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后复习重难点指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新)沪粤版物理九年级《13.3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公开课(教案)

13.3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1.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流的单位。
2.认识电流表,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教学重点:电流的单位及正确使用电流表。
教学难点:电流表的读数。
两节干电池、开关一个、小灯泡一个,导线假设干、示教板〔插件〕、演示电流表。
一、新课引入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电流〞一词,那么什么是电流?怎样才能知道电路中电流的大小?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什么是电流1.与水流类比,介绍什么是电流。
2.电流是有方向的。
〔1〕实验演示:将指针居中的演示电流表、小灯泡、电池、开关连成一个电路。
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让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方向;将电池的正负极调换,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再让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方向。
启发学生认识到电流是有方向的。
〔2〕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3〕电路中的电流方向:①结合串联电路的实物图,分析说明电流的方向和路径;②让学生在电路图上独立画出并联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并具体说明电流的路径。
③板画一并联电路,让学生找出电池的正负极,标电流的方向。
3.电流强弱:演示活动1。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认识到电流是有强弱的。
4.电流的符号和单位。
阅读课本p56,熟悉电流的符号和单位。
练习电流单位的换算。
探究点二怎样测量电流1.对照实验台上的实物,阅读“实验室常用电流表使用说明书(节选)〞,认识电流表,并完成教材p58上的填空。
2.了解电流表的接线柱、刻度盘和使用方法。
3.电流表的接法与读数:〔1〕“会读〞:读数的方法:一看量程,二看分度值,三读数。
利用自制的表盘模型训练读数。
〔2〕“会接〞:①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②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不能超过其量程;④严禁将电流表与电源或用电器并联。
4.练习使用电流表,分别用电流表的不同量程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练习读数,并比较两次测量结果,认识合理选择量程的必要性。
提醒:〔1〕在不超过最大测量值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较小的量程测量,对于同一个电流表来说,量程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2〕在不能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可先用最大的量程试触,根据情况选用适宜的量程。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13.1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通过摩擦、接触、感应等方式使物体带电。
2. 电荷的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利用导电体、绝缘体、避雷针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掌握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毛皮和橡胶棒、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闪电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闪电的产生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课堂实验: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4. 例题讲解:运用教材中的例题,讲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静电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3.1 从闪电谈起一、静电现象的产生1. 摩擦起电2. 接触带电3. 感应带电二、电荷的种类1. 正电荷2. 负电荷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四、静电的防止和利用1. 利用导电体、绝缘体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2. 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3

13.3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与车流、水流的类比了解电流的概念。
知道电流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了解身边常见的电流值。
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方法, 能正确读数, 并知道如何保护电流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 掌握电流表的使用。
通过对电流表使用说明书的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设计思路通过与水流的类比使学生认识电流, 了解电流是有方向、有强弱的。
通过对一些家电用器电流值的介绍, 让学生了解电流强弱的含义;通过阅读电流表的使用说明书, 让学生了解使用说明书的作用, 为他们在生活中能根据使用说明书操作家用电器打下基础;通过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活动,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进一步熟悉对电流表的使用。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教学重点 : 电流表的认识和使用。
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对电流表的观察和阅读使用说明书, 学会使用电流表。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教学难点: 电流表的读数。
教学策略: 阅读电流表使用说明书来明确电流表的使用。
教学资源学生电源、电流表、导线、开关、小灯泡两盏、示教电流表两个。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一、认识电流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定义: 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的电荷多少来表示电流的大小。
用字母I 表示。
3.单位:安培, 简称安, 符号A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1A=103mA1mA=103μA二、认识电流表电流表使用规则(1)使用前观察电流表的量程、分度值和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2)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3)电流应从正接线柱流进, 从负接线柱流出(4)所测电流不能超过量程(使用时用大量程试触法选择量程)(5)电流表不能与电源直接相连三、测量电流。
13.2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教案-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教案:13.2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来自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的第13章,第2节。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电路的组成和各种连接方式。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路的概念: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组成电路。
2. 电路的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
3. 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断路)、短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路的概念,知道电路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
3. 让学生能够判断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电路的连接方式,电路状态的判断。
2. 教学重点:电路的概念,电路的连接方式,电路状态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用电器(灯泡、电动机等)、开关、导线、电池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电路图、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电路的组成。
2. 知识讲解:(1)电路的概念:讲解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组成电路。
(2)电路的连接方式:讲解串联和并联的概念,并用教具展示两种连接方式。
(3)电路的状态:讲解通路、开路、短路的概念。
3. 例题讲解:用教具演示一个电路,让学生判断电路的状态。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学具搭建一个电路,并判断电路的状态。
5. 知识巩固:让学生画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名称。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电路的概念2. 电路的连接方式3. 电路的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判断下列电路的状态,并说明原因。
(1)一个灯泡和一个开关串联连接。
(2)一个灯泡和一个开关并联连接。
(3)两个灯泡并联连接,中间有一个开关。
2. 答案:(1)通路,因为灯泡和开关串联,开关可以控制灯泡的通断。
(2)通路,因为灯泡和开关并联,开关不能控制灯泡的通断。
(3)通路,因为两个灯泡并联,开关可以控制其中一个灯泡的通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路的概念、连接方式和状态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电路的连接和判断还存在困难。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13章 探究简单电路复习重难点指导 粤教沪版

章后复习重难点指导
一、画电路图的注意事项:
①电路元件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不能自造符号;②要注意所画符号和实物的对应性;③合理安排电路元件符号,使之均匀分布在电路中,具有对称性,特别注意元件符号一定不能画在电路的拐角处,且导线尽量避免交叉;④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要横平竖直,力求把电路图画得简洁、美观、大小比例适中。
二、两种基本电路的比较:
电
三、列表对比法——电压与电流的比较:
I
在电源两极间产生,使自由电
发生定向移动,是形成电流的
(V)
量仪表与符号
n
四、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异同:
不
接
使用前都要观察量程和分度值,都不。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13.1从闪电谈起学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13.1 从闪电谈起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的第一节“从闪电谈起”。
本节主要介绍雷电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包括云层带电、雷电的形成、电流的种类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常见的电现象,理解雷电的本质,并掌握电流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雷电的形成过程,知道云层带电现象;2. 掌握电流的分类,理解直流电和交流电的特点;3.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雷电的形成过程,电流的分类及特点。
难点:云层带电现象的原理,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闪电演示仪、电流演示仪。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闪电视频,让学生感受自然界中的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云层带电现象,解释雷电形成的原理;(2)讲解电流的分类,直流电和交流电的特点;(3)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闪电是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雷电现象的物理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关于电流分类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与雷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极光、电磁波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雷电的形成过程;2. 电流的分类及特点;3. 闪电与电磁波的联系。
七、作业设计1. 描述雷电的形成过程,并用图示表示;2.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直流电和交流电应用实例;3. 分析一道关于电流的物理题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创新思维;3. 针对学生的兴趣,提供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学案。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13.5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学案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 13.5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第五节“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
具体内容包括:电压的概念、电压的单位、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以及电路中电压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压的概念,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的能力。
3. 通过对电压知识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压的概念、电压的单位、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以及电路中电压的测量方法。
难点:电压表的正确使用,以及如何从测量数据中分析并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电压表、电路图、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电路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电压的思考。
2. 知识讲解:讲解电压的概念、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强调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并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电压知识的掌握情况。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电压数据,引导学生从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电压的测量方法。
6. 板书设计:电压的概念、电压的单位、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以及电路中电压的测量方法。
7. 作业设计:(1)课本课后练习题: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课堂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电压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电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电路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实验演示、随堂练习、课堂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压的概念、电压的单位、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以及电路中电压的测量方法。
沪粤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3节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教案

教案:沪粤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3节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3节《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
2. 详细内容:(1) 电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安培(A)、毫安(mA)和微安(μA)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 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 电流的测量实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流的概念,掌握电流的表示方法。
2. 学会安培、毫安、微安单位之间的换算,能正确使用电流表进行测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流的概念、电流的表示方法、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教学重点:电流的概念、电流的表示方法、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桌、实验手册、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流现象,如照明电路、手机充电等,让学生感受到电流的存在。
2. 知识讲解:(1) 介绍电流的概念,讲解电流的表示方法。
(2) 讲解安培、毫安、微安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讲解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电流的测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电流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概念。
2. 电流的表示方法。
3. 安培、毫安、微安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 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电流的概念,并给出电流的表示方法。
(2) 完成安培、毫安、微安单位之间的换算练习。
(3)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实验中的电流值。
2. 答案:(1) 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的表示方法有安培(A)、毫安(mA)和微安(μA)。
(2) 1A = 1000mA,1mA = 1000μA,1μA = 1000n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后复习重难点指导
一、画电路图的注意事项:
①电路元件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不能自造符号;②要注意所画符号和实物的对应性;③合理安排电路元件符号,使之均匀分布在电路中,具有对称性,特别注意元件符号一定不能画在电路的拐角处,且导线尽量避免交叉;④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要横平竖直,力求把电路图画得简洁、美观、大小比例适中。
二、两种基本电路的比较: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图示
连接方
式
首尾依次连接首尾并列连接
电路路
径
顺次流过每个元件分别流过每条支路
电路特
点
元件互相影响元件互不影响
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
路开关控制该支路
三、列表对比法——电压与电流的比较:
物理量
比较电压电流
符号U I
含义在电源两极间产生,使
自由电荷
发生定向移动,是形成电流的原因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
电荷量
单位及符号伏(V) 安(A) 测量仪表与符号电压表
电流表
特点
串联电路U=U1+U2+…+U n I1=I2=…=I n
并联电路U1=U2=…=U n I=I1+I2+…+I n 四、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异同:
电流表电压表不
同
点
符号
用途测电路中的电流测电路两端的电
压
连接
方式与被测电路串联,决不允许
直接接在电源两极
上与被测电路并联,可以直接
接
在电源两极上
量程0~0.6A 0~3A 0~3V 0~15V
温馨提示电阻很小(一般认为是0),
电路中
看成通路(短路或导
线)
电阻非常大,电路中一般看成开(断)路
相同点使用前都要观察量程和分度值,都不能超量程,都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