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练习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地理 万卷检测 专题十二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2018年高考地理 万卷检测 专题十二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专题十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一.单项选择题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1—2题。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

据此回答下列3—4题。

3.材料中的两句话反映的是人地关系思想的(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类中心论C.人地相关论D.人地伙伴论4.该思想形成于( )A.农业社会时期B.工业社会时期C.人类社会早期D.后工业化时期读右面两个区域略图,回答下列5—6题。

5.两区域共同的优势资源是( )A.煤炭资源B.铁矿资源C.水资源D.水能资源6.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两区域采取的共同措施有( )①植树造林②大力发展新兴产业③完善水陆交通④清除污染,美化环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读下图,回答下列7—9题。

7.图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8.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C.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9.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A.第二产业向东南B.第二产业向东北C.第一产业向东南D.第三产业10.科学家观测研究表明,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但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并不相同。

最新高考地理练习题: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word文档

最新高考地理练习题: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word文档

高考地理练习题: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例1 读下面两幅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图,完成(1)~(2)题。

(1)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A.采集与渔猎B.耕作与灌溉C.采矿与冶炼D.建坝与筑路(2)图所示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崇拜自然,恐惧依赖B.改造自然,开垦土地,兴修水利C.征服自然,成为主宰D.人地协调,顺应自然【解析】两幅图均取自教材,甲图反映了东汉时期典型的农业文明,乙图则反映了19世纪的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

工业文明时期,科技进步、生产力飞速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

【答案】 (1)B (2)C针对训练1 下图是一座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

据此完成(1)~(2)题。

(1)石碑所反映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A.原始文明时代B.农业文明时代C.工业文明时代D.环境文明时代(2)这幅石碑反映出当时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A.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B.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C.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D.人类正谋求与环境协调发展解析第(1)题,人类社会的四个发展阶段中原始文明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

第(2)题,石碑上面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反映了人对“她”的认识是崇拜自然,那时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答案 (1)A (2)A二、直面环境问题例2 读下图,联系相关知识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依据图中信息,说明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导致其发生的人为原因。

(2)目前国际社会倡导的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指什么?简述该种环境问题的发生机制。

【解析】第(1)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最新-2018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三 人类与地理环

最新-2018高考地理 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三 人类与地理环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 201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多个物种、一颗星球、一个未来”。

下列理解与该主题不相关的是2.关于建垃圾发电厂对天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解决了能源紧张状况 B.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C.加剧了人地矛盾 D.冬季取暖完全由余热提供【答案】B【解析】利用垃圾发电,既减少固体废弃物的堆放空间,又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故正确答案选B。

3.城市垃圾除焚烧发电外,以下哪种方式还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A.垃圾分类填埋处理 B.露天焚烧C.分类处理,废弃物再利用 D.远郊堆放,自然降解【答案】C【解析】垃圾分类填埋处理,远郊堆放,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经过一段时间后,臭气、污水等污染物会影响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源;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烟雾,污染大气和威胁人类健康;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废弃物再利用,既保护环境又节约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正确答案选C。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19-20题。

4.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A. a表示资源开发B. b表示生产活动C. 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D. d表示废弃物排放5.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A. 煤矿开采——地面沉降B. 化工厂——水污染C. 火电厂——大气污染D. 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答案】A【解析】不合理地开采煤炭资源,易形成地下采空区,造成地面沉降,故A项正确;化工厂、火电厂、冰箱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资源,而是属于人类加工转化而成的,故B,C,D 项错误。

【知识拓展】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如土地、水、生物、能量和矿物等。

2018届高考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练习-答案

2018届高考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练习-答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答案一、选择题1~5.DCACA 6~10.CABAB 11.D二、综合题12.(1)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时间长;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③苹果生长期平均气温高,有利于苹果的生长发育和结果;④采摘时间晚,苹果生长周期长;⑤冬季寒冷,病虫害少。

(2)主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或盐碱化、土地退化);水资源锐减。

建议: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产量、质量;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道路,提高产品竞争力;发展苹果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13.观点A:有利。

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四点即可)观点B:不利。

论据:易对传统商业造成冲击;产业、人口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压力;山区人才、技术力量薄弱,竞争力较低;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答四点即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一、选择题1.解析:选D.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①正确。

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②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③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④正确。

所以D选项正确。

2.解析:选C.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

读图可知,土壤铜含量并没有沿河流流向递减,A项错误;从冶炼厂向北递减,B项错误;高值区沿东南、西北方向延伸,与盛行风(东南风、西北风)向一致,C项正确;在居民点处的土壤铜含量大于150 mg/kg、小于200 mg/kg,D项错误。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卷分类解析第十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精品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卷分类解析第十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精品

第十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选修环境保护)一、选择题(2018年广东卷)1.对下列各地区环境叙述不正确的是A.西北草原退化B.东北草原土壤酸化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解析:东北草原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黑土冲刷。

答案: B(2018全国卷)图2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气物的流动。

完成2—4题2.图中a、b、c分别代表A.电厂、化工厂、盐场 B.盐场、电厂、化工厂C.电厂、盐场、化工厂 D.盐场、化工厂、电厂3.该生态工业园区中A.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C.建材厂有效果利用了盐场的废气物D.化工厂的废气物得到利用4.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A.晋南B.粤北C.冀东D.闽西解析:从图示雏形生态工业园的产业链可以很快得到该地位于沿海的信息,再根据产业联系找出a、b、c三者的产业部门,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只有与制盐有关的产业联系比较紧密,箭头较多。

答案:2C 3B 4 C(2018年宁夏卷)溶解氧DO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的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

生化需氧量BOD是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体时需要消耗氧的数量,它用于监测水体有机物的污染状况。

图4为某河由M河段至Q河段水中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浓度变化曲线。

据此完成5~6题。

5、图4中有机污染源在A、1B、2C、3D、46、最容易导致鱼类死亡的河段是A、MB、NC、OD、P解析:该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现场学习探究能力,从溶解氧DO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曲线从2处开始变化,而溶解氧最少处在O处。

当水中溶解氧最少,水中缺氧,容易导致鱼类死亡。

答案:5B 6C(2018年江苏卷)7.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而我国的亚热带地区降水反而会有所减少,所以该地区的河湖水水位会降低,但我国西部地区的冰雪因气候回升冰雪大量融化,冰雪总量会减少。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地理专项选编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地理专项选编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地理专项选编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2018年高考模拟地理精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每题4分(19)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区”。

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

该地的经验是: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

据此完成下题。

1.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是A. 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B. 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C. 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D. 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2.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解决了“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A. 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论思想B. 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C. 人地和谐的人地伙伴论思想D. 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小题1】D【小题2】C本题主要考查海水入侵的原因。

“深度海侵区”是因为海水入侵,而海水入侵的原因是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使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漏斗区”。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了“海水入侵”,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人地和谐的典型表现。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河套灌区位于阴山与黄河之间,是引黄河水灌溉形成的农业区。

黄河水经农田灌溉后流入乌梁素海占其入湖水量的79.7%,而湖泊水体的减少主要是乌梁素海泄水闸排入黄河以及水体蒸发等。

图1为河套灌区地形图,图2为乌梁素海面积及明水面积变化示意图(明水面积即无水生植物被覆盖的水域),读图回答下题。

图1 图23.关于图1所示阴山地区的地理环境描述正确的是A. 山顶终年积雪B. 山地北侧河流最终可入北冰洋,南侧河流最终可入太平洋C. 北坡受风力侵蚀作用强,南坡受流水侵蚀作用强D. 山地北麓为温带草原带,南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4.根据图文资料,关于乌梁素海湖泊面积变化原因可能是1 / 14①为减轻凌汛大量蓄水②泥沙淤积③湖泊水体富营养化④过量灌溉后过量排放入湖使湖水增多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小题1】C【小题2】C本题考查我国河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018年地理真题分类训练L专题十二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答案

2018年地理真题分类训练L专题十二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答案

专题十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答案1.B【解析】我国降水量和降水变率的大小主要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A、C选项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增强,能够减少河水含沙量,B选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河流径流量会减小,D选项错误。

2.B【解析】与第2、3次降水相比,第5次降水历时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历时较短.但是降水量与第3次的降水量相差不大,说明其降水强度较大,②对;前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无法容纳更多的地表水,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河流,③对;植被主要是阻碍地表径流,降低汇流速度,对每一次降水的阻碍作用没有差异,④错。

B选项正确。

3.D【解析】河流形成洪峰就会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提高河流的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了洪峰,但含沙量较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选项错误;裸露坡面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从而增加河流的含沙量,而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较少,C选项错误;由于多次降水,坡面径流冲刷,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枯枝落叶冲走,部分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导致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D选项正确。

4.B【解析】A项中,稻田提供杂草和虫类养鱼,鱼的排泄物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形成物质循环,属于循环经济;B项中,共享单车与消费者使用之间相互联系的互联网运营和资金回笼不属于物质循环过程,因而不属于循环经济;C项中,城市生产生活垃圾燃烧发电,残余粉灰制造混合砖材并用于城市建设,形成物质循环,属于循环经济;D项中,火电厂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水,同时利用热电厂产生的热海水进行海水淡化和生产盐,实现了废物减量排放,属于循环经济。

5.D【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在突尼斯中南部发现古罗马时期遗存,这一发现揭示了当时的军事防御系统与农业灌溉系统布局。

这一考古成果表明遥感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较大地域范围内人类活动遗迹间的联系。

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部分 人文地理 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6 含答案

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部分 人文地理 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6 含答案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城市空气可吸入性颗粒物包括PM10(直径≤10微米)及细颗粒物PM2.5(直径≤2.5微米)等,汽车尾气、工业粉尘的排放均是该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城市某年冬、春、秋三个季节PM10、PM2.5浓度的空间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分别位于( )A.住宅区、城市主干道旁、风景区B.风景区、住宅区、城市主干道旁C.城市主干道旁、风景区、住宅区D.城市主干道旁、住宅区、风景区答案 C解析图中甲三个季节PM10、PM2.5浓度都最高,可能是城市主干道旁;乙三个季节都最低,环境最好,应该是风景区;则丙为住宅区。

2.图中冬季PM10污染物浓度较其他季节高的原因是( )①降水少②风力弱③工业粉尘排放多④燃煤取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D解析我国北方冬季气温低,燃煤取暖会增加颗粒物的排放;同时北方冬季降水少,排放到空气中的颗粒物难以降到地面,使空气中颗粒物浓度不断增加。

注意题干中“较其他季节高”,应该回答冬季特有的因素。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当地首要而迫切的生态建设任务是( )A.治理盐渍化B.退耕还湖C.整治河流D.防治荒漠化答案 D解析结合经纬网和等高线可知,该区域大部分地区位于我国内蒙古东部。

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该地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加剧。

因此,当地首要而迫切的生态建设任务是防治荒漠化。

4.据图判断当地主要的农产加工品是( )A.牛奶制品B.青稞美酒C.水果罐头D.玉米食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
(2015·高考北京卷)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

据此回答下题。

1.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014·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冶炼厂周边土壤中污染物铜含量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下题。

2.土壤铜含量()
A.因河水稀释而逐渐变小
B.从冶炼厂向北递增幅度小
C.高值区沿盛行风向延伸
D.在居民点大于200
霾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mg/kg大量微小尘粒(如灰尘、粉尘、盐粒等)或气溶胶粒子(如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能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下图示意黄淮地区1971~2001年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相关系数。

据此完成3~4题。

3.黄淮地区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关系是()
.湖北此时所示天气状况可能是()
7.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A.1 300米以下地带B.1 300~1 900米地带
C.2 500米以上地带D.1 900~2 500米地带
8.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下图提供的信息开展探究学习,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9.图中所示的L湖被污染。

学生经过分析确定,污染物主要来自()
A.城镇B.牧区
C.林区D.矿区
读图文材料,回答10~11题。

葡萄酒用新鲜葡萄或葡萄汁酿造而成。

近年来,我国葡萄酒产量及消费量快速增长。

10.据图文材料分析,影响葡萄酒产业布局最主要的一组区位因素是()
A.原料、劳动力B.原料、市场
C.技术、市场D.交通、能源
11.对图中葡萄酒产业特点的描述,符合图文信息的是()
A.以工业为基础,产业部门单一
B.地域文化决定了葡萄酒的产量
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点”进行销售。

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