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意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意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者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注释: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诗文意思:古人学习知识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学习知识这件事还必须亲自实践。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
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
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全文如下: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通过对冬夜读书的场景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戍边将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战乱的痛心之情。
诗中运用了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等自然景观,以及白登道、青海湾等地名,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地名的描绘,展现了边疆的辽阔和壮美。
同时,诗人还通过戍客的苦思冥想,表达了对家国的深情眷恋和对战乱的悲愤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兴亡和人民疾苦的关怀之情,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全诗翻译赏析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全诗翻译赏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感到是肤浅的,要透彻地了解某事物就一定要亲身参加实践。
[出自] 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 ):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遗:保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感觉,觉得。
浅:少。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gōng)行:亲身实践。
译文1: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少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身实践。
译文2:古人做学问是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背景:子聿是陆游的最小的儿子。
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
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本诗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
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使人回味无穷。
赏析: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其内容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
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做学问的道理。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
“遗”,即保留。
“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及赏析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及赏析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创作背景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
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文学赏析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其内容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
冬夜读书示子聿(yù)(南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译文注释1、示:训示、指示。
2、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3、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问的意思。
4、遗:保留,存留。
5、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6、少壮:青少年时代。
7、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8、始:才。
9、纸:书本。
10、终:到底,毕竟。
11、觉:觉得12、浅:肤浅,浅薄。
13、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14、行:实践。
15、躬行:亲身实践。
3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不够完善的,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4译文:陆游勉励儿子: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青壮年时期肯下功夫,到老了才能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毕竟还是不够的。
想做出一番成绩,一定要注重亲身实践。
诗的后两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佳话。
5创作背景子聿是陆游的最小的儿子。
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
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陆游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本诗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
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使人回味无穷。
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译文赏析

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译文赏析《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赏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
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
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冬夜读书示子聿拼音

冬夜读书示子聿拼音冬夜读书示子聿(dōng yèdúshūshìzǐyù)拼音版注音:gǔrén xuéwèn wúyílì,shào zhuàng gōng fūlǎo shǐch éng 。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zhǐshàng délái zhōng juéqiǎn ,juézhīcǐshìyào gōng xíng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翻译: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赏析: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由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哲理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也寄托了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
作品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④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1]白话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是的,只有做到了知和行的统一,那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整 首诗,陆游对儿子的期望是:(指板书)做学问: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亲自实 践 5.诵读,读出诗情 。 6.同学们,一首简短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仅仅用了 28 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
(3)把诗读正确了,还要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 范读——女生读——男生读——全班读。
3.自读,读懂诗意 (1)出示提示:
◆学问:指读书学习,即做学问。 ◆无遗力 :遗,保留,无遗力就是精力毫无保留,即竭尽全力。 ◆始 :才能。 ◆纸上:指书本上。 ◆终:毕竟;终究。 ◆觉浅:感到肤浅,不够完善。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 :亲身实践。 (2)学法指导:要想理解全诗的意思,关键在于理解诗句中重点词或难以理解的 字词的意思。这些字词理解了,再加以适当的补充和调整,诗句的意思就迎刃而 解了。 (3)让学生自说,同座位互相说说全诗大意。 四、品读感悟 1、出示学习目标:
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从书本 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2、悟读 读明诗理
(1)学习第一二句。
导: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有一些字词值得我们去注意。先看第一二句
①指名学生交流诗意。
②师:诗句中“无遗力”你怎么理解?谁能说说。
预设: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不留一点气力,全力以赴。
通过选择比较,学生领会到:“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 本领。古诗中用的是哪一个?那它在这儿是什么意思?从“少”到“老”,做学问 要化怎样的“工夫”?读好该句。 ⑤再看“少壮”这个词,读着这个词语,让你想起了什么诗句呢?在两句诗中包 含着许多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二、出示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通过注解,大体领悟诗句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 (一)做学问: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躬身而行 1.理解诗题 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的收获,说说题目的意思吗?这儿的“示”是什么意思呢? 2.诵读,读通古诗 (1)过渡:那么,陆游他是用哪些读书感想来教育子聿的呢?打开课文,自由地 读读诗,注意做到正确、流利、字正腔圆。 (2)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
陆游指导儿子做学问要怎样呢?(孜孜不倦)板书:做学问:孜孜不倦。 读好该句。 ④接着我们来看一组词:屏幕出示 :工夫 功夫 读一读,比一比,这两个词有什么异同? 你会区分它们吗?让我们来做一做选词填空:
a.他三天( )就学会游泳。b.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c.明天有( )再来玩吧! d.中国( ),名扬海外。
启东市民主小学 语文 学科备课专用纸
六上第七单元 课题 22 古诗两首第 1 教时总第 个教案
课型:新授课
民主小学 郁美红 设计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并背诵。 2.通过注解,大体领悟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 是浅薄的,要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4.通过多首陆游教子诗的教学,感受到陆游身为人父的爱子之心。
每一句名言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陆游指导儿子做学问还要怎样呢?(持之以恒)板书:持之以恒 读好该句。 小结:诗人陆游就是用前两句诗告诉儿子子聿,读书,学习要孜孜不倦,持之 以恒。 (2)学习第三四句。 过渡:那么,后两句诗呢?他又说了怎样的读书感想呢?齐读。 ①指名学生交流诗意。 ②读了这两句诗,由此你的脑海里浮现出哪些人物或者名言呢? 预设 A 赵括 a 我想,你一定听说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b 为什么赵括会兵败呢?生说。 所以说,赵括纸上谈兵它从反面告诉我们,读—— 预设 B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那么,在明代,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是怎么做的呢?出示: 2.他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这个实例从正面告诉我们,读-----3.看来,光有书本知识行吗?(不行)还要怎么样?(亲自去实践)板书:亲自 实践 学生举例相机说明读好诗句。 B 名言: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导入: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主义诗人,你知道那些? (屈原、王昌龄、陆游……) 2.关于陆游你知道多少? 3.你还背过哪些陆游的诗句? 4.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叫〈〈冬夜读书示子聿〉〉题目中有个生字,指“聿”,是哪 些字的一部分?( “津,律”……) 5.秀才读字读半边,那“聿”还读“津”、“律”吗? 6.齐读题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预设 2 匡衡的凿壁借光。
师:匡衡是怎样“无遗力”学习的?(没有灯光,在墙壁上凿一个洞,利用邻
居家的灯光读书。)
师:这种读书精神叫——(生齐读:无遗力)
③是啊,就像大家说的一样,在诗句中包含着许多成语:
出示:
闻鸡起舞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凿壁借光
十载寒窗 通宵达旦 夜以继日 滴水穿石
每一个成语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师: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
预设:学习做到孜孜不倦,一丝不苟、非常努力的通宵达旦的去学习。
师:借用成语故事说说,哪些古人学习或作学问是无遗力的?
预设 1:悬梁刺股。
师:“悬梁刺股”描绘了一幅怎样“无遗力”学习的画面?(把头发系在梁头
上,困了用针扎自己的大腿。)
师:这样的学习真是——(生齐读:无遗力。)
教学 感受到陆游身为人父的爱子之心。
重点
教学 联系实际,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深入透彻 难点 地理解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教学 准备
学情 分析
先学提纲(见《导》112 页)、PPT
教学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 感受和体会。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 到的资料。再结合历史,引导学生真正走近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