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战略观

合集下载

三国时期的军事策略与战争思想

三国时期的军事策略与战争思想

三国时期的军事策略与战争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时期。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频繁而激烈。

为了在乱世中求得胜利,各个势力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军事策略和战争思想。

本文将从三国时期的军事策略和战争思想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三国时期的军事策略1. 韬光养晦在三国时期,韬光养晦被视为重要的军事策略之一。

这一策略强调暂时避免与强敌正面交战,而是采取巧妙的防御手段来保存军力。

例如,魏国的曹操常常在战略上采取防守为主的策略,等待时机出击。

2. 依山击虎对于地形复杂的战区,三国时期的诸侯们善于利用地形优势进行作战。

依山击虎的战略指的是以山地为依托,利用山地地形防御来克制敌军。

蜀国的刘备便是采取了这一策略,利用蜀地山区的地形,在汉中、巴蜀等地与敌军周旋。

3. 强攻要害强攻要害是三国时期常见的战略之一。

各国诸侯通过抓住敌方要害地区,进行突袭攻击来达到战略目的。

例如,吴国的孙权在与刘备争夺荆州时,选择袭击襄阳,逼迫刘备放弃荆州。

4. 分而治之分而治之是三国时期的典型军事策略之一。

指的是将对手势力进行分化,以削弱其实力。

曹操在与刘备对峙时,采取了分化刘备势力的策略,通过拉拢、威胁等手段,使刘备的势力内部出现裂痕。

二、三国时期的战争思想1. 兵法思想各国在三国时期的战争中,普遍运用了兵法思想。

兵法思想强调灵活运用兵器,善于奇袭和伏击。

三国时期的著名兵法家陆逊提出了“勿谓敌之不来,应之以不可来”的战争思想,即提前预测敌军的行动,并做出相应的阻击。

2. 运筹帷幄运筹帷幄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争思想之一。

各国诸侯注重整体战略的规划和决策。

曹操是运筹帷幄的代表,他以杂剧《蒋门传》中的蒋干作为自己的化身,强调了军事计划的重要性,通过精准的计谋战胜强敌。

3. 知己知彼各国诸侯在面对敌人时,十分重视了解对手的情报。

在这一战争思想的指导下,诸侯常常派遣间谍或斥候深入敌军内部,收集情报。

例如,刘备的谋士诸葛亮通过对敌情的详细了解,为刘备提供了准确的军事情报和谋略思路。

《三国演义》常考知识点

《三国演义》常考知识点

《三国演义》常考知识点三国演义常考知识点1. 三国时期的背景- 东汉末年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导致天下大乱。

- 黄巾起义爆发,标志着末年社会动荡的开始。

- 曹操、刘备、孙权等人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2. 重要的战役和战略- 赤壁之战:刘备和孙权联军成功击败曹操的大军。

- 美人计:诸葛亮在博望坡上放风筝,利用风向预测曹操的进军方向。

- 诸葛亮火烧新野:通过火烧新野,消除了对手的后顾之忧。

- 长坂坡单骑救主:赵云以一当十,成功救出刘备。

- 五丈原会战:刘备病重,将自己的军队交给了诸葛亮,为蜀国的未来奠定基础。

3.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 刘备:汉室宗亲,人称刘皇叔,仁德之君,建立了蜀汉政权。

- 关羽:刘备的义兄,武艺高强,被誉为武圣。

- 张飞:刘备的义弟,勇猛无比,擅长单挑。

- 赵云:身世神秘,威武之师,常常为刘备出生入死。

- 曹操:权谋高手,一度统一北方,为魏国奠定基础。

- 孙权:东吴的创立者,睿智果断,成为魏、蜀一方的重要对手。

4. 著名的典故和故事情节-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

- 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的智囊,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

- 千里走单骑:赵云救援刘备的壮举。

- 七星坛造船:孙权帮助刘备造船,用以击败曹操的计策。

- 十面埋伏:诸葛亮在定军山设下十面埋伏,成功击败了曹军。

5. 主题和价值观- 忠诚与仁义:三国演义中许多英雄都以忠诚、仁义和大义为依归。

- 计谋与智慧:各方人物都运用了多种计谋、智慧来战胜对手。

- 英雄主义与牺牲:英雄们常常抱着不怕牺牲、为国家和家族着想的精神。

6. 影响与传承-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经久不衰,被广大读者喜爱。

- 三国演义的题材也被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思维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思维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思维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富盛名的文学作品,也被视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描述了三国时期各个势力间的斗争与战争,同时也展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导者和其战略思维。

本文将解析《三国演义》中几位重要角色的领导力和其应用于战争中的策略思考。

1. 关羽:忠诚与军事才能并重关羽是刘备帐下最忠诚且备受尊敬的将军之一。

他以武艺高强和心系刘备为特点,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

关羽在制定军事计划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例如攻打荆州时采取奇袭战术来击败曹操。

他始终保持对团队成员的严格管理和责任心,激发了士兵们更大的战斗潜能。

2. 刘备:智谋统筹与赢得民心刘备是《三国演义》中备受推崇的主角之一。

他以谋略和智谋统筹著称,善于根据形势调整策略并与各方建立良好关系。

刘备在聚集人才、拓展势力、建立联盟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领导能力。

他通过坚持儒家思想的仁爱原则,赢得了民心和士兵们的忠诚,使得自己的势力逐渐壮大。

3. 曹操:胸怀宽广与变通应对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极具争议性的角色之一。

尽管被描绘为野心勃勃且冷酷无情,但他的胸怀宽广和出色的战略思维不容忽视。

曹操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军事战术,并在决策时考虑多个因素。

他通过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成功地稳定了国内局势并让自己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4. 孙权:卓越的外交手腕与长远目光孙权是东吴创立者,他展现了卓越的外交手腕和长远目光。

孙权善于处理内外事务,重视与其他国家的联盟关系。

他通过与刘备建立三个桃园结义的联盟,成功对抗曹操并在之后统一了江东地区。

孙权的领导力也体现在他尊重诸侯、注重士兵培养以及制定适应时代背景的战略决策。

结论《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领导者形象,这些领导者不仅具备出色的战略思维和智慧,还能巧妙运用自身特点来赢得民心和统一势力。

从关羽的忠诚与军事才能到刘备的智谋统筹、曹操的变通应对,以及孙权的外交手腕与长远目光,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不同类型领导者所展示出来的受人钦佩和学习借鉴之处。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历史背景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进行分析。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体现了智慧与智谋的较量。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等,都是具有高度智慧和战略眼光的人物。

他们通过巧妙的计谋和战略部署,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也在政治上赢得了人心。

例如,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和统一大局的能力,成功地建立了魏国,并成为了当时的权力核心。

而刘备则通过联合各方势力,共同抵抗曹操的侵略,最终建立了蜀国。

这些角色的智慧与智谋的较量,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曹操以权谋为主导,追求统一天下的目标。

他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包括间谍、谍报、联姻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刘备则以仁义为核心,追求天下太平的理想。

他注重人民的利益,以德行和仁爱感化人心。

孙权则更加注重稳定和发展,他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和联合各方势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使得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再次,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在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

在这个背景下,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权力和资源,不得不采取各种战略与谋略。

小说中的战争、政治斗争和外交手段,都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而展开的。

通过对这些战略与谋略的描写,三国演义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历史风貌,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观察。

最后,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战略思维却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例如,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我们可以学习刘备的仁爱和团结精神,通过联合他人的力量来克服困难。

三国时期的战略思想

三国时期的战略思想

三国时期的战略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时期。

在此期间,各个英雄人物都有自己的战略思想,这些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三国时期的战略思想。

一、反转计——孙策孙策是东吴开国之始的重要人物。

在他治理东吴期间,提出了许多有深远影响的战略思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反转计。

反转计指的是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情况下,突然向敌人后方进攻。

具体实施方式是将敌人拖入深远的地区,然后快速进攻敌人。

孙策在江东征战时,曾多次使用反转计。

比如说,在攻打黄祖的时候,孙策出兵攻打黄祖的水军,而黄祖没有预料到孙策的突然进攻。

这样一来,黄祖的军队就陷入了孙策的反转计当中,并最终被孙策打败了。

二、议论文——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宰相,以其才华卓越、谋略出众而著名于世。

诸葛亮提出的最为重要的战略思想便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诸葛亮提出的一种“制敌于不战”的战略,即在战争的前期尽可能地出谋划策,以让对方退让或疑惑,避免不必要的战斗。

诸葛亮有一次与曹操订立和约时,便采用了议论文。

他一开始就称颂曹操英明神武,以此表示蜀汉并不想与曹操开战。

接着,他开始推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力图让曹操轻易地相信,并终于订立了让三国史上极为著名的“割须弃袍”的协议。

三、曹操之“以逸待劳”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曹操的“以逸待劳”思想被誉为三国时期战争中的良策。

“以逸待劳”指的是在战争之初不要急于进攻,而是要利用已有的条件,消耗对手的精力和耐力,以此争取到优势的地位,最终获得胜利。

曹操在征战的过程中,经常使用“以逸待劳”的战术。

他在打赤壁之战时就是以三十万大军逼迫孙权,消耗了孙权的军力,最终通过诡计战胜了孙权。

四、刘备的“观变”思想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个具有智慧的人物。

他提出的“观变”思想是非常实用的。

“观变”指的是在战争中时刻关注形势的变化,随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应对出现的新情况。

刘备在征战中经常使用“观变”思想。

《三国演义》:分析战略思维与领导力

《三国演义》:分析战略思维与领导力

《三国演义》:分析战略思维与领导力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包括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也展现了丰富的战略思维和领导力。

本文将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其中的战略思维和领导力,并从中汲取启示。

一、背景介绍在《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进行着复杂而激烈的斗争。

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战略计划和领导核心。

背景介绍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

二、战略思维分析1.战术应用:在《三国演义》中,各个势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经常采取各种巧妙的战术手段。

例如关羽水淹七军、诸葛亮空城计等。

2.实施步骤:成功的战略往往涉及一系列步骤和决策。

例如赵云保护刘备远走高岸的过程中,需要做出多次抉择,并迅速做出行动。

3.外交手段:除了军事手段,各个国家还运用外交手段和其他势力进行联盟、疏离等。

例如诸葛亮借东南风来赐教孔明。

三、领导力分析1.領導核心特质:《三國演義》通過塑造不同人物形象,展示了领导者不同的特点和能力。

例如曹操的胆略与智谋、刘备的仁义与宽容、孙权的灵活与坚持等。

2.行動力與決斷能力:在战乱时期,领导者需要迅速做出决策并付诸实践。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战略家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行动力和果断性。

3.团队管理:领导者能否有效地将团队成员进行协调、指导和激发潜力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对《三国演义》中团队合作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更多领导能力。

结论通过研究《三国演义》,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战争时期的战略思维和领导力实践。

这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包括战术应用、实施步骤、外交手段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同时,领导者的核心特质与能力也值得借鉴和学习。

总结出《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战略思维和领导力对现实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注:本文仅从小说角度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战略思维和领导力,某些内容可能并非历史事实的准确反映。

请读者谨慎参考。

三国演义智谋与权谋的博弈

三国演义智谋与权谋的博弈

三国演义智谋与权谋的博弈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与社会风貌。

作品中,智谋与权谋成为三国时期各位英雄人物角逐权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智谋与权谋的博弈,旨在揭示历史人物们运用智慧与计谋争夺权力的策略。

一、智谋的博弈1. 諸葛亮:智谋之“龙”众所周知,蜀国丞相諸葛亮被称为“卧龙”,正是由于他的高超智谋。

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使蜀国在与魏国的对抗中占得先机。

例如,諸葛亮曾通过借箭与空城计成功击退了魏国大将曹操,展现出其非凡的智慧和胆略。

諸葛亮凭借智谋与计策,巧妙地应对战乱时期的种种挑战,为蜀国赢得了许多胜利。

2. 刘备:智谋与仁德兼备蜀国刘备也是三国演义中备受称赞的智勇双全之人。

他通过与蜀国丞相諸葛亮的联手合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谋,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刘备以其仁德和宽厚的胸怀,吸引了许多英雄豪杰的拥护和加入,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力量。

同时,他也运用自己的智谋来策划和谋划,实现了自己的雄图霸业。

二、权谋的博弈1. 曹操:权谋与治国能力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权谋手段狡诈、冷酷无情的代表。

曹操凭借其卓越的治国能力和出色的军事策略,统一了北方,成为魏国的奠基人。

曹操善于运用权谋手段,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也在政治上保持着巨大的控制力。

他运用手中权力,对内严密控制,对外积极扩张,使得魏国在三国时期成为一个强大的势力。

2. 孙权:权谋与外交手段与曹操不同,孙权作为东吴的创建者,更加强调外交手段的运用。

孙权善于利用联姻、交换、走私等手段,保持与他国的友好关系,为东吴拓展了外部资源和影响力。

他通过为周瑜任命荡寇将军,联合刘备等等策略,成功地击败了曹操的联军,确保了东吴的稳固。

三、智谋与权谋的博弈三国演义中,智谋与权谋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英雄角色争夺权力的主要手段。

蜀国丞相諸葛亮运用智谋来为自己的势力争取利益,同时也对魏国和东吴施展一系列权谋手段。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策略思维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策略思维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策略思维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描述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战争纷争为主线。

作品中涵盖了众多英雄豪杰以及各种智谋和策略的斗争,展现出了丰富的智慧与策略思维。

智慧与策略人物介绍1. 孔明诸葛亮孔明诸葛亮被称为“卧龙”,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智者之一。

他担任刘备的军师,出谋划策,在很多关键时刻根据敌我双方情况制定战略,并运用巧妙的计谋使刘备取得了许多胜利。

2. 曹操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具有高度智慧和战略眼光的人物之一。

他善于分析局势、把握机会并制定有效的战略计划。

尤其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虽然实力强大,但被刘备、孙权联合击败,这一事件反映了智谋和策略的重要性。

3. 刘备刘备是“桃园三结义”的主要人物,他在《三国演义》中具有远瞻卓识、善于倾听和接纳智者建议的特点。

他能够正确评估形势并寻求多方面的意见,最终制定合适的策略应对各种挑战。

智慧与策略案例分析1. 锦囊妙计在《三国演义》中,锦囊妙计是一种常见的策略手段。

一次重要的案例就是孔明利用锦囊计使曹操放走了刘备。

这个计策成功保护了刘备,也展示出孔明高超的智慧和巧妙运用策略的能力。

2. 声东击西“声东击西”是另一种常见的策略,通过制造假象欺骗敌人来达到自己目标。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利用声东击西之计,在巴丘以虚兵诱使曹操进攻新野,并趁机夺取汉中。

3. 过五关斩六将刘备为了求得荆州,不得不通过荆州守军的重重关卡。

孔明制定了一套过五关斩六将的计策,通过智谋和小手段成功通过了所有的难关并最终夺取了荆州。

总结《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策略思维展示了古代中国英雄豪杰们在战争中的聪明才智和机敏反应。

孔明、曹操和刘备等人物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才能在剧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运用各种智谋和策略手段,在战场上取胜,并成为后世思考智慧与策略的经典范例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战略观林洛目录1. 前言 12. 亡国的战略 13. 三国战略 33.1. 魏国攻略 43.1.1. 政治战略 43.1.2. 人才战略 63.1.3. 天下战略 83.2. 吴国攻略 113.2.1. 荆州战略 123.2.2. 吴国北伐战略 133.3. 蜀国攻略 143.3.1. 隆中对战略 143.3.2. “东和孙权”战略163.3.3. 诸葛亮的战略 193.3.4. 蜀国的北伐战略 214. 外三篇 224.1. 贾诩战略 234.2. 鲁肃战略 244.3. 司马懿战略 251.前言三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独具魅力。

三国始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

在这短短几十年里,人才辈出,将星闪烁。

三国中的君主都堪称明君,手下集中了大批的名臣勇将,斗智斗力,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

而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更是千古流传,深入民间。

要写三国的战略,就必须面对《三国演义》的问题。

平心而论,《三国演义》始终是小说家言,不适合引做为历史依据。

然而《三国演义》影响之大,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历史为本的《三国志》,绕过《三国演义》而谈三国就索然无味了。

想想其实也无所谓,写历史成败,无非是吸取教训。

反省过去,就是为了今天少犯错误。

写文章,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有所收获也就行了。

我既不研究历史,也就没必要跟历史较真。

认为符合自己思路的,就老实不客气地拿来使用,管它是野史还是正史,又或是小说家言。

一己之见。

作此文,自得其乐。

2.亡国的战略亡国还需要战略吗?要。

中国任何一个朝代的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愿意自己亡国,可偏偏每一个王朝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

立国的君主能够精励图治,反省前朝的策略失误,制定合适的政策,他们的国家出现过一段时期内的安定和繁荣。

在天下安定的时候,说以后的君主毫无觉悟执行灭亡自己国家的战略,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尤其是像东汉这样有着相当完善政治体制的朝代。

然而这不是危言耸听。

历史中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离不开君主们的“不懈努力”。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权力制度。

汉朝任用人才制度很特别,可以说是“以德治国”。

基本上是由地方上推荐“孝廉”、“贤良方正”、“至孝”、“有道”等等道德典范做官。

(唐朝的科举制也是如此,科举制考的是八股文,学的是孔子。

孔子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仁”,国家选取的都是满口仁义道德的人才作为官员,不也是“以德治国”吗?)然而治国需要的是有治国才能的人,而不是道德专家。

尽管这样的人才录用制度虽然有偏差,却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一方面避免人才将聪明才智发挥到不利于国家的地方,另一方面使国家集中了大量的才智之士,也可算是精英政治。

但是,权力分配是封建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各个权力集团为了利益内讧,将人才的智慧都浪费在了勾心斗角上面,治国早已无从谈起,齐心协力也成了空话。

留给老百姓的只是无尽的悲惨命运。

东汉13个皇帝中,只有2个是以成年继位。

其余的不是小孩就是婴儿(难以想象中国人竟然能认同这样的最高统治者)。

这个时候,朝中以皇太后最有发言权,很自然的,皇太后就找自己的亲戚帮忙来治理国家。

这就是汉朝为患巨大的“外戚”成因。

皇帝总是要长大的,长大了之后就要拿回权力。

而“外戚”把持朝政,掌握兵权,不可一世。

皇帝又能信任谁?自己的亲戚都靠不住了,当然只能是身边的“宦官”。

于是,“外戚”和“宦官”交替斗争,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势力,打击对手。

富国强民的事情,根本就没在考虑之中。

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是皇帝看不到这一点,很相信宦官是为了自己。

(人们总是习惯于信任自己愿意信任的人,而不是值得信任的人。

)外戚和宦官都属于亲信的任用制度,他们相互之间争夺利益,使得对国家的危害加剧。

后世各朝各代亡国原因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治国不是靠亲信就能治得好的。

可笑的是,外戚和宦官离开皇权,根本就是无水之鱼。

他们的确可以凭借天子的支持、可以假借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他们往往自以为大权在握,得意忘形。

却不知道天子一旦失势或者死去,他们就权力尽失。

中国历史上不乏气焰嚣张、权倾一时的宦官,可是他们离开皇帝这个后台,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被杀掉了。

外戚和宦官之争,至少还使得权力集中在了中央。

但是在多年的天灾人祸,导致了黄巾之乱的爆发,中央政府无力应对,不得不号召各地豪强自行组织武装力量平乱。

于是,各地豪强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权力慢慢从中央转到了地方。

隐患因此埋下。

在各地诸侯的努力下,误国的宦官已经被整肃,黄巾之乱也差不多平息,挟天子的枭雄董卓也被杀死。

按道理应该是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到来。

然而这才是乱世的开始。

很快大规模的内战爆发,汉室从此陷入万丈深渊,永远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汉朝就这样的走向了灭亡。

权力制度在中国很奇特,不能说没有制约。

其实权力无论是在外戚还是在宦官,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是一种相互制约的方式。

只是这种“权力制约”的出发点与今天的“权力平衡”完全不同,前者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后者是建立在人权和平等的基础上,所造成的结果自然谬以千里。

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亡国的原因,大抵如此。

3. 三国战略三国鼎立的形成,固然一方面有经济制衡的原因,长江流域,发展到了可以自给自足的地步,尤其是江东、荆州、益州等地,没有像北方那样经历长期战乱对经济造成的严重摧残,保持了相对稳定,从而使得吴蜀具备了独立的条件。

然而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的任用和执行了正确的战略。

袁绍“四世三公”的门第,拥天下四州之地,北方豪杰之士纷纷归附。

但“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仰亦人谋也。

”(诸葛亮语)荆州久为刘表经营,益州更是刘璋的根据地,他们兵精粮足,实力雄厚,却不免速败下场。

这更不是天意,而是“人谋”的作用。

其实,曹操、刘备、孙权带领他们手下的文臣武将,生在中国历史的任何一个乱世,都应该能够一统天下。

可惜命运作弄,将这些明君、名将生在了同一个时代,互相制约,难遂统一梦想。

不过也正是这样,三国才能如此精彩。

魏、蜀、吴的成功,根本都是“人谋”的力量。

他们的战略,都是审时度势才做出来的。

有一定的成功,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间又发生了许多不可预料的形势变化,战略的实施或多或少的未如人意。

魏、蜀、吴的战略人才、军事人才极多,他们各为其主,发挥聪明才智,制定、实行战略、战术,互相牵制,分分合合,让人眼花缭乱。

今天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三国的历史,知兴衰,明得失。

可是历史总是一幕幕地重演,失败者“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为之一叹。

!《三国战略观》之二3.1.魏国攻略曹操的战略才是真正的帝王战略。

三国战略一个最重要的抉择依据是汉高祖的战略,几乎所有的战略家都引用当年高祖的战略来确定自己的方向。

但是真正像汉高祖那样能败而不馁,能采纳正确战略,知人善任的,只有曹操。

汉高祖的战略,只有像汉高祖一样的君主才能做到。

三国中的君主,从来没有人像曹操一样经历过这么多惨败,大部分的君主一败就一蹶不振,从此销声匿迹。

唯有曹操,一次次坚强的站了起来,反省错误,勇敢面对。

勇气和冷静就是君主的魅力。

3.1.1.政治战略“挟天子令诸侯”向来被称为曹操重要的政治战略。

“挟天子”的事情,董卓作过,李催做过,可都没得到什么好处。

反而成了众矢之的,招致天下诸侯的攻击。

凭什么汉献帝到了曹操手上就可以“令诸侯”了?曹操为了“挟”这个天子,背了一世的骂名,孙权、刘备口口声声就是“汉贼”如何如何。

可笑的是,曹操临死也没有篡位,倒是孙权和刘备迫不及待地称帝。

也不知道这中原军阀割据,豺狼猛虎横行,究竟是谁高举汉旗平定的。

孙权靠了父兄的基业,一个荆州是和刘备争得头破血流才夺回来。

而刘备自命汉室正统,在中原混了几十年,每战必败,大大小小的诸侯几乎都投奔过了,最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连哄带骗的弄到了益州,荆州还不小心搞丢了。

这些就是他们自以为能够称帝的丰功伟绩。

也不知道孙权、刘备对汉室做过什么贡献?对结束中原军阀割据做过什么努力?更有什么资格指责曹操?这“不挟天子”的政治优势,他们倒是利用了个充分十足。

曹操曾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果不其然,曹操死后,刘备、孙权如释重负,先后称帝。

看看曹操是怎么做的。

当董卓专权之时,“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觽各数万,推绍为盟主。

”浩浩荡荡几十万兵马,好不威风。

董卓闻起兵,“徙天子都长安。

留屯洛阳,焚宫室。

”其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屯颍川,馥在邺。

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有这么强大的军力,可是他们各怀私心,不愿损兵折将,这些自命忠心耿耿诸侯们的表现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这个时候,曹操挺身而出,认为“举义兵以诛暴乱,大觽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

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

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在这个时候,天下间谁在担当起拯救汉室的重任?只有曹操。

曹操见诸侯们没有反应,竟独自率领自己的几千兵力追击董卓,结果被董卓部将徐荣所败。

好不容易逃了条性命回来,见到“联军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曹操怒道:“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觽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湎眨皇乖 誓涎糁 偀⑽觯 胛涔兀 哉鹑 ǎ航愿呃萆畋冢 鹩胝剑 嫖 杀 咎煜滦问疲 运持锬妫 闪⒍ㄒ病=癖 砸宥 忠啥 唤 煜轮 晕 罹 苤 ? 曹操终于看透这些诸侯的用心,走上了靠自己、靠实力的道路。

曹操清楚的明白,要号令诸侯,凭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

没有实力的威胁,没有利益的诱惑,就算是天子的名义,也不可能指挥任何一个诸侯。

曹操对迎汉献帝有过疑虑,后来在荀彧的建议下才决定的。

荀彧是正统的兵家,虽然后人对曹操的迎汉献帝的目的多有猜测,但是对荀彧的评论还是比较公正客观的,至少认定荀彧对汉室、汉献帝保持了相当的尊重,甚至后来为了曹操加封魏公一事触怒曹操,试问荀彧怎么可能提出不利于汉献帝的计策呢?曹操疑惑迎汉献帝,荀彧对汉室衷心有加,这算计汉献帝,图谋“挟天子令诸侯”又从何谈起?对汉献帝来说,从李催手上逃出来,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

可是汉献帝并不会因此满足,他需要的是权力。

然而天下有哪个诸侯会将兵权还给汉献帝?就算是刘备,将汉献帝迎了回来,能把政权和兵权全部交给汉献帝指挥?想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汉献帝缺乏军事和政治上的才能,再说刘备手下能听汉献帝的吗?问题的关键在于,汉献帝最忌讳的并不是强敌,而是朝中的权臣。

想想就算曹操将汉献帝送给刘备,刘备也不敢笑纳呢。

在曹操、刘备、孙权的战略中,都有胸怀天下的抱负。

汉献帝的立场不同,他才不会管人民死活,不去考虑怎样攻克强敌,他需要的只是权力在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