民目睹了她的冤枉。
从刑场到山阳县再到楚州,了解窦娥冤情的范围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最终窦娥的冤情天下皆知。
作者通过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将元朝统治者的黑暗、腐朽和罪恶公诸天下,一个孝顺、善良而又具有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更趋于丰满、完美,让人难以忘怀。
我国古代有“天人感应”思想,关汉卿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古人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资鼓励。
三桩誓愿,血溅白练是示冤,六月飞雪是以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亢旱三年是以灾异惩处统治者。
三桩誓愿都打上了天人感应思想的烙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中三桩誓愿的美学透视
作者:杨韦萍周远雄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10期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认为把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关汉卿在作品里塑造了一位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下层妇女的典型——窦娥。
最能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情节是她在刑场上发下的三桩誓愿。
“血溅白练”是让旁观之人马上明白她蒙冤;“六月飞雪”是希望上天能感应到她的冤屈,昭显“异象”表明她受冤。
“亢旱三年”是希望自己能像东海孝妇一样,苍天能来惩罚“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官吏。
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强烈、深刻,表达了窦娥这一封建社会里手无寸铁的弱女子在面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屠刀时,心中激荡着的野火一般的怨愤,也激发了读者对窦娥的同情和怜悯。
但也有人提出疑问:“亢旱三年”的誓愿在惩罚官吏的同时,不也会让土地干裂,百姓颗粒无收吗?窦娥岂不是太无情了?作者这样构思岂不太无情了?
这是没有把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活动同对现实生活的审视活动区分开,而以实用的善恶评判标准来审视文学作品美丑。
朱光潜先生在《读美》中提到“我们对于一颗杏松的三种态度”,通俗地诠释了人对待世界有三种价值观念。
木材商人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来评价事物的善恶,即求“善”。
植物学家从科学价值的角度出发来判断事物的真伪,即求“真”;画家则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出发鉴赏事物的美丑,即求“美”。
审美是独特的审美情感,是超越了实际功利目的精神愉快。
在审美体验中,人们要暂时超越周围熙熙攘攘的现实,而升腾到一种心醉神迷的艺术境界。
在审美活动中,即在阅读文学欣赏艺术时,我们是与作者创作的形象进行心灵的交流,为他们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获得一种精神的释放、感动、愉悦。
审美欣赏同样要克服日常实用的态度,有的文学作品中审美之“美”与理性的“真”和道德伦理的“善”是统一的,如《白蛇传》中前期白素珍行医治病,在她身上就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
但后来白素珍反抗法海,施法水漫金山,美与善就错位了。
但这不也正表现她对爱的忠贞与捍卫,对强权的反抗吗?窦娥发下如此强烈的誓愿,正是她冤屈之深的折射,也正反映出关汉卿对她深切的同情。
这看似对百姓无情的誓愿,正是作者对女主人公的无限深情之笔啊。
再则,在窦娥身上寄托着作者对理想人格的美学追求。
窦娥的冤能感天动地,是因为她身上凝聚了太多的痛苦、悲伤和无奈。
她是那么忠孝善良,却又命运多舛。
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卖掉抵债,孤苦无依如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草。
刚成亲却又成了寡妇,只能婆媳相依为命。
面对这一连串的打击,17岁的窦娥默默承受着,她
感叹自己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只希望“忍受今生修来世”。
她遵从社会伦理(在家从父,卖身抵债;夫死守寡,孝养婆婆),屈从命运,只是想求得今生做人的尊严、权利,哪怕做泡在苦水里的可怜人!但这种卑微的期盼也变成了奢望,突出其来的灾祸把她从个人、家庭悲剧打入到奸人横行,吏治腐败的社会悲剧中。
在与张驴儿的反抗中,她从善良本性出发,对官府抱有幻想,她毅然绝然地选择“官休”。
这不只是改嫁不改嫁的问题,而是屈从不屈从张驴儿这类恶势力的问题,她本想通过“明镜高悬”的官府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
但太守桃杌的审案信条是“人是贱虫,不打不招”,根本无视她的尊严。
那“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打得肉都飞,血淋漓”的残酷刑罚,都没使她屈招。
柔弱的窦娥显示出了柔弱下的刚烈顽强。
但官府要打婆婆,却触动了她心灵中最软弱的一面,她与婆婆相依为命,情同母女,她不忍年迈的婆婆受刑。
她对官府彻底绝望了,对人生、生存也彻底绝望了。
在自诩为百姓的父母官的衙门里找不到公理、公道;朗朗乾坤,哪里还有公理呢?窦娥无奈地屈招了,无奈地放弃了做人的尊严。
去刑场的路上,善良的窦娥提出走前街,怕婆婆见了伤心。
她始终不变的善良、细心、孝顺的美德随着情节发展而逐渐强化。
越写她善良时,越显出她悲剧命运的感人性。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悲剧是将那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在指天骂地时,她压抑的满腔怨愤如地下的烈焰喷涌而出,她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者“君权神授”的基础——天地,指天骂地,不就是骂天地在人间的代表——整个封建统治阶层,整个封建国家机器吗?整个国家机器已腐朽不堪,人世间已无处诉冤,无人洗冤,无奈之下,她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她骂过恨过的天地啊。
作者以极具浪漫主义风格的笔法,让窦娥以自己的精神力量、人格力量驱遣天地,驱使鬼神,让自然规律颠倒,人间变色。
这时,窦娥已不再是一株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草,而是怒目的金刚,古希腊的战神。
在窦娥的身上,寄托着作者对理想人格的美学追求:刚烈而又善良,崇高而又优美,阳刚阴柔兼济。
最后,让天地感动,化为鬼魂让父亲为自己伸冤的结局,体现出作者、读者对窦娥这类弱势人群的同情和怜悯。
总之,站在适当的距离观照文学作品,我们就能从作者貌似无情的情节构思看到作者的无限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