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藨生柱锈重寄生木霉产毒条件的优化

合集下载

东北茶藨子、长白茶藨子经济价值及病虫害防治

东北茶藨子、长白茶藨子经济价值及病虫害防治

片表 面绿 色 ,有 白色 细柔 毛 ,背 面 为淡 绿色 ,密生 白色细 绒 毛 。 长 白茶蔗 子果 实 中含 有大 量 的维生 素c、多种 有基 酸和 糖类 、人 体
总状 花 序 。花 序 轴 粗 ,有 密 毛 ,初 始 直立 ,后 期 下 垂 。 花朵 多 所需 微 量元 素 和水 溶性 维 生 素 ,可 提取 维 生素 、食 用 色 素 和果 胶
东北 茶 蔗 (Ribesmandshuricum (Maxim.)Kom ),隶 属于 虎 率 约为 16% ~25%,种 子含 油率 高 ,可 榨油 。
耳草 科 ,茶蔗 子 属植 物 ,为 直立 落 叶 灌木 ,属 野 生小 浆 果 资源 。 2 药 用医疗 价值
东 北 茶 藤 子 俗 称 狗 葡 萄 、山 樱 桃 、灯 笼 果 等 。高 1—2m。枝 粗
达 40。花 梗 短 。两 性 花 。萼 管 短 ,钟 状 ,有 5裂 片 ,反 卷 ,黄绿 酶 ,做 成保 健 食 品 ,有 防治 坏血 病 和多 种传 染 病 的作 用 。东 北 茶
色 。花 冠 5瓣 ,楔 形 ,绿 黄 色 。雄 蕊 5枚 ,有 明显 伸 出 ,花 盘 5个 藤 子 、长 白茶 蔗子 根 和 叶片 含有 黄 酮类 成 分 ,黄 酮类 成 分对 软 化
狗 葡 萄 、山樱 桃 、醋 栗 、小 刺 李 、东 北 醋李 等 。高 1—3m。枝 粗 理 想 的天然 保健 药物 。可 用于保 健药 品 的开发利 用 。
壮 ,灰色 ,小 枝 灰 色或 暗 灰色 ,树 皮 条状 剥 离 ,幼 枝棕 褐 色 或红 3 观 赏价 值
褐 色 ,无 毛 、无 刺 。芽 长 卵 圆形 ,长 5~8mm,先 端 渐 尖 ,有 多
东 北 茶蔗 子 、长 白茶 蔗子 果实 不仅 可 以食 用 ,加工 性 能好 ,

高效优质茶园的管理知识与技术(4)有机茶病虫害的防治

高效优质茶园的管理知识与技术(4)有机茶病虫害的防治

高效优质茶园的管理知识与技术(4)有机茶病虫害的防治作者:禹利君来源:《湖南农业》 2014年第10期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禹利君(续第9期第36页)据统计,茶树病虫害会导致茶叶减产10%~20%,情况严重时,甚至无茶可采,直接影响茶叶产值。

而有机茶是一种无污染的保健饮品,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生产有机茶经济效益很高,是茶产业发展方向。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要求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所以如何采取无毒、无害且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是保证有机茶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一、主要病虫害1.主要病害发生在嫩叶上的主要病害有茶饼病、茶白星病和茶芽枯病等;发生在成叶和老叶上的主要病害有茶网饼病、茶云纹叶枯病、茶圆赤星病、茶轮斑病、茶炭疽病和茶煤病等。

叶部病害是影响茶叶生产的主要病害,其他还有由病原菌引起的、发生在根部和茎部的病害。

2.主要虫害按取食方式,可以将茶树害虫分为食叶类害虫、吸汁类害虫(螨)、钻蛀类害虫和地下害虫四大类。

①食叶类害虫。

食叶类害虫通常是以幼虫或成虫取食茶叶为害茶树,食叶类害虫是影响茶叶生产的主要害虫。

②吸汁类害虫(螨)。

吸汁类害虫(螨)是用口针插入茶树芽叶和茎部组织内吮吸汁液为害茶树。

这类害虫(螨)一般体型较小,年发生代数多,繁殖力强,多数为茶树上的重要害虫(螨)。

③钻蛀类害虫。

钻蛀类害虫是通过钻入茶树枝干和果实为害茶树。

④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是通过取食茶树地下根茎为害茶树。

二、有机茶病虫害的防治1.农业防治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慎选种茶园地,最好在生荒地上种茶。

二是选育抗病能力强的优质茶苗。

三是加强茶园管理。

有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常用的有深耕除草、合理修剪、增施农家肥等。

此外,秋冬季清园,剪除病虫枝和细弱枝,扫除地面枯枝落叶,清除茶园杂草可减少越冬病虫数量,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

2.物理防控技术物理措施应用最多的是“三挂”技术。

①挂黄板。

在茶园中将黄板悬挂高于茶蓬5~10厘米的位置,每667平方米挂放25~30块,悬挂时间4月中旬至10月中旬。

3株茶藨生柱锈重寄生木霉菌的形态鉴定及ITS序列分析

3株茶藨生柱锈重寄生木霉菌的形态鉴定及ITS序列分析

(D A I qec as )『eu ] co i tt e r tnoc te hr ts n io oica crtsf R , e tiwsdnfd rN - Ss o enl i .Rst A c d goh ds ii l rca c radmc s p r t s T 1t rn 3 i ti T e n a ys l rn e cpo fu u a e rc chae i o i c h sa ei e
a arvrd rl n rl 1 e c l r h rcesa dmlmso i h rce s c fT 2 a d I sT. toi/e pei ai mi y.h ut ec aa tr n c cpcc aa tr f so R n 瞄 u ii weesmi rt 咖 r i l o s a d ge Acodn oteri — e re. c ri gt h i Dr / p oo ia h rces tee2s 曲 1 h lgc lc aatr,h s n sweeie tid a vrd es.xF .rl n rl I cudb nwnfo tep yoe ei rema ef m 6 s Ji r d nie s T. iie P t e r pei ai t o l ek o f mi y. rm h h lg n t e ct d r o  ̄ i s 0 arvr ea d T. iie i e b n n R1 T n fT. to id n vr nG n ak a dT . R2a dTR ta i d 3,h tTR1so l eca sf d it arvr e, R2a dTR eo g dt h a 】 u — h udb ls ie no T. t id T n i o / 3b ln e otesnefn

茶藨生柱锈重寄生木霉粗毒素的基本性质

茶藨生柱锈重寄生木霉粗毒素的基本性质

茶藨生柱锈(Cronartium ribicola )是世界林木三大病害之一的五针松疱锈病的病原,在中国主要危害红松(Pinus koraiensis )及华山松(P.armandii )[1-3]。

据调查,茶藨生柱锈目前仅在云南已使上万公顷华山松林发病[4-7],严重威胁着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立,给生态恢复带来极大困难。

长期以来,对华山松疱锈病的治理以化学防治为主,并配以修枝、铲除转主寄主等营林技术措施。

然而,由于茶藨生柱锈菌为长循环型转主寄生锈菌,防治相当困难[6,8]。

在华山松疱锈病防治研究过程中,从茶藨生柱锈菌锈孢子堆中分离获得1株重寄生木霉SS003菌株(Trichoderma atroviride )。

该菌株通过分泌毒素和胞壁降解酶破坏锈孢子,且生物学性状优良,并具有良好的生防效果[9-11]。

笔者对该菌株所产粗毒素的基本性质进行研究,为该菌的活性成分研究及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1材料和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菌株为重寄生菌木霉SS003菌株,分离自茶藨生柱锈锈孢子堆[11],由西南林业大学提供。

生测材料为茶藨生柱锈菌的新鲜成熟锈孢子。

1.2试验方法1.2.1培养方法将供试菌株接于PDA 培养基上扩繁5d ,然后用Φ=0.6cm 的打孔器在培养好的木霉平皿上打孔,将打好的菌块接种在装有100mL植物生理与生物技术茶藨生柱锈重寄生木霉粗毒素的基本性质李永艳1,敖新宇2,陈玉惠2(1.西南林业大学保护生物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24;2.西南林业大学基础部,云南昆明650224)摘要:采用液体发酵和生物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茶藨生柱锈(Cronartium ribicola )重寄生木霉SS003菌株(Trichoderma atroviride )所产粗毒素的基本性质。

结果表明,SS003所产粗毒素为一类非蛋白质、极性较大的物质,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能被甲醇较好地提取出来,可被活性碳有效地吸附并为甲醇所洗脱。

茶麃生柱锈菌重寄生拟盘多毛孢产毒培养条件的筛选

茶麃生柱锈菌重寄生拟盘多毛孢产毒培养条件的筛选

( P e s t a l o t i o p s i s s p p . )f r o m C r o n a r t i u m r i b i c o l a
L I J i n g , L I U F e n g — l u, C HE N Yu — h u i
( L i f e S c i e n c e C o l l e g e , S o u t h w e s t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 K u n m i n g 6 5 0 2 2 4 , C h i n a )
植物锈病是植物常发生的一种真菌病害, 每年都会给全球农林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 由于锈病是由 专性寄生的锈菌 引起 , 所 以较 之其 它植物病 害防治更为 困难 J 。茶藤 生柱锈菌 ( C r o n a r t i u m r i b i c o l a J . C . F i s c h e r ) 是五针松疱锈病的病原菌 , 主要危害五针松 中幼林 , 导致受害五针松高生长、 径围生长和材 积量 明显 下 降 , 当病 部 溃疡 斑环 绕树 干周 长一 半 以上 时造成 枝干 枯萎 , 最终 导致 整株 死亡 _ 6 _ 8 ] 。 锈菌 的 重寄生 现象 在 自然 界 的发 生 较 为 普遍 , 对控 制 锈 病 的 危 害起 到 一 定 的作用 j 。重 寄 生菌 一
Ac t a Ag r i c u h u r a e U n i v e r s i t a t i s J i a n g x i e n s i s
李靖 , 刘 风路 , 陈玉惠. 茶廉生柱锈菌重寄生拟盘多毛孢产毒培养条件的筛选 J ]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 0 1 7 , 3 9 ( 2 ) : 3 9 5 — 4 0 1

生防菌长枝木霉T6发酵条件优化、剂型研制及促生防病作用研究

生防菌长枝木霉T6发酵条件优化、剂型研制及促生防病作用研究

生防菌长枝木霉T6发酵条件优化、剂型研制及促生防病作用研究生防菌长枝木霉T6发酵条件优化、剂型研制及促生防病作用研究摘要:生防菌是一种可以抑制病原菌生长并促进植物生长的微生物,因其对环境友好、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以长枝木霉T6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发酵条件优化、剂型研制以及促生防病作用。

1. 引言随着化学农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而生防菌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并增强植物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长枝木霉是一种具有生防菌作用的真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旨在优化长枝木霉T6的发酵条件,研制高效的剂型,并探究其在促进植物生长和防治病害方面的作用机制。

2. 方法与材料2.1. 长枝木霉T6的分离和筛选从野外的植物茎叶表面样品中分离得到长枝木霉T6,并通过菌落直径和溶解能力等指标对其进行筛选。

2.2. 发酵条件的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长枝木霉T6的发酵条件,包括培养基成分、温度、pH值、培养时间等参数。

2.3. 剂型研制选取适合长枝木霉T6生长和存活的载体,通过加工制备块菌剂和液菌剂。

2.4. 促生防病作用的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研究长枝木霉T6对植物生长和病害防治效果的影响。

同时,通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揭示其促生防病作用的机制。

3. 结果与讨论3.1. 长枝木霉T6的分离和筛选经过筛选,得到直径较大且具有较强溶解能力的长枝木霉T6菌株。

3.2. 发酵条件的优化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得到长枝木霉T6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成分(葡萄糖2%,蛋白胨1%,KH2PO40.01%),温度30℃,pH值7.0,培养时间7天。

在此条件下,长枝木霉T6的发酵产物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

3.3. 剂型研制经过载体筛选和加工制备,成功研制了长枝木霉T6的块菌剂和液菌剂。

3.4. 促生防病作用的研究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结果显示,长枝木霉T6处理的植物生长状况较好,抗病能力提高。

茶藨生柱锈重寄生木霉粗毒素的基本性质

茶藨生柱锈重寄生木霉粗毒素的基本性质
rb c l iioa
L n rl . IYo g al AO 1 u . Xi -y : CH EN u hu 1 Y — i
( . ( h f(‘ l a i n B o )? l l ¨t f t h、 tl 、 l i ' iFa。 y o ) P 、 t i h g , I f . t u n o l1 H s l t t Ku l i g 、II { 02 4. l a 2 _ s > nnn I It 65 2 Ch l : .De a tl l 】 F n a l I }l P . o I Ⅵt I II H 1 p rI Pl f u d mel I Ct 】 S u I 、 | l【 tI Is 1 s
关键 词 : 小霉 ; 毒 素 :L 悱 匝 : 蓐 柠 锈 粗 t奉 - 茶
Elme t r o e t s o u eTo i o u e y M y o a a ie( rc o e ma ar vr e fC o a t m e n a y Pr p ri fCr d x n Pr d c d b c p r st T ih d r to ii )o r n ri e d u
分 泌 毒 素 和 胞 壁 降 解 酶 破 坏 锈 孢 子 , 生 物 学 性 且
收 稿 日期 :0 O 0 — 8; 订 日 期 :0l一 l0 2 1- 9 2 修 2 1O一5
基 金 项 目 :西 南 林 业 人 点 基 J H ( 0 0 ; 南 省 森 林 灾 害 预 警 控 制重 点 实 验 室 资 助 项 目( K 9 0 、 重 1 7 6) 1 j Z 0 A15) 作 者 简 介 : 永 艳 ( 9 4 , , 两 人 , I 硕 t' , 要 从 事 资 源 微 生 物 方 面 研 究 18 一) 殳 陕 r : :-主 L

茶藨生柱锈菌锈孢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茶藨生柱锈菌锈孢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维普资讯
中 国森 林病 虫 2 0 0 6年 5月 第 2 5卷 第 3期
茶 藤 生 柱锈 菌 锈 孢 子 生 物 学 特性 研 究
周 兴 国 , 永 和 , 德 群 李 周
( 西南林学院保护生物学学院 , 云南 昆明 602 ) 5 2 4
中 图分类 号 :7 3 1 文献标 识码 : 文 章编 号 :6 1 8 6 2 0 )3—0 0 —0 S 6 .5 A 1 7 —0 8 (0 6 0 01 3
Bo o c f h eiop rso rn rim r i l / HO Xigg o e 1( aut fC nev — in mi o eacd soe fC o a t i c a Z U n —u ,t . F c l o o sra s t u bo a y
摘要 : 6个不 同地 点 的五针 松 疱锈 病病 原 菌锈 孢 子作 温度 、 对湿度 、 用 相 酸碱度 、 营养条 件及 光照 条 件 5个 因素 下 的孢 子 萌发 实验 , 结果 表 明 : 孢 子 的 萌发 率普 遍 低 , 锈 一般 不超 过 1 %; 0 5℃ 0 在 ~3 均 可以 萌发 , 最适 的 温 度 是 2 0~3 0℃ , 不 同 来 源 地 的孢 子 最 适 温 度 有 一 定 的 差 别 ; 对 湿度 但 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茶 藤生 柱锈 菌 C oat m r i l . . i hr rn ri i c aJ C Fs e u bo c 是世 界各 种五 针 松 的疱 锈病 病 原 菌 , 我 国主 要 为 在
害红 松 P n sk ri s iu oae i 华 山松 P. r n i, n s和 a ma d i 且 广泛 分 布 于 东 北 、 南 、 北 和 山西 、 南 、 东 等 西 西 河 山 地 。该 菌 是 一 种 具 有 长 循 环 型 生 活 史 的 锈 菌 , 1 其 0 I阶 段 寄 生 于 五针 松 枝 干 上 , Ⅲ 阶段 寄 生 , Ⅱ, 在 茶藤 子属 R bssp 和 马先 蒿属 P dc lr p . ie p . e i a i sp u s 植 物上 。锈孢 子 在侵 染循 环 中 占有 重要 的地 位 。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9 卷 第 5 期 2011 年 5 月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Vol. 39 No. 5 May 2011
茶藨生柱锈重寄生木霉产毒条件的优化
李永艳 陈玉惠 敖新宇
( 西南林业大学, 650224 ) 昆明,
表4 方差来源 A( 蔗糖) B( KNO3 ) C( KH2 PO4 ) D( MgSO4 ) 重寄生木霉 SS003 产毒条件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结果 锈孢子死亡率 偏差平方和 自由度 443. 326 2 573. 509 439. 803 3. 388 2 2 2 F值 菌丝干质量 偏差平方和 1. 215 0. 122 × 10 - 4 1. 571 0. 010 × 10 - 4 1. 205 0. 014 × 10 - 4 0. 009 0. 003 × 10 - 4 F值 自由度 2 3. 288 * 2 0. 259 2 2 0. 385 0. 069
1
1.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 分离自茶藨生柱锈 供试菌株为重寄生木霉 SS003 菌株, [7 ] 菌锈孢子堆 , 由西南林业大学提供。供试锈孢子于 2010 年 3 月中旬采自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二二二林场的华山松疱锈
1 ) 西南林业大学重点基金项目 ( 110706 ) ; 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 与控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 ZK09A105 ) 。 1984 年 12 月生, 第一作者简介: 李永艳, 女, 西南林业大学保护 生物学学院, 硕士研究生。 通信 作 者: 陈 玉 惠, 西 南 林 业 大 学 基 础 部, 教 授。 E - mail: cyh196107@ 126. com。 收稿日期: 2010 年 10 月 22 日。 责任编辑: 程 红。
产毒培养基的筛选 SS003 在供试的 5 种培养基中均能生长和产毒 , 但产毒 能力及生长量存在较大差异 ( 表 2 ) 。 相同培养时间内 ( 8 d) , SS003 在 Richard 培养液中产毒最强, 其锈孢子死亡率( 88. 75% ) 较对照( 15. 00% ) 高 73. 75% ; Czapek 培养液中次之, 其锈孢 子死亡率( 80. 00% ) 较对照 ( 20. 00% ) 高 60. 00% ; PSK 培养液 中最差, 锈孢子死亡率( 35. 00% ) 仅比对照( 5. 67% ) 高 29. 33% 。 5 种培养液中, PD 培养液最利于 SS003 菌丝生长, 8 d 后的菌 Richard 培养液次之 丝干质量每 100 mL 培养物达 0. 953 5 g, ( 菌丝干质量每 100 mL 培养物 0. 413 8 g) , 而其余 3 种培养液 菌丝干质量每 100 mL 培养物均 均不利于 SS003 菌丝的生长, 5 种培养基中, Richard 和 PD 较适合 SS003 不足 0. 1 g。因此, Richard 培养基更适合产毒培 菌株的产毒和菌丝生长 。其中, 养, 而 PD 培养基则更适合菌丝生长 。
锈孢子对 SS003 产毒的影响: 在装有 100 mL 产毒最佳的 Richard 培养液的三角瓶里加入锈孢子 ( 5 g / L ) , 连续振荡培 养 8 d 后制备毒素原液并进行生物测定和生物量测定 。 以未 加入锈孢子的毒素原液为对照 。每处理重复 3 次。
2
2. 1
结果与分析
注: * 表示 F 检验, 具有显著性差异。F0. 1 = 3. 110。F0. 05 = 4. 460。
Hale Waihona Puke 4 个因子影响 SS003 产毒的主次顺序为: B、 C、 A、 D, 最优组合 为 B2 C2 A3 D3 。由于该组合不在正交试验安排之列 , 需对其验 证。验证结果表明, 该培养基组合的毒素原液对锈孢子的致 死率( 75. 00% ) 高于正交表中任何培养基组合的毒素原液对 锈孢子的致死率。而 4 个营养因子对 SS003 生物量的影响由 C、 B、 D, 大到小为: A、 最优组合为 A3 C3 B1 D2 。
第5 期
李永艳等: 茶藨生柱锈重寄生木霉产毒条件的优化
103
ard) 和再减半试验( 1 /4 Richard) 。以 Richard 培养液的毒素原 液为对照进行生物测定和生物量测定。每处理重复 3 次。
表1 水平 1 2 3 A( 蔗糖) 20 30 50 正交试验因子水平 因 B( KNO3 ) 5 10 15 子 C( KH2 PO4 ) 2. 5 5. 0 7. 5 g·L - 1 D( MgSO4 ) 2. 0 2. 5 3. 0
1)
摘 要 运用产毒培养基筛选、 锈孢子诱导和正交试验对茶 藨生柱锈重寄生木霉 SS003 菌株 ( Trichoderma atroviride) 的产毒营养条件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 SS003 在 5 种产毒培养基中均能产毒和生长 , 但 Richard 培养基更 PD 培养基则更适合菌丝生长 ; 茶 藨 生柱锈的锈孢子对产毒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 SS003 菌株的最佳 适合产毒培养, KNO3 10. 00 g / L、 KH2 PO4 5. 00 g / L、 MgSO4 3. 00 g / L 和 FeCl3 0. 02 g / L, 培养液中 产毒营养组合为: 蔗糖 50. 00 g / L、 各个营养元素的减量不利于毒素的产生 。 关键词 茶藨生柱锈菌; 重寄生木霉; 正交试验; 锈孢子; 毒素 分类号 Q939. 95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oxin Production of Mycoparasite Trichoderma atroviride on Cronartium ribicola / Li Yongyan,Chen Yuhui,Ao Xinyu( School of Conservation Biology,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 ,P. R. China) / /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 2011 , 39 ( 5 ) . - 102 ~ 104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optimize the nutritional conditions for toxin production of mycoparasite SS003 strain ( Trichoderma atroviride) on Cronartium ribicola J. C. Fischer by screening of culture medium for toxin production,aeciospore induction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ive kinds of culture media were suitable for toxin production and hyphal growth of SS003 ; however,the Richard liquid culture medium was most suitable for toxin production, and PD liquid culture medium was most suitable for hyphal growth. The aeciospores of C. ribicola had certain inhibitory effect on toxin production. The optimal nutritional combination for toxin production was obtained as sucrose 50. 0 g / L, KNO3 10. 0 g / L,KH2 PO4 5. 0 g / L,MgSO4 3. 0 g / L and FeCl3 0. 02 g / L. Reduction of each nutritive element in the culture solution was not favorable to toxin production. Keywords Cronartium ribicola; Trichoderma atroviride; Orthogonal experiment; Aeciospores; Toxin 五针松疱锈病是世界林木三大病害之一 , 为国内外检疫 对象, 其病原为茶藨生柱锈菌 ( Cronartium ribicola J. C. Fischer) 。在我国主要危害红松( Pinus koraiensis) 及华山松( P. armandii) [1] 。据调查, 茶藨生柱锈菌目前已使云南上万公顷华 [2 - 3 ] , 山松林发病 对长江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和西部生态环境 的恢复造成了严重威胁 。茶藨生柱锈菌为长循环型转主寄生 锈菌, 具多型现象。在其生活史的 5 个阶段中, 锈孢子传播可 侵染转主寄主冰川茶藨子 ( Ribes glaciale wall. ) 、 滇中茶藨子 ( Ribes soulieanum Janczewski) 等[4] , 因此防治非常困难。长期 以来, 五针松疱锈病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 , 配以修枝、 铲除转寄主植物等营林技术措施 。这些方法虽然在一些重病 区取得一定防治效果, 但至今仍未能遏止住该病害的蔓延且 化学防治方法的长期应用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重寄生 木霉 SS003 菌株( Trichoderma atroviride) 可导致茶藨生柱锈菌 [5 - 6 ] 。本 锈孢子迅速死亡, 而毒素是其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针对该木霉产毒条件的优化进行研究 , 以明确其毒素产 为毒素的基本性质研究及活性成 生所需要的最佳营养条件 , 分的分离纯化和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 病的发病林分, 采集锈孢子器突破病部表皮且包被未完全破 裂时的锈孢子, 采集后的锈孢子于 4 ℃ 下低温干燥保存, 备 [8 ] Czapek 培养液[9]87 、 Richard 培养 用。对改良 Fries 培养液 、 [9 ]77 、 PD 培养液、 PSK 培养液[10]5 种液体培养基进行筛选 。 液 1. 2 试验方法 然后 培养方法: 将供试菌株接于 PDA 培养基上扩繁 5 d, 用 Φ = 0. 6 cm 的打孔器在培养好的 SS003 平皿上打孔, 将打 好的菌块接种在装有 100 mL 培养液的 250 mL 三角瓶中, 每 L ∶ D = 12 ∶ 在 120 r / min 下振荡培养 ( 25 ℃ , 瓶接种 3 块, 12 ) , 培养液保持自然 pH 值。每处理重复 3 次。 毒素原液的制备: 将培养 8 d 的供试菌株培养物, 先用 8 4 000 r / min 离心 20 层纱布滤去菌丝体, 所得的滤液经 8 ℃ , min, 上清夜即为毒素原液。 所有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 滤液置于 4 ℃ 下保存, 备用。 生测方法: 生测采用凹玻片法, 即在灭过菌的凹玻片内注 入 100 μL 毒素原液后, 取少量锈孢子浸于其中 , 适当搅拌使 盖上盖玻片后置于放有浸湿滤 锈孢子与培养滤液充分接触 , 纸的培养皿内, 室温下 3 h 后观察锈孢子的变化情况 。 按照 [7 ] 杨艳红 的方法判断锈孢子的活力 。 生长量的测定: 把用 8 层纱布过滤好的菌丝放在已知质 量的定量滤纸上, 将滤纸连同菌丝体置于烘箱内 50 ℃ 烘至恒 质量。以菌丝干质量作为生长量的指标 。 产毒培养基的筛选: 将菌块分别接入 5 种培养液中, 连续 振荡培养 8 d 后制备毒素原液并进行生物测定和生物量测 定, 以未接入菌块的培养液为对照 。每处理重复 3 次。 产毒条件的优化: 以产毒培养基筛选所获最佳产毒培养 基( Richard 培养液) 中的 4 个主要营养因子进行 4 因子 3 水 并以各组合的毒素原液进行生物测定 , 同 平正交试验( 表 1 ) , 时测定生物量。每处理重复 3 次。 半培养基对 SS003 产毒的影响: 以正交试验筛选所获结 果对 Richard 培养液的各个营养因子的量进行减半 ( 1 /2 Ri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