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 8.2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学案 沪科版

合集下载

8.2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8.2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8.2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教学目标1.知道液体有压强及其产生原因。

2.通过实验掌握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核心素养1.通过实验知道连通器和它的原理;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责任感。

教学重点能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问题。

教学难点知道连通器中水面相平的原因,了解船闸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想一想大坝为什么总修成上窄下宽?为什么深度不同的潜水服装差异很大?为什么超市里没有活带鱼?为什么带鱼肉质比较紧,吃起来有嚼劲?液体压力的压力效果到底有多大?为什么潜水器要有这种特制的钢“铠甲”呢?1960年,“Trieste”号潜水器到达了10916m的马里亚纳海沟,潜水器用12cm厚的特种钢板加工而成。

“蛟龙号”潜水器是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的外壳使用极厚的钛合金制造。

潜入海水中不同深度的潜水员,必须穿着不同的潜水服,为什么深海潜水,要穿特制的潜水服?是不是潜得越深,上面的水越多,水产生的压强越大?二、探索新知实验探究: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没有水时,橡皮膜平坦当倒入水时,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橡皮膜向下凸出。

当倒入水时,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橡皮膜向外凸出。

底部凸出的橡皮膜表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侧壁凸出的橡皮膜表明: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归纳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有重力,具有流动性。

液体受重力,对支撑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

液体由于具有流动性,因而对容器的侧壁有压强。

进行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方向的关系结论:同种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保持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看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的关系。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的关系结论:同种液体内部压强,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增大探头在水中的深度,看看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有什么关系。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结论: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8.2 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学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8.2 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学案

第二节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2.能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预习要点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__。

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压强随之________;2.不同的液体,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有关,在同一深度,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________。

导学过程一、引入观察课本P148插图,想一想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和同学讨论交流。

二、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想一想: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a)(b)演示实验:1. 看上图(a),橡皮膜向下凸出,说明了水对容器________有压强。

2. 看上图(b),容器侧壁上的橡皮膜向外凸出,说明由于水的流动性,对阻碍它的________也具有压强?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________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________也有压强.分组实验:实验目的: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把橡皮膜放入溶液中,看看在各个方向,各个深度是否会有压强?实验结论:液体内部是有________的。

想一想:1.游泳时,当你站在齐胸深的水中,有什么感觉?2. 当洪峰来临,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超过警戒水位时,为什么有可能发生决堤的事故?猜想:影响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有哪些因素呢?怎样采用控制变量法来验证影响液体内部的压强的因素呢?请设计出你的实验方案以及设计表格来记录实验数据。

参考表格:压强计左右液面高度差(mm)深度(cm)橡皮膜方向盐水水酒精3朝上3朝下3朝侧面6朝上9朝上讨论总结:各学习小组讨论总结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是:1.水对容器的________和________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_;2.液体内部向________________都有压强;3.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__.4.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________(填“有”、“无”)关,在同一深度密度越________压强越大.本节总结:1.本节研究了液体的压强,认识了液体压强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全册 8.2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学案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8.2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学案 (新版)沪科版
1、C
2、B
3、A
(a)探究深度、密度相同时,液体底面积不同对压强的影响பைடு நூலகம்如图1
小结: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底面积。
(b)探究深度相同时,密度不同的液体对压强的影响,如图3
小结: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其他条件相同时,密度越大的压强
(c)探究同一深度时,液体中不同方向受到的压强,哪个压强最大,如图4
小结: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受到的压强。
A.102.5Pa B.10.25Pa C.102500Pa D.10250Pa
3.如图所示各种现象中,属于连通器应用的是( )
A. B.
用低压吸盘搬运玻璃船通过船闸
C. D.
用注射器吸取药液用活塞式抽水机抽水
探究案
1、合作探究
一、液体的压强
1.提出问题 :液体的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液体的压强可能与容器的底面积、装液体容器的形状、液体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
A.将金属盒下移
B.金属盒的位置不动,从烧杯中取出部分水
C.将金属盒在原位置转动90°
D.将该装 置移到海拔更高的山顶进行
3.连通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如图所示事例中不是利用连通器 原理工作的是( )
A. B.
活塞式抽水机 茶壶
C. D.
锅炉水位计三峡船闸
参考答案
预习案
1、B
2、C
3、B
探究案
船闸、U形管、茶壶、奶牛自动喂水器、锅炉的水位计、洒水壶等
2.船闸
a.船闸要解决的问题:人类为获取电能,往往会拦河筑坝兴修水电站,譬如长江上著名的葛洲坝工程,闻名于世的三峡工程,但横在江中的堤坝阻断了水上交通,怎么办?船闸也就应运 而生。

八年级物理全册 8.2 科学探究 液体的压强导学案1(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8.2 科学探究 液体的压强导学案1(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8.2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导学案1(新版)沪科版8、2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学习目标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其规律。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习重点: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自主学习探究一:液体压强的特点:固体由于重力而对支撑面产生压力,从而产生压强。

那么将水装在容器中底部和侧面会受到水的压强吗?利用废旧饮料瓶做图14、2—2实验、水会从侧壁小孔喷出来是因为,你会发现水越深,喷得越。

水从小孔喷出的距离越远说明。

若在瓶底开一小孔,一定(填会或不会)有水流出来。

这说明。

(1)观察下列两幅图A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方扎上橡皮膜,B图在侧边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容器加入水后,蒙在容器底的橡皮膜会(凸起或凹陷),表明水对产生了压强,猜想一下原因是,也可以看到侧壁的橡皮膜向(凸起或凹陷),说明了水对容器的产生了压强。

猜想一下原因;实验验证结论:1)液体对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都有压强作用2)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探究二:液体内部压强大小有哪些因素呢?1、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_____________、2、压强计构造:,。

3使用方法:1)、无力作用薄膜时,U形管两液面高度差为;用手压薄膜时,U形管两液面会产生高度差2)、对薄膜压力越大,对薄膜的压强越。

U形管两液面高度差越。

例如图丙,当把压强计探头向下放入液体中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出现高度差,说明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__________的压强(向上、向下)。

猜想A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猜想B 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猜想C 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实验步骤: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进行了各图所示的操作:序号液体深度/cm橡皮膜方向压强计液面高度差/mmA水3向前B3向下C3向上D1向下E6向下F盐水6向下分析论证:① 比较代号为A、B、C三个图,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猜想A正确;②比较代号为B、D、E、的三个图,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猜想B正确;③比较代号为E、F的两个图,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猜想C正确、讨论总结:各学习小组讨论总结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是:①液体内部向________________都有压强;②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_;③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__、④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________(填“有”、“无”)关,在同一深度密度越________压强越大、原因:由于液体的和性【课堂展示】1、关于液化压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液体压强是由液体重力产生的,所以液体越重,产生的压强越大B、因为P=F/S,所以液体压强与容器底面积大小有关C、由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因而液体内部只有向下的压强D、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2、一个密封的啤酒瓶内装有一定质量的水,若把它倒置,则水对啤酒瓶口的作用情况是()A、压力增大B、压强增大C、压强不变D、压力不变3、如图所示三个容器,底面积相等,若都装入相同质量的酒精,则酒精对容器底部的压强:()A、一样大B、A最大C、B最大D、C最大4、如图所示的“帕斯卡裂桶实验”,木桶内装满水,桶的顶部竖立着一根细管,一人在三楼的阳台上向细管内只倒入了几杯水,木桶就被水压破了,这一实验表明,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是液体的:()A、质量B、深度C、密度D、体积5、小明同学用U形管压强计研究甲、乙两种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八级物理全册 8.2 科学探究 液体的压强教案 (新版)沪科版

八级物理全册 8.2 科学探究 液体的压强教案 (新版)沪科版

8.2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激发
: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
知道连通器和它的原理;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

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就存:由迷你试验可知,三个孔上的橡皮膜都向外突,说明水对容器侧橡皮膜的突出程度不同,表明这几个孔处的
教师给于操作上的指导和纠错。

:连通器原理及利用
脚表演时,大象对地面的压强是原来的 2同

S hg P=F/S=
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
体向各个方向传递。

沪科版-物理沪科八下教案8.2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沪科版-物理沪科八下教案8.2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公式和p=ρgh的区别(1)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及相关计算;(2)p=ρgh只适用于液体压强的计算。

3.液体压强特点:①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5在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4.液体对底部压力与重力的关系(与固体压力、压强区分)·例如:5.应用:连通器①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的容器.②实例:船闸、茶壶、锅炉水位计、下水管道、通风巷道、乳牛自动喂水器、喷泉.如图:1)茶壶:壶嘴应略高于壶口,不然茶壶不能装满茶水。

2)工业锅炉内水位计:锅炉内水位不能直接观察,用与锅炉连通的玻璃管制成连通器,则管内与锅炉水面相平。

3)农田输水管:有的地方把农田输水管埋在地下,穿过公路,这也是利用连通器原理。

4)船闸:在船闸整个工作过程中,当打开上游阀门时,上游和闸室构成连通器;当打开下游阀门时,下游和闸室构成连通器。

③特点:液体不流动时,液面总相平。

④原理:·液体对P点压力相同:F1=F2;面积S相同,根据压强公式p左=p右即ρgh1=ρgh2,∴h1=h21)以两种液体为例,如果装入的两种液体密度大小相同,则液面最终会相平;2)如果两种液体密度大小不同,但相互间可互溶,可构成均匀的混合液,则液面依然相平;3)如果连通器里装有密度不同的且不混合的液体,连通器液面不相平。

7.液体压强的传递帕斯卡原理:如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如图所示,有:。

三、小结板书设计§8.2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8.2《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8.2《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8.2《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二节《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液体压强的概念、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以及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液体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难点: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液体压强计、水、盐水、酒精、玻璃管、U型管、刻度尺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格、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液体压强计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液体压强的存在。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液体的高度和U型管的偏转程度,记录实验数据。

3.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液体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液体压强1. 概念: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的压强2. 计算方法:p = ρgh3. 影响因素:液体密度、液体深度、液体高度七、作业设计1. 液体压强的计算:题目:一个底面积为0.5m²的容器中装有深度为2m的水,水的密度为1.0×10³kg/m³,求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答案:p = ρgh = 1.0×10³kg/m³ × 9.8N/kg × 2m =1.96×10⁴Pa2. 液体压强的应用:题目: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10N,物体在水中的深度为1m,水的密度为1.0×10³kg/m³,求物体在水中的压强。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 8.2 科学探究 液体的压强导学案【精品】.doc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 8.2 科学探究 液体的压强导学案【精品】.doc

8.2 液体的压强【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能总结出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解释相关现象。

3.通过自学和已有常识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连通器。

【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________Pa 10的物理意义是 。

2、增大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减小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二、新知学习(一)液体内部的压强体验活动:1、一个注满水的塑料袋,用手托其表面,你的感觉是什么?用手轻压它的侧面,你感觉到什么?2、在向一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内注水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3、将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浸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观察与思考:如图所示,A 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方扎上橡皮膜,B 图在侧边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在玻璃管内注入水,会出现右图所示的现象。

液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向 的压强;另一方面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 也有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你认为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跟那些因素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识压强计: ①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_U 形管压强计_.②原理: 当探头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 形管中两边的液面会形成高度差③使用方法:无力作用薄膜时,U 形管两液面高度差为0;用手压薄膜时,U 形管两液面会产生高度差;对薄膜的压强越大,U 形管两液面高度差越 ;例如图丙,当把压强计探头向下放入液体中时,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出现高度差,说明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__________的压强(向上、向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 8.2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学案沪
科版
一、温故知新
1、物理学中将_____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答案:垂直)
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有关(答案: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
3、压强的计算公式_________,单位________(答案:
帕)
二、名师解读点拨知识点1: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液体压强产生原因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注意】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知识点2:液体压强的测量液体的压强不容易观察,如何观察液体的压强呢?
【点拨】
如图所示,将玻璃瓶底去掉,换成薄膜附在玻璃管底部,在玻璃管中注入水后,会发现其底部薄膜向下凸出,正是由于液体的压强才使底部的薄膜发生形变、由此可见,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如图所示,将玻璃瓶侧壁的不同位置打三个小孔,会看到
水从各个小孔中流出,而且喷出的距离较远,这是液体对容器侧壁的压强的体现、说明,容器侧壁也受到液体的压强、对于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我们用液体压强计进行研究、液体压强计的结构如图所示、当探头的薄膜受压强的作用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产生高度差,高度差越大,薄膜受到的压强_________、(答案:越大)知识点3: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将探头保持在液面下同一深度不变,如图,改变探头的方向,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点拨】
不论探头转向何方,两液面高度差并不改变因此,我们得到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将探头由浅至深地向下深入,我们会发现液面高度差在不断增大,说明压强在不断增大、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用刻度尺量出水面下10 cm 的位置,将探头放在该处,观察此时两液面的高度差、再将另两个容器中分别倒入盐水和煤油,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盐水液面下10 cm处和煤油液面下10 cm处的位置,将探头分别放入煤油和盐水中,观察这两次两液面的高度差分别是多大,并将这三组数据分别记录在下列表格中,进行比较、通过上述结果分析,我们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不同密度的液体,压强并不相同,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小结】
液体压强的特点:(1)同种液体,深度越大,压强越大;(2)同一深度的不同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3)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朝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知识点4: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根据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____________,压强的单位________(答案:p=ρgh Pa)【说明】
ρ是液体的密度,h是液体中我们要研究的那一点离液面的竖直距离、如图,求A点压强时,h是指由A到液面的垂直距离、【比较】
深度和高度液体的深度是指从液体中某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而不是从液体中某点竖直向上一直到容器壁的距离。

如图所示的A点,它的深度不是5cm,应该是10cm,而高度却是8cm。

【易淆点】
液体的压力和液体的重力液体的压力并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力,如图所示是不同形状的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和液体重力G的关系。

【注意】
求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时,应先根据公式求出液体的压强,再根据求出压力。

三、拓展整合创新类型之一: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例1】
(05年无锡)如图为U形管压强计的示意图。

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某种液体中慢慢下移时,两管中液面高度差逐渐增大,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将金属盒停在某一深度,并改变金属盒膜朝向时,两管中液面高度差不变,这表明在同一深度处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例2】
如图是几种不同渠堤的截面图,其中最不安全可靠的设计是( )
【解析】
对于同种液体,越深其内部压强越大,故在建造渠堤时,为了安全应建造成底部比上部宽。

【答案】
C
【变式题】
如下图所示,容器中盛有同种液体,液体在
A、
B、C三点产生的压强从大到小的正确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
【解析】
液体在其内部产生的压强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深度(或液柱高度)有关、要研究的三个点都在同种液体中,所以不必考滤液体密度的问题,只比较这三点在液体中的深度就可以、“深度”和“高度”不同:第一是测量起点不同,深度起点是液面,高度起点是被研究点;第二是测量方向不同,深度是从液面沿竖直方向向下到研究点的距离,高度是从研究点竖直方向向上到液面的距离、深度和高度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液面、【答案】
B、
A、C类型之二:综合应用创新
【例3】
一只u形管压强计中盛有水,将压强计金属盒置于某种液体10 cm深处时,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柱高度差是8 cm,则该种液体可能是哪种物质?(g=10 N/kg)
四、当堂检测反馈
1、三只U形管压强计,管中分别装有不同的液体,当用它们来测定某液体同一深度的压强时,则液面高度差最大的是( )
A、装酒精的压强计
B、装水的压强计
C、装水银的压强计
D、无法确定
【解析】
三种液体中酒精密度最小,因此液面高度差最大
【答案】
A
2、如图所示的四个碗中均盛满水,用力的示意图表示了碗壁上所受的水的压力,大体来说,其中正确的应该是( ) 【解析】
碗壁受到的压力方向应垂直于碗壁,而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答案】
C
3、将u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放人液体的某一深处,改变金属盒橡皮膜的方向,这时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______,这说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__。

【答案】
不变相等
4、光缆通信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通信方式,1997年我国首条海底通信光缆铺设成功。

如果该光缆在水下17 m深处,则光缆外面的包裹材料至少应能承受多大的压强?(海水密度为
1、03lO3kg/m3,g=10 N/kg)
【答案】
p=ρgh=
1、03103kg/m310 N/kg17 m=
1、75105Pa
5、如右图所示的容器中,计算底部
A、
B、
C、D各点的压强分别为多少帕斯卡?(g=10 N/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