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 湘教版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海陆分布与气温 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海洋表面和陆地表面温度的
变化有很大不同。纬度相同的地方,在夏季,海洋上的 气温和陆地上的气温那里更高? 冬季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上,气温是什么样的关系? 为什么夏季人们喜欢到青岛来避暑? 全国大部分地区是7月份最热,可青岛却8月份最热,你 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海洋的高温月份和低温月份出现的比陆地早还是迟?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地形地势与气温(高度的变化及阻挡作用) 你能就上述两方面举出例子吗?
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多?
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多少?
三、降水
2.降水形成的主要条件 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 空气上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
3.降水的主要类型
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
地形雨
对流雨
锋面雨
66.50
900 北寒带 北极圈 北温带 北回归线
热• 赤带 道
南回归线 南温带
南极 圈 南寒带 900
2.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
亚欧大陆
亚欧大陆的沿海降水 多 ,内陆降水
一般来说,濒临海
洋的地方气候湿润,
但也有的地方好像不
是这样的。
如非洲撒哈拉西海
岸、澳大利亚西海
岸……。这是为什么
呢?
P83
少。
观察与思考
一个地方的黑夜和白昼为什么会交替出现?
太 阳 光 线
观察与思考
地球公转的轨道近似什么形状?方向怎样?周期?
观察与发现
3月21日 春分
a
b 6月22日
夏至
900N
B AC
D
900S
d
12月22日 冬至
c
9月23日 秋分

湘教版地理 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湘教版地理 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南 夏至
春分/秋分
冬至

夏至

冬至

冬至
夏至

冬至
夏至
阳光照射屋内面积 旗杆影子 楼房间距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 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017青岛
【2015青岛】说出此时北半球是什么节气?
60oW 90oW 120oW
30oW
150oW
0o
30oE
150oE
南北回归线到 南北极圈之间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

南、北 寒带
南北极圈以内


将地球上的五带与其气候特征用直线连接起来。
热带
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北温带和南温带
气候终年炎热
北寒带和南寒带
气候终年寒冷
非洲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欧洲大部分地区 位于哪一个带?绝大部分位于南寒带的是哪个洲?




你居住的地区属于哪一个带?那里有太阳 直射现象吗?每年哪个时间段昼长夜短?
(1)如图,山麓B处与山顶A处的相
对高度为5000米。如果B处的气温为20℃,那
么A处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20-5000÷100×0.6
A
=20-50×0.6
=20-30
=-10℃
B
(2)分析下表各种气候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
气候现象
影响因素
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海陆因素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 地形地势因素
的地方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充沛,地形地势因素
而东侧降水稀少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 陆终年冰雪覆盖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件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件 (新版)湘教版

北寒带:__6_6_._5_0N至__9__0__0N; 南寒带:_6_6__.5__0S至__9_0___0S;
K12教育资料
13
课堂活动P70 4、读下图,按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②在地球上的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的是___热_带__ ,出现极 昼、极夜现象的是___北_寒__带和___南_寒__带。
K12教育资料
14
课堂活动P71
5、将地球上的五带与其气候特征用直线连线起来。


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北温带和南温带
气候终年炎热
北寒带和南寒带
气候终年寒冷
K12教育资料
15
在地球上的五带中,非洲绝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 非 洲
K12教育资料
16
在地球上的五带中,欧洲绝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 欧洲
K12教育资料
① 找出地球上五带的范围:
热带:__2_3_._5_0S至K12_教2育_资3_料._5__0N;
12
① 找出地球上五带的范围:
热带:__2_3_._5_0S至_2_3_._5__0N;
北温带:_2_3_._5__0N至__6_6_._5_0N;南温带:_2_3_._5__0S至__6_6_._5_0S;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K12教育资料
1
同一时间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真冷啊,挤一起晒 晒太阳还暖和!
北极地区
太热啦,洗个凉水澡, 啃块大冰块还不过瘾!
广州动物园
K12教育资料
2
你认为哪里更热?
太阳高 度角
更热
A
斜射
K12教育资料
B
直射 3
何处得到太阳光热最多?何处最少? 太阳高度一样吗?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件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件湘教版

一处的太阳高度大?哪一处单
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2)在希腊语中,“气候”
一词原义为倾斜,指的是由于
太阳对在地面的投射角度不同
而造成各地冷暖的差异。议一
议,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 A处太阳高度大,A处获得
这与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
的太阳光热多。 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冬
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太 阳 光 线
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
如下图,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插入甲、乙两个盒子中的沙 土,同时在阳光照射20分钟后,两个温度计的显示的温度 会一样吗?为什么?
不会一样。左图 阳光直射沙土, 获得光热多,温 度高,右图阳光 斜射,温度低。
假如这是一束阳光,哪里更热?
斜射
太阳高度 角
更热 直射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2、地球公转是直着身子转,还是斜着身子转? 地球公转是斜着身子转。 使得太阳有时直射南半球, 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 赤道。产生了四季。
√B
A
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太阳直射点是在 什么范围之间移动?
3月21日 春分
a
b 6月22日
夏至
900N
B AC
D
900S
d
12月22日 冬至
地 球 上 的 五 带
(1)对照“地球公转示意”图,说出太阳光线分别直射 在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上的日期。
(2)哪一天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现象?
(3)在你居住的地区,每年5月1日、10月1日的昼夜长短 情况如何?
(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图,填
五写带。名称
范围
太阳直射情况 极昼极夜现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材,主要介绍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教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各种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并理解气候现象的复杂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各种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并理解气候现象的复杂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难点: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气候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材料。

2.投影仪和教学课件。

3.相关气候实例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候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影响气候因素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气候实例,分析并说明影响该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生可以结合教材和教辅材料,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湘教版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生活小体验
今天中 午真热
啊!
是啊,不过早晨 来的时候还挺凉
呢。
光影对吗?
假如这是一束阳光,哪里更热?
斜射
太阳高度 角
更热 直射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何处得到太阳光热最多?何处最少?
A

B
C

D 光
E
太阳高度角:a>b >c 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少:a>b >c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 海拔因素
的地方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充沛, 地形因素
而东侧降水稀少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 纬度因素 陆终年冰雪覆盖
五.人类活动与气候
讨论;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良恶性影响有哪些?
B 郊A区
市区
郊A区 B
效果检测
反映各地气候特点的 气候要素是 和 。
气温 答案:
降水
9月23日 秋分
秋分
你能说说重庆今天昼夜长短情况吗?
昼短夜长
随堂练习 ①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现象的这一天 是_1_2_月_2_2_日。 ②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现象的这一天 是__6_月_2_2_日。 ③我们居住的重庆5月1日、10月1日的昼夜长 短情况分别是__昼__长__夜__短___、__昼__短__夜__长___。
面对南极看地 球自转方向
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自西向东 ; 2、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一天(24小时) ; 3、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 逆时针 方向;
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成 顺时针 方向; 4、地球自转产生 昼夜交替 现象。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地球自转
概念
旋转中心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产生的现象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1课时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1课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知道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突破措施:观察法、问题引导法、演示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二、讲授新课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从早晨到中午再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的变化是怎样?(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设问: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呢?(早晨、晚上,中午太阳的照射角度不同)用手电筒按照不同的角度照射墙壁:先直射,后斜射,引导学生观察墙壁上光线明亮程度的不同,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墙面上光照明暗程度不同,直射时光束明亮而集中,斜射时光束分散而暗淡)有谁观察到或能解释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异?(手电筒照射的角度不同)利用P78图4-18 ,让学生比较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同对地面所获得的热量的影响。

教师在此引出并简单介绍什么是“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活动:做教材P79活动第二题:总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弱。

强调: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因而从低纬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课后活动:指导学生做教材P79活动题“太阳高度与气温”。

出示表格如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地过的知识讨论“地球自转运动”和“地球公转运动的不同”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做教材P81活动题“演示昼夜更替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昼夜更替是关键。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第三节 影响气候主要因素(共44张PPT)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第三节  影响气候主要因素(共44张PPT)
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_球__体__,各地获得的 __太__阳__辐__射___不同。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黑夜
白昼
晨昏线:晨线---黑夜向白天过渡;昏线—白天向黑夜过渡。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一天

3、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 逆时针方向; 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成 顺时针 方向;
二.地球的运动 与气候 2、地球的公转
①地球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转? 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转。 ②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多少? 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66.50。
二分二至日
学习注意点:
1、节气名称:二分 二至? 2、日期/时间 3、直射纬线 4、昼夜情况描述 5、如何判断
由于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得太阳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 射北半球,有时直射赤道。总的来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移动。
4、地球自转产生 昼夜交替现、象太。阳东升西落、时差
地球自转
概念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轴
自西向东 一天 产生昼夜更替、时差等
探究:如何在自转的侧视图、俯视图中分清方向,画出自转自转方向。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1、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对气候的影响:产生_昼__夜__交__替__现象,影响 一个地方太阳辐射的强度,导致天气的变化。
第1课时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地球的自传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的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垂直(90°)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 辐射最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最大水汽量所具有的压力。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
而减小。 4、相对湿度:
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
压之比的百分数,用 f表示,即: f = e /E ×100%
—相对湿度大小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
的程度,当 e 不变时,气温升高饱和水汽
压增大,相对湿度减小。
(二) 湿度经向分布
F
• 水汽输送
•大气的水汽源主要 在副热带高压带的 海洋上(蒸发显著 大于降水), • 过剩的水汽被输送 到近赤道带和中、 高纬度地区(降水 大于蒸发);
经向通量
precipitation Eve-transportation
• 就年平均而言

降水
• 北半球低纬热
带地区的降水和
蒸发
蒸发几乎相等;
4、高纬度少雨带:气温低,蒸发弱,大气含水 汽少,一般年降水量不到 300 mm 。北极区的年 度降水大于南极大陆。
降水的空间分布
(四)海陆分布的降水效应
1 临近海洋的大陆产生降水的条件:
• 临近大陆的海域温度大于陆面: 陆面上空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
• 大气环流能够产生由海洋流向大陆的水汽输 送:
—云量的多少与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等 因素有关。 晴天:0~4; 多云:5 ~ 8;阴天:9~10 。
• 云量带: 赤道多云带:上升气流,热对流,云量 6; 纬度 20 ° ~ 30° 少云带:下沉气流,云量 4 ; 中高纬多云带:气团、锋面频繁活动, 云量 6 ~7 。
降水的空间分布
1、赤道多雨带:赤道及其两侧,是全球降水最 多的地带,年降水量约 2000 —— 3000 mm ;
季风现象。 • 以西南季风形式影响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中
南半岛、菲律宾群岛北部和我国西南地区。 • 其中南亚季风分为两支:
一支由阿拉伯海吹向印度半岛,西南风; 一支由孟加拉湾吹向中南半岛沿阿拉干山脉折 向西北方向,西南风变为东南风 。
东亚季风: • 东亚季风主要有与海陆的热力差异而引起 的亚洲东部的季风。 • 影响区域范围:
与风向有关;
• 有利于气流抬升至凝结高度的大气垂直层结 状况:与大气层结状况有关。
• 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特征:
• 热带大陆—
赤道两侧是降雨最多的地区,1000-
2000mm/y 东风带里大陆东岸的降水比西岸 降水多;西岸及其附近洋面上,来自于大陆大 陆信风气 流的影响, 气候干燥少雨。
• 中纬度地区— 大陆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气流的 影响
季风分类 海陆季风: 海陆间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风。
行星季风: 行星风系在一年中随太阳直射点变化而有 显著的南北移动,在两个行星风系交接地 区发生风向的季节性改变的现象。又称赤 道季风或热带季风。
• 高空季风: 补偿低空海陆季风引起的质量的流入和 流出而在 高空所发生的风向随季节变化 现象。
• 高原季风: 高原同它四周自由大气间冬、夏产生的 热力环流所引起的盛行风向。
水分小循环:海洋和陆地上的水蒸发成为水汽,成 云致雨,最后又将落到海洋和大陆上,称为小循 环
• 水分平衡方程 多年平均的蒸发量和降水量在全球范围内是完 全平衡的。
海洋上:Rm=Em-f 陆地上:Rl=El+f 多年平均:Rm+ Rl=El+Em
在水分循环中, 地表径流
f 等于水汽的水平净输送
Al=Af。
世界季风区
分布:约在 30°W — 170°E,20°S — 35°N 的范围, 其中以东亚和南亚的季风最显著。东亚季 风范围广、强度大,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南亚季风 (印度季风),夏季风强于东季风。
• 南亚为热带季风区,干湿季节转换明
显;
• 东亚季风区:南海-西太平洋一带为
热带季风区(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非洲季风区
夏 季 风
季风槽就是多雨的低压槽
夏季,在大陆地表形成 并保持的低压槽称为季 风槽,导致低层大气往 这个地带辐合,进而形 成雨带。

风 印槽



西南季风
西 太 高平 洋 副
东南季风
亚洲夏季风
极地气团 T
U
梅雨锋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西太平洋副高
S (夏威夷高压)
西南季风 R
Q 马斯克林高压
过赤道流
O P 南太平洋副高(澳大利亚高压)东南信风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分布区
东亚季风 东亚
南亚季风
青藏高原以南(南亚、 我国西南部分地区)
成因 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 行星风系季节移动
夏季 东南风(海洋→陆地) 西南风(海洋→陆地)
气压 亚洲低压切断副高, 盛 变化 使其只保留在海上 行 风 冬季 西北风(陆地→海洋)
中国、日本、朝鲜、苏联 远东地区和北太 平洋西部沿海岛屿的气候有巨大影响。
冬季风的南界 :位于日本海以南的海上— 菲律宾群岛中部和马来西亚半岛一线。
夏季风的北界: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 山至青藏高原南侧和东侧一线。
• 季风特点: 冬季风影响下,多晴朗、干燥的天气;
夏季风影响下,天气潮湿、多雨,在沿海和 山的迎风面雨量丰富,而广大的内陆地区 天气多干燥、少云。
六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三节 海陆分布与气候
第五章 海陆分布与气候
一、海陆物理特性的差异 二、海陆分布的温度效应 三、海陆分布与大气水分 四、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 五、海陆间水分平衡和水分循环
一 、海陆物理特性的差异
较强的吸
收和一定的透射能力。
冬 50°N 季 40°N 风
30°N
20°N
10°N

亚洲高压



西北风


东北风
• 夏季风:
1 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控制,太平洋副热带高 压西伸北进,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成为亚 洲东部的偏南风,比冬季风弱, 称为副热 带季风。
2 源于澳大利亚高压,越过赤道后,在南海 和西太平洋地区成为西南气流,与北方冷 空气配合,在长江流域形成梅雨锋,称为 热带季风。
• 两半球热带地
区以外的地区蒸
发量的不足基本
上是由南半球热
带地区蒸发的过
量水汽量来补偿;
• 水分循环系数K: 区域内降水量与外来降水量之比;
从外部进入到区域内的外来 水汽被大气环 流带走之前,在该区域内以降水形式降落 的次数。
K=R/Ra • =1+(E-C2)/(C2+f) 人类活动对区域降水的影响?
1月份
7月份
三、海陆分布与大气水分 1 空气湿度、云和降水的经向分布: (一)湿度的表示方法
1、水汽压: 指大气中水汽部分的分压力,。空气中水汽 含量越多,水汽压越大。 2、绝对湿度: 指单位体积湿空气所含有的水汽质量,又称 为水汽密度。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绝对湿度 就越大。
3、饱和水汽压: 指一定体积空气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能容纳
2、副热带少雨带:南北纬 15°— 35 °地带, 受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流和信风影响, 干旱少 雨,年平均降水量 500 mm 以下,此带的大陆 西岸和内部更不到 200 mm,但大陆东南部受季 风、地形影响,可形成多雨中心;
3、中纬度多雨带:大陆西岸受西风控制,大陆 东岸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500 — 1000mm ;
亚洲季风区
东亚大陆-日本一带为副热带季风区,冬 季30以备盛行西北季风,以南东北季风 ,夏季西南季风或东南季风。
澳洲季风区
季风区分布以大陆东岸和低纬度地区 最为明显,大陆西岸和高纬度地区不 明显?
2 亚洲季风的主要成员 南亚(印度)季风、东亚季风季风:
南亚(印度)季风: • 主要是行星风系的季节变动出现的亚洲南部的
海陆热容量的差别: 海洋的热容量大
水体中存在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海水混合过程的三种方式:
分子混合、 涡动混合、 对流混合
海陆表面的粗糙度不同
二、海陆分布的温度效应
1 纬圈平均温度的经向分布
• 大气温度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 分布都是不均匀的。
受纬度、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大气环 流、洋流等因素影响。 • 热赤道:各纬圈平均温度达到最高点的 联线,是一条环绕全球不规则的曲线, 且 位于北半球。
大气环流逐年变化的强弱,东亚季风的南北 界线变化很大。
• 冬季风: 蒙古冷高压控制,大陆高压和阿留申低压 强大。在亚洲大陆东部和北太平洋西部形 成范围广大的海陆季风环流。
一般发生在每年的11-3月。 冬季风强弱决定于冷性高压的强度和移动 情况。
冬季风的风向和不同地区相对于高压中心 的位置不同。
60°N
,大陆西岸降水(500-1000mm/y)比东岸 多;东 岸(250-5000mm/y)。受季风环流 的控制,降水具有明显的年变化特征.
四、 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
1 季风及其分类 季风的英文名称是 “monsoon”,源自阿 拉伯语 “mausem”,意为季节。
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 节而有显著改变,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 称为季风。 季风是由于海洋与大陆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形成 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 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
三、 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
季风定义: • 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120o; • 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
• 至少在1月与7月中有一个月的平均和成风 超过3m/s;
• 在5o经纬度矩形内, 这两个月中每个月气 璇与反气旋的交替出现至少每两年一次。
气压 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 变化 压,使其只保留在海上
东南信风越过 赤道转为西南风 东北风(陆地→海洋)
东北信风
四、海陆间水分平衡和水分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