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老教材 体现新理念——《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6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我们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其中我们经常学习的“唐诗宋词”就是这遗产宝库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2、我们以前在课堂上和课外学习过哪些古诗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哪位同学愿意来背诵一下自己最喜爱的古诗。
3、刚才大家背诵了《示儿》这首古诗,还记得作者是谁吗?(宋代诗人陆游)谁能给我们说说陆游?谁还有补充?同学们对陆游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好!详细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资料袋”。
(课件出示陆游资料)4、老师结合“资料袋”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
陆游一生爱国,作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是著名的多产诗人。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出示诗文,生读课题)5、理解诗题。
①诗题中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谁能说说“示”的意思。
(示:指示,训示)②那么整个诗题连起来又是什么意思?(结合看图来理解)(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③我们知道陆游非常爱看书。
有一年冬天的晚上,他正在书房里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
于是,叫来小儿子子聿对他进行教育。
那他教育儿子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先来明确学习要求。
(课件出示)(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1、初读指导。
①同学们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把全诗读通、读顺。
②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读一下全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4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朗读诗句,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体会陆游对小儿子子聿的一片深情。
教学过程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学生背诵陆游的《示儿》问: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呢?2、谈话揭题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陆游又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
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置之脑后,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
(1)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2)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读熟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
三、自学古诗,初感诗意。
1、再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交流。
2、学生自学,并和同桌交流。
四、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一)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1、指名交流诗意。
你是怎么读懂的?2、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3、古人读书学习是如何不遗余力的?你想到了哪些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成语?(1)勤奋学习的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2)勤奋学习的成语: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4、师:古人读书学习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板书:不遗余力)(二)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1、指名交流诗意。
你是怎么读懂的?2、这句诗中,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找到了吗?从“少壮”到“老”,你读明白了什么?(板书:持之以恒)3、从“少壮”、“老”两个词语,你会想到哪些类似的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2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1、借诗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其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深刻哲理。
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设计理念]1、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极力主张的,既关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2、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照搬,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赋材料以人文性。
如教学伊始,以《示儿》为桥梁唤醒学生对陆游的记忆,继而声情并茂地叙述陆游创作此诗的情境,此时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已幻化成生动的画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急切地期望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思路]我准备采用“通读”、“研读”、“悟读”“拓展”这四部曲来教学。
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进而读通古诗;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同学小组交流,不懂的问题在组内研究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
同时提出未解之疑,其他同学自由补充,发表见解。
悟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置身于诗的意境。
深刻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
如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可通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诗的认识,从而深化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1、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2、搜集大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3、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一幅图,(出示)2、认识他吗,了解他吗?他就是大诗人陆游,联系本学期学过的《示儿》,谁能说说对她的了解?(指名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案设计2

《冬夜读书示子聿》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冬夜读书示子聿》。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读书的热爱和对儿子的期望,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领会诗中的家庭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意象和寓意的研究。
3. 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解释。
2.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和诗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节奏和韵律。
学生圈点诗中难点词语,查找注释和词典。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4. 诗歌品鉴学生欣赏诗中的美,体会修辞手法。
教师举例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谈论对家庭教育的理解。
教师引导总结,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准备课后复习。
7. 作业布置学生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学生写一篇关于读书心得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学生评价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冬夜读书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诗文的意境。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文中发现线索,自主探究诗文的深层含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3. 学习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以及对诗文意象、寓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冬夜读书示子聿》文章教案

《冬夜读书示子聿》文章教案冬夜读书示子聿一、教案简介本教案针对《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篇文章进行分析和教学设计。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同时,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这篇文章,培养学生对优秀文章的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
2. 能力目标: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理解文化背景对文章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杨宪益的主要生平事迹,引导学生进入文章阅读的氛围。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b. 文中提到的《资治通鉴》是什么书?它对作者有何影响?c. 文章中的“关中十年积雪”和“大雅之堂”是怎样的意象?d. 文章的结尾是怎样的心情表达?3. 文化背景解读(20分钟)教师介绍关中十年积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解释它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还介绍《资治通鉴》这本书的作者司马光以及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引用。
4. 语言特点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如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和修养。
同时,教师提供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和提高写作能力。
5. 写作训练(2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以《冬夜读书示子聿》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模仿文章的写作风格,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继续阅读优秀的文章,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
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案例

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案例一、导入1、复习陆游的诗,学生齐背《示儿》。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陆游的作品。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谁能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生:冬天的夜里,陆游读完书后教育自己的儿子。
3、与学生共同商定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了,你准备怎样学习这首古诗呢?生1:学古诗先要多读。
生2:学古诗还要明白意思。
生3:最后还要背出来,默出来。
(教师归纳学法,板书:读、说、背、默)[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伊始,老师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对话机会,让学生讨论决定学习方法,使学习成为了学生自己的事情。
学生也从中体验到了做主人的喜悦,能以更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二、自学1、学生寻找伙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始自学古诗。
师:下面接请大家约上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学习这首古诗吧。
生:(高兴地找到朋友开始学习,神情专注。
)2、自学结束,学生回到座位,交流自学结果。
[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学,营造了捆送、和谐的学习氛围。
与朋友在一起,学生心情愉快,毫无顾忌,必能畅所欲言。
这样的合作自始至终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情感,发挥着群体的创新力量,使每个孩子得到不同层次的帮助和发展。
]三、读诗1、指名读,评议,再指名多位学生读。
2、小组读。
3、师生共读。
师:大家读得这么投入,这么认真,老师被你们感染了,也想来读一读,行吗?生:(大声)行!师:(教师配乐范读)生:(教师读完,热烈鼓掌,个个很激动。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我们一起来吧!(配乐)[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精心。
”老师真诚地征求学生意见,学生热情地鼓掌称赞老师,课堂上充满了温情。
]四、说意1、交流师:大家读动了哪些词句?生:(举手交流)2、说说全诗大意,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11篇)《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并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重点词语,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课前渲染,感受意境。
欣赏李叔同作词的音乐《送别》,带着学生进入诗词意境,强调学习诗词要发挥想象,领略诗词的意境美。
二、复习古诗,引入课题。
由“示”的义项引入《示儿》,复习背诵,出示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师发问:这次“示”给谁呢?引领学生理解题意,归纳读题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好题目,注意“聿yu”的读音。
三、点击子聿,了解背景。
课件出示:陆游共有七个儿子,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陆子聿,而这个陆子聿,也就是陆游著名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子聿”,传诵千年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七言绝句,便是陆游当年勉励这个小儿子的作品。
了解背景:陆游当时已经75岁,一个冬夜由读书引起许多感想,共写了8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四、探究学法,读通古诗。
1.学习古诗的要求:六字概括“读通”、“读懂”、“读好”,指名分别说出具体要求。
2.按照“读通”的要求,练习读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躬gong觉jue五、理解字词,把握诗意。
1.师:拿到一首古诗,如何理解诗意,有什么好方法?大家交流一下。
师生归纳总结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
2.按照刚刚的总结,同学们开展自学。
六、交流展示,互动探究。
1.师:〔出示课件,重点词语标注出来〕只要我们把这些词语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也就知道了,现在交流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情况。
2.学生交流,师生互为补充。
〔1〕中间穿插对“工夫”和“功夫”的理解,出示练习:我选择,我快乐a.工夫b.功夫①他只用两天〔〕就学会了溜冰。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案设计2

《冬夜读书示子聿》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和求知的重视。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探讨诗文内涵,提高理解能力。
(3)开展情景模拟,运用生字词,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爱好,感受诗词的魅力。
(2)树立勤奋学习、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朗读和背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诗文内涵的深入理解。
2. 生字词在实际情景中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生字词、教学目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冬夜读书示子聿》的作者陆游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
(2)学生自学生字词,记录在学习笔记上。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文内涵,理解作者观点。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情景模拟:(1)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
(2)学生模拟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巩固生字词运用。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测试学生对《冬夜读书示子聿》的理解和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用老教材体现新理念——《冬夜读书示子聿》教
学案例
本文是关于活用老教材体现新理念——《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教学片段〕:
师:我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到了很多古诗,也了解了很多诗人。
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静夜思》。
生:王之涣的《凉州词》、《登鹳雀楼》。
生:……
师:大家真了不起。
(板书:陆游)这位诗人有谁了解吗?
生:我知道,他就是《示儿》的作者。
生:他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大诗人,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
师:陆游非常爱看书。
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
于是,他挥毫写下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就来走近陆游,来学习他的这首诗。
(出示诗文)
师:(板书:读通读懂读好)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照这三个环节来展开学习。
你认为每一环节该达到什么要求呢?
生:我认为读通就是把诗文读准确。
师:是啊,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来帮助我们。
生:读懂就是弄懂诗的意思,明白它讲的道理。
生: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请组内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师:对。
解决不了的疑问,可以在交流时提出,请全班同学帮忙解决。
生:读好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吟诵诗文,读出诗的意境。
师:讲得真好!我们现在就开始学习吧。
(各小组开始自主学习,气氛十分活跃)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做法,“用教材”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教学行为。
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我恰当地用老教材,落实了新理念:
1、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
在教学伊始,先向学生介绍陆游,充满****地告诉他们: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学生听得兴趣盎然。
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设计了“读通”、“读懂”、“读好”三个环节。
1、读通。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决之疑难,其他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
3、读好。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意境。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